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第一国师-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寿找不少麻烦,但同时,也会给邵元节自己埋下很大的隐患。

不过,对老邵来说,眼下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除非他顺应时局,投到刘同寿门下,否则若是不能尽早扳倒小道士,他和龙虎山就没有以后了。

后患这么大,这招的杀伤力自然也很好。

以邵元节的事先谋划,刘同寿若是不敢接招。他们就可以将顺水推舟发扬光大,借着封神演义的东风,让小道士自食苦果;若是对方胆敢迎战,想用障眼法搞点花样出来。那么,就别怪同行们不客气了!

同行,本就是冤家啊!

当然,邵元节也不是记吃不记打的蠢货,经过了杭州水陆大会那件事,他已经对小道士的神奇手段,有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作为修了一辈子道,忽悠了一辈子贵人的道家高人,老邵对自己的眼力有着充分的自信。

他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如果刘同寿故技重施,他一定会当场将其戳破。他的观点和自信,也受到了佛门盟友的认可。俗话说:旁观者清,斗法和揭秘是两个概念,后者的难度要远远低过前者。

可是。出乎他们预料的是,刘同寿不但接了招,而且还故技重施的放了大话出来。说什么异宝出,天地劫,想要阻止天劫,只能祈求他那个死鬼师父显灵!

谁说死人不咬活人的?

那就是扯淡!

如果让邵元节等人选出一个最令他们痛恨的事物,刘同寿那位死鬼师父,无疑会以绝对多数的支持率,高居榜首。

从王老道挂掉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一件法宝,一经祭出,便无往而不利。多少次。刘同寿都是靠着这件法宝渡过难关,涉险如夷。每次经历险阻之后,这件法宝还会如同被磨砺过一样,更加犀利,给刘同寿带去更多的好处。

就拿这一次来说,刘同寿的应对方式。就和他最初扬名时一样。

谁也说不清到底什么叫天劫,这个虚幻的概念很广,最通常的表现形式,就是自然灾害!雷火、闪电、暴雨、洪水、海啸……都是天劫,此外,道藏中还有心魔的概念,那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样是天劫的一种。

刘同寿的大话放出来,想圆却也简单,丹成那天,哪怕只下了一场小雨,他都能找到借口。

本来这是场足以引起洪水泛滥的大雨,结果被先师给挡住了……诸如此类,这种办法,寻常民众也许看不穿,但对广大奋战在一线的神棍们来说,不过小儿科罢了。但明白归明白,就是谁也没办法,谁能想到小道士如此深谋远虑呢?

道教博大精深,涉猎的技能极多,预测天气,甚至地震,这都不算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儿。邵元节自己就对此很有心得,若非如此,又哪里会有擅长呼风唤雨的邵真人呢?

这些都属于技术上的细节,其实都可有可无,关键,还是在于皇帝的心意。

现在谁也搞不清楚嘉靖到底在想什么。

说他信任刘同寿吧,小道士觐见之后,皇帝就开始大肆招募临时顾问,连一向鄙夷有加的佛门都得到了面圣的机会,放在从前,这种事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若是他已经开始怀疑小道士,在舆争之中,皇帝表现出的支持却依然如故,甚至比从前的力度更大了。

这才是症结所在。

根据邵元节,以及清流中的几大骨干的说法,皇帝表现出暧昧时,做臣子的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皇帝的态度就如同夏日的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谁要是以为自己看到了良机,想趁机给对头来两下狠的,嘿,就等着体验嘉靖帝的喜怒无常吧。

所以,包括邵元节在内,众人都不敢将态度表现得太鲜明,以免偷鸡不成蚀把米。

见有京城第一寺名头的定慧寺的主持,慧能老和尚也是支支吾吾的样子,嘉靖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强忍着没发脾气,而是象下定了决心似的,突然问道:“如果是足以将京城夷为平地的大劫呢?事先难道看不出一丝端详?”

