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武王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渤海国武王传奇-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王达到目的,告别岳父,愉快回宫。
陶永久返回宴席上,与一班老臣团聚。任雅湘和崔岳林都是首席座上佳宾。席间,大家开怀畅谈,十分随意。
任雅湘道:自从陶兄从长白山仙人洞回来,眼见黑发增多,青春涣发,大有返老还童之相。这回作了国丈,再为国操劳二十年也不成问题。
陶永久道:任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兄弟今天特别高兴,不是因为女婿当了郡王,而是因为不必再为他担惊受怕。
崔岳林道:陶兄这话是不是言不由衷了?
陶永久道:别人不了解我,你们二位相国还不了解吗?我这一生对荣华富贵豪无兴趣,现在是身不由已做了国丈。别人都以为我会贪恋这种地位。我今天可以告诉你们二位,我将从此告老辞官,找个清静处,摆脱烦恼,安享清福。
崔岳林道:你老兄可真是古怪,怎么突然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也要和大祚新一样去当和尚?
陶永久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我这一生,不信鬼神,也不想成仙成佛,没有哪个寺庙会收留我。我只想到长白山结庐而居,做个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山野闲人。
任雅湘叹息道:陶兄是超凡脱俗的雅士,比我们这些俗人潇洒多了。我和岳林虽然不贪权不恋位,却不忍心违背先王重托,还要倾尽余生微薄之力,辅佐武王基下,这也是身不由已呀!
崔岳林也附和道:是啊,我和雅湘可不敢有辞官的念头,只能尽忠职守,老死朝堂了。
陶永久道:各人情况不同,行为也不能划一。我辞官有我的道理,你们留任有你们的道理。谈不到什么谁雅谁俗。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以为老年人还是及早退下来比较好。我很快就要上长白山去了。你们各位老兄就好自为之吧。
次日早朝,陶永久就向武王递上辞官表章。
武王接了岳丈大人的辞官表,故作惊异痛心之状,当即掩面退到殿后。大内相任雅湘和左相崔岳林不知道武王在演戏,只怕武王心中痛苦,赶紧跟过去相劝。
任雅湘劝道:国丈要求退休,使朝中失去一个栋梁,实在令人婉惜。基下重任在肩,要珍重贵体,不可伤心过度。
崔岳林劝道:国丈虽然请辞,还有我等在朝尽力,基下可以放心。
武王拉着两位姑父的手,流着眼泪,沉痛地说道:我对前朝老臣苛求甚多,关怀甚少,只盼你们勤政为国,却没想到你们也要有劳有逸,这是我的罪过。请你们到朝堂稍候,我将要宣布一项优待老臣的重要决定。
任崔二人应道:我等谨遵基下教意。
任崔二人回到朝堂,和百官一起等了半个时辰,武王才揉着痛红的眼睛重返朝堂,用哭腔郑重宣教道:孤王登位以来,本想倚重老臣辅佐,却没有为老臣设身处地着想,没有理解老臣们上朝理事的艰辛,没有给老臣们提供休养身心的机会,才让中正台御史陶永久不得不提出辞官请求。这让孤王十分内疚。大内相任雅湘三个月来带病上朝,左相崔岳林心力交瘁不堪重负,这都是孤王的过失。前朝老臣都是开国元勋,理应养尊处优,乐享天年,再辛辛苦苦上朝理事,让孤王心中十分不安。孤思谋再三,知错即改,决定五十五岁以上老臣一律晋爵授勋离职休养。七十岁以上的晋爵为开国元老,六十岁以上的晋爵为开国公,五十五岁以上的晋爵为开国侯。任命乌知古为大内相、张雨生为左相、高海清为右相,即刻上任。
第五十五章 连襟胜手足 姨表结鸾盟
    武王大武艺以照顾老臣为名,把五十五岁以上的老臣全都封为闲爵散官,削去实权,离职休养,大内相任雅湘和左相崔岳林都在离职之列。武王不容百官多想,立即任命乌知古、张雨生、高海清为三省相国。三位新相国当即领教谢恩,接管三省六部。当时五十五岁以上的老臣占了朝中官员的三分之二,这一刀切下去五十多位官员。这些前朝老臣都没有离休的思想准备,这时见王教已经颁布,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能向武王叩头谢恩,遵教交出职权,回家养老。
那些老臣没有想到陶永久和武王合谋用计,可是陶永久自已心中有鬼,觉得无颜再和那些老朋友们见面,就想立即离开敖东城。他下朝后回到府中,先让管家把昨日收到的贺礼一一退还。再坐下来写了一封信。然后把管家叫来安排后事。
