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解截搭题要会东拉西扯灵活变通才能猜出题意,难死了那些只会死背经义程文,头脑僵化考生,只有那些应变力稍强的考生才有可能过关。所以,秀才虽然是功名路上的起点,却是非常难的。也有人不通过预考,通过其它方式成为监生,以监生身份获得乡试资格,从而一举高中的,就是避开了这种考验人联想力应变力的考试,在正考中发挥长处。
比如有个人,考了四十多年才考中秀才,然后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一路顺利高中。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一联: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二十五月已登瀛。”
“你想想看要取得乡试资格有多难。”萧景掰手指数起来,“你先要参加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十几场次,然后分往府学或县学学习,再参加提学官举行的岁考、道考两级考试,成绩一二等者,才有乡试资格。你问问李琰他们考过科举的,都觉得预考极难,等到了乡试之后,考的是经义的理解,文笔的老道,这倒不怕了。所以,我建议你避过预考,以监生资格直接乡试。”
贾环很感激他如此为自己着想,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要利用萧景的力量直接乡试,他的自尊不允许两人的关系存着功利性质。他不愿做权贵的附属品,他要亲手赢得尊重,不能只在嘴上说,得用实际行动表现,否则不用萧景来看不起,他自己也要看不起自己了。
可是他又不愿直接拒绝萧景的好意,泼他的冷水,想了一想,斟酌了词句,说:“我现在的学问还有很多不足,亲身体验考试的残酷,以考代练,也是学习的好法子,而且还能磨炼心智。上回我因为徐师父落榜的事冤枉了你,过后我也反省,总是我性子浮躁冲动,才会犯糊涂,这样很不好,所以我要用枯燥艰苦又漫长的考试,自我磨砺,锤炼心性,使自己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将来面对再大变故也能从容视之。
所以我要从县试考起,堂堂正正获得乡试资格。”
萧景见他宁愿一步一个脚印的考下去,也不愿走捷径,只为自我磨砺,不由得又心生敬意,又说:“你何苦这么辛苦,你想当官,可以捐官,你家贾琏,还有东府的贾蓉,甚至你家的奴才赖尚荣不都是捐官吗?若是你家不会出这笔钱为你谋前程,我出钱给你捐官,你当了官接了你娘出去过日子,你就可以得到你向往的自由了。”
贾环笑起来:“这可不行,不从科举出身,一辈子要被正途的人瞧不起,顶多外放做到州官知府算到头了,本朝有制度,非进士不得点翰林,非翰林不能入内阁,看满朝部院堂官,哪个不是中过进士点过翰林的。”
萧景吃了一惊,觉得要重新认识这人,本来以为他一心做官是想挣份家业,接亲母出去养活,过自在日子。却想不到他的心很大,看样子竟是盯上了内阁宰相的位子,想做一番事业出来。
经过前几次闹别扭,萧景知道贾环与众不同,是个极有心机有大志的人,不敢再小瞧他,如果他真的考试顺利一路高中,不出大错,熬资格熬到五六十,也说不定能进登阁拜相了。
“那你就好好读书罢,但是不许不理我。”萧景给他提要求,又帮着想法子,“如果你能摆平你家里,我就替你买下个清静院子,你搬进去读书,把你娘搬出来照顾,和你姐姐不见面,也省好些事非,你就安心读书罢。”
贾环做梦都想着离开那个家,现在萧景愿意提供帮助,可是怎么让家里同意呢?
又和萧景混了一阵,跟他的小厮卫三和徐义急急的找过来,说薇儿从里面传出话来,王夫人急着找他,好象有什么不好的事。
贾环不知什么事,赶紧回去,进了王夫人的正屋,就看见丫环媳妇们都摒气敛息侍立,周瑞家的一脸得意,王夫人面带寒霜,赵姨娘红了眼睛,怯怯地看着他。
贾环行过礼,听候吩咐。王夫人神色严厉,道:“你经常外出,倒底干什么去了?”
贾环知道有些不好,只怕王夫人知道他并没有每天按时上学,于是很小心地答道:“除了每旬去淳王处伴读两日之外,还有就是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文会,按时讨论学业。还要按照先生吩咐的,常去外面了解民间疾苦。”
王夫人冷笑:“还真会说,你打量我不知道,你在外面偷偷开了个盐铺和脂粉店,经常借上学为名查看,大家子弟,又没有分家,谁许你这样做?难道我亏待了你,少了你的使费?”