“夷……为平地?”慧能猛一抬头,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嘉靖并不答话,而是死死盯着老和尚,似乎想从他的神情中,看出点什么似的。

慧能好一会儿才恢复了镇定,又冥思苦想了好半天,最后咬了咬牙:“回禀陛下,以贫僧所知,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有这等大劫……京师乃是天下众望所归,雄伟恢弘,气盖古今,岂是说会被倾覆就被倾覆的?贫僧以为……”

“你认为此言不尽不实?”丝丝冷风从嘉靖的牙缝吐出,闻者惊心。

“阿尼陀佛!”慧能口宣佛号,宝相庄严:“回陛下,贫僧以为,出此言者必是妖言惑众,意图危言耸听,从中渔利的奸邪之人!陛下可严惩之,以正天下视听!”

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这么大的天灾,把京城夷为平地?除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或者真有九天雷劫的存在,否则什么都不可能撼得动雄伟的京城。

大地震是不可能的,无论是钦天监,还是佛道联盟中精通此道的高手,都没有任何发现。普通的小地震倒也罢了,如果是足以葬送京城的大地震,肯定会有预兆的呀。

有见于此,慧能决定搏上一铺,彻底消除刘同寿这个佛门大患,同时,将那个道家协会也扼杀在摇篮之中。

嘉靖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又转向一旁的邵元节问道:“邵真人,你怎么看?”

“回禀陛下,贫道以为,慧能大师所言甚是……”如果可能,邵元节也想提前解决对手,不过,他知道可能性不高,所以,他附和了几句后,就开始拐弯抹角的暗示皇帝,刘同寿很可能会浑水摸鱼,并一一列举了小道士可能的做法。

“刘师弟道行法力都是上乘,不过,少年人遇事,难免失之稳重,说的夸张些,以彰显自家手段也是有的,所以……”

“不用再说了。”嘉靖一抬手,打断了邵元节含沙射影的长篇大论,淡淡道:“开炉的日子已经定下了,等到那天,一切自有分晓。”。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16章京城的黎明静悄15(第)

绵绵的柳絮漫天飞舞,仿佛鹅毛大雪一般,当那片洁白沾在身上,人们所感受到的,却只有阵阵暖意。

人间四月天,芳菲犹未尽,这是一年中,最令人惬意的几个时段之一。

富贵人家或者书香门第240章偕家出游踏青;农民们则是趁着春光正好,抓紧时间在田间劳作;走南闯北的商人们,同样不得闲,他们要忙着上货订货,将经历了寒冬之后,空空的货仓补满,好在新的一年里,多赚点钱。

这个时候来到京城的人,看到的,只会是一派繁忙景象。

然而,在嘉靖十四年的四月十五这一天,京城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田间没有农夫劳作,官道上没有行人往来,风景秀丽的山林间,唯见莺歌燕舞,甚至连运河上穿梭不断的漕船,也不见了踪影。

京城,仿佛已经被人遗弃,变成了一座历史遗迹。

当然,那些不明真相的外地人肯定不会这么想,他们很清楚,这个静悄悄的黎明,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关卡,将京城封了个水泄不通。

京城的百姓知道的更多一些,官府提前很长时间,就已经将告示贴出来了,告知百姓:今日全城戒严,任何人不得外出,犯禁者重罚!

这告示措辞严厉,后果也很严重,但却没头没脑的,既没说明原因,也没说明如何执行。''但对京城人来讲,这已经足够了。

不用官府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一天,是上虞小仙师,翰林刘修撰的仙丹开炉的日子。异宝出,天地劫。据说开炉的那一刻,会有天劫降临!而天劫的威力,则足可毁天灭地。将整个京城化成齑粉!

换成其他人,敢这样危言耸听,一定会被官府抓起来。治个妖言惑众,意图不轨的重罪,发配边疆,乃至腰斩于市都是有的。不过,树的影,人的名,同样的话,出自那位神通广大的小仙师之口,带给人们的就只有恐慌了。

就算有那神经大条,或者别有用心者。对此不屑一顾,可是,不管你信不信,皇上可是信了的,不然顺天府能出告示吗?如果这样的说服力还不够。那再看看那些达官贵人的举动就知道了。

以张首辅为首的一众文臣,以武定侯为首的一众勋贵,哪个不是早早的就把家人给送走了?最近这段时间,东城的那些豪宅都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了些洒扫的仆众,倒是八大胡同的人气高涨。

