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匡胤迅速冒升,成为了继柴荣之后,在与北汉的这次战争之中最为得利的人。历史稍微给了他一线阳光,他立即展翅高飞,就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一生。

这一年,赵匡胤刚满28岁。

第七章冯道之殇

冯道之殇(1)

在公元954年的这一年里,28岁的赵匡胤在33岁的柴荣的领导下,像一架永动机那样一刻都不停顿地忙碌着,他们四处出击,开疆拓土,后周人焕发出了五代十一国时期从所未见的创业热情,积极、开明、强盛,这些久违了光明一面的东西再次回到了人世间。

但是就在这样一片大好的社会形式下,珍惜每一寸光阴的柴荣突然宣布辍朝三日,全国哀悼,因为深仁厚德、久孚众望、四海宾服、人类偶像的长乐老人冯道先生终于与世长辞,驾鹤西归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上一次刘崇来犯,柴荣准备亲自迎敌时,冯道当众给了柴荣难堪后,冯道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不仅仅是因为柴荣大胜,让他的判断错误,从而丢了面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不认识他了。这还是冯道吗?他历仕五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侍候了十位皇帝(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把新任的皇帝顶得当众下不来台,他可真是临老大出息了。

可是柴荣却没把他怎么样,而且依照古例,给了他只有宰相才有的特殊权力——派他去给郭威修坟。这也是在变相地告诉他也告诉全天下臣民,柴荣并没有因此而计较他,想把他怎么样。但是临老出了昏招的冯道怎么想怎么难受,终于决定绝不原谅自己。就这样,他的生命终结在了这一年,非常遗憾,他只活到了七十三岁。

冯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万古长青,甚至其政治立场和政治手段也一样的流毒至今,啊……不对,写错字了,是流芳至今啊,请大家和冯道都原谅一下。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回顾他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左右逢源,悠游享受的一生。我相信,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的正在我们身边活着的人的影子。

首先我们要承认,冯道是个积极进取,不断完善的人。他在青少年阶段可不是后来这个样子的。那时他有才,而且非常的愤青。

话说,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人。他生在唐朝末年,超有学问,于是学而优则仕,他不例外地选择了读书人的不二职业——当官。

最初他选择了割据幽州、自封燕帝的刘守光(记得小文前面提过,北方有桀燕帝国,西边有岐王国,都已经被后唐李存勗先期做掉。如果去掉它们,加上北汉,那么就是“五代十国”。如果保留它们,就是十一国。刘守光就是桀燕了,可惜历史多不承认,不然冯道的主人就不止十个了)。这时候冯道一腔热血,满脑子壮志,估计他很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的,所以也就非常想自己也当当魏征,于是他就时不时地给刘守光提各种意见。但没有想到刘守光可一点都不体谅他的一片苦心,被他不断地招惹之下,终于确定冯道是发烧了,把脑子都给烧锈斗了。于是就决定给他败败火,非常干脆直接地把他扔进了班房。并且告诉所有人,几天之后就送冯道上路,到阴间地府去体验生活,顺便满足他的志向,去侍候伟大的已经死了的天可汗。

蹲了大牢的冯道沉默了,他想不通,他有错吗?难道向领导人提意见,随时随地的发现领导的错误并积极地帮着领导改正错误不正是儒家提倡的最高指示精神和任务吗?孔子、孟子,还有很多的子,不都是强调一定要这么做的吗?

我做错了什么吗?!

冯道之殇(2)

话说冯道在他非常年青的时候,在死牢这个最适合反思人生的地方,进行了深刻的灵魂反思和改造。在他的朋友把他设法救出来后,他就变了,从此,他成了以后世所周知的那个长乐老。

但是请注意,变的只是一部分,他是开始随波逐流,绝不贸然出头了。可是大家要想清楚,一个真的毫无主见,只知道对上级唯唯诺诺,对同级亲切随和,对下级和蔼可亲的人,怎么会迅速地出人头地,极快地在乱世中当上宰相,而且就此屹立不倒,几十年如一日的呢?

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不管真的假的,是否出于天性,冯道在个人修养和行为上,都百分百地做到了一个君子。请看,史称冯道能“为人自刻苦为俭约”,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勗出征攻打后梁时,住在茅草房里,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了美女,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冯道坚决不要,要是实在推辞不了,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再为她们寻找家人,个个尽心。当他为父亲守孝回家时,农田大饥荒,颗粒无收,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并且亲自躬耕田野,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而田主人登门致谢,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

这或许也有博取声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是请大家注意,什么叫君子呢?真有天生就是君子,天生就是小人的事吗?也就是说不管那位天生的君子做出了什么,他就是君子,而天生的小人无论怎样清廉自守也不过是个装腔作势的伪君子?

不,绝不是!我们要承认,不管你的天性是什么人,你做出了君子的事,你就是君子。哪怕只在你做君子事的那一瞬间。这样才公平。

所以,不管冯道的真假,冯道曾经君子过,且长时间地君子过。

然后再看一下他在政治上的具体贡献,而这就要重提一下后晋石敬瑭以及耶律德光(当然,冯道首任宰相是在后唐做的,但是虽有作为,却没有后晋时期的他那么举足轻重和争议无穷)。

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江山,认了比自己小十年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但是无论怎样,他都需要一个人去出使契丹,表达诚意。石敬瑭遍视群臣,发现这个任务非冯道莫属,但是这终究是替国王认干爹去,稍有羞耻脸面之心的人谁愿意?但是冯道答应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这一句话,就让冯道留下了千载的骂名。后世的学者范文澜对其大为不齿,忍不住口吐莲花:“好个奴才的奴才!”