贾环终于知道缘委,看来王夫人是派人暗中盯着他了,好在他早有准备,赶紧惶恐地回道:“不知太太从哪里听来的,只怕听错了。那个盐铺是我的同窗好友陆霄凤开的,他去从军了,拜托我照顾家里和铺面,所以,我才去看顾看顾,太太不信,可以查看官府执照,用的可是他的名字。”
这还是徐文璧的意思,不要他和商贾沾边,以免影响将来的仕途发展。所以,贾环并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就是脂粉店也用的是卫家老二的名字。
王夫人并不信,又说:“陆家和卫家都不富裕,哪里来的本钱?”
贾环又说:“他们没本钱,我也没有钱。陆家的盐铺是因为陆霄凤有门路弄到盐引,所以同窗们凑了钱帮他,我也帮了些。卫家想有个长久进益的产业,卫嬷嬷是我的乳母,求上门来我也不好不帮他,所以凑了些钱借给他当本钱,将来也好做卫嬷嬷荣养之资。”
按一般大户人家的规矩,奶妈们很受尊重,奶过的主子必须叫她“妈妈”,还要给予荣养。贾环声明帮助卫老二开铺是做为将来荣养奶母之资,让人也挑不出错来。
王夫人想不到他做事如此周全,根本就不在执照上用自己的名字,就算给他安个私置产业的罪名,也没有确实的证据。而且以他的能力也不大可能弄到盐引,难道那产业真不是他的?
又说:“那你也不能借此荒废学业。”
贾环赶紧诚惶诚恐地说:“不敢,盐铺那边只是托赵国基帮着照看,他死了以后我才自己去看了一回。也是怕那掌柜的趁主家不在谋夺产业的意思。脂粉店都由卫老二开的,我怕他弄不好使奶母没了养老的产业,所以开业时看了两次,以后再也没去。至于学业不敢荒废,每天都作一篇文,还写好些字。太太不信,叫丫头到我房里把字拿来。”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返回书页
穿越红楼之庶子有为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王夫人捻着佛珠,还是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无非是荒废了学业什么的。贾环只能在肚里腹诽,我一天写的字比宝玉一个月写的都多,你怎么不管他去。
脸上却不敢表示,只得乖乖听训,想要搬出来的计划只怕要拖后了。
王夫人没挑出贾环的错,又把他天天拘在上房抄佛经,说要磨磨他的浮躁性子。
贾环憋了一肚子气,他的学业负担很重,事情也多,偏偏还得把宝贵的时间用来抄佛经,只得自我安慰,就权当练习馆阁体了,作文只能放在晚上加个夜班。
只是一房丫头们也不能睡,贾环赶她们回屋休息,薇儿忠心,硬撑着半夜不睡陪着他,贾环还没有理所当然压榨服务人员的意识,觉得过意不去,说:“你趁着没有放出去,调教一两个丫头接你的班吧,平时你也轻松些。”
薇儿觉得有道理,说:“莲儿怎么样?她虽然容貌不出挑,但是人勤快,嘴巴也紧。”
贾环点头同意了,又想起什么来,招手叫薇儿过来,小声问道:“你看咱们这里的人可有太太那边的?”
薇儿明白他的意思,是怀疑自己身边的丫头小厮中间安插了王夫人的人,将他的举动密报了。男仆中赵家的人自是忠心的,有什么要紧的大事他都安排钱槐和徐义去做了,他们也是可靠的,数来数去就是丫头们了。这些丫头们都是薇儿管着,不知道里面有谁是小耳朵。
薇儿把丫头们细细盘算一番,说:“估计咱们这里没问题,就算有小耳朵,爷说话做事向来谨慎,不象宝玉口无摭拦,想必漏不出什么去,倒是姨娘那边有个叫小鹊的不可靠,往宝二爷那边跑过,还是天黑时候。”
“知道了。”贾环心里明白,如果漏出什么来,只怕是从赵姨娘那嘴里没把门的人那边漏的,自己身边的丫头就算有王夫人安插的人,他言行谨慎规矩,也不怕什么。
“可要找个错撵她出去?”
“一个丫头而已,不必了。”贾环心里有了数,不再盘算这结,继续看书直到半夜。
这么过了几天,觉得这样长期下去不是个事,一定要改变现在的处境。
到了给贾母请安的时间,贾环拿薇儿的眉笔给自己画了个烟熏妆,然后去贾母上房。
贾母看他眼圈发黑,气色也不好,就问怎么了,身上不舒服还是别的什么。
贾环回说:“徐师父临去时布置下作业,要每天做一篇时文,还要写一千个字,还要温习旧课。所以,我天天忙到三更。”
贾母不赞同:“写字作文也用不着弄到半夜,你白天干什么来着?”
