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后,中国空军与海军联合投资研制采用冲压发动机的PL…12D。

严格说来,PL…12D是一种全新的导弹,在气动布局上也与PL…12有明显区别,比如使用了类似于R…77的栅格式尾翼。因为PL…12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名声大噪,很多国家都慕名而来,比如巴基斯坦在采购J…20的时候,就点名要同步采购PL…12,所以为了打开更多的海外市场,PL…12D沿用了编号,以PL…12的全面改进型面世。这种营销策略,在外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L…12D在二零一六年装备队之后就打开了海外市场,在两年内就外销了上千枚。

与PL…12相比,PL…12D的最大改进就是动力射程增加到了一百二十公里。

当然,要把PL…12D的性能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足够先进的火控雷达。比如在迎头攻击的时候,PL…12D的理论最大射程超过一百五十公里,所以需要能够锁定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火控雷达作支持。

在海航,J第一种具备锁定一百五十公里目标的制空战斗机。

相对而言,F…15J使用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射程优势了。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主要中程空对空导弹是AA…4,即日本利用AIM…7F“麻雀”的技术,自行研制的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最大动力射程还不到三十公里。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中,日本大受刺激,决定自行研制新一代空对空导弹,而且明确提出,性能要超过AI20D。只是研制新式导弹的难度非常大,即便加大投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到成果。

二零一七年底,日本在采购F…22A的时候,同时引进了一批AI20。

有趣的是,这批导弹有两种型号,一种是用在F…22A上的AI20D,另外一种则是正在被美军淘汰的AI20C。

日本这么做,无非是价格问题。

必须承认,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AI20D的性能也得到了证明,战后与PL…12一并成为最热销的中程空对空导弹,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在订单应接不暇的情况下,雷锡恩公司没有理由贱卖。

结果就是,AI20D的外销价格由战前的五百五十万美元涨到了一千二百万美元。

这个价格,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承受能力。

当时,即便是财大气粗的沙特,在签署了四十八架F…22A的采购订单之后,也仅仅购买了三百枚AI20D。

日本首批采购了六十架F…22A,作为订单的附加部分,只购买了一千枚AI20D。

这个数量,勉强够六十架F…22A进行三次大规模空战。

为了弥补数量上的不足,以及替换性能落后的AA…4,日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更加廉价的AI20C。

要知道,AI20C的单价只有四百万美元。

结果就是,在购买了一千枚AI20D的同时,日本还以二百五十万美元的单价从美军手里购买了两千枚二手AI20C。

不可否认,这些导弹非常昂贵。

三千枚导弹就价值一百七十亿美元。

只是,比起同样水涨船高的战斗机来说,导弹还是非常便宜。要知道,一架F…22A就顶得上三十枚AI20D了,而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平均消耗十八枚导弹击落一架F…22A。

当然,日本采购的AI20C没有用在F…22A上,而是用在F…15J上。

也就是说,与J对阵的F…15J使用的是性能已显落后的AI20C,而其最大动力射程仅仅只有六十公里。

即便按照理论计算,在迎头攻击时,AI20C的最大射程也不会超过八十公里。

结果就是,在四架J射了导弹之后,十A架F…15J还在逼近目标,争取获得发射导弹的时机。

显然,中国海航的战斗机不会给日本战斗机机会。

发射完导弹之后,四架J掉转航向,开始加速规避。

日本战斗机有两个选择,一是加速跟上去,毕竟F…15C的加速能力很不错,能在五十六秒内把速度由零点九马赫加速到一点五马赫,而J在抛掉副油箱之前,加速性能不会超过F…15J。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转向返航,不与中国战斗机纠缠。

当时,日本战斗机做出的正是第二种选择。

毕竟,中国战斗机没有越过东海中线,也没有飞到钓鱼岛上空。更重要的是,东海舰队就在钓鱼岛西北方向上,如果追击中国战斗机,很有可能进入东海舰队的防空网,遭到远程防空导弹攻击。

只是,日本飞行员的选择并没改变空战结果。

在F…15J转向规避的时候,从两翼包抄的八架J已经到达,而且正在加速爬升。

为了避免被E…767发现,这两批J在进入战场前就降到超低空,抛掉副油箱后,以一点二马赫的极限速度从两翼包抄日本战斗机。只是PL…12D的最大射高差只有一万米,而且在高度差太大的情况下,机动性能会严重降低,所以在发射导弹前,J得尽量提升飞行高度。

结果就是,在发射导弹前,从左侧包抄的四架J被E…767发现了。

此时,双方的距离不是一百二十公里,而公里左右。

日本飞行员收到预警机发来的战场信息后,立即调整战术,转向迎战来自西北方向上的中国战斗机。

虽然还是远了一点,但是在这个距离上,至少可以进行导弹互射。

可惜的是,日本战斗机还没锁定J群,导弹告警机就响了起来,突前的J射的PL…12D到达了。

紧接着,从左侧包抄的四架J进行了补充攻击。

虽然摆脱已经达到极限动力射程的PL…12D不是什么难事,日本飞行员早就在演习与训练中从美国同行那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即在规避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时候,要尽量利用战斗机的垂直机动性能,以大范围的垂直机动来消耗导弹的残余动能,最终通过快速爬升来摆脱导弹。

日本飞行员正是这么做的。

在PL…12D进入自导攻击阶段后,十二架F…15J立即抛掉副油箱,然后以最大的速度向海面俯冲,随后转为快速爬升。

这套战术能够规避第一批PL…12D,却无法避开一分钟后到达的第二批PL…12D。

更重要的是,在快速爬升的时候,F…15J已经损失了几乎全部速度,即便通过俯冲能够把势能转化为动能,加快飞行速度,但是等于迎头飞向从下方逼近的导弹,从而失去再次爬升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F…22A也很难逃脱。

