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辰不以为杵,继续道:“若是在火枪上加上刺刀,你说岂不是可以代替长枪兵的作用么?而且还不会降低火力的输出密度。”
“给火枪上刺刀?”马丁愣住了,要知道此时还是公元一流三零年,离西方首次给火枪上刺刀还有四十年时间呢。
“是的,给火枪上刺刀。”龙辰目光看向陈继胜,用汉语命令道:“给我准备下笔和纸。”
陈继胜立刻吩咐下去,一小会儿就有几名兵士抬上来桌椅和笔墨纸砚。
龙辰看着那个毛笔,皱了皱眉头,让他拿毛笔写一些字不成问题,只是拿毛笔画制作图,实在是不顺手。
“找块木炭来。”龙辰重新下了命令。
少顷,龙辰手中拿着木炭,在白纸上开始画起来。
其实据史书记载,中国明朝时(1451年)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直到100多年后的16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只是明朝出现的刺刀根本不适用,根本就是个累赘。(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总是能想出好点子,但这些点子总是在西方人那里得到最佳效果)
正文 写给一直支持小龙的读者大大们
更新时间:2013627 2:49:49 本章字数:930
一般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是不是以为小龙准备阉了自己?哈哈,不是的哦。
前几天跟编辑聊天,编辑的意思是我这本书已经算是扑街,以后应该不会再给我推荐了,叫我去准备下新书。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写手,被自己编辑说书扑街了,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好,一句话,你的努力就像全都白费了似的。
也是,两三个月都没推荐,自己红果果的被遗弃了。
也想过是不是要太监?因为如果没推荐,就很难再有其他读者大大看到小龙的书,也不会有多少收藏增加,成绩一如既往的低迷,至于上架卖钱,汗哒哒,太飘渺了。
说实话,看着别人的书一出来就是一连串推荐,然后各种大推荐上去,小龙很羡慕,真心羡慕。
应该,是小龙写得不好吧,书出不了成绩只是作者自己的原因。
不过,小龙真心不想把这本书太监或者烂尾掉,不管《葬清》成绩多差,至少也是小龙慢慢敲键盘敲出来的,也是小龙的心血,里面的红票也是有很多读者大大们投的。(小龙从来不给自己投红票哦,就喜欢看读者大大们投红票,那样才有感觉。)
如果《葬清》哪天没人投票了,也没什么点击了,小龙拍拍手,就可以潇洒地太监开新书去了,那样小龙也没什么心理负担。
但是正因为即使《葬清》裸奔这么久了,每天却都有四百的点击,每天都有近三十张红票,证明还有很多读者大大们在追这本书,小龙真心不好意思去太监。
仔细想想:就算现在开新书,能保证出成绩么?能保证一路收藏增加然后再上风云小封,再上架?不能保证。
那又为什么要为了虚无缥缈的下本书,放弃支持《葬清》的读者朋友呢?
作为一本已经扑街的《葬清》。作为一本主角已经崛起,开始进入全书高潮的书,下面的内容,小龙依旧会认真去写,一直写到百万字完本。
离百万字还有不短的路程,大大们陪着小龙一起走吧。吼吼,我是永不放弃的小龙。