贾环就等她这句话,说:“太太要我天天抄经诵佛呢,所以白天不得闲,只能晚上温书。哦,抄了那么多经书,我觉得血性减了许多,人也变得清淡了,只觉万事皆空凡事都不在意,这可是接近佛法的好处了,有空还要再向高僧请教,听讲佛法。”
贾母听了不悦,只说不要累着。贾环趁机提出要求搬出去另寻一清静处,好安心读书。
贾母不同意,说:“外面哪有家里照顾周到,再说你现在还小,功课上不要太紧,仔细弄坏了身子,以后,只许用功半天,晚上不许熬夜。”
贾环计划未遂,只得做罢。
贾母后来又对王夫人说:“小孩子家抄那么多经书做什么,那些东西最容易移了性子,让人变得冷漠孤僻,不好。这样年纪的孩子正是该玩该闹的时候,何必拘得象个小老头似的。”
看众人有些不以为然,贾母又说:“你们只怕心里埋怨我太疼小孙子孙女们了。可是你们想想,女孩子本该娇养,男孩子虽说要顶门立户,可是咱家这样的家庭,有祖荫遗泽,原本也用不着象那寒门小户的孩子十年寒窗苦读,熬得象小老头,跟书呆子一样,还弄坏了身子。珠儿是怎么没的?还不是用功读书熬坏了身子。”
贾母抹起眼泪:“想到珠儿我就心疼,所以我才不喜欢拘着孩子们太过用功,宝玉体弱多病就不说了,环儿虽然身体强些,却也不能太过累着了。”
众人只得答应了。
贾环免了抄经的差事,虽然没能搬出去,心里也很乐,继续按计划向着目标奋斗。
这次春闱陈九成会试高中,殿试时又中了二甲进士,天天与同年聚会,聚会时也经常带贾环一起去,认识了好些人,也学到不少东西。
贾府这样的人家,一天下来大事小事不断。赵姨娘才和探春闹过,这边宝玉又因紫鹃一句玩话闹得翻天覆地,天天延医用药不断。
贾环想着宝玉病了也该去看看,做完功课就到园子里来。
只见园子里比往日不同,处处都忙着栽花种果,不象先前一派悠闲景象。
原来探春当家时做了件大事,把园子土地实行承包制,那些伺候的婆子媳妇各自分了一片地,允许他们收取收益。宝钗又补充意见,说虽然以兴利节用为纲,却也不能失了大家子的体统,园子收益除了供应各处的分例,其它的都让婆子们贴补自家。即照顾里子也照顾面子,各方利益都兼顾了,真是小惠成大体。
以前贾环读红楼时,就感慨万端,中国园林集建筑、诗词、书画、文学各艺术于一体,原来就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然而意识到园林的经济价值并充分挖掘的那个人则是开天辟地第一位,不得不令人佩服。
又为探春宝钗这样的女孩子惋惜,如果是男儿身,一定可以挽救贾家败亡,振兴家业的。
正胡思乱想间,怡红院已经到了跟前,贾环进去见宝玉正在休息,也没有打扰,转到后院逛逛,看见紫鹃正在园里摘花。
因为紫鹃哄宝玉说林妹妹要回苏州去,惹得宝玉犯了病大闹一场,硬拉着紫鹃不让走,说:“她去了,就是要回苏州去了。”所以,紫鹃只得留在怡红院伺候宝玉直到病愈。
贾环悄悄走到她身后,笑道:“在做什么呢?”
紫鹃吓了一跳,转身一看是他,也笑道:“我在给姑娘摘插瓶的花呢,爷什么时候来的,吓了我一跳。”
“果然是好丫头。”贾环赞叹道,“上回我送了一些花草给你家姑娘,潇湘馆有些潮湿,怕有蚊虫什么的,点缀些丁香、茉莉之类,又驱虫又芳香,也减些清冷之气。你可照顾好了?”
“多谢三爷惦记,那些花草长得还好。”
“我叫丫头来教你姑娘做八段锦,每天做着没有?”
“每天早上都做一遍呢。”
贾环又说:“上回我让姨娘给你姑娘送的参片,可用了?”
紫鹃答道:“人参虽好,可是不敢大补,况且姑娘的身体虚不受补,怕上火。”
“只怕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