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则软弱得多,且刚上任,还没完全从水门事件中恢复过来。尼克逊曾承诺在 1976 年与中国恢复正常邦交,他们在访
问前就知道福特不会把关系正常化的计划提前。福特在外交事务上不像尼克逊那样老练。邓小平在第一轮漫长的会谈中
确实又向美国施压,要求其对苏联采取更强硬的行动,他当时对福特说:「我不想冒犯阁下,不过在跟苏联打交道方面,
我们也许比你们的经验更多一些。」'4103'就像六周之前他跟基辛格会谈时一样,他把他对苏联的看法又强调了一遍。他
说,中国已经作好了单独对抗苏联的准备,尽管中国很穷,缺少技术,但中国准备「挖地道」,「用小米」养活它的军
队。邓小平虽然不满于美国向苏联示弱,但他并没有表示中国要增加自己的军费。
不过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福特总统的态度要比六周以前他们接待基辛格时客气得多。邓小平对福特说:「我们相信
只要保持交往??我们的看法有分歧,有时甚至吵架,都算不了什么。」除了在苏联问题上向美国施压外,邓小平还以其
迷人且好辩的个性,敦促美国重视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贸易、文化交流和美国的对台政策。'4104'邓小平还发现,福特
总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比他以为的要多得多,其反苏态度也比他预料的要强硬得多。一周以后他对乔治?布殊说,他与
福特会谈的成果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4105'
福特回国后,批邓的会议也随即恢复,但是美方一直无人觉察邓小平受到了批判。福特访华一周后,当邓小平为
已经结束美国驻京联络处主任的任期、就要返回美国的乔治?布殊举行告别午宴时,布殊把这次午宴描述为「气氛轻松
愉快」。'4106'
毛泽东于 1975 年 12 月 2 日会见了福特总统,这是邓小平最后一次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
毛。邓小平被允许在 1 月 1 日会见尼克逊的女儿朱丽?尼克逊及其丈夫大卫?艾森豪威尔(David Eisenhower),次
日又接见了由玛嘉烈?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率领的美国国会代表团。'4107' 这也是邓小平在 1977 年复出之前
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几天后周恩来去世。
再次打入冷宫
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在 10 月 25 日向政治局传达了毛对邓小平的批评后,党建、科技和文教领域的前进步伐立
刻停顿下来。下级单位没有立刻获悉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评,但是几周之后他们都感到,他们想让上面同意作出一些改
变的努力受到了阻碍。邓小平在 1976 年 1 月便无力再为他们提供支持了。
从 1975 年 5 月到 10 月,邓小平着眼于未来为党建、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长期进步打基础的工作虽然被冻
结,但并没有死亡。1975 年在他领导下制定的经济计划,仍然是 1976 年年度计划和 1976 年至 1980 年第五个五年
计划的基础。「四人帮」印发了「三株大毒草」并发动批判运动,读过的人虽然不能公开赞扬,但它们在 1977 年却变
为三朵「香花」,成了未来几年政治纲领的基础。例如,成立独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计划在 1975 年被终止,但在
1977 年得到了落实。政研室在 1975 年底变得死气沉沉,可是它的很多研究人员在为 1978 年的三中全会和后来的改
革撰写文件中发挥了作用。
批邓运动在军队中从未形成气候。除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外,「四人帮」得到的支持微乎其微。在军队,最明显的
影响是批邓放缓了让文革中挨整的老干部回来工作的进程,军事院校恢复教学的工作也被推迟。但是 1977 年老干部又
开始返回军队,军事院校也重新开课。'4108'
邓小平的下台在短期内对高等教育造成了显着影响。提高教育水平和减少政治思想教育的计划被中止,重建中国
科学院的工作也失去了动力。得到允许的文艺活动的范围大为缩小。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又被泼了一头冷水。
在政治领域,为党的高级干部平反的工作也放慢下来。邓小平一些最亲近的拥护者受到批判并被撤职,特别是胡
耀邦和胡乔木。他们手下的干部也丢了官职。
1975 年毛泽东是有意愿转向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但邓小平的动作超出了他所能容忍的限度。毛泽东在生命
的最后几个月里手中仍握有大权,他能收紧缰绳,能撤掉邓小平或让他受批判。然而,毛已经没有精力或势力去控制他
手下干部的思想了。从短期看,邓小平是出局了。然而,他在 1975 年底对自己所支持的事拒不认错,使他在 1977 年
复出时拥有了一个十分牢固的起点。那时候,他将解冻他在 1975 年建立并推进的人事安排和工作计划。
'4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 197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页 202203;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页 5。
'42'SWDXP2; pp。 2426。
'4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37540。
'4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08。
'45'有关政研室的这一节的材料来自作者与政研室资深成员于光远、政研室理论组党组书记朱佳木
的交谈。另参见于光远:《我忆邓小平》。胡乔木的生平参见本书附录〈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4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13。
'4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04208。
'4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12213。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4),1975 年 7 月 13、18 日,8 月 8 日,页 69 脚注;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
页 213215。
'410'这些会议分别召开于 1975 年 6 月 29 日,7 月 23 日,8 月 26 日,9 月 13、19、25、26
日,10 月 10、14、24 日,11 月 10、15 日和 1976 年 1 月 17 日。
'41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33272;Frederick Teiwes and Warren Sun;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21976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7); pp。 324339。
'41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41243。
'4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 年 9 月 20 日,页 102。
'414'SWDXP2; pp。 4144。
'415'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65266。
'416'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52256。
'417'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975 年 12 月 25 日,页 138。
'41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42243。对收入较高的地方作了一些让步,允
许它们有更多的支出。见页 239241。
'41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53357。