他对管家说道:我要到长白山游览,今天就要出发,可能不再回来,你把宅院看管好,等待王室来接收。我走后,你把这封信送到宫里交给贵妃陶美鸾。
管家不敢多问,一一答应。
陶永久就带着简单的行装,匹马单刀,离开敖东城,象闲云乘风,象野鹤追云,飘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人能说清他的行踪。直到一百年之后,当大野勃的四世孙大仁秀遇到危难时,有一位世外高人出山力挽狂澜,扶助大仁秀当上渤海国国王。人们都说他就是一百八十岁的活神仙陶永久,因为他替武王设下诡计逼退大野勃,感到欠下了一笔良心债,特来向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偿还旧债的。这是后话。
任雅湘和崔岳林交了相国职权,下朝出宫,心中空空落落,说不出是酸是辣是苦是甜,只觉得胸口堵得慌,没有心情回府,就在城中最有名聚仙酒楼里饮了半日酒,还是浇不掉愁绪,就一起来找陶永久聊天解闷。到了陶府,得知陶永久已经离府而去,两人望空兴叹了一回,各自回府。这两位开国功臣本是饱读诗书的大儒,是足智多谋的能臣,一心要为海国熬尽心血,现在突然无事可做了,就把精力投向做学问,潜心研究长白山区的古老语言和文字。一年后收集整理出五百多句方言土语和书写符号,合著出长白山蛮文汇征录。这些蛮文后来被武王利用来反唐,却是他们料想不到的。
武王为了维护自已的权威,让岳父作出牺牲,带头辞去官职。虽然陶永久是心甘情愿地当了老臣退休的带头羊,可是武王心中并不平静,甚至很内疚。这天下朝后就主动来陶贵妃宫中说话。不料贵妃陶美鸾却正在捧着一封信哭泣。
武王关切地问道:贵妃这是怎么了,出了什么大事?
陶贵妃就把信递给武王。武王一看,原来是陶永久给贵妃的信。那信上说陶永久已经离家出走了,到长白山去寻找仙人踪迹,还叮咐贵妃要把陶宅做为外孙子和外孙女结婚的驸马府,好让他在长白山上也能感受到孙辈的幸福。
武王看着这封信,不知该对贵妃说什么才好。本来三省六部重新组合之后,武王要立即讨论国计民生,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现在他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慰,不得不把国事先放一放,要优先操办女儿的婚事。
武王当即来到太妃高贞玉的宫中,向母亲禀道:父王生前有意让大都利娶张美凤为王妃,让大贞淑招张文休为驸马,现在这些孩子们早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可是大都利在长安入侍,一时不能回国完婚,我想先把大贞淑和张文休的婚事办了。这也是陶老前辈的意愿,不知母亲以为如何?
高贞玉太妃听了,高兴地说道:我早就盼望这一天。原本是希望这两对小孙辈同日举行大婚庆典,现在孙子不能回来,就先让孙女招了驸马也好。
次日早朝,武王郑重宣布,大贞淑公主招张文休为驸马,宗正司立即筹备婚庆典礼。
张文休是张雨生和陶美凤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现在已经二十五岁。当时渤海国的民俗是男子十六七岁就可以结婚。张文休早已过了适婚的年龄。他的身份相当于大祚荣的孙子,这样的贵族子弟一般都是早早就结婚的,晚婚的很少。张文休为什么成了贵族子弟中极少见的晚婚青年呢?这是父辈和祖辈的大人们各不相同的奇奇怪怪的信念促成的。这话说起来很复杂,也很有趣。
老国王高王大祚荣生前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张雨生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尽管大祚荣努力把养子视同亲子,可是养子毕竟不是亲子,无论张雨生本人还是文武百官,都情不自禁地保留着一条界限。为了彻底消除这条界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张家的子女都和大氏王族的子女结成婚姻。这样不仅能够从感情上让张雨生一家人和大氏王廷亲如一家,而且还会在亲缘上让张雨生一家人和大氏王廷融为一体。
