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衬诘姆ɡ伎巳恕V�554年,拜占庭终于占领整个北非、达尔马提亚、意大利、西班牙东南部、西西里、撒丁岛等地,实现了查士丁尼变地中海为罗马帝国内湖的梦想。(3)拜占庭与阿拉伯之战634年,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国家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继位。他眼看拜占庭帝国在长期内外征战中已耗尽钱财,国力空虚,遂派兵向拜占庭夺取土地。听到阿拉伯人入侵的消息,起初拜占庭皇帝并不在意,以为边疆地区会组织有效抵抗。不料阿拉伯军队在哈里德的率领下,以闪电般的速度从幼发拉底河推进到大马士革城墙脚下。636年,哈里德以2。5万兵力全歼两倍于他的拜占庭军队,占领整个叙利亚。结束拜占庭帝国在叙利亚的统治,这仅仅是阿拉伯军队一系列胜利的第一步。637年,他们又在卡地西亚击败了波斯大军,乘胜占领伊拉克;641又攻占了艾克巴塔那,控制了波斯湾;695年,攻占迦太基,结束了拜占庭帝国对北非的控制。到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3洲的庞大王朝,在西方达到了大西洋海岸,在东方深入到印度彭嘉普河上,在中亚则与唐王朝为邻。但历代哈里发及阿拉伯将领的最大愿望仍然是攻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行动始于669年春天。当时一支经过小亚细亚的阿拉伯远征军曾出现在君士坦丁堡高耸的城墙下。可是这些阿拉伯骑兵并没有发动激烈的进攻。3年后,哈里发又派了一支舰队企图从海上切断君士坦丁堡与外界的联系,在占据优势的拜占庭海军面前始终没有能够成功。更不幸的是,这支阿拉伯舰队在撤退途中遭遇到风暴,大部分战舰沉入海底,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715年,阿拉伯军队发起一场新的进攻。其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马斯拉马率领,另一路由苏莱曼率领,进入小亚细亚,打算攻击君士坦丁堡。此时的拜占庭帝国由于领土被分割,人口逐渐减少,陆军和舰队不断发生叛变,国势已经衰落到最低点。但职业军人利奥三世成为拜占庭皇帝后,经过积极的战前准备,拜占庭军队重新恢复了生气,准备利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进行一场持久的防御战。
利奥三世利用该城向陆的一面双重城墙组织起多道防线,并在城墙上安装了大量城防器械,修建了屯满粮食的谷仓和大量兵器制造工场。但他最担心的,还是能否使该城向海的一面不被攻破,并使海上交通线畅通无阻。为此,他在海湾的出口处悬挂起一条粗大的铁链,连接在两个守望塔上,可以自由升起或放下。拜占庭舰队就驻泊在铁链之后,随时准备出动去攻击敌舰。阿拉伯军队的兵力远远超过拜占庭军队。据说其陆军大约有8万人,海军则有1800艘战舰。阿拉伯军统帅马斯拉马负责指挥陆军,海军则交给苏莱曼将军指挥。一开始,马斯拉马打算在陆上发起总攻,在遭到拜占庭守军使用城防器械的顽强抵抗后放弃了这个计划,改用长困久围的方式封锁该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命令苏莱曼将军把舰队分成两部分,分别切断君士坦丁堡通往爱琴海和黑海的水道。717年9月,阿拉伯舰队的先头部队在西拉格里阿角突然遇到了强海流的冲击,作战队形发生混乱。利奥三世抓紧这个战机,放下拦海铁链,让舰队出战。拜占庭战舰冲到阿拉伯舰群中,乘其队形不整,把“希腊火”喷注在他们的战舰上。这种由硫磺、石油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东西,见水即着,很快烧毁了20艘阿拉伯战舰,其余的战舰则被俘获。不久,阿拉伯海军主力赶到,拜占庭军舰仍退回港湾。但阿拉伯人封锁海上通道的企图却被打破,各国商船仍可源源不断地开来,为君士坦丁堡补充急需的粮食和商品。由于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只能进行部分封锁,对利奥三世的威胁并不很大。而习惯于沙漠炎热气候的阿拉伯人却被欧洲寒冷的冬天所困扰,包括苏莱曼将军在内的数千名将士因之病死。718年春,阿拉伯帝国又派埃及舰队、非洲舰队前来支援马斯拉马,派陆军预备队替换在战壕中备受饥饿寒冷之苦的阿拉伯陆军。这些新生力量的到来并没有帮助马斯拉斯夺取唾手可得的胜利。一些埃及水手跑到利奥三世那里,报告了援军的真实情况。拜占庭舰队决定趁其立足未稳,发动攻击。他们放下铁链,驾驶军舰直扑敌舰。