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我消灭头脑中的一点空白。于是像很多不听话的学生一样,上课的时候,假装听课
,却在书桌里藏着课外书,一边听课一边阅读,共被老师没收过几本我已记不太清,但
正是在这种饥渴的阅读中,伴随着视力的下降心灵的视力就开始变得敏感起来,直到考
大学的前一年,这种阅读的热情才开始稍稍收敛。
上了大学,读书终于成了正业,那正是文化热的时期,但上大学时阅读,已和年少
时的饥渴状态大不相同。读书多少与时尚有关,也多少和增加自己的谈资有关,不得不
承认,大学时的阅读功利色彩明显增强,从尼采到萨特,从叔本华到老庄,我都似懂非
懂地阅读过。不过驱使我阅读这些书籍的真正动力,是因为大家都在读,我不读,明天
能和大家聊什么呢?
整个大学期间,虽有三毛、金庸、古龙调剂着我们的阅读口味,但读书中的思想走
向却不可阻挡。周围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讲座是最受我们欢迎的,文
学持续坚挺,哲学红火,新思潮层出不穷,西风东渐的潮流不可阻挡。在这样的时期里
,旧的被批判着,新的被争议着,校园里热情而不得要领的唇枪舌剑慢慢把我们逼逼进
思考的空间,这是大学阅读中最大收获。更何况,这段时间的阅读还开始引导我们关注
人生关注人性,为以后走进社会,走人生的长路做了最好的精神准备。
从大学中走出,读书不再是生活的主业,年少时的阅读是因为饥渴,大学时的阅读
是因为时尚,为拥有谈资,那走出校园后的阅读就开始是为了自己,读书成为一种生活
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也终于成为一种快乐。
在现在我的生活中,一天中的阅读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靠近现实,那就是晚饭
看当天的报纸杂志,这种习惯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搞新闻,我非常清楚,即使自己搞其它
工作,这种关注当前社会的阅读习惯也不会发生丝毫的改变,谁也不想遗忘这个世界或
被这个世界遗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向外的阅读是一种资讯依赖或者说是治疗社会
性孤独的药方。
而晚饭过后直到睡觉之前,阅读于我就是向内的。在这段时间里,我读的书很少和
我的工作有直接的关系,或是音乐家的传记,或是音乐方面的文章,或是一篇散文,或
是一本可以连续的小说,这时候的阅读,才真正变成一种快乐,往往有音乐做背景,偶
尔走走神,书开始真正的将我不停地放飞。
当然,这是一种常态下的阅读,但做新闻的,生活可被自己掌握的不多,也许刚刚
拥有了放松的心情,呼机响了,一切就都乱了,也因此,读书便常常在非常态下进行。
从阅读的角度说,每次出差都是一次不错的机会,首先是来回飞机上的那几个小时
,那是丝毫不会被干扰的阅读时光,也因此,每次出差前,往包里装书时,都有一种难
得的快乐,面对备好的书,心里知道,这一次我不会失约。
不过,飞上天空,从此地到异乡,一股也就两三个小时,虽然经常出差,可是这种
难得的阅读还是不足以填补对书的相思,好在到目的地之后,阅读的时光也会比北京多
得多,一来没有呼机的吵叫,二来每日的工作很单纯,闲暇就是闲暇,不会像在北京那
样,即使没有采访,也常有的工作把它填满。
在回忆中,出差都是一次阅读上的恶补,另外空中的阅读也多次留下美妙的记忆,
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小说,长度如此适合飞行中的阅读,于是从起飞到
落地,我正好伴着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来了一次完整的起伏,然后在很长时间都回忆张大
民和他夫人的那间小屋。
除去出差与飞行,每年的春节也是一次读书的快乐时光,小的时候盼过年是过年时
能从家中跑出去,不受约束的四处玩,而大了,盼过年,是能从外面的奔波中跑回家,
不受干扰的过上一些日子。近几年的春节,给我留下的都是快乐的记忆,一种渴望已久
的安静使得读书真正成为享受,于是,我绝不会浪费这样的时光。在近几年的春节中,
我重新在读书中找到少年时的那种迷狂和投入。
除去出差与春节,逛书摊也是一种非常规的阅读方式,每隔几天,抽出时间,我都
会在京城几处著名的书摊半条街上去闲逛,一家挨着一家的书摊在街边排得长长的,从
这边的一家开始翻起,悠悠闲闲地逛下来,临走时买走几本,而更多的是翻过而没买的
书,但正是在这隔三岔五的闲逛与翻阅中,好多不值一买的书也就不经意地简单翻过,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对于有些书来说是合适的,而对于生活来说,也平添了一种乐趣
。
不过这种乐趣现在是越来越少,随着北京城的治理与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的需要,几
处有名的书摊一条街都被陆续拆掉,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总是急匆匆怀着一种喜悦去
赴约,而到了,才看到一片废墟,顿时有一种怅然袭上心头。我知道书摊在街边可能注
定应该消失,但面对真正的废墟,我还是多少有些怀旧,因为逛书与买书,我从不大而
豪华的店,恰恰是在看似散乱而又小的店中,才始终拥有一种闲散的淘书与读书的乐趣
。不过我想,这样的乐趣怕也被迫要减少,看样我也要尽早培养起逛大店的习惯。
但遗憾的是,春节一年一次,出差与飞行也不是贯穿生活的始终,逛书摊时的阅读
也如蜻蜓点水,平常的日子里,读书变得断断续续,看着书架上的书,时常有一种相思
,慢慢地心里有些急,竟时常起工作的意义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买书的习惯一直保持
,书摊与书店早就是一种生活内容。因此书架上的书是越来越多,相思也就越来越重,
买进的和读过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相思就更变成了一种压力,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
用来收藏,因此书架上的书越是多,心中的政治局就越多。时间,在书的面前,竟如此
吝啬。
在阅读中转换心情
诗歌:在写下诗歌这两个字时,看书架上的几本诗集被翻得那种破旧样子,读诗的
岁月与心情很快就回到眼前。还算幸运,进了大学校门,朦胧诗已经浮出海面,我们成
了有诗读的一代人,那本云集了朦胧诗代表作的《朦胧诗选》被翻的早已发黑,和它旁
边那些翻过一遍就放下的还比较干净的书比起来,诗集便显现出它的卓而不凡来。在所
有的文学作品里,诗歌是最为浓缩的,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由诗人们的血
和泪浓缩而成的,也因此,读诗便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感。“卑微是卑微者的通
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
晚。“这样的诗句早已该进生命中,思考也因此而产生,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
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但岁月沧桑,短短几年,让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季节便悄然隐
去。有的诗人浪迹海外;有的诗人美了别人却丑了自己,在荒岛上杀人;有的诗人在点
钱的快感中重新找到一种让自己兴奋的节奏,而有的诗人在风景秀丽的城市里相夫教子
……莫非,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热血沸腾,而青春也终于不再需要心灵的碰撞?
