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含笑瞥了吴风一眼,问:“先生家室如何?”吴风答:“非望族名门之后。”桓温又问:“君可擅长谈玄否(清谈玄学)。”吴风又答:“不善。”桓温道:“那你充其量也只能是中中之流而已。”吴风“哦”了一声,显然,对于桓温的这个评级,颇有些掩饰不住的气馁,却听见桓温补充说道:“君不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说乎?君以寒门的出身,又不善于清谈,中流中品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要知道,在我南朝,会做事的不是人才,都只能被说成是‘浊官’,只有那些不做‘浊事’,专门擅长清谈玄学的,才是上品中人。”吴风大惑,但随即一笑了之。
席间主客开始先是无关的闲谈,但慢慢地,就将话题转到政务、时势、军事、人物之类的话题上去了。确实,作为担负重要军政任务的人士,在这种时候,双方都觉得是了解彼此国家情报的好机会。酒要慢慢的品;情报,要慢慢地磨、慢慢地套。
“前些日子,我国曾经派使者南来朝觐,却没有得到贵国的回音,不知……”
“此事,我在荆襄也有所听闻。”
“哦?”
“不过,我看是不会有什么回音的。”
“此话怎讲?”
“我刚才也说过了,我朝之中,多是酒囊饭袋之人,真正能够认清天下时势的人却多不在朝中。你家主公所行之事,虽然看起来……”说到这里,桓温看似漫不经心地用了一个词,“‘似乎’对我朝十分有利,有利于恢复我朝被六夷占据的北方疆域。但是,却未必能够打动这些没有雄心壮志的清谈之士,不过是作俏脸儿给瞎子看,最多是让他们找个由头清谈上几日,结果必定是一无所有。再说了,你家主公的措辞……也实在是太过……粗放了些吧?”
吴风会心一笑,道:“我家主公久于军旅,本就是个豪放之人。所以,此次来之前,我家主公还特意强调要在下卑言微词,彻底表明我国欲与贵国合作之诚意。”他也知道,冉闵之前在书信中所写的“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等语句的语气,对于自命承袭天下的、站在高人一等的东晋的各位来说,是显得太不客气了一些。
“是吗?”桓温笑了笑,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你家主公,在个什么样的人?”
“我家主公,军略武功气度,堪比秦末项羽。但却心念故国,一心想要恢复晋朝的土地,恢复汉人往昔的光辉。此次遣使而来,便是为此意而来。”
然后,吴风又用咨询的语气问桓温道:“以公看来,我此行健康,成功说动健康各位的可能性有多高?”
桓温微微一笑,反问:“君,是要听实话吗?”吴风一怔,道:“当然。”桓温还是微微笑着,先是沉默了片刻,然后正色说道:“那~你们还是……就此返回吧。”
吴风一惊,道:“为何?”
桓温答曰:“凭你再怎么卑言微词,也是打动不了殷浩这个人的。殷浩这个人,我非常之熟悉,就算其它的本事没有,但是言语答辩的功夫本身就是一等一的。如果他心里面已经有了什么预设答案的话,就算你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也是会被他轻描淡写的击退的。而这个预设的答案,我猜,他可能已经有了吧?”
吴风默然。
虽然,在酒席之间的随意谈话中,桓温已经完全地否定了魏国使者此行的意义。但是,很多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吴风不会因为桓温的一番话而放弃了自己背负的使命。虽然,桓温的这一番话曾经让他沉思良久。于是,在第二天,他们便告别了热情招待了他们的桓温夫妇,再次乘上渡船,顺江而下,向着东晋首都―――健康驶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吗?”