陶永久是张文休和大贞淑的外公,他也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外孙子和外孙女联姻,再生出有遗传份额相当于孙子一般的重外孙,以此来弥补自已没有儿子的遗憾。这是精于计算的陶永久算计出来的一个绝妙奇想。他通过计算父母对子女的遗传份额,发现一个奥秘,就是遗传特征是代代递减的。父母给儿子的遗传各占一半,祖父给孙子的遗传就降到四分之一,曾祖父给重孙子的遗传就降到八分之一。也就是说,父亲在儿子身上能看到一半自已的影子,祖父在孙子身上能看到四人之一自已的影子,曾祖父在重孙子身上能看到八分之一自已的影子。陶永久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却算出了一个在重外孙子身上看到自已四分之一影子的办法,就是让两个女儿的子女结婚。女儿身上有父亲半个影子,外孙子和外孙女身上各有外祖父四分之一的影子,外孙子和外孙女结婚生出的重外重子身上仍然有四分之一外曾外祖父的影子。一般曾祖父只能在重孙子身上看到八分之一自已的影子,可是当陶永久抱上重外孙子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这个小男孩有四分之一象我。
张雨生的信念比较简单,就是事事不忘忠于国君。他认为,自已是大祚荣的养子,子女的婚姻大事就关系到大氏王廷的利害,所以必须要由国王来作主,也就是不能象别人那样自主决定,而是要等国王赐婚。
大武艺的信念也比较简单,就是一切都要有利于维护王权。他知道张雨生和大野勃是父亲得意的弟子,是仙功道法的传人,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三叔大野勃有可能造成王廷的分裂,不得不把他排斥于朝堂之外。张雨生一心报效王廷,对王权没有威胁,就应该让他成为国王的忠诚助手。为达到这个目的,联姻就是最好的办法。
大祚荣坚持的是情义信念、陶永久坚持的是遗传信念、张雨生坚持的是忠君信念、大武艺坚持的是独裁信念,这些信念集中到张雨生和大武艺的子女们身上,就注定了张文休和大贞淑要结成一对。
张雨生和陶美凤婚后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张文休,第二个是次子张文凯,第三个是女儿张凤仪。
大武艺和陶美鸾婚后生了五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大都利;第二个是女孩,不满一周岁就夭折了;第三个是女儿大贞淑;第四个是次子大钦茂;第五个是三子大宝方。
按照大祚荣的情义信念和陶永久的遗传信念,这些孩子们有结成两对夫妻的机会。大都利要和张凤仪结成一对,张文休要和大贞淑结成一对,这几乎就是天意。
因为陶永久只有陶美凤和陶美鸾这两个女儿,外孙和外孙女就是他的掌上明珠,经常聚拢到他的身边来玩耍,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大都利和张凤仪,张文休和大贞淑,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是亲密无间的哥哥和妹妹,长大了知道爷爷、姥爷、爹爹、妈妈都有意让他们结成一对,就彼此心照不宣,对别的女孩和男孩一概不去注意,只等长辈们安排他们的婚礼。
大都利长大后被祖父派遣到长安入侍,一直没有机会和张凤仪结婚。大贞淑比张文休晚出生八年,张文休的婚姻大事就被推迟了八年。
高王大祚荣生前没有来得及给他们赐婚。现在,武王大武艺急于要满足岳父陶永久临行前的心愿,更为了把张雨生父子变成自已的心腹骁将,就在长子大都利尚未娶妻的情况下,打破了兄先妹后的婚嫁习俗,匆匆地颁下王教,让张文休和大贞淑这对心心相印的恋人结成夫妻。
宗正司派人把陶永久的宅院装饰一新,改成驸马府。
张文休和大贞淑喜结良缘,自然是欢欣不已。新婚第二天,一对小夫妻先来王宫向祖母高贞玉太妃行礼,再来给父王母妃行礼。贵妃陶美鸾高高兴兴地和女儿女婿说着话,武王大武艺却让女儿赶快到张雨生府中去拜见公婆。
武王道:按着民俗,你们应该先给新郎的父母行礼。今天时候还早,你们赶快到左相府中去拜见张家父母吧。
贵妃陶美鸾笑道:既然来了,就不要忙着离开。明天再去,姐姐和姐夫还会挑理不成?
武王认真地说道:姐夫是忠心不二的诚实人,就是晚十天去,他也不会见怪。可是,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注重礼数,不能以为王室就可以为所欲为。
陶贵妃就对女儿和女婿说道:看你父王这么认真,你们就先到张家去吧。
一对小夫妻离开之后,陶贵妃问道:女儿结婚了,我可是有许多悄悄话要和她说呢,就算晚去张家一两日,也不是什么大事,你何必那么认真?
武王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