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吗?
当然,这还是个长远目标,也许目前的很多事情,还应该按照中国特色的方式来办
,但希望过渡期越短越好。
六问: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增长,是不是更应验了那个说法:记者是无冕之王
?
答:绝对不是。在中国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和认为顾客是上帝的说法一样可
笑。
所有的商店都高喊着“顾客是上帝“,但在我们这个不信上帝的国家里,上帝和普
通人几乎是一个概念,因此上帝购物依然要战战兢兢是再正常不过的。
同样道理,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安慰剂的意思,但它不如安慰剂的地
方是:安慰剂一般没什么副作用,可这句话有。如果你要不信它还罢了,一旦诚惶诚恐
地信了,然后在工作中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那你的麻烦就大了,相信没多久,撞得头破
血流之后,你就会气愤地回头找那位教你这句话的老师了!
因此奉劝所有刚刚走上新闻道路的同仁,还是把自己当个记者为好,而对于那些因
为听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而想走进记者队伍的朋友来说,最好先考虑一下如果不是什么什
么王,你还打算不打算当记者?
也许很久以后,新闻的力量在社会中越来越大,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一根良心的支柱
,相信那时正直而优秀的记者,自身的发言权自然会不可小视。但这还都只是目标而非
今日的现实,其实即使明天真的如期而至,记者心中也未必会有无冕之王的可笑想法。
因为容易让自身膨胀,而什么东西一旦不正常地膨胀,就离破碎不太远了。
不过我相信另外一种对记者的形容,那是上大学时一位老师偶然给我们转述的,他
对我们说:记者就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一旦你们失职,这艘大船的命运就令人
担忧。
我很喜欢这个形容,如果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说法让人感受到的是膨胀是力量,那么
这个形容则更多让记者感受到的是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感。
泰坦尼克号是本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船,它最后撞上冰山沉入大海,真正的原因一
直是个谜,其中一个是:到今天人们搞不懂,为什么泰坦尼克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竟然
忘了带上望远镜。结果当他们用肉眼看见冰山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如果他们能够带
上望远镜,那场海上悲剧是不是就可避免呢?
而我们每一个社会都是艘泰坦尼克大得多的船,新闻人还是这艘上的领航员,他不
仅肉眼敏锐,还必须配带望远镜,,然后把航线上的蛛丝马迹都能及时地通知船长大副
和乘客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说白了,我们不过是乘客和船长的耳目,但如果我们失职
,这艘大船就有可能重演泰坦尼克的悲剧!
这么一想,便常常不得不提醒自己,我们都带好望远镜了吗?
七问:如果千辛万苦做了一个心爱的节目,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认为暂时不合时
宜,然后被领导枪毙掉,滋味如何?怎样面对?
答:滋味非常不好,但不管怎么不好,这种情况都属于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几乎
隔一段时间就能遇到一次,因而,面对这种隔三岔五的打击,必须想好办法去面对,否
则新闻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先说一种“官方“颁布的处理方法,这一系列方法刊登于我们新闻评论部的工作手
册第12页上,白纸黑字,非常正式。
1、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
2、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3、忘记把素材卖给市场的想法。
4、先假设自己是错的,然后试着证明之。
5、总结经验,确定下次的应对策略。
6、给你的制片人打电话,问有什么选题可以马上做。
以上方法,虽然很“官方“,但应用起来的效果还算不错,除去这些,每人也都有
着各自的绝招,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对我来说,心爱节目被毙,还有以下两招常用。
1、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猛骂一通粗话,但一定要事先提醒自己,只能对事不能
对人,因为从某种角度说,领导可能比我们还痛苦,比我们还无可奈何,所以要互相提
醒。
2、不仅仅女编导,实际上男编导也同样可以进商场购物,这属于破财免灾法,
,但小心,气愤痛苦委屈之下,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这种火候要很好掌握。
其实无论官方的还是个人的,方法都有些“阿Q“色彩,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因此当我们听说哪一个同事要去审片时,都会齐声祝福:祝你好运!
八问:面对“舆论监督,群众喉舌“这八个,你们想说些什么?
答:什么也不想,只想开始慢慢地做。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认为,舆论是党的喉舌,因此如果要提“群众喉舌“这四
个字,那就是和前一种说法对立。
但1998年10月份,中央一位首长说,党的喉舌与群众喉舌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这句
话是在朱总理题词之后说的。
统一了好,因为对立着让人觉得心不平会导致不和。
这也证明,“群众喉舌“这个说法开始被接受,这就是前进。
1998年10月7日下午,朱基总理要来电视台和我们座谈,那之前。对于朱总理能
不能给我们题字,我们没抱太大希望,因为知道,朱总理哪儿都不题字。
我们几个主持人和编导记者在演播室门口恭候,朱总理一过来,见到我们就露出笑
容:“天天和你们在电视上见。“
总理在演播台上坐下,我们把题字本拿出来,提出题字的“非分要求“,朱总理出
人意料的爽快答应了。
于是有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十六个大字。
座谈时,总理开着玩笑对我们说:不是即兴之作,想了一宿,血压都高了。
座谈中总理的很多精彩话语也许我们以后可以说得更多,但这两句不妨先听为快:
“我不仅喜欢《焦点访谈》,更喜欢焦点访谈现象。“
“正面报道多少合适,99%?98%?我看51%控股就可以了!“
……
送走总理,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于是知道应当少说多做,因为前面的路还长
。
九问:这条前路究竟有多长?
