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文十一人脉广,手下明的暗的各路人马众多。虽然文家庄里武力警戒不是很充分,但他能调动使用的人力却不在这个范畴内。
张静跟着担了几天心,连年也没心思好好过,就觉得也没看文十一有什么动作,结果这天他就突然告诉张静,事情都准备好了。
那时候杨管事已经清醒过来,不过仍然无法下地移动。不过为了行事方便,这消息干脆就没对外公布。
另外胡桂花作为事件里一个很重要的证人,也被文十一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稳住了,这几天一门心思期待着让文十一带她进京去,那乖巧的,简直就是指东不往西。
张静很好奇文十一到底是怎么准备的,但是对方不说,他也就不问。知道的越少就越不容易泄露秘密这点他还是知道的,眼下事情不是儿戏,他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不能帮什么忙不说,总不能还给人添麻烦。
不过文十一显然不觉得他什么都不知道才最好,做好准备就拖着张静交代接下来的事情。
这时候已经是初三,正值拜年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弄来的一支车队,说是从南边过来,给文家庄送新鲜的拜年货。
那东西张静去看过,被吓了一跳,因为那竟然是一头小象!
这种动物张静听说过,但生平还是第一次见。据说那是从大历极南的地方运来的,并且小象畏寒,这一路上实在经过了无数的折腾,这才顺利到达文家庄。
这种稀罕物自然是要送到京里给大人们看的,于是文家庄在年初的时候就有了充足的理由来组织队伍向京中进发。
而文十一要给张静说的,就是怎么瞒天过海的糊弄过盯着杨管事的那股势力的办法。
第105章 第 97 章
文十一考虑的好,跟张静解释的也很透彻,不过张静却有种直觉,他文大哥好像并没有跟他和盘托出。但是他刘大哥曾经教导过他,最好的计策往往是连自己人都骗过去的。所以他很乖巧的什么也没多问,只是按着文十一的请求,配合他演了一出戏。
虽然一直到文十一压着车队出发张静都没搞明白杨管事和另外几个人到底在不在那个车队里,但是自那日之后文家庄确实是恢复了平静。
至于这到底是对方那些人跟着文十一跑了,还是被文十四暗暗行动的队伍给带走了,张静并不知道,但是他知道接下来虽然依然会担心,至少老娘她们可以安稳的过段日子了。
今年这个新年算是基本上没过好,不过马上就是元宵,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灯会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张静决定,这个灯节还是要好好的过一下。
文家庄眼下主事的杨管事去了,接替他主持了一段时间事务的文管事——文十一——也离开了,庄子里现在大小事务都落在张静肩上。吴方算是老者,也有一定地位,能帮张静一点,不过大事还得张静来拿主意。
好在年里也没什么大事情,春耕还得俩多月后才能开始,文家庄也没穷到要在过正月之后就上山挖野菜的地步。顶多也就是些修葺翻新的事情,这些都有旧例,张静把以往的办事记录翻出来,多少也就有了一些底气。
这样的条件下,他要组织文家庄好好的办这个灯节,也就不是不可能了。甚至其实他还能号召起整个望镇,不过眼下他还没想这么多。
新年里各家铺子是都关门歇业的,不过逢年过节,文家庄这样的大户一般很多东西都有多的预备。见张静有热闹办灯会的想法,庄子里各处负责的工头都聚了过来,七嘴八舌给张静出主意。
灯会灯会,最重要的自然是灯。文家庄往年元宵也扎彩灯,不过杨管事管事的时候对于这些活动都不是很热衷,这就导致庄子里手巧能做花样的人实在不多。
于是上来第一件儿,就是大家各自推荐能扎彩灯的巧手。
要说这附近最能做灯的,其实还在隔壁清河镇上。不过望镇本地也有几个手巧的,平时会做草鞋,春日里还喜欢编个蝈蝈草帽什么的出来卖,也算在镇上人中间小有名气。
张静担心草编和扎灯笼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跟他推荐这些人的那几个工头倒是完全不在意:
“少爷您莫要担心,他都是做熟的人,平时还编席子哩,那和编草鞋也是不同。扎灯笼这点子事,其实你我都晓得,请他来不过是看在他手巧有主意。大不了的,让他说了样子咱自己动手,你说是不是?”
