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金军撤走之后,他再度出现时,身上连根汗毛都没倒。

这段时间里,宗泽已经不在磁州,他到了大名府。原因是大元帅阁下逃跑……不,是途经大名府时壮怀激烈,昂扬了一下。

赵构下令全天下兵马向大名府集结,大元帅府将从此地开始反攻入侵者!

此令一下,从者云集。宋朝并不是没有敢战之士,相反,很多人都气红了眼,快憋爆炸了,金兵只在一些懦夫的眼里是洪水猛兽,在勇者面前算什么?况且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一直传承着一种信念。

不崇拜强者,不服从强权。

中国人崇拜的是仁义,爱的是一种风清云淡式的自由。如果有强者入侵呢,如果对抗不了注定要被灭亡呢,很简单,宁教身死不教名灭,“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死亡,从来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当然,说这些,就像冰心先生论真正的女子一样,是有前提的。她列举女士们的各种高贵品德,种种冰霜一般不可亵渎的矜持和美丽,可在这些之前,她都要赘上一句,“真正的女子”。

我说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也是一样,我指的是,“真正的中国人”。

宗泽就是这样的人,他带着满腔的愤怒,快要把自己燃烧起来的怒火而来。他要进攻,要战斗,要不惜一切代价杀进开封城去,解救他的皇帝,拯救他的同胞,斩杀他的仇敌。

这些,他一定要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这是他和赵构的最大分歧。屁股决定大脑,坐在什么位置上想什么事,赵构作为赵宋唯一的一位纯血正统继承人,怎么能“不惜一切代价”呢?

于是一场激烈的争吵爆发,大元帅府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吵得焦头烂额不可收拾。争吵的双方主要人物是,1,宗泽;2,不是赵构,是汪伯彦。

大首领怎么会赤膊上阵呢,他有数不清的亲信为他排各种忧解各种难。

介绍一下汪伯彦。汪伯彦是两宋之交的大名人,他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走上官场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

往上升的过程很艰辛,每一步都迈得非常小,说实话,如果不是女真人打过来,他这时只是个地方上的不起眼小官。

像何栗等人一样,他的冒升都拜赵佶退位、赵桓登基、杀六贼、清官场、造成一大片官职空白所赐。没人当官,只好大批量地提拔人,于是他被硬生生地拔了起来,当了……相州知州。

不过一州之长而已。

这样的官衔在国之将倾时,谁去理会啊,根本上不了台面。可汪伯彦在最危险的河南地区里冷静地观察局势,把赵构从宗泽的手里抢了过来,从这时起,他给自己辅就了一条飞黄腾达之路。

这时他跳出来和宗泽作对,按说宗泽是全天下都知道的副元帅,位高权重,一个小小的知州怎么敢、怎么能对抗呢?

不是的,汪伯彦这时同样是副元帅,足以和宗泽平起平坐,甚至还要高出一点。这一点是情分,赵构从相州逃跑到大名府,这一路上“野中寒甚,烧柴温饭,与汪伯彦于茅舍下同食”,这对一个娇生惯养锦衣御食的皇子是多么的难忘啊,汪伯彦始终在他身边,光是这一点,就让赵构铭记终生。

争吵开始,宗泽主张立即率军直趋澶渊古城,攻击金军外围,解救开封都城;汪伯彦一点没说这有什么错,而是强调,做事情要量力而为,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且先安泊得大王去处稳便”。

这多堂皇,这多无耻!

在道理上看,似乎汪伯彦说得没错,时刻都为大首领着想嘛,首领在,才名份在,一但赵构死了,还有什么宋朝呢?但是发兵打仗,都是为老赵家争天下,你自己不出力不露面,找个安稳的地方躲起来,谁还会出力呢?你想一切都搞定之后出来摘桃子捡现成,有那种好事吗?!