'42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53。
'42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53357。
'42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22224。
'42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67。
'42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64365。
'42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66367。
'42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74380;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页 6870。
'42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71374。
'42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81386。
'42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0。
'43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0。
'43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89392。
'43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0392。
'43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2394;吴德:《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
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页 166173;于光远:《我忆邓小平》,
页 9497。
'43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26232。
'43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75。
'43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82286。
'43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74282、341。与江青的谈话录音,后经毛泽
东作了一些修订,收录在 1975 年 11 月 15 日发表的谈话中,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871998),第 13 册,页 447449。
'43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43346。
'43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91298。这封信的原文附于页 295296。
'440'毛泽东的私人医生李志绥讲述过毛做眼科手术的背景,见 Li; with the editorial assistance
of Anne F。 Thurston; 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 The Memoirs of Mao's Personal
Physici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4); pp。 604605。
'44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96298。
'44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29339。
'44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73。
'44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39341。
'44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1473。
'446'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代表团的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作者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447'中央文献研究室、湖南省委、湖南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片《邓小平十章》(湖南电视台,
2004),第 3 集,《破冰》。
'44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3474。
'44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7478、495。
'45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8480。
'45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80482、488490。
'45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0496。
'453'中国问题专家 Merle Goldman 与该代表团一起参加会见,她友好地让我看了会谈纪录。
'45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8;SWDXP2; pp。 4547。
'45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81582。
'45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9502。
'45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9502、506。
'458'对《水浒》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见 Merle Goldma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dvise and
Dis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45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07512;史云、李丹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 8 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
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 577580。按后一着作,是芦狄而非毛泽东挑起了这一讨论并记下了毛的观
点,是姚文元和江青而不是毛泽东发动了公开的辩论。但至少毛泽东允许了公开辩论的发生,并且知道它
的政治含义。
'46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12517。
'461'高文谦:《晚年周恩来》,页 565。
'462'关于评《水浒》运动的各种记载,见 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363374; Merle Goldman; 〃The Media Campaign as a Weapon in Political Struggle: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d Water Margin Campaign;〃 in Godwin C。 Chu and Francis L。
K。 Hsu; eds。; Moving a Mountain: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9); pp 191202。 Barbara Barnouin and Changgeng Yu; Ten years of Turbulence: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