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随章侃-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
官渡之战我们只能称之为决定性的转折,而不能称为决定性的战役,因为官渡袁绍虽败,但是依旧保留了相当雄厚的实力,曹操只是扭转了之前被动的局势而已,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但离彻底击溃袁绍还差的很远,扫平袁家势力吞并四州那是建安十二年的事了,离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有七年之久。
官渡虽胜,但是曹操也到了极限,粮草依旧不足,后方刘备在汝南再起,在第二年乘官渡大胜余勇在仓亭击败袁绍后,便回军击败刘备,刘备不得不投奔刘表,这就是本章的剧情了。
这一章有一句话挺有意思,是刘备与曹操在战前叫阵的时候说的。
“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
这以后被周瑜也说了一次,在孙权问周瑜战和之事时,周瑜便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不过嘛,周瑜或许真说过这句话,但是刘备八成是没说过,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在建安六年还没当丞相呢。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袁尚等人被杀,袁家势力被彻底歼灭的第二年,才正式当上丞相,而且在之前,连丞相一职都没。不过这点在演义里已经被忽略了,在第十四回曹操迎献帝那章便许褚便称曹操为丞相,可就在同一章,演义还说到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史上起初也确实如此,不过后来袁绍不高兴,曹操便把大将军称号送给袁绍,自己领司空一职),这才几个字,就把丞相一职送给曹操了。
这一来是小说行文方便,你想那读者谁知道东汉时期的大将军是干吗的,但是都知道这丞相是管实权的,曹大将军或者曹司空这一说出来,这读者谁知道是干吗的,可曹丞相这名号一说,大家都明白,所以作者便将曹操当丞相的时间提前了。二来也是因为曹操虽然没有丞相的称号,但是却掌握着丞相的权力,称之为相到也不为过。不过我们读史可不能忽略这点,在建安十三年前丞相这一职业在全中国地区都没有,你在那时说曹丞相是没人明白的。
宰相这一职业的历史变迁与遭遇,前人已有无数著作,在下也有写过《痛并快乐的宰相们》,在此便不多说了,只着重说说三国演义这段时期的情况。
我们常说三国,但其实三国演义在曹丕篡位之前,各方势力除了袁术这位被谶纬害了的伪帝外,其他势力都是尊奉汉帝,便是以东汉为正统,没人自封一国称帝,在献帝退位之前,我们说的都是东汉年间,所以关羽曹操这些三国演义的主角们,虽然三国的建立有他们的一分力,但是他们都是汉臣。所以曹操这个丞相,便要从汉朝的制度说起。
我们知秦始皇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三职极其重要,其中以丞相最有实权,对皇权产生,所以西汉后期便开始不设丞相一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官号也改称为司徒司空司马(司马后来改称太尉),这便是所谓的三公,位高而无权,到了东汉。汉光武帝乃是中兴汉朝的名君,他为了加强皇权,也并没有设立丞相这一职位(所以说丞相这一职位并不是到了朱元璋才废弃的,实际上很多朝代便没有丞相这一职位,)而代以三公,三公也是摆设,尚书台这个皇帝秘书处才是重要的。
所以东汉一直没有丞相,而掌握权力的要点是掌握尚书台,所以在曹操迎献帝后他想得到什么职位呢?
