晓,四年前的那档子事情,李景隆虽不知晓,但李增枝回来一番诉说,李景隆便知这梁子便接下了,本以为齐泰回从大局出发,虽不会推荐自己,但万万也不会断了自己的后路。岂料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建文帝当真同意了齐泰的提议任命耿炳文被北伐破燕的大元帅。这个结果让李景隆好生失望,但却无可奈何,他虽痛恨齐泰,无奈耿炳文是开国元勋,昔日追随太祖南征北战多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况且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肆杀戮功臣,唯独留下了此人,这也让李景隆无可奈何,论资历、威望耿炳文都在他这个曹国公的头顶之上。故而他虽然失望,却也无法可想。
但眼下李增枝的这番话,却让他即将破灭的心,又再次燃起了希望,若是如当真如增加枝所言,怂恿耿炳文早日出兵如燕王一战,以燕王的谋略定能打败耿炳文,若是若耿炳文失败,那按着顺序排下来,下一任的北伐主帅就会在自己和武定侯郭英二人产生,徐辉祖、徐增寿兄弟二人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无奈他的姐姐谁都不嫁偏偏嫁给了朱棣,这就注定了他兄弟二人不能参战,这点李景隆还是能看得出来,那么能作为主帅的就是郭英和自己了,这武定侯郭英,虽有昔日跟随朱元璋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遂进指挥佥事。又有从大将军徐达定中原,常遇春定山西,取关中,克定西,晋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升前军都督府佥事,又以从傅友德征云南有功,洪武十七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太祖恩宠,诸功臣莫敢望,但李景隆相信耿炳文大败之后,建文帝绝不会让郭英出战的!如此一来,论起资历、威望、战绩就只剩下自己了,想到这些,李景隆心中直痒痒。思忖一番,他方才谨慎的扭过头望着李增枝道:“二弟话虽不错,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是天公不作美,让耿炳文胜了呢?那我岂不空欢喜一场?”
见这个大哥终于心动了,李增枝方才收敛了嬉皮笑脸的容颜,一本正经的道:“大哥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就算那天公不作美,让那耿炳文打了一个胜仗,那定是陛下英明决断,燕王不堪一击,于大哥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呢?说不定到时候陛下见了大哥的上书,陛下还以为大哥有先见之明,皇上自然会更赏识您不是?往后若有战事还会少得了大哥,眼下虽燕王兴兵作难,但北方残元势力虎视眈眈,以小弟看,汉蒙一战势必在行,陛下收拾了燕王定会调转头来,收拾残元势力,到时候大哥挥兵北上指日可待!岂不是更好?“
李景隆登时恍然大悟,此计谋当真是一箭双雕之计谋,伐燕虽是美差,但并非是人人可以得到了,若是耿炳文败,朝廷换帅势必必行,到时候他接任主帅,正好圆了他的梦想,若是天公不作美,让耿炳文侥幸得胜朱棣,他先前的上书一封,显得有先见之明,以他擒获周王和诸王的功劳,自是讨建文欢心。到时候挥军北上之日,说不定还会有自己的一份美羹,如此美差,何乐而不为呢?“想到这里,李景隆终于下定决心……?“
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准备写奏折的时候,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佩征北大将军印,号称三十万万人。耿炳文率领十三万大军在八月到达真定,徐凯率兵驻河间,潘忠、杨松率兵驻啵荩韵确婢徘司菔匦巯亍Q嗑弥星镏雇幌巯兀只靼芰嗽酥摇⒀钏杀恢矗嗑ハ萼|州。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斩首三万余级。炳文与残军十万人退入真定城),坚守不出。耿炳文拙于攻略,长于守城,故能固守长兴达十年之久。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得知这个消息,李景隆当真是喜从天降,当天他就明锐的感觉到,这次他的机会来了。
一切果然不出增枝所料,耿炳文兵败的消息传至京城后,建文帝大怒,立马和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商议换主帅,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建文帝接受黄子澄的建议,撤换耿炳文,而他自己,也得偿所愿,成为新一任的伐燕主帅,这个他梦寐以求的职位。
如今的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李景隆才收拾心神,查看耿炳文战败的谍报,从谍报的情况来看,耿炳文是中了燕王的埋伏,才一至于大败真定,这点倒是让李景隆感到有些意外,他虽隐隐约约的希望耿炳文大败,但没想到耿炳文会败的这么惨!在他的事先设想中,耿炳文固然有可能失败,但以十三万的绝对优势,就算要败,也不过小败个一两场而已。实在没理由败得如此之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晚在乌衣巷里码完了这些文字,心中不知为何有些激动,昔日的历史画面犹如电影一般在自己的脑海里放映着,直到最后回到了明孝陵,小景才回过神来,码上这一章文字,希望各位书友们喜欢,多多支持,有金牌的各位书友们,别忘了都砸下来,订阅也要支持首订哦,小景期待各位的首订哦!