被驱赶来作战的埃及和非洲其他国家水手见状,纷纷跳水逃跑,战舰无人驾驶,相互碰撞,或被希腊火焚毁。继海战之后,利奥三世又派兵击溃了阿拉伯陆军预备队。718年8月,阿拉伯军队在遭到一连串失败之后,又惧于保加利亚人和法兰克人的步步紧逼,只好撤兵回国。阿拉伯舰队在归途中又遇上了大风暴,全军覆没。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一共调集了2560艘战舰,陆军20万人,战后却只剩下5艘战舰和不到3万名陆军士兵。君士坦丁堡之战改变了拜占庭和阿拉伯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720年以后,拜占庭军队开始向阿拉伯军实施战略反攻,将其势力逐至小亚细亚以东;在其后的200年间,又次第收复两河流域、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等地,重新获得了在东方的优势。(4)拜占庭与塞尔柱突厥之战1040年,力图恢复昔日东方疆土的拜占庭帝国遇上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塞尔柱突厥人。塞尔柱突厥人原来居住在中亚北部的大草原上,后来不断迁徙,在呼罗珊地区建立王国,史称“塞尔柱王朝”。塞尔柱军队以轻骑兵为主,战士手持弓箭、长矛和剑。作战时由各部落头领率领,勇敢不畏死,惟战法过于单调。他们在向伊朗和东方各国大肆入侵的时候,正碰上阿拉伯帝国极度衰弱,拜占庭皇亲贵族花天酒地,耗尽国库钱财,军队离散,城塞工事荒废,因而一路势如破竹,不仅取代阿拉伯帝国统治伊朗,攻克巴格达城,而且进入亚美尼亚、耶路撒冷、卡帕多西亚,威胁着拜占庭帝国对小亚细亚的统治。1067年,军人出身的罗马拉斯继位成为拜占庭皇帝。为了逐走塞尔柱人,他在叙利亚境内的腓尼基组建了一支由马其顿、亚美尼亚、保加利亚、法兰克等不同国家的士兵组成的部队,率领他们向塞尔柱人进攻。塞尔柱人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始终不与拜占庭主力正面交锋,害得罗马拉斯东奔西走,却无法彻底消灭塞尔柱军事力量。1071年初,罗马拉斯领兵来到叙利亚,分兵两路,准备同时夺占曼西克特城和基拉特城。当时塞尔柱苏丹正在叙利亚,他集结了主动退出曼西克特城的军队及其他援军计4万人,在基拉特城准备与拜占庭军队决战一场。苏丹听说罗马拉斯已占领曼西克特,并且召集拜占庭重装步兵前来,决定设法分散其兵力。他派一些塞尔柱骑兵袭击拜占庭重装步兵,将其引诱到相反的方向去,自己则率主力迎战罗马拉斯。罗马拉斯对眼前的危险毫无警觉,直到前卫部队与塞尔柱人仓促遭遇,才想起派人调集步兵立即赶来。但此时拜占庭步兵主力已被引诱得越走越远,罗马拉斯不得不以2~3万人的劣势部队与塞尔柱人的优势兵力相对抗。不过罗马拉斯并不担心。他认为塞尔柱人一贯奉行游击战原则,绝不会有勇气进行正式会战。这次也不例外。1071年7月4日,双方在曼西克特附近列阵交锋。罗马拉斯将战斗力最强的近卫军部队部署在中央,左右两翼为骑兵部队,后方还保留了一支由雇佣兵骑兵组成的强大预备队。塞尔柱人以骑兵弓弩手为主,他们没有什么阵势,往往由首领率领冲锋。塞尔柱苏丹对这样一支组织性不强的军队与拜占庭人交锋,心里也很不托底。为了激励士气,他把指挥大权交给手下的将军塔劳格,命令他:“不胜利则砍头!”他本人则把自己的弓箭抛弃,换上剑和锤茅,并把马尾巴编成小辫,穿上一件白袍,涂上香粉,然后告诉身边的人:“假如战败了,这里就是我的坟墓。”在苏丹的激励下,塞尔柱骑兵一接战便发起进攻,以弓箭射杀拜占庭人。配置在两翼的拜占庭骑兵首先抵挡不住,开始退却。阵形中央的拜占庭骑兵在雨矢之下也伤亡损失很大。罗马拉斯命令重装步兵出战,以挽回局势。这些重装步兵排成16列纵队,高举防护盾牌,一步步向敌人紧逼。塞尔柱人眼看射箭无效,趁着茫茫夜色,很快撤出了战斗。罗马拉斯打算后退,找到一处水草丰美,适宜宿营的地方过夜。可当他刚刚下令撤退时,来去如飞的塞尔柱人又前来进攻。他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后撤,准备调过头迎击敌人。岂料由雇佣兵组成的预备队拒不听命,偷偷撤走,从而使步兵失去掩护。塞尔柱人立即集中兵力攻击左翼的步兵,很快将其击溃,并使右翼步兵不战而溃。最后,占据优势的塞尔柱人骑兵将位于中央的拜占庭精锐部队团团围住。罗马拉斯和手下将士虽然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罗马拉斯也受伤被俘。曼西克特会战使拜占庭军队大伤元气。它从此丧失了最佳兵源地——亚洲军区,也失去了东方各省和小亚细亚海岸的大片土地,其称雄欧亚非三大洲的历史从此结束。