大将军!这是东汉末年名义上的最高职务,外戚掌权时常常占有这个位置行使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上,百官之首啊,但是曹操得到这个位置没多久,袁绍不满了,曹操不想得罪袁绍,便让位给袁绍,自己做了司空。所以在袁绍死之前,真正的百官之首还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但是曹操掌握了一个法宝,便是录尚书事。
我们说过东汉时期尚书台最为重要,曹操录尚书事,实际上就得到了如同丞相甚至皇帝一般的权力,同时,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任职侍中,守尚书令,在曹操离开许都时,便是荀彧掌握朝中大权。(荀彧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曹操对其也颇有忌惮,所以在曹操受九锡一事上受到荀彧反对时,曹操便借故将其遣出许都,荀彧不久便死。)
不过即便曹操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但是还是不方便,尚书台毕竟在法理上还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啊,所以在他扫平北方,解决了袁家的残余势力之后,重新设立了丞相一职,并自己做上了其职,这样一来,他将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权力终于合而为一,也就是这时,我们认为曹操成为了东汉的独裁者。
为什么丞相一职这么重要呢?因为丞相这一职位可以说实际上掌握着比皇帝还要大的权力,丞相是可以开府的,就是自己设立一套班子,所谓相府十三曹,这里的曹是部门的意思,十三曹就是十三个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就象日后的工部吏部等六部,掌管着全国的种种方面,而皇帝名义上可以掌握所有的权力,但是实际上常设能参与政事的班子就是尚书而已。(这也是日后尚书权重的缘故。)远远不及丞相的班子完善,这样就意味着法理上丞相完全可以抛开同僚甚至皇帝,在自己的府内解决所有政务,所谓政出其门也,而曹操看中的就是这点。
曹操任职丞相时设立东曹西曹法曹,将原来在尚书的权力转移到丞相之下,后来干脆将尚书变为丞相的属官,另外利用中领军四征将军的设立,将军权也划归之下,如此一来丞相便将全国的权力都统一在自己手中,曹操属下的官员才是掌握实权的的官员。所谓的三公和皇帝则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曹操这样做,不单是将皇帝架空,而且等于是在法理上把东汉自光武帝以来的政治制度做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为的便是能够独裁,从这点上来说,说曹操是汉贼一点没错,因为在曹操的丞相光环之下,汉帝的光环是显得那么的暗淡无光,汉朝已经从姓刘转为姓曹了。
不过有趣的是,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后因为丞相的巨大权力马上将其废除,后来偶尔设立也是作为荣誉称号品位而已,到是蜀汉和东吴政权设立了丞相一职,尤其是蜀汉的诸葛亮,在担任丞相时录尚书事,其权不亚于曹操。当然,这位汉相则是另外的故事了。
第三十二章 袁家之亡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二章 袁家之亡
(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因为下一章便是对三国演义第一部分的总结,所以这章不但是说第三十二回,也是说第三十三回的演义,不过这两章其实到也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便是曹操扫平袁家势力的过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罗贯中的不公平,怎么说袁绍也是汉末的风云人物,数一数二的大诸侯,他与曹操的交锋也是汉末的重头戏。可是罗贯中对此也太过吝啬笔墨了。赤壁之战,单就放火那夜,就用了两章,更别提之前的连番铺垫了,而同样是汉末的重大战役,官渡之战居然就半章解决了,便是连关羽的跑路也比他花的笔墨多多了。这还不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对袁绍势力动兵,从建安七年春再度北进,到建安十二年九月袁尚兄弟被杀,整整五年半的时间,就在演义笔下两章带过,须知曹操自初平元年起兵算起到官渡之战的建安五年,也不过十年而已。
更令人郁闷的是,罗贯中在这两章开始写了个年份,后来就再没提及,而故事便如流水帐一般写下,中间没啥停顿转折,就好象一场战事接着一场,也没休息过。这和之间的详尽叙述反差太大了。所以我小时侯看过这章,再到下一章看到刘备和刘表说自己髀里肉生,不由一怔,心想这没过几天啊,才两章时间,您刘老大这肉也长的太快了吧。后来一看历史,才知道自建安六年刘备投奔来此(演义中刘备说此话是在劝说刘表偷袭许都之后,那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的事。)已快七年了,难怪刘备说自己日月蹉跎了,他刚来荆州时才四十出头,此时已经快半百知天命了,眼见曹操在一统北方,自己却在刘表这仍做这宾客,无怪乎要哀叹了。