两岸风光无限秀丽,向后褪去,这沿江景色,都是在中原长大的吴风所不曾见的,但,此时的他,完全无心欣赏江景。
“然,事,因明知不可为而必需为之……”
顺江而下,顺风顺水,不日便抵达了当时天下最繁荣的都市―――东晋首都健康。
五胡乱华,晋失北方,司马氏在江东重新立住阵脚。于是晋朝定都于原东吴名城建业,改称建康,史称其后的晋朝为“东晋”。为在政治上立足,表明自己是正统王朝西晋的继续,东晋在都城建设上按魏晋洛阳模式改造建康。把宫城东移,南对吴时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跨过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浮桥,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对宫城正门、正殿的全城南北轴线。御街左右建官署,南端临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庙、太社。经此改建,建康城内形成宫室在北,宫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侧建居里的格局,城门也增为十二个,并沿用洛阳旧名,基本上符合洛阳模式。北方沦陷,士人携家带口的南逃,建康南迁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东沿青溪外侧开辟新的居住区。建康有长江和诸水网航运之便,舟船经秦淮河可以东西两方面抵达建康诸市,沿河及水网遂出现一些聚落。此时,吴风、冉惠他们的船,便是从西方水路抵达健康的。为了保卫建康,在健康城四周,又建了若干小城镇军垒;为安置南迁士民,又建了一些侨寄郡县。坐在船上,这一切都可以尽收眼底。而船越往前,所见便越是繁华。
出干流,沿水道东进,还未及离船上陆,来自战火纷飞、又久经六夷蹂躏的北朝的魏国使者们,望见窗外景象便纷纷步出船舱,立在船头、船舷皆翘首顾盼。许久沐浴在和平之光下的江南都市在春风吹拂之下,更显出自己的慵懒妩媚。沿着两岸浏览,但见南朝都城之富庶繁华,前所未见,建筑雄奇瑰丽、行人摩肩接踵、多衣着华丽、人物谈吐举止多显儒风雅致,看在眼中,魏国各位皆不禁赞叹。先前,在抵达荆州的时候,就又已觉是天下富庶至极,但今日望见晋都健康城的繁荣景象,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说起来,还真有那么点乡下人初次进城时的自渐形愧之感。
出于这一种自渐形愧的心理,所以当魏国诸位在健康城安顿下来之后,吴风并没有急着去求见晋朝君臣。而是花费了一天时间,名义上是陪公主殿下游玩健康胜景,实际上,却是在调整状态,行考察物风人情之实。不过,也难得小风居然有心配自己游玩,虽然一路上走的都不是什么著名景点、名胜古迹,但在冉惠公主的心里面,这一天倒真是过得甜甜蜜蜜的。
“要是小风每天都这样就好了。要不,明天再继续?”得陇望蜀,人之常情。这些日子以来的相处,冉惠敏感地察觉到了吴风对于自己感觉上的微妙变化。虽然她也知道,当吴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还是常常会拿出个画卷来独自伤神。每当撞见这种时候时,只要吴风不发现,冉惠便会躲在一边偷偷的观瞧。哀伤情仇,是吴风的真情流露,目光流转,画中美人自是明艳不可方物。有的时候,吴风还会喃喃地念咏着哀婉的诗篇,在这种时候,定格的画面是古朴而跃动,其中的那种味道应该就是所谓的“相思”与“痴情”,所谓相见不如怀念,相识难以相知。款款深情又是什么样的?这种味道看在小女儿的眼中,撞入情怀,是种别样的迷醉。不过,对于冉惠来说,循序渐进的不断密切,成功就在不远处。面对冉惠公主此时投来的那期待的目光,吴风下意识的避了一避,浅浅一笑回应:“如果再这样,那我就严重渎职了。”
就这样担搁了一日,第二天,吴风先是去拜访东晋的中军将军殷浩。
此时的东晋皇帝,是后来谥号为穆帝的司马聃,当时只有七、八岁大,还是个孩童,完全不管事。朝廷方面,现在辅政的人是宰相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其中,蔡谟虽为宰相,但为人极是倨傲,东晋政府任命其为辅政的宰相,命令已经发布了三年,其却拒不就任,甚至连幼帝召见他,也不理不睬,存心放皇帝的鸽子。此时,朝廷上下对于这位不就任的宰相已经是怨声载道,眼看就会要形成一个倒蔡的浪潮。这个情况,吴风通过之前一天的侦察,通过从街坊巷议中已经知道。当然,他不会去碰这个刺头。剩下的,当然就只有会稽王司马昱了。不过,吴风从来健康之前就已经知道,会稽王司马昱此人在东晋朝中最为依仗的,乃是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这个人。通过之前在途中和前一天的情报收集,他发现,中军将军殷浩在朝中的形势,比他之前所知的,更为的强盛了。而这位扬州刺史大人的办公地点,现在却在京城之内。
吴风前来拜访殷浩之时,殷浩正在自己的官府之中,不过,却并不是在处理公文公务,而是在与一名故吏在下围棋。这个故吏也是一个清谈的好手,此时,两人是一边奕棋、一边谈论着玄学,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好不快活。突然闻听门吏来报说:“魏国使者求见。”殷浩一怔,举在棋盘之上的手指拈着的一粒棋子在空中盘旋了两圈,又丢回了棋篓。看起来似乎欲言又止,然后又重新从棋篓中拈起一粒棋,在落下棋盘之前,又丢回棋篓。就这样拈起、丢回、丢回、拈起,来回四次,这才说道:“说今日府中事务繁忙,叫他改日再来。”
门吏应声而去。
与殷浩下棋的故吏,略知殷浩性情,于是问道:“老主公因为何事犹豫不决?这魏国国主遣使而来,乃是急务,因何推脱不见啊?就算是见上一见,看看北朝的形势、想法,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啊~!”