三、欧洲各国的军事与战争正当拜占庭军队与波斯、阿拉伯军队在东方战场上厮杀的时候,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各国也在逐渐积蓄军事力量,并成长为足以与波斯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相抗衡的强大武装。1。欧洲各国军事概况受社会制度的影响,欧洲各国的军事制度与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有较大差别,其士兵惯于使用的单面锋刃战斧和十字弓,也与其他军队有明显的不同。(1)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中世纪欧洲各国盛行“采邑”制度。封建主在分封土地时,连同居住在上面的农民一起封给受封者,而受封者要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其中就包括战时领兵为封主作战。上述政治从属关系使得欧洲早期军队主要由各封建主的卫队和独立分队组成,相互之间平时并无统属关系,仅在战时聚集在一起,临时听从国王指挥。10世纪以后,才出现较大的独立武装。比如基辅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城,拥有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团,而这个团的首领,是由市议会选出的督军。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军队,主要由陆军和海军组成。陆军的主力是骑兵。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同阿拉伯人、拜占庭人交锋过程中,认识到骑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了组建费用高昂的骑兵部队,他将国家土地分封给听命的部属、有功的士兵和中小贵族,规定受封者必须服骑兵兵役,战时自备武器、战马跟随国君作战。从此,欧洲各国争相仿效,骑兵数量大大增加。欧洲各国骑兵主要是重骑兵,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采邑之中,较少进行集中训练。但欧洲各国每年都要举行骑士比武,由国王和各级封建主主持,令骑士成双成对地进行对抗竞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以此鼓励骑士们提高个人的作战技能。步兵也是陆军中十分古老的兵种。欧洲封建制刚刚建立之初,缺少马匹的法兰克人曾一度以步战称雄。从7世纪以后,骑兵在欧洲战争舞台上的重要作用逐渐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决定会战结局的唯一兵种,而在步兵部队中服役则被鄙视为奴隶和农奴的事。后来欧洲各国的步兵虽说人数总是超过骑兵,但他们多为奴隶和农奴,本身并不愿意打仗,也很少掌握起码的作战技能。即使有一部分尚未沦落为农奴的自由民充当步兵,也常常因家境贫寒,无法提供起码的兵器,不得不手持一根木棍走上战场。到十字军远征时,欧洲各国将领才认识到,一支骑兵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军队,作战能力远比单纯由骑兵组成的军队强。为了完成掩护骑兵和扼守制高点的战斗任务,许多将领常常把一部分骑士和重骑兵改成步兵,但步兵真正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还是在射击武器出现在战场之后。欧洲各国在中世纪初期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海军。8—9世纪,生活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长年维持着一支大型船队,但主要是用来到英、法、意大利、基辅罗斯等地进行海盗式的劫掠。9世纪末,盎格鲁——萨克逊国王阿尔弗烈德建立了英国第一支舰队,并用它打败了诺曼人。10世纪末,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海军舰队。基辅罗斯组建的拥有数百艘战舰的区舰队,为了争夺海上霸权,甚至远征到波罗的海。当然,在整个中世纪前、中期,海上战场主要是拜占庭人、波斯人、阿拉伯唱主角,欧洲各国海军的崛起则是15世纪以后的事。(2)兵役制度与军队编制欧洲各国在中世纪早期,大多沿袭公民兵制。公民兵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