答:要咬牙才能走到我们都希望走上的光明大道。因为舆论监督发挥更大的作用,
已不仅仅是新闻改革的内容,从某种角度说,已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份,因此,
中国的改革有多难,舆论监督之路就有多少坎坷需要征服。
要有耐心,要有韧性,要有绝大多数新闻人心照不宣的默契,要能在一时的原地踱
步中不失去信心,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会真正用事实说话,要……
就这样,向前走,不管是大步还是小步,只要向前就好。
〓〓〓第八节·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
1998年,在制作改革二十年的回顾节目时发现,在众多的资料中,有两件重大事件
巧合地相逢在同一天,这让我们很多人感到惊奇。
1982年12月4日,在印度的新德里,中国体育代表团以61块金牌战胜日本,成为第九
届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国家,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亚洲的赛场上扬眉吐气。消息传来,
举国欢腾,长久渴望胜利的中国人,在体育健儿夺得的一个又一个冠军中,体验到了作
为中国人的自豪,这种激动时至今日似乎都能回忆得起来。
而就在同一天,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
了一项决议,恢复《义勇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
不再面对敌人的炮火,但是多年的大门紧闭,我们和别人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不追
赶就是死亡。于是《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达了最危险的时刻,起来起来,我
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歌词让每一个中国人体验到一种
沉甸甸的感觉和奋起直追的愿望。
这两件事情发生在同一天,当然是个巧合。但在历史的巧合中,却有一种情感是共
同的,那就是:长久以来,我们落后了,但我们要追,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赢。
体育是我们最初的武器。
国门关了那么久,大门一开,太多的方面我们都有距离要追赶,每个人心中都有或
轻或重的自卑。这个时候的中国,需要一种胜利的鼓励,证明我们自己能行,于是体育
就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为全民族关注的焦点。
八十年代初,中国的体育健儿也真是争气,女排拿下世界冠军,男排0:2落后的情
况下反败为胜击退韩国队,中国足球队3:0击败科威特,4:2击败沙特,栾菊杰扬眉剑
出鞘,拿下世界冠军,邹振先在沙坑旁挑战世界高手……一个又一个赛场上的胜利把一
种民族需要的自信慢慢地注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这时候的体育迷大都不是看门
道的内行,但都满怀着一种赤子之心急切地盼望着国旗在世界赛场上升起,国歌在它国
的体育场内奏响。
于是,体育便在刚刚走上改革之路的中国扮演了精神引导和塑造信心的重要角色,
这种对胜利的渴望在奥运赛 场上更是达到了巅峰。
1984年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天赐良机,苏联等国家抵制未能参赛。急切盼望
金牌的中国人顾不上金牌的质量,而是把目光盯在了金牌的数量上。第一块金牌来得似
乎有点象征意味,许海峰用手中的枪把面对奥运赛场憋闷了许久的中国人震荡得心花怒
放,很自然地,许海峰成了民族英雄。有了第一块,金牌便接踵而来,一共15块金牌,
让中国体育健儿圆满地班师回朝,迎接国人的鲜花与掌声。
那种激动的情绪持续不退, 太多中国人在欢呼的同时眼含泪花,体育赛场上的大捷
帮助中国人不再自卑地面对这急剧前行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还有太多的方面无法和
别人一争高下,但体育可以,于是体育健儿便成了中国整体冲击世界的先行者。也因此
奥运情结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这就难怪,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中国体育代
表团只拿回五块金牌的时候,媒介会用“兵败汉城“这样的字眼来显示不满,国人也用
沉默来表示自尊受到了伤害。
在整个八十年代,这种奥运情结在国人的心中难以解开。一起一落的两届奥运会又
让中国体育界感受到自己承担着体育之外的诸种职责。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有人去发问
:我们应当让体育去承载这么多的热望和职责吗?
进入九十年代,奥运这个字眼在中国人的心中又有了新的含义, 我们不光要在赛场
上扬我国威,还盼着自己能当一回主办国,分享一下奥运的荣光。申办奥运不只是想夺
得举办权,还成了国家进步的助推器和世界是否接受我们的试金石。
正是在九十年代,从第一次申奥的失败到第二次申奥的平静,奥运情结慢慢被中国
人解开,体育终于开始回归赛场,中国人的自信随着国力的增强已从更多的方面获得,
中国人开始以更轻松的方式面对体育,这是我们在九十年代的收获。
但依然没人能忘得掉1993年那个举国不眠的申奥之夜。
直到今天,在很多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当中,通过一些经典照片和电视上的画面仍然
能感受到那申奥一夜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重重痕迹。
1993年9月23日,《东方时空》刚开播不到五个月,申奥这件大事就摆在了我们的面
前,虽然远在蒙特卡罗的投标票表决现场直播,但国人的反映却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来展
现。《东方时空》作为CCTV全天第一个新闻栏目,,承担这个责任是必须的。但可怕的
是,从凌晨两点宣布到早上7:00播出,我们只有5个小时的时间,这对一个新栏目来说
是个挑战。
我们采用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出动了十八套摄像机分散到北京火车站、北京大学
、长城、首都机场、天安门、国家体委、军营等二十几个地点开始拍摄,而灯火通明的
电视台内也拉开了阵势,节目领导全部出动,等着前方记者拿回素材进行编辑,一切都
跟打仗一样。
我的任务是在台内和另外三位主持人一起,凌晨四点走进演播室,把或悲或喜的串
联和评论讲给观众。
领导把写串联词的任务交给我,我自然不敢临时抱佛脚,也当然不会只准备申奥胜
利这一个方案。我绞尽脑汁,写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个方案。一个成功时用,另一个失
败时用。这两个方案内容不同,但有一种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
凌晨两点,我们留守台内的人们聚集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远方的最后决定。普
遍的英语不好加上心中的高度紧张,使我们在萨马兰奇感谢北京的时候出了和国人一样
的错误。瞬间,啤酒、饮料满天飞。我一会儿要进演播室的西装也被洒满了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