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选在越南进入旱季、中苏北部边境乌苏里江上的冰开始融化之后进攻越南,此时苏联军队无法从北部利
用冰面越境进攻中国。'1823' 2 月 9 日至 12 日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作出了进攻决定,2 月 13 日邓小平会见了他的柬埔寨
盟友西哈努克亲王。2 月 16 日,距发动进攻只有 17 小时前,由华国锋主持会议,邓小平向中央高层干部通报了作战
计划。'1824'由于华国锋难以摆脱参与作战准备过程的干系,因此即便发生严重问题,他也无法批评邓小平。
2 月 17 日黎明,大约 20 万中国军队从分散在整个边境的 26 个地点同时向越南境内发起进攻。进攻之前中国就
在边境不同地点发动袭击以分散越南的兵力。中国要用优势兵力集中夺取俯瞰五个越南省会城市——谅山、高平、老街、
河江和老山——的山头,他们预计几天之内就能攻下这些地方。
邓小平的这次入侵行动发生在一个战略时刻:不到三周之前他刚成功地出访美国,并在日本作了短暂停留。邓小
平的出访使苏联担心美国可能向中国提供情报,假如苏联采取行动,美国有可能支持中国。布列兹尼夫甚至给卡特打电
话,想让美国保证不会暗中帮助中国。但是卡特向他作出保证后,布列兹尼夫疑心犹在。'1825'
中国军队一攻入越南后就发现,越南人的有效抵抗超乎他们预料。中国军官因准备不足而陷入慌乱。入侵的中国
军队都被安排了具体任务,然而他们缺少情报,与上级通讯不畅,无法迅速采取行动。各部队之前的协调也很差,供给
线拉得太长,只好派一部分军人回到中国搞物资供应。中国军队用炮兵支援部队推进,试图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抵抗。然
而与对日抗战和国共内战时不同,那时共产党军队能依靠当地老百姓的帮助,而越战中的越南当地民众却在为越南军队
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援。
中国预计一周内拿下全部五个省会城市,但直到开战三周后他们才攻下谅山。而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谅山附近,
中国军队在这里集中兵力要取得对通向南边河内的要道的控制权,向越南人表明他们可以威胁到越南的首都。中国军队
人多势众,决心坚定,确实攻下了五个省会,但伤亡人数远高于越南。据估计,中方在这次战斗中有 25;000 人阵亡,
37;000 人受伤。'1826'
3 月 6 日攻下谅山后,中国立刻宣布取得胜利并开始撤军,并在撤退过程中尽量破坏越南的基础设施。邓小平曾
保证,战斗不会长于 1962 年 33 天的中印战争。中国军队从越南撤军始于 3 月 6 日,3 月 16 日完成撤军行动,距离
入侵时间不过 29 天。'1827'
在入侵越南之后的宣传中,无论对内对外,中方都把它称为「自卫反击战」。中方辩解说,这是对 1978 年越南
人在边境多次袭击作出的回应。驻扎在边境地区并要对付越南人袭击的军官以及他们的上级,都不难理解「反击战」的
必要。还有些中国官员也像邓小平一样,为越南不顾中方警告对华人进行迫害和驱赶感到愤怒。但是也有一些中国高级
军事将领从未对这场战争表示支持。
邓小平声称中国已经给了越南一个教训,但西方的军事分析家在评估了这场战争后认为,事实上是久经战火考验
的越南人给了中国一个教训。'1828'正如军事分析家所指出的,这场战争暴露出中国军队除了缺少现代武器外,还有很多
弱点。中国军队从 11 月到次年 2 月匆忙开战,意味着它没有作好充分准备。中方的指挥和控制功能薄弱,而且缺少准
确的情报。具体说来,两大军区的指挥部在越南作战时缺乏相互协调,互相不了解对方的行动;它们分别给下级单位下
达任务,却不知道另一方的下级单位在做什么。解放军很难为它的表现感到自豪;有些司令员抱怨说,应当允许他们一
直打到金边,夺取全面胜利。军队的很多将领,包括叶帅和粟裕在内,虽然没有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完全反对
打这场仗,他们觉得中国受到的包围还没有危险到非要发动这次进攻。'1829'民众也有自己的怀疑:北京民主墙上的一些
大字报指出了中国军队的糟糕表现,有些人甚至批评邓小平发动这场战争。'1830'
但是,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对外国客人,邓小平都说中国完成了它所宣布的攻占五个省会城市的军事目标,更重要