如果小龙也学着别人四处打打广告,弄一大堆友情收藏,估计编辑看了我的收藏数后就会给我推荐了吧。不过,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到不符合小龙的性格了。好多那些个收藏上千甚至近两千的书,裸奔时的点击红票还没小龙这本收藏不到六百的书多。
小小地感慨下,调整情绪,继续码字去~~~~~~~~
正文 第一章 军事改良
更新时间:2013627 2:49:49 本章字数:2826
“照着这张图纸,让工匠们抓紧时间去做出来。”龙辰将图纸递给了陈继胜。
“末将遵命。”
东江镇虽说已经在数次战事中丧失了元气,但底蕴还在,手里头还有好些个工匠师傅,赶制出这些带环扣的刺刀并不算难事。
龙辰又和马丁讨论了火枪军的战术,马丁毕竟是这个时代的人,思维想法比较切合实际,龙但辰毕竟有着后世眼光,两人往往在交谈中可以互相点拨。火枪军是龙辰的底牌,更是马丁亲自训练出来的心血,两人都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
如果说火绳枪时代的定量装填的发射药瓶是定装弹药的话,那么这个时代整装弹药萌芽出现了,这个时期的整装弹药为一个纸筒,纸筒顶部为铅丸,后部为火药,发射时,拿出纸筒,用嘴咬开纸筒尾部,先把引火孔的火药池填满(由于火药池容量一定,所以倒入枪管的发射药也是定量的),合上火门盖以免漏出,然后把剩下的火药倒入枪管,然后把纸筒直接塞入枪管,用通条压实,(这样被压扁的纸筒垫在弹丸与火药之间,形成类似现代猎枪弹的闭气弹托,发射时闭气性更好,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或要能量,所以初速更高,精度更好。而且被压扁的纸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慢增压的作用,所以炸膛的危险也减少了)。
然后举枪瞄准,扳开击锤的同时火门盖也会打开,这样扣动扳机就可以发射了。而可以看出如此装填过程要比滑膛枪简便很多。
所以在燧发枪真正流行的时期,一个普通的燧发枪手,一分钟可打两到三发,而腓特烈的精锐士兵一分钟居然可以发射五次,像英国陆军一名合格的红衣军士兵可以做到每分钟发射四次。
马丁惊讶于龙辰的想法,并且保证只要龙辰能将这种弹筒弄出来,他会负责训练兵士们快速熟悉,以便提升火枪军射击速度。
其实,明军在这个时期已经有这种东西的雏形了,只是似乎是用在大炮方面,比如李如松在朝鲜打倭寇时,就靠着这样的方法,将火炮发射速度提升到一个惊人的层次,直接将倭寇给打蒙了。
不得不提的就是军队训练,让马丁吃惊的是,这位年轻的元帅对此居然也有独特的见解。
由于刺刀的应用,不需要长矛兵作为近战防御,所以以前的长矛火枪混合方阵,向着单一的装备着带刺刀的燧发枪手方阵转变,而随着燧发枪射速的提高,以及燧发枪手阵列更密集所带来的火力密度增大,方阵越变越薄(小龙认为,这个火力密度在当时应该是有一个定值的,应该是以当时的主要威胁骑兵为目标,以遏制骑兵冲锋为基本前提,小龙估算为射弹数应至少达到每米宽幅11。4发分以上,如果低于这个值则单依靠火枪是难于挡住敌军进攻的,需要长矛刺刀作为近战的补充)。
从原来的10列横排轮射,变为5排3排,甚至2排。这样同样数量的军团,从大纵深的方阵,变为阵线正面宽幅巨大的一字长蛇阵,这种阵列越长,越有利于发挥火力以及在侧翼延展包围敌军。于是火枪时代,最为经典的战斗阵型——横队产生了。因为这种阵型呈线形,所以又叫线形阵列,简称线阵。
对于龙辰提出来的横队,马丁也感到很是惊奇,不过经过他大脑思考模拟后,断定这种战术很是可行。同时马丁有出现了一个疑惑,明明燧发枪在西方都没有被广泛装备呢,怎么这位东方的元帅居然连战术都总结出来了?难道他是天生的大智者?