五点零八分,第一架F…15J被PL…12D击落。接下来的三十秒内,又有十架F…15J被接踵而至的导弹击落。

最终,只有一架F…15J利用僚机的掩护,避开了两枚PL…12D。

准确的说,是僚机帮其挡住了射来的导弹。

因为F…15J根本没有获得反击机会,所以J群毫发无损。

更重要的是,在这轮空战中,从右翼包抄的四架J在爬升之前,F…15J机群就遭到了来自左翼包抄机群的攻击,所以没有按计划爬升到五千米高度,也就没有参与刚刚结束的空战。

完成了空战任务的八架J没有滞留在战场上,而是立即转向返航。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八架J各携带了六枚PL…12D,在攻击F…15J机群的时候耗光了弹药。

用剩下的两枚PL,显然不足以参加后面的空战。

首轮交战,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没有挫败日本飞行员的斗志,因为在日本空中自卫队中,F…15J是即将被淘汰的战斗机,真正的主力是F…22A。只要F…22A还在天空中飞行,日本空中自卫队就有战斗的资本。

对海航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干掉F…22A机群。



第五十章 匿踪突击

如果说J…11与F…15J的对抗只是前戏,那么F…22与J…20的对抗就是主戏了。本书来自w…W…W。1…6…K…B…O…O…K。OR…G

这场战斗,绝对是现代空战的典范,也是两种现役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第一次正面对抗。

要知道,在T…50的服役时间遥遥无期的情况下,J…20是唯一能向F…22叫板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在战场之外,特别是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无数的军事迷与军事家都对这两种战斗机的性能做了对比,甚至对两种战斗机的空战进行了模拟,想以此判断谁才是最先进的战斗机。

只是,真正的王者不存在于纸面上,而是在战场上。

更重要的是,决定现代空战胜负的绝对不是某种先进战斗机,而是制空作战的情报与指挥系统。

说得简单一点,没有以预警机为核心的空战指挥与情报系统,F…22与J…20再先进也不过是一种性能超群的战斗机,根本不可能在现代空战中战胜得到了预警机支持的对手,更不可能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决定这场空战胜败的正是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在战术上,日本空中自卫队并不差劲。

深得美军真传的日本空中自卫队非常清楚,夺取制空权的关键不是击落多少敌机,而是能否打垮敌人的指挥与情报系统,从而瓦解敌人的制空作战系统。因此在战术安排上,日本空中自卫队把重点放到了中国的预警机上。

按照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作战预案,在F…15J缠住中国的制空战斗机时,由F…22突击中国的预警机。

如果这套战术起效,日本空中自卫队就能一举夺得战场制空权,至少是暂时的制空权。

问题是,这套战术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即日本空中自卫队缺乏对海打击手段,而且不可能在战场爆发后立即攻击东海舰队。要知道,在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作战预案中,从没考虑过对海作战。说得准确一点,是从未考虑过与由六艘防空驱逐舰、四艘多用途护卫舰组成的东海舰队交战。

显然,用F…22去攻击东海舰队很不现实。

虽然F…22在美军的调教下,也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能够携带精确制导弹药执行打击任务,作战效率甚至超过了F…35,但是在攻击海面目标的时候,F…22的弹舱根本容纳不了重型反舰导弹,只能通过外挂的方式携带反舰导弹。这样一来,F…22的隐身能力将荡然无存。

没有隐身能力,F…22不会比第三代战斗机好多少。

因为F…15J是标准的防空战斗机,即便在第三次现代化改进的时候,通过改进火控系统增添了对地打击能力,但是没有像F…15那样彻底,比如缺乏足够的重载外挂点,也缺乏必要的对海弹药。

严格说来,日本空中自卫队中,只有F…2有足够的对海打击能力。

问题是,当时部署在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2只有十二架,而且均没有完成战备,也就不可能跟随制空战斗机出动。

即便派出这十二架F…2,也不见得能够威胁到东海舰队。

这个缺点,直接决定了日本空中自卫队采取的战术并非无懈可击。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采取的战术,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即东海舰队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付有可能前来偷袭的F…22。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证明了F…22并非不可发现。

战后,美国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F…22的隐身能力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探测到。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F…22只是雷达反射信号弱,不是不反射电磁波。

从理论上讲,F…22是把电磁波反射到八个主要方向上,从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信号。

因此,只要在这八个方向上有雷达接收机,就能截获F…22反射的信号。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就是利用这一点,多次探测到了F…22,并且组织了有效的防空拦截。

只是,当时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建立多基址雷达,也就不可能保证随时都能探测到F…22。

战争结束后,中**队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参与探测的各部雷达的同步性,即让多部雷达同步工作,从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测系统。

积极参与此事的不仅有空军,还有陆军与海军。

原因很简单,获取探测隐身飞机的手段,即关系到制空作战,也关系到国土防空与舰队作战。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最好解决。

部署在地面的远程警戒雷达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有线网络交换数据,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军舰艇。

不管怎么说,战舰上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而且舰队里的战舰协同行动,距离较近,能够通过高带宽战术数据链交换信息,使雷达同步工作。如果激光定向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还能使舰队获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隐身目标作战能力,使舰队获得更加强大的防空能力。

在东海舰队中,六艘防空驱逐舰的雷达就在同步工作。

虽然舰队的分布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在防空作战时,编队非常紧密,但是防空驱逐舰位于舰队外围,相隔距离在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之间,六艘防空驱逐舰组成的多基址雷达网足以确保在某个方向上探测到F…22的反射信号。

这个探测距离不会太远,但是足以为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