宗泽怒火攻心,从这时起,他看清了赵构的本质,这和当初主动为家国分忧,去金营当人质的一面是多么的不同啊。一个人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差异这么大?这个疑问不止在他的心中,更是萦绕了几百年里无数的中国人心里。

为什么呢,这要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浮出水面。

眼下只能关注这场争吵,它的结果是宗泽率军向开封冲击,并且是对外宣称赵构就在军中。另一方面,赵构、汪伯彦继续逃跑,跑到了山东境内。

很窝火、很悲凉吗?这还只是在表面,这件事的实质是,由于宗泽的坚贞、勇猛、不妥协,他远离了大元帅府,没法参与各种国家大事的制定。

这时的大名府是一个转折点,新建立的宋朝军队分成了两部分,各自奔向自己的目标,怎么看怎么像是分道扬镳。

一部分是宗泽率领的,队伍力量很弱,只有几千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什么名人。他们去进占澶渊,收复开封;

另一部分由大元帅阁下本人亲率,部下文职官除外,武将栏里威名赫赫,尽是历史上的闪光点。军队由信德府梁扬祖提供,兵力达到1万,马1千匹,战将有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稍后还有刘光世加入,这个阵容,只要再添几个,就是南渡之后的全部配置。

这支强大的军队避开所有的危险地段,向济州前进。

到达济州之后,开封城里孟太后的懿旨追上了赵构,这算是要他返回的内因。另一方面,他的军队也变得暴躁多疑,看看行军路线,大元帅领导他们在中原大地上划了个大弧,听说下一站是长江边上的宿州,这都是要搞什么?

他们都是北方人,天生对长江就敏感,长江之南等于异域,该不会是要背景离乡了吧,他们有大批的亲友家眷都在老家呢。

这些人强烈要求赵构给个解释,不能再不明不白地走下去了。众怒难违,尤其是开封外城时禁军哗变的例子还在眼前,赵构迅速做出决定。

——回北方。

同时他给宗泽去了一封信,信里很明朗地解释了一下他逃跑的理由,归结成下属们不让他去拼命,不然早就“身先士卒,手刃逆胡,身膏草野,以救君父。”又很隐晦地提了一下自己是回去干什么,“谓祖宗德泽,主上仁圣,臣民归戴,天意未改。”

就是说,人民还是宋朝的人民,而宋朝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就是他,宗泽,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吧?

谁都知道该怎么办,这是赵构主动摇给宗泽的橄榄枝,这种时刻劝进,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能轻易确保一世的荣华富贵,是每个官场中人都梦寐以求的。

可宗泽接到这封信时,心里的感觉腻味透了。

宗泽这一生都没干过所谓的“锦上添花”的事,他快70岁了,之所以一直过得憋屈,都是因为他和整个官场对着干,不阿谀、不拍马、不合污、不骗人骗己。

可是,现实却要求他必须配合赵构。

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1,选赵构;2,选张邦昌。这还有得选吗?!哪怕他清楚了赵构的本质,也得第一时间拥戴。

于是赵构统一了大元帅府的意见,得到了当时天下全体宋军的拥戴。他回到了宋朝四京中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在这里接受帝位,同时接见张邦昌,以及对方带来的传国御玺。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赵构称帝,改元为“建炎”元年。建炎,宋朝以火德立国,一来是让火炎重新焕发光彩,图个口彩;二来与太祖赵匡胤立国时的国号“建隆”相对应,以期国运昌隆久远,火光永不熄灭。

赵构升位,好几件事必须立即处理。第一个,孟太后。孟氏在名份上是他的伯母,哪怕被宋哲宗废成弃妇,也终究曾经母仪天下过,况且还被宋神宗的老婆向太后恢复了名誉。这时她力挺赵构当皇帝,赵构从心底里往外地感激。

她不再是伯母,而是亲妈!

第二个,宗泽。这位老臣可真是倔犟啊,要怎样封赏呢……头疼,不爱钱不爱官不怕死简直没法控制,作为拥立之人,还得笑脸相对。赵构想了想,那就投其所好吧。

命令宗泽继续向开封城进军!

第三个,张邦昌。这人要怎样处理呢?无论公私两面,都必须得处死他,他犯了封建时代最大的忌讳。退一万讲,哪怕不是他的主观努力,他也是把宋朝给篡了。

但是杀他,却让天下人不耻。是凡知道内情的,都明白张邦昌是被宋、金两国上层联手设计的,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非常无耻地强暴他!

这就是真相。

杀人简单,情理难容。在宋朝杀一个人必须得在道义上站住脚,看帝国行为总纲,上面有过开国首相和太祖皇帝的对话。

“天下什么最大?”