的是达到了整体战略目的,即向苏联和越南表明,苏联在这个地区进一步扩张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李光耀认为:「西
方媒体认为中国的惩罚行动是失败的。但我相信它改变了东亚的历史。越南人知道了如果他们越过柬埔寨再进攻泰国,
中国将会发动攻击。苏联人不想在亚洲一个遥远的角落陷入长期战争。」'1831'事实上,苏联九个月后对阿富汗的入侵确
实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即使中国没有进攻越南,此后苏联在东南亚扩张的危险也会变得很低。
中国军队的官员试图掩盖战争成本,但 1979 年的国防经费支出是 223 亿元,大大高于 1978 和 1980 年;与
越南接壤的省份所承受的负担使这场战争的成本更高。西方分析家估计,仅战争的物资装备成本一项就高达 55 亿元。
'1832'外交人员关心的则是另一种成本:这次进攻使中国难以站在一个有原则的立场上批评西方干涉别国内政。国内批评
对越战争失败的意见未见公开,而中国和越南在 1990 年代恢复关系时一致同意不再提过去的冲突。'1833'官方的三卷本
《邓小平军事文集》收录了他从 1978 年到 1979 年的 26 篇讲话,其中只偶尔提及中国的对越战争,但没有一篇讲话
与这场战争直接有关。'1834'有些中国人把攻打越南称为「中国最后的战争」。鉴于中国没有关于这场战争的公开讨论,
不妨把它称为「中国被遗忘的战争」。
没有证据表明邓小平对攻打越南是否明智表示过怀疑。但战争之后,邓小平确实利用军队在越南战争中的糟糕表
现强化了他自 1975 年就开始的工作:让无能的军官退休,严肃纪律,增加军事训练,使用教育程度更高的军官。他指
示解放军认真分析战争中暴露的弱点。中国军队终于开始正视美国军事分析家指出过的很多问题:战争前后情报质量低
下,各单位之间通讯不畅,装备质量差,军队领导没有能力提供全面协调。'1835'
战争之后,邓小平指示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驻扎大量军队,对越南人进行骚扰。正如邓小平对到访的美国参议员
杰克逊(绰号「铲车」)所说,他要杀一杀越南人的气焰,继续教训一下他们膨胀的野心。'1836' 此后几年里,至少有 14
支师级部队被选派轮流驻守于中越边境附近老山的中国一侧。'1837' 越南则在它的北部边境驻扎了 80 万军队以防中国进
攻。越南人口大约只有中国的二十分之一,它在此后十年为保卫其边境耗费了大量资源。
在此期间,中国利用中越边境上不断的小型冲突来训练自己的军队,冲突的规模偶尔能达到动用一个师的兵力。
在 1980 年代,中国大多数步兵部队都曾被轮流派往边境参与小型冲突。有军事分析家指出,与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地
面部队打仗,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极好的训练。大量中国军队的驻守也使苏联在为越南提供更多援助时变得更加谨慎。
越南对较弱小的东南亚国家的威胁,加强了后者与中国合作对抗这种威胁的愿望。越南的侵略行为也导致东南亚
各国加强了东盟组织的合作。'1838' 当越南在 1984 年夺取柬埔寨一条通往泰国的要道而威胁到泰国的安全时,中国发动
了自 1979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边境攻击,迫使越南人撤退。'1839' 邓小平在 1979 年攻打越南以及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的
军事活动,增强了其他东南亚国家抵抗越南野心的信心,它们知道中国会像帮助柬埔寨和泰国那样帮助它们。
就像下围棋一样,邓小平要阻止苏联和越南占据有利空间围住中国,同时又要护住自己的眼位。他在 1984 年尽
力护住了眼位,阻止了越南进入泰国进而染指重要的马六甲海峡。在邓小平看来,到 1980 年代初时,包围中国的威胁
已经被消除。
越南对柬埔寨的占领和中越边境不断的军事摩擦让它不堪重负。早在 1979 年 8 月邓小平会见来北京访问的美国
副总统蒙代尔时就已经看到了这种可能。他对蒙代尔说:「越南现在的处境还不算太难,不会接受政治解决。或许,越
南人的麻烦多到无法承受时,他们就会接受了。」'1840'他对蒙代尔说,越南背着沉重的双重负担,它要占领柬埔寨,又
要在中越边境维持一支 60 万到 100 万的大军,越南人迟早会认识到,苏联不可能满足他们的所有请求。