第18卷 785章:计较一番
耿炳文十三万大军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不得不躲入真定府闭门不出,这让李景隆吃惊不小,原本他的计划是耿炳文虽不及,但至少能将燕王的四万大军拖至僵局,如此一来,待战事进入了僵局,那朱棣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可奈何,想不到耿炳文南征北战多年,居然中了朱棣的埋伏,被打得措手不及,十万大军被朱棣谈笑间灰飞烟灭,就连真定,若非有城池只怕也保不住,当这个消息传至京城,李景隆自五军都督府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既是兴奋又有些吃惊,如今朝廷已经派遣黄子澄、方孝孺来告知自己,临时撤换主帅,而这个主帅就是自己,李景隆虽然兴奋,但心中也隐隐也有些担忧,这燕王如此英勇善战,看来并非是虚传的,他平日里虽自大,但最和父辈一起跟随太祖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将领,他还是心怀敬佩之情的,尤其是徐达、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冯胜、蓝玉这些将领他都极为佩服,耿炳文虽比不上上面几位,但说到底也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多年,且能在战『乱』之中活下来,还得了一个长兴候的爵位,这本身就值得让人敬佩,想不到这样的一个人,率领十三万朝廷精锐之师,居然被一个只有四万,且年轻不过刚过四十将领打败,这让李景隆多少感到有些恐惧,他心里隐隐约约的感到这个有可能是一个烫山芋也说不定。如此这般他又想了一阵,想到最后,李景隆愈发觉得这个不无可能的,脸上原本的笑意也被一丝忧『色』所替代。
李增枝自进入屋内目光便一直没有离开过李景隆的身上,这会儿见他面上阴晴不定,脸上变化犹如六月的天变来变去的,早已看出了李景隆心中的顾虑,一把放下手中的打红苹果,仰天打了一个哈哈哈笑道:“大哥是否所有顾忌,莫不是怕燕王凶悍?自己也和耿炳文一般吃了败仗?“
见自己的心事被增枝看穿,李景隆脸上一红,嘟哝了一句之后,还是点了点头,道:“二弟说的极是,这燕王自受封北平一来,便和大宁的宁王形成了一道防线,这些年更是连番出塞,说是身经百战也不为过,二十三年,时为燕王的朱棣第一次率军大规模出征,对元朝残余势力蒙古乃儿不花发起攻击, 像傅友德那样的大将也要受他调遣,最后那一丈打得蒙古彻底分裂,这些可都不是吹的!”说道这儿,李景隆略有思索的想了想,又道:“如今,朱棣虽不过三五万人马,却在一个月内,以燕王府内八百勇士连克北平、怀来、大宁、山海关、雄县、莫州,就连耿炳文真定的十三万兵马也被他一个月来折杀了十万有余,这着实出人意料之外啊!为兄不得不防啊?”
“哈哈哈……哈哈哈……大哥真是糊涂!”李增枝一阵嬉笑,望着李景隆却不在说话。
李景隆一愣,扭过身来,道:“这话怎么说?”