就连小四都跟着起哄:“少爷少爷!那几人小的都曾见过,手艺确乎非凡,请他来一试罢。横竖现下时日尚早,倘不合意,再去清河镇上请也不迟。”
张静在有些时候是相当民主的,尤其是眼下这种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于是拍板决定,让小四带人去请那几位手艺人,他自己在家带着这几个工头一起,把扎灯笼要用的东西给翻出来准备齐活。
其实小四的话未必能做的准数,这个时候如果去清河镇上请人来做灯,多半是请不到的。不说有名气的手艺人活儿都是早就被订下的,现在这个时间也不对,没人会在正月里还着急慌忙的临时接单赶工的。
虽然他们可以用文家庄的名头去压着人家来,但那未免就有恃强凌弱的意味在里头,真要那么做了,不要说整个事情就肯定不好看,张静自己也不可能下得去那个命令。
好在望镇自己这里的这几位也没推脱,横竖这个时候都是在家过年,闲着也是闲着。反正从自己家到文家庄也不算远,张静又不会卡着时间计算上下工。
而且真动手文家庄里有的是人,他们去了其实就算个指导,并不会做的很累,就当年里还能混个零花钱也是好的。
这么一来,因为都抱持着这么个想法,小四这一趟请了能有七八个人回来。
这扎灯笼的事情说起来简单,似乎人人见过,但真要动手,里头门道还是很多的。并且有些步骤,就算你知道窍门在哪里,没经过一定的练习的话,依然做不好。
张静这辈子还没自己扎过灯笼,倒是张妈妈还有一点经验。那还是张静小时候,张爸爸给张静扎着玩儿,她也跟着打副手,这才大概知道的。
不过眼下在一群“专业”人员的指点下,老太太那点经验也不够瞧了,干脆抱着文祈在一边看热闹。
要说元宵彩灯,毫无疑问最重要的肯定就是大红灯笼。不过这个文家庄年前就准备了不少,不用另外扎,现在要扎的是各种奇巧花灯。并且按张静的想法,上头还要写上谜题。
如果在元宵前能做出数量足够的灯笼,到时候还能在文家庄前头的大片空场上拉起来,搞个灯谜会什么的。
要知道望镇规模不大,一年到头的全民活动也并不多,以往的元宵节也不过就是会有一点夜市,有时候连唱大戏的都不一定肯来。至于舞狮之类的,也只是镇子上男人们每年凑热闹自己出人头舞一把,要是那年收成不好,也就没了。
今年年前那些事情闹的,作为本地大户的文家庄也没分出心思去请戏班子,眼看着元宵节又要过的冷清。如果能把这灯谜会搞起来,多少也能让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反正文十一离开之前把文家庄管钱粮进出的那枚印也给了张静,还嘱咐他“该用的便用,切莫要省”。虽然不是很吃得透文十一到底为什么这么说,但现在这种活动也多少算是公益福利性质,应该不算乱花的范畴。
有了这个打算,张静参与扎灯笼的兴致高涨不算,还想起来请张妈妈去发动庄子里妇女们多做元宵,到时候小碗的各式元宵流水席一摆,绝对热闹又实惠。
张妈妈也觉得这个主意有趣,跟几个管事工头和后厨里再一合计,粮食储备不是问题,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说干就干,老太太立刻就抱着文祈往后头去了。
文祈原本在前头院子里看的满眼星星,恨不得上去什么东西都摸两把,尤其是那劈竹篾的刀,那小子两眼放光的就等着看大人能不能一个不注意他,让他也能拿到手里耍一下。
现在张妈妈把他抱走,大家都算是松了一口气。谁都知道,就算张静受伤估计都没文祈那小爷有点什么事情来的严重,万一真出了万一,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可惜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始终很要命。
文祈虽然当天是被张妈妈抱走了,但做灯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尤其庄里大家还有心在普通的各色灯笼之外还要扎一盏特别出色的,这一段时间基本上文家庄的中院就成了一个灯笼基地,于是文祈只要逮着机会,就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张妈妈彻底带领庄上的妇女们投入了元宵大作战,王姐儿一个人负责全程盯着文祈,总有时候盯不到。丹青有心来帮忙,但她本身年轻,还挂着个寡妇的身份,中院里全是男人,她也不可能到这里来抛头露面。于是文祈得意了。