“道理最大。”

杀张邦昌,讲不出道理来。

但是“道理”一词在中国的解释太广义了,差不多和“君子”一个等级,可以就任何事件任何人展开无数个讨论点,并且都能找到论据。

它们像是细胞,可以无限分裂繁殖。

针对怎样处理张邦昌,有人给出了三种道理。1,开封城里的百姓们对张邦昌感恩戴德,是因为他出头顶事当皇帝,免了金军的屠刀临头,并且拒绝勒索,让开封人保住最后一点点家底;

2,大元帅府对张邦昌选择饶恕,是因为他主动献御玺写降表,态度非常端正;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还有第3点,天下人对张邦昌是什么态度。

天下人愤慨。

这一点才最重要,让与事情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做出判断,才会公正。而能保证赵宋复国的,只能是天下人,所以张邦昌必须处死。

这个道理怎样呢,是不通情理还是坚持原则呢,这一点要大家自己去评判,我能说的是,说出这番道理的人是李纲。

李纲从南方赶来了,赵构登基之前就写信郑重邀请他,信中以“不世之才”相许,写出“……阁下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当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等语句。这样的推崇,可以说是宋朝立国罕见的,如果要比较的话,只有当年王安石与之相近。

李纲当上了首相。

这个过程是很纠结的,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记述,只提一点,有位叫颜岐的官儿居然说,张邦昌是金国人喜欢的,那么他虽然已经是三公、郡王,还应该加封同平章事,让他更显赫;李纲是金国人所厌恶的,虽然已经是首相了,也得趁他没上任就罢免了。

下边一片应和之声。

赵构沉下了脸,说了一句话:“如朕之立,恐怕也不是金国人所喜欢的吧。”

这样的事堂而皇之的出现,能稍微理解出李纲的心情了吧。他之所以苛刻地对待张邦昌,是夹杂着整顿官场风气的用意。

宋朝一败涂地,已经亡国,现在说复兴只是在名义上的,所有人都清楚,以赵构这时的实力,只要金军再次入侵,必将第二次灭亡。那么怎样抵挡,不先把投降派软骨派金人体贴党清除,根本看不到生存下去的希望。而杀张邦昌,正是绝好的前奏。

在李纲到来之前,张邦昌被免除一切罪名,加封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接着又擢升为太傅。这是多么高的头衔,哪怕是十年之后的岳飞,达到战功最顶峰时,也不也奢望。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投降、篡位还有理了吗?

以后再濒临绝境,谁还会为国尽忠不惜一死?!

因此,李纲无论如何都要张邦昌去死。但他说了不算,很多人替张邦昌说情,据说连赵构本人都回忆起了当初和张邦昌一起出使金营的情分,最后综合意见,张邦昌被贬到潭州(今湖南)安置,注意,不是编管,不需要很严厉的管制。

只是要求当地的监司机构时常注意张邦昌的动态。

张邦昌离开了北方,他深感庆幸,觉得噩梦终于过去了,他还活着,并且离开了漩涡……这太好了!能活着,能平常,比什么都强。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弹劾他的奏章雪片一样飞来,各种“劣迹”被一一揭发,九月时圣旨降临,他被赐死。他死了,张邦昌在潭州城内天宁寺的平楚楼上自缢而亡,关于他的死,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大家都清楚,他是多么的怨,他的人生履历表上如果写死亡原因的话,四个字足以概括。

——“舍己为人。”

不管开封城百姓死活的话,哪来后面那么多的无奈屈辱。

而这不是官方的说法,宋朝给出的正规罪名是,张邦昌在当皇帝的33天里,晚上住在了皇宫大内深处,他……和宫女睡在一起。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这个罪名,居然比篡位还要致命。

张邦昌死在九月,他的死后果严重,直接推动了历史进程。这是后话,这时是五六月份之间,还有一些别的事发生,别的人出现。

集中在赵构的身边,南京城里。

先是李纲见到了宗泽。据考证,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俩人年龄相差悬殊,一个45岁,一个68岁,是两个辈份的人,却相见恨晚,一见面就互相说出了心里话。

宗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