“浊务、都是浊务。世本虚幻,此皆俗人想法。”殷浩口中斥责道。那故吏见他假嗔,忙唯唯称诺,渡过此节。殷浩嘴上说是因为不想理“浊务”,但其实,在他的心里头,却是别有想法,只是不愿说于人听罢了。
吴风的健康之行,似乎真的是如同桓温所预言的那样,从开始,就很不顺利。
“冉闵的使者,哼哼,就先晾他几日~再看吧。”
我们先且不去管吴风、冉惠的健康一行,我们再把目光重新投回到天下动荡的中心―――邺都。
在战场之上,永远是威风凛凛的战神,永远是在敌人眼中的死神,而在妻子与子女们的面前,他则是慈爱的父亲。
“这么说,我也有了一千名部下了,我现在是大单于了?真的,我真的有自己的直属部下了。”
冉胤欢快的笑着、叫着、不相信的质疑。而他的父亲则连连点头回应,“是的,现在你已经是大单于了,原太原王的王位继续保留。”
“耶~!”魏国太原王冉胤,快乐地一跃而起,攀住了父亲的头颈。这一幕,让身处一旁的魏国太子冉智看在眼里,竟嫉妒得嘟起了嘴。毕竟,两个人都还是孩子。弟弟刚刚得到的一千名直属骑兵,对于哥哥来说就像是父亲偏心给予的一件好玩玩具一样。
而对于他们的母亲,冉闵的正妻董氏来说,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太子,未来的皇帝;而另一个则已经成为了大单于,自是欣喜无限。
“走,小子,和爹爹我去看看你的兵去。”
冉闵一手挽着自己的次子走了,完全粗心地没有发觉长子略显寂寥的神情。在他身后,他的正妻董氏,很温馨地用手指轻轻弹了弹长子冉智嘟起老高的嘴唇,“傻孩子。”油然而生的,身为太子和大单于之母的骄傲,使她嫣然地一笑。
在苍亭战场最后扫尾的阶段,追斩勒豚的冉闵曾经与大队失去了联系,冉闵大帝的亲卫骑兵队追寻主公的行迹之时,与一支正在赶来支援后赵军的龙腾骑兵遭遇。后赵的这一支龙腾军虽然人数多过冉闵亲兵一倍,但由于之前在邺城之北曾经被冉闵修理过。当时的冉闵,仅以一千骑兵便横扫包括龙腾军大队在内的七万胡军,杀得人人胆寒,此时这些人再望见冉闵旗号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一时间未敢有所造次。而在看见刚刚追斩勒豚返回的冉闵大帝之后,这支一千多人的、由匈奴人组成的龙腾军,更是未经一战便直接下马投降了。
龙腾军的指挥官,匍匐于冉闵的脚前,向上仰望的眼神,就像是在仰望神灵般的恭顺和敬畏,“陛下。您还记得小人吗。”
“你?”向下俯瞰着这个人,这张典型的匈奴人的脸,感觉是陌生的,不过再仔细点的打量了一下,又觉得好像从前在哪里见到过。
“小人刘流,原在邺都担当宫中卫士,昔日常受到陛下照顾。陛下昔日受困于琨华殿的时候,小人也曾经为报大恩奋不顾身地与叛军作战,并且侥幸斩获叛军大将张才的首级献于陛下座前。后蒙陛下眷顾,升小人为龙腾军骑尉。”
那龙腾军指挥官一时娓娓道来,倒让冉闵想起了这么回事情。冉闵笑了笑,道:“昔日你我同朝,但今日却是敌对双方。你曾经在琨华殿夜战中出过大力,但我也保奏石遵,赐你骑尉官职,算是两清。现在,你拜在我面前,是想要我饶你一命吗?”
“小的是几斤几两,怎么敢与陛下刀兵相向?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