邓小平的话是有远见的:1988 年越南从柬埔寨撤走了一半军队,第二年又撤出了其余的军队。越南未能实现它
称霸东南亚的野心。邓小平退休时越南已不再威胁东南亚各国,而是开始谋求与诸国建立友好关系。1980 年代初,正
是由于越南对这个地区的威胁才导致东南亚各国加强东盟合作。有意思的是,1990 年代越南自己也开始努力与东盟改
善关系,并在 1995 年被接纳为东盟的成员国。
减少苏联的威胁
毛泽东曾说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邓小平有时也重复毛的这个说法。但在解放军从越南撤兵后,他有理由变得
更加乐观:中苏开战的危险本来就不大,在他的努力下又进一步降低了。早在 1977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会上
讲话时就说过,由于苏联仍在忙于扩大它的战略部署,美国则处于守势,因此「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1841'进攻
越南时有一点已经变得很清楚——中国决心扞卫它在东南亚的利益,这使苏联不敢在东南亚贸然与中国对抗。东欧的问
题、漫长的中苏边境线、再加上邓小平攻打越南九个月后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这些事已经让苏联人疲于应付,而且由
于中国已同美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苏联领导人拿不准如果它进攻中国,美国是否真的会袖手旁观。
邓小平通过展示中国的决心,打消了苏联急于在越南建立军事基地的想法,他接着又开始进一步缓解与苏联的紧
张关系,以便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1842'短暂的对越战争刚结束,邓小平就指示外交部长黄华「就悬而未决的问题与
苏联进行谈判,改善两国关系,签署相关文件」。'1843'中国从越南撤军刚过两周,黄华外长就在北京会见了苏联驻华大
使谢尔巴科夫(Yuri Scherbakov),提议就两国关系正常化举行新的一轮会谈。'1844'
中苏两国为改善两国关系举行了五次副外长级的会谈。中方在这些会谈中表示,希望讨论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两国的贸
易与科学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阻碍。'1845'
1979 年 8 月 29 日第一个中国代表团赴苏联之前,邓小平指示说,代表团要向苏联转达改善中苏关系的两个条
件:一是苏联要从蒙古撤出军队,二是不帮助越南占领柬埔寨。邓小平还建议双方同意不在边境地区驻扎军队。他指示
王幼平,中国代表团不能示弱,不要急于达成协议。他说,来个马拉松也没关系。'1846'
从 1979 年 9 月 25 日到 12 月 3 日,中国代表团与莫斯科的对手举行了数轮会谈。对于中方一直立场坚定的两
个条件,苏联并没松动,但两国 20 年来第一次举行的这些谈判是在友好气氛中进行,苏联给予了热诚的接待。双方一
致同意,苏联将派代表团去北京做进一步的会谈。'1847'
从 1979 年 4 月到 10 月中旬,
莫斯科会谈几周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使苏联代表团出访北京被推迟,但也进一步降低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不久,邓小平加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第三个条件,苏联必须从阿富汗撤军。要等到将近十年以后苏
联才打算同意这三个关系正常化的条件,但邓小平并不着急。他已经达到了他的短期目标:减少与这个他认为最危险的
超级大国发生冲突的危险,使中国可以集中精力发展民用经济。'1848' 邓小平在 1980 年 3 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说:「冷
静地判断国际形势,多争取一点时间不打仗还是可能的。」'1849'不久之后邓小平说得更具体,他说,中国有能力在未来
十到二十年内避免战争的危险。'1850'
邓小平为缓和中苏关系紧张所作的努力使苏联更容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