据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楼老板说。自从天劫的消息传开后,青楼业的生意普遍上涨了四、五成。除了那些将家人提前送走后,来此解闷的达官贵人之外,不少家境普通,一向舍不得去青楼消费的人,也纷纷涌了进去,一个个都嚷嚷着,死前须得爽一把……

要让刘同寿来说,这就是末日症候,连科技发达的后世,都有人相信所谓的玛雅预言呢,何况文盲率超过九成的明朝?恐慌没演变成动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之所以没有形成逃亡的大潮,官府的控制是重要原因。大明朝廷就是个筛子,想封锁消息肯定不行,不过,朝廷对付老百姓的法子还是很多的,水陆关卡一设,没有一定的权势,根本不可能进出。

此外,客观条件也摆在那儿,普通人多半都家无余财,撇家舍业的去外地逃荒,跟找死能有多大区别?想走,也没法走啊。

最重要的则是人们都存有侥幸心理。

少部分人认为,刘同寿不过是在危言耸听,为了邀名糊弄人,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天劫;更多的人则是相信刘同寿的法力,以及他身后的那位老神仙。

江南水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若不是有那位老神仙舍身挡灾,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那场水灾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呢。左右也逃不了,还不如诚心祈祷,盼着老神仙救苦救难呢。

按说这场天劫也不是没法避免,罪魁祸首就是那炉仙丹,只要停止继续炼丹,天劫自然就消于无形了。然而,这话大伙儿也只能心里想想,或是私下里议论一下,那仙丹可是皇上的命根子,谁要敢打仙丹的主意,就做好被皇上当做谋逆者收拾吧,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悖论在。朝中也有几个不怕死的官员劝谏过,但无一不是被皇上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既然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又何必停止炼丹?如果相信,为什么又区别对待,不相信王仙师的手段?

这是个哲学问题,和鸡生蛋、蛋生鸡那个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个冒死进谏的官员一时三刻哪里想得清楚?自然只有讪讪而退一个下场。

不信邪也没关系,嘉靖帝一向有动手不动口的习惯,而且他还奉行斩草除根的原则,敢于在嘉靖朝骗廷杖的,最好先准备好棺材再来。

朝臣们无奈,只能转而从民间舆论着手。

最近,皇上很热衷于笼络民心,在民间的名声也不错,朝臣们试图由此着手,化解这场莫名其妙的危机。天劫是否存在,京城到底会不会生灵涂炭,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例一开,朝纲必然大乱,今后还有谁能制得住那位刘大人?

可他们没想到,刘同寿事先早就有了布置。

一方面,他忽悠嘉靖,说交泰殿实际上也是一件宝物,初建成时,品相普通,故而没有招来天劫,但在嘉靖的道心感染下,已经渐渐有了灵性,所以,即便没有金丹的存在,天劫迟早也会来。

另外,他又散布谣言,说近年来,天灾不断,其实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人的身上!这种言论符合民间一向的认知,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认可。

那问题就来了,获罪于天的到底是谁?

皇帝虔诚奉天,心怀苍生,无疑是个圣君;大明的百姓勤劳朴实,善良淳厚,当然也都是好人;显然,坏人就是那些贪官污吏!

道家协会的各道派已经陆续入京,成为了刘同寿的帮凶,一帮仙风道骨的老道,说出的话,可信度自然很高。何况,这些也是常识,但凡是个要脸的,谁敢说贪官污吏是好人?上天惩恶扬善,不惩罚他们又要惩罚谁?

与其任凭这些人为恶,致使天灾连绵,还不如借着仙丹、洞天,一起宣泄出来呢,反正,天塌下来,不是还有小仙师和老神仙扛着呢!怕啥?

所以,尽管人心惶惶,民间却没多大怨气,华夏的百姓就是这脾气,但凡有一线生机,他们就会把事情往好处想,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了。

于是,到了四月十五,即丹成的这一天,整个京城才陷入了死寂。

家家闭户,人人自危,百姓们躲在家中祷告,而皇帝则在刘同寿的安排下,携着百官,远远的避到了城外的运河上。在那里,刘同寿准备下了一艘大船,偌大的甲板上,足可安排数十人同时安坐。

这,就是见证天劫的舞台。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