燧发枪虽然能够在150200米的距离上有效的杀伤敌人,但是其精度却是十分悲剧,一般说来仅能即使是靶场这种理想的射击环境在100米处才能有效的打中人体大小的目标,而因为战场上,由于紧张烟雾声响的干扰,以及士兵的素质,命中率降低的更快,战争实践表明,燧发枪在3040米发射效果最佳。
例如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军在西班牙的某一次战役中,平均每人打了60发子弹,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所以,为了增加命中率,排成整齐的队列到达足够近的距离上齐射才是有效的作战方式,近距离齐射不但可以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也可得到最大的精神震撼效果,齐射后借用火枪齐射获得的精神震撼效果再发动白刃冲锋冲垮敌人的阵列。所以横队作战时代,又被叫做“排队枪毙”,双方都排着整齐的队形相互靠近,相互齐射,最后发动白刃冲锋解决战斗。
(小龙以前看西方军事电影,看到那些个排队互相射击的场景感觉很不解,感觉这样打得好傻,现在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是一种特定形式下的特定战争模式,西方人傻么?显然不。)
例如著名的英国陆军步兵——红衣军的作战操典作战时共分为八个步骤:
1、士兵们听从号令装填滑膛枪;
2、维持线形阵行军接近敌阵;
3、与敌阵距离约100米处,减缓行军速度;
4、与敌阵距离约50米处停止;
5、听从号令用滑膛枪对准敌阵;
6、每列向敌阵一齐射击、再装填、再一齐射击,如此反复;
7、当敌阵十分混乱,阵形大乱之时,听从号令装刺刀冲锋。
这个时代作战的秘诀就是谁的神经坚韧,谁能忍到最后时刻发动一次震撼的齐射,谁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机械教条的普鲁士人和木讷呆板的英国人更适合这种排队枪毙的游戏,而相对热情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排队枪毙的战争规则纪律是第一位的,纪律高于一切,作战双方无论哪一方的的求生本能压过纪律,哪一方就要崩溃溃逃。越是缺乏纪律性的军队,越容易在这种比拼意志力,比拼神经坚韧程度,比拼纪律性的交战规则中溃散奔逃。
要把这样一些人组成一支能够进行排队枪毙的部队,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而严格纪律的养成是依靠正规的教育和长期的训练。士兵的一切行动必须完全服从作战指挥,士兵要害怕军官军纪更甚于害怕死亡和敌人。要求士兵们能够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前进,并在枪林弹雨之下不断前进,没有指挥官的命令不准还击,只在指挥官的口令之下才发动齐射,这种战争模式把军人的勇气和纪律水平发挥到了极致。队列的前进、停止、射击等等动作必须整齐划一,保持一致,如果有少数士兵,甚至哪怕个别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产生了退缩或者逃跑,都会发生群体效应,动摇阵列,甚至引发整个阵列的崩溃。整齐的队列,也可使指挥官一目了然,谁怯战,谁想逃跑,一旦出现这种迹象,这马上实施战场纪律,制止阵列的动摇。
但是这种情况暂时不会出现在现在护龙军的交战中,毕竟明军对于火器的使用还很是老套,而女真一族的火器发展才刚刚起步,眼下已经装备了燧发枪的护龙火枪军绝对走在了军备的前沿。甚至日后若是发展起来的满清“乌真超哈”们想和护龙军玩排·射,也会是被护龙军完虐的下场。
龙辰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毕竟此时的火器水平和后世无法相比,自己脑子里的那些个在后世算是先进的战术拿到明末这个时代根本就不符合实际。再火枪上加上可以随时安装卸下的刺刀,无疑可以加大整支火枪军的战斗力。如今大明广泛使用的火铳军,在被敌人近身后,就只能拿着烧火棍似的火铳去面对敌人的利刃。龙辰这种给火枪上刺刀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让东方武器文明在某一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毕竟,西方还有过三十多年才在火枪上加刺刀。
Ps:我晕,排·射合在一起也是违禁词汇。
正文 第二章大明局势
更新时间:2013627 2:49:49 本章字数:2860
检阅了火枪军后龙辰便匆匆离去,并未和这些个东江镇旧将过多接触,因为对方臣服自己的原因仅仅是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压迫与威慑。他们是大明朝廷所承认的将领,而龙辰这个大帅称号只是李澄这个傀儡朝鲜君上封给自己的,并未得到大明朝廷的认可。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陈继胜算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一个难得的有眼光和血性的东江镇将领,故而能被龙辰收为臂膀,这就已经够了,龙辰这时候也没那个功夫去慢慢收拢人心,当女真鞑子撤出大明后就应该会向朝鲜发兵,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另外,龙辰亲手打造的护龙军已经从军队到文官都有了自我体系,除非这种体系被外力强力破除,否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体系最终会和大明固有的文武体系发生冲突。
不过,这些还太过遥远,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应付鞑子在不久后的倾全力攻朝。
……
经历了那一血腥的一夜,朝鲜王京的旧有政治格局被彻底TF,能有资格上朝的那些朝鲜大臣被直接清洗了一大半,因此以方仲为代表的汉系文官终于可以将触手彻底延伸到这个朝堂的角角落落。
今日的朝会,李澄精神很是不济,昨夜被自己姐姐的那一巴掌彻底打消了胆气,这个本性懦弱的朝鲜君上发现了今日的朝堂上换了一批新面孔时,也没有勇气向静立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