由于和诗歌深深地结过缘,便时常想在新诗中找感动,但遗憾的是,可读的诗却慢
慢没了。于是知道,读诗的快乐与震撼只能在回忆中寻找了。
小说: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几页下
去,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的投入后,还会时常
感觉自己变成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即使小说读完合拢,一时间还无法从
虚构的情景中摆脱出来,要有好长的弯要转,好的小说一般都有这样的力量。
九三年年底,有很长的时间,我是在唐浩明的《曾国藩》中生活着,进了书中便忘
了身边的世界,曾国藩喜的时候我喜,悲的时候我悲,等到快读完的时候,竟开始有了
一种依依不舍,读的速度明显故意放慢,希望和这本书的告别晚来一些,但天下没有不
散的宴席,书终于读完。掩卷之后,告别的感慨让我在空空的屋子里飞也似地写下几千
字的笔记,然后空空落落好几天。
不过,读长篇小说的时候毕竟少了,那种很长时间不知肉味的快乐也因此变少,但
不长的小说却似乎精品更多。这几年中,以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恒
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最让我读后拥有再读的冲动。也许目前的中国作家
,在不到二十万字的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功力最深,伤口的水平也最高,因此阅读这个
长度的小说,自己最有信心,结果也往往是这样。
散文:读散文是一种最好的交谈,一个散字让写的人和读的人都放松下来,好的散
文不是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而是读一会儿乐一下或是读一会儿愣一下神,而且读散文
时最好有音乐有好的心情,好的小说有一种麻醉的作用,可以让你不知身在何处,而好
的散文却还会这样,它时常提醒你是在生活之中。
不过现在读散文并不是件太轻松的事,散文一热,写散文的人就多了,而写的人一
多,水平就参差不齐。时间本来宝贵,如果很多闲暇被劣质散文占了去,那享受就成了
苦涩。也因此,我在读散文之前,选择时常是慎重的。那些好几个地方开专栏的作家,
他们的散文我不读,小女人散文不读,过分风花雪月的不读,急就章的不读,太前卫的
不读……虽然如此慎重,但也时常看走眼,不过往往读过几段,劣质的也就让你断了往
下读的念头。比如有的名家,明明过去散文一直写得不错,可突然间,一整本新作读了
却让你有买到假冒伪劣的感觉,那就只有把新书放上书架,让灰尘去和它靠近。
但千万别因为遇到真货难就躲开散文,在诸种文体中,散文是最容易让人找读书乐趣的
。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深秋还是初春,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让窗外
的平常景致变得美丽起来。
纪实: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歌功颂德的纪实作品少有优秀之作
。近二十年来,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是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气质。
九六年是文化大革命三十周年,在那一年的前后,我读了大量记录从反右到文革这
一阶段的纪实作品,历史才隔了副省长的岁月,当初的真实在今天就已经有了荒诞的感
觉。可怕的是,那样一段灾难岁月,正有着一种被故意遗忘的倾向,而阅读是如今唯一
可以靠近那段历史的机会。
读这样的纪实作品,心情总不会很好,与其说是带着乐趣去读,不如说是带着责任
去读。这样的作品很多,读起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读过之后让人有种
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好的纪实作品则会在读过之后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我们
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不长的历史被尘封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我们现在读到的纪实作品还只刻画出冰山的
一角,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等待,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让人震惊与忧患的纪实
作品等待我们去不轻松地翻阅。
传记: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正如有的演员说:“生活中我只想演自
己,而当了演员,我就可以不停地扮演别人,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体验。“这是演员的特
权,我们无从体会,但多读人生传记,平常如我辈,也时常能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
己所未能体验的丰富。
可惜,读人物传记在我们国内并没有成为一种阅读的时尚,这一点和国外大不相同
,杨振宁教授采访中就告诉我:闲暇时最爱读人物传记,而在国外图书排行榜上,各种
人物传记也时常名列其中。
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时常要采访东方之子,要和不同的人生打交道,因此各种
人物传记也看了许多,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人物在苦难面前
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那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重来,
因此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看多了别人的传记,关键时自己的主意也就好拿些,会避免
一些错误和失误,当然这是一种实用性的作法,而更多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
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