好了,我们既然知道这两章是近五年的时间,我们还是就着演义说说这五年的事吧。
第三十二回一开始,袁绍就死了,袁绍乃是汉末的重要人物,其历史地位不亚于三国的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东汉最终成为一番诸侯割据的局面,他其中作用不小,劝何进引边兵入京,杀宦官,联军与董卓对峙,引发诸侯混战,这些都是他起的主要作用,可以这么说,假若没有曹操,那最终北方还是会有人出来统一。(曹操那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只是曹操的自夸之词,信不得,没他其他人照样能出来一统。)可没袁绍,那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诸侯混战,之后的三国,说不定我们都看不到了。当然,就这点上来说,他没起什么好作用。
袁绍所谓四世三公,靠这点在诸侯争霸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他也并非只靠家族的无能之辈,他能最终在北方雄居四州,最终成为曹操的头号大敌,并压得曹操一度陷入困境,便可知他的能力,我们切不可因为他的最终失败,便认为他一无是处,尤其不能将演义中的袁绍当作真实的袁绍,因为袁绍在演义中被大大贬低,成为一个头脑简单,耳根子软,行事糊涂的窝囊废了。这也可以说是失败者的代价之一吧。
袁绍被罗贯中等这样的后人丑化,很大程度上是他对于人才的态度,须知大多数的读书人做不了皇帝君主,只能做人才,所以他们对于那些能提拔人才的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予以赞颂,而对那些不能提拔人才的便贬低之。就拿陈寿做的三国志来说吧,他在武帝本纪中写到曹操入邺后在袁绍坟前哭祭时,回顾了一段往事,颇有为袁绍之败,曹操之胜的原因做解释的意思。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世人常以这段话来说明袁绍重视地理不如曹操重视人才,更认为曹操重视人才是胜利的关键。
不过我对这点颇有不同的意见,不知这段对话是否真实,假如是真的对话的话,曹操这话颇有逃避问题,偷换概念的味道,袁绍问的是哪里可以作为发家的地盘,或者说日后的战略方针问题,这种问题,就好象袁绍的回答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回答,“南据河,北阻燕、代”,再比如说隆中对也是之类的标准回答,占据荆益两州再度进取。(要是诸葛亮和刘备谈大道理,说您要重视人才啊,重视人才就会发达,具体怎么做一点不说,你看诸葛亮会得到重用吗?)
可曹操却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偷换了概念,他说“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表面上回答的很漂亮,重视人才,以道驾御这些人才,便哪里都行。可是仔细品来,他什么都没说啊,就好象以某某精神为指导,便无往不胜,道理对,但是具体怎么做都没,假如他说了怎么行使措施吸引人才,那到还罢了。可现在就好象有两个领导人在竞选,一个人说的步骤很详细,第一步如何如何,第二步如何如何,而另一个人只喊口号,你相信谁呢?
可偏偏就是这个喊口号的胜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看要么这段话就是后人的附会,以他们两之后的行径加上的。要不就是曹操诓了袁绍这个冤大头,把袁绍的话骗出来了,(袁绍问他问题,他回了一句,您说呢,先把问题踢回来先。)自己就用大道理敷衍过去。
当然,不管是如何,这段话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袁绍在对人才的使用上比曹操确实有差距,但是切不可认为袁绍不重用人才,袁绍对谋臣的话还是听的,沮授等人还是得到袁绍的重用的。更不可认为只需要人才就可以无往不胜,须知人才这个东西比较虚,这一方面是说无法量化,象战略方针一般都说占据哪里哪里,从来不说吸引人才若干,因为人才这东西变化太大了,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是人才哪个是庸才,没办法象地盘这样实打实的。另一方面是人才流动性太强,而且都是逐强流动,你没有立锥之地的时候,人才根本不会来理你,就拿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曹操一个刘备,他们是三国中重视人才的典型,但是曹操要不是得了东郡作为地盘,他手下还就是自己的那干家中兄弟,得了东郡兖州,才有荀彧等人的投奔,刘备也是如此,关张固然一直在他身边,但是却一直流离失所,无象样的谋士来投,但是等得到了荆州半壁,投奔的人才就络绎不绝。为何?因为你没有地盘,就不可能养得起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