见李景隆询问,李增枝得意的一笑,道:“大哥真是的,耿炳文率领十三万大军镇守真定,如今兵败真定,朝廷早已传言这是耿炳文年老而已,进退失据所致,这在朝廷上下已有公论!”说到这里,他眯着眼神望了望李景隆,话锋一转,嬉笑道:“其实大哥也不必担心。耿炳文乃是我朝除了昔日朱文正之外最能防守之人,这次手中拥有十三万大军,却只知晓一味的防守,兵法有云: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如今耿炳文大败而回,以小弟看,是错过了攻伐的时机,大哥你想想看,那燕王再厉害,也不过是三府之地,所拥有的不过是北平、永波、山海关一府三地,兵力不足五万,所用将领不过十数个,而大哥所有用的乃是我大明天下,雄狮百万,将帅百千,若是大哥主动出击,以燕王的势力岂会是大哥的敌手,更何况,这次朝廷决意北伐,势必企图一举歼灭燕王,所以若是小弟猜测的不错的话,朝廷方孝孺、黄子澄等人为了避免再次失败,朝廷再次北伐时,调拨的兵马必然较上次大大增加。再说了,有耿炳文这个前车之鉴在,皇上虽不会认为燕藩难破,但也不至于像从前那般容易,整天的就想着燕王区区一府之地吧?”
李增枝的一番分析,让李景隆心中一动,他点了点头道:“二弟所言句句在理,以二弟所言,为兄,此次出兵该当如何呢?”
第18卷 786章:书写传奇
听李景隆问话,李增枝有些得意,他二人虽为兄弟,但李增枝因是次子曹国公的爵位便有李景隆继承,不过对于这个兄长,李增枝还是比较敬佩的,这会儿见他面『露』难『色』,呵呵一笑,道:“大哥只需稳扎稳打,有耿炳文前车之鉴,大哥只需待朝廷大军齐聚北平,到时候大军齐发,那朱棣纵骁勇盖世,以朝廷的大军也无能为力,除非他是昔日的战神白起,要不然,以大哥的能力和朝廷的大军,区区五万军马,大哥岂会败呢?”
“说的好,说的极是!”对于李增枝的一番话,李景隆登时听得热血沸腾,不待他把话说完,便一个劲的直呼叫好,李增枝的一番话,让李景隆心中的忧虑也扫的一干二净。安心之余,联想到即将出任伐燕元帅,李景隆心中高兴之余,又有些吃惊,回过身望了一眼李增枝,心中暗敷吃惊,心道:“这个弟弟平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今天的这番话怎么说的这么在理,以前可从未见过他有这番见识啊,难不成当真是大了,脑子也开窍了?”
对于李景隆的这番疑『惑』,李增枝自是没有注意到,见李景隆脸上恢复了往日的自信,心中大乐,将手中的一个大苹果又重新啃了起来,那苹果不大,被他的血盆大口轮番的啃咬之下,片刻便被他吃得干干净净,他意犹未尽之下,他咂了咂嘴,又从托茶几上抓了一个苹果,猛的咬了一口,冲着李景隆笑嘻嘻的道:“大哥,怎么样,今日小弟的这么点微薄的见识,都给大哥说了?弟弟还有事情要去五军都督府办一下,晚饭就不会来吃了,你和大嫂就不用等我了!“说完咬着手中的苹果,起身便朝外面走去。
“站住!“李景隆一声暴喝,倒是让李增枝吃了一惊,但原本走动的身子却也站住了,扭过头冲着李景隆道:”大哥还有事?“
李景隆勉强挤出了一丝笑意,这个弟弟他太了解了,他说是要去五军都督府做事,那就是一定被那家的『妓』院的**所『迷』倒,四年前正是因为他被那个柳香茹所『迷』『惑』,才使得自己被齐泰所厌恶,还以为自己只不过是仗着先父的庇护,为非作歹。但这些也没办法,虽说李家乃名门望族,但李景隆早年也是个风流之人,风月场所的事情多少也知晓点,如今虽改邪归正,但对于自己这个弟弟的留恋风月之地的癖好到有些反感,如今虽说不是洪武一朝,但满朝的文武官员还是有些人期盼抓到些把柄,尤其那些言官,在明朝言官官职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明代从明初朱元璋开始,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其中尤其为人们所关注的是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独特,职权特殊,并以群体的面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威慑力量。李家作为皇亲国戚,更是这些言官眼中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