其实除了第一天,他后来就对那些做灯笼的材料和道具没什么兴趣了,毕竟又不好玩,也不鲜艳。他现在兴趣最大的是树立在中院场地中间的那个巨型的灯笼骨架。
在张静“统筹分工”思想的指导下,大家做灯笼并不是从头到尾做完一盏再来下一盏,而是先把骨架都扎好,然后统一裱糊,再统一上色。
这个时候还是扎骨架的时期,遍地完工未完工的小灯笼架子,就算有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也还看不出来效果,于是场子中间搭起的棚架下那盏特别大的灯骨架就显得特别显眼。
那是一盏百鸟朝凤,不同于一般的百鸟朝凤都只是在灯面上画出来的图案,这一盏是打算实打实要做出凤凰和底下一圈来朝拜的鸟的。
那几位巧手光是画这个灯笼的设计图就折腾了整整半天,开始的时候张静都觉得这太折腾了,而且现在都已经过了初一,到十五也没多少天,那么精巧的东西,一般都要扎个半年一年的,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
不过后来看到图纸他就释然了,其实除了顶上的凤凰,下面的百鸟还是差不多要靠画的,不过就是会扎出立体的层叠感,再画上去。
据说这是旧年里清河镇上曾经有一家大户做过,这里人眼馋很久了,这次有机会,就希望自己这里也能扎出这么一盏来。
反正这样的设计也不会太耽误时间,张静也就放手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性去做。于是两天之后,中院的场子中间就树立起了那个巨大的挡雨雪的架子,架子下就是那巨大的、接近两人高的、差不多要四五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围拢过来的百鸟朝凤灯笼。
其实这个时候灯笼的样子还很难看得出来,之所以会引起文祈的兴趣,只在于它特别的大。而且为了方便大家的作业,灯笼架子有一面是留了门的,人可以从那里钻进去,方便在内部配合外部作业。
这小门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小,需要弯腰才能钻进去,但对于文祈来说就正正好。每天他就巴望着看着他的王姐儿或者丹青一个分神不注意,他就溜过来,往灯笼肚子里钻。
这种事情,在灯笼架子终于扎好,开始要糊灯笼纸之后,发生的越发的频繁。
第106章 第 98 章
上元节,在大城市里绝对是要热闹办的。在望镇这样的乡下地方的话,就完全是看当年情况。
现在有文家庄出头,今年镇上收入也还不错,还有不少人家得了文家庄临时招人手的工钱,今年就十分自然的热闹办了起来。
除了文家庄自己准备的内容,镇上的居民们也有他们自己过上元节的一套规矩。
望镇上并没有寺庙,隔壁的清河镇上倒是有。不过那座太平寺香火一般,也自然没有舍利之类的。中元节还会安排人手组织下意思意思的放放河灯,上元节的话,除了庙门前挑两盏灯笼,也就没别的表示了。
这么一来没有望舍利这种活动,上元节其实就是完全的民间游艺活动。
这次有人带头,镇上能说得上话的几户大人家都派了人来请张静商量细节,最后定下来,既然要热闹办,那就从十四就开始,一直办到十六。
这期间民间的习俗不用管,各家自己会去做。但是有些事情却是需要有财力的人来提供帮助的,比如民间表演。
因为事情起头的仓促,这会儿再去外头请人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镇上人自己来。
望镇的镇民们以往也有办庙会的经验,基本上现在就套用那一套。
反正文家庄这次是主导,也不用怎么全镇游行之类,能在文家庄划定办灯会的那片场地附近活动就成。也就不用提前规划什么游行路线之类的,只要找足人手,到时候披挂上阵,吹打热闹。
这些事张静不用担心,各家大户家里也有人手,再从镇上招募一点,就足够。
张静需要给大家详细说明的是文家庄这次的计划,包括具体打算在哪里办灯会,怎么办,要多少开销,各家需要承担多少,事后如果有收益,这部分收益又要如何处理。等等等等,零零总总一堆。
张静这次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操作一次活动,虽然有以往办学堂的经验,在这里却是完全不能通用的,一开始着实手忙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