这还不算,当耶律德光占领开封的时候,时任外官的冯道主动进京来朝见。这时耶律德光小觑中原所有人物,再不对他客气。直接问:“你为什么来见我?”(当初耶律德光想把冯道留在契丹,可是冯道以退为进,非常巧妙地耍了契丹皇帝一道,估计这时耶律德光回过味来,要出一口气)

而冯道面无难色:“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占了上风更加嚣张,简直就在直接骂人:“你是何等老子(老家伙)?”

冯道却只一笑:“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就此耶律德光大笑,放过了冯道。而这更成了后世的儒家君子们对冯道口诛笔伐的资本,简直就是胹颜事敌,毫无廉耻!

但他们就一点都不再看下文了。耶律德光出过一口恶气之后,终于平下心气,来问冯道一些正事。他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请注意,相信大家都会清楚,耶律德光问的根本就不是怎么救百姓,而是要如何治理这些百姓。

而冯道的回答极其巧妙:“此时佛出亦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

一语道破真谛,想当皇帝,就得留下这些百姓,而只有这样,百姓才会要你这个皇帝!

不管后来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巨匠怎样攻击冯道,在他们编的《新五代史》里怎样的贬低冯道,在当时,公道自在人心,由冯道此时一言得活的中原百姓数不胜数。所以当冯道死后出殡时,民众自发组织列队道旁,纸钱飞舞满天,路旁的树叶都变成了灰色。

但这丝毫不能感动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圣人门徒,在他们的著作中,冯道是——“无廉耻立人之大节”,是“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上帝,你也知道冯道亦有小善),何足称乎!”的无耻之徒,奸臣之尤。

而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则对冯道更加的意愤填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过真是奇怪了,汉人在元代,已经是亡国之人了,为什么还活着?廉耻何在?只因为他不是宰相这样的人臣之极,就可以例外的活着?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真不知道冯道是怎样伤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去这样评价冯道。

回到宋朝,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他们一边在大骂冯道无华夷之防,无人臣之节的时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立为正朔朝代。也就是说,一边骂冯道不该给夷人打工,一边又承认夷人创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站在了什么样的立场。

想一想吧,在宋朝对文臣优越无比的官场氛围里——记住,仅仅是对文臣而已。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衣食无缺,安危无忧,他们怎能知道冯道之流立身处世时的艰难凶险?他们曾经面临如狼似虎,杀人不眨眼,已经君临中原的外族酋长吗?他们面临过三五年就要改朝换代,且每一次都鲜血横流的场面吗?!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甚至是揣着明白说糊涂!

按照他们的理论,冯道早就该死了,他应该至少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的更换,他都应该殉葬一次,尤其是面对耶律德光的时候,他应该横眉戟指,大骂不绝,然后引颈向刀,为民族留一千古佳话,给他们的忠臣孝子的排列加上一个号码。

至于当时中原的百姓们嘛,自然也要像冯道学习了,都给皇帝殉葬,那是个至高无尚的光荣!

当然不管怎样,冯道还是死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他还一直都活着。历史证明,我们国人是非常善于去其精华,存其糟粕的。冯道高贵的个人品质我们都没有学会,甚至完全忽略,而他的圆滑世故,不闻不问的不倒翁精神,倒是被我们千百年不断地继承且发扬光大了。

不作为,闹嘻哈,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些我们不常见吗?

唉,历久弥新的冯道先生,你真的没有离去,一直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会长久地怀念你。

三天之后,因为冯道的死而产生的悲伤难过,终于在后周的国内成为了往事。柴荣再次上朝开工,从这一天起,后周周边其它所有国家的噩梦就此开始了。

第八章第一战将赵匡胤

前面说过,后周这个地方,是个四面用兵之地,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都有敌人。如果有一副当时的地图,我们会看到往上,即北边,是北汉和契丹;向下偏左,即西南地区,是后蜀;向右下方看,后周真正的敌人就出现了,那是南唐,汉人地区除了后周之外,就是南唐最为强盛发达了。至于右面,后周倒是可以放一百个心,绝对不会有什么敌人突然冒出来,因为那边是大海,这时无论是高丽人或者仍然属名为倭且沾沾自喜的日本人都还不成气候,中国无论再怎么乱,也没他们插足的份儿。

那么面临这么多的肥肉柴荣要怎么下嘴呢?思来想去,柴荣决定给大臣们出两道作业题,并限期完成。作业题的名字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以及《平边策》。从这两个题目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柴荣一是要大家讲一讲内部如何安定,即大家都要明白皇帝要怎样做,臣子们又要怎样做。第二,就是明目张胆,毫不讳言地诏告天下,所有人的安逸日子都结束了,无论是我的臣民们还是敌人们,你们都要清醒过来,我这就要扫平割据,统一天下!

这两篇文章最后确定了柴荣的战略总方向,即先南后北。而且他就此发现了一个极其有用的人才,他叫王朴,时任刑部比部郎中,是一个掌管朝廷百司出纳费用的大会计。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柴荣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不仅在柴荣例次出征时都留守京都,镇慑后方,而且文武百官无不对其敬服,不敢稍加违逆,包括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史有记载,当赵匡胤代周称帝之后,有一天路过供奉后周大臣的功臣阁,突然一阵风吹来,阁门大开,赵匡胤向里一看,突然整衣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