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闯荡北美-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饷诺睦侠仙偕佟@岩豢吹健八娜税铩钡目逄āK吆蟮囊桓鲈拢职值母盖滓踩チ恕A轿焕先司品曛海鱿喔粢桓鲈铝懔欤憬岚橥小3林氐摹懊弊印辈荒茉俳亲韪粲诹降亍K强梢晕匏思傻匕丫蒲曰叮┧栽诰胖刂亍H缃瘢看位氐剿罩荩ɡ岩哪沟兀┤タ蠢岩易芏岳岩担耗橇瞬黄鸬模颐羌业男》诖蠓绱罄死铮苛四恼贫妫拍芊祷匕踩母弁濉G虮鹱栽稹D党返娜耸亲畲厦鞯模范寄艹茫褂惺裁囱Р换岬模科咀耪饩浠埃已Щ崃擞⒂铮诿拦镣炅搜弧N颐侨叶脊猛玫模桶残陌桑 �
姥爷走后,妈妈和姥姥成了石库门三开间东厢房的户主。二十年后,当妈妈手持搬迁通知书的瞬间,五味杂陈的滋味儿一齐涌上心头。晚上,她失眠了。妈妈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没目的地走啊,想啊!想她的父亲、祖父在石库门里的点点滴滴。那里有过幸福、欢乐、痛苦和忧伤。情感的记忆是灵,装载记忆的石库门是魂,他们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石库门将连根拔掉,灵又将歇息在何方?妈妈伤心落泪,漫无边际地走啊,直到破晓黎明。哪怕在石库门居住的最困难时期,妈妈都不曾流泪,她是有泪不轻弹的人。自从被安排进幼儿园做了音乐老师,妈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风琴,虽然薪水和在剧团时没法比,可是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她是高兴的。按当今的标准,妈妈的教育程度并不高,她是初中毕业。但是她的文化水平和一言一行,却往往使我这个自以为读过几年书的人,自愧弗如。她和姥爷一样喜欢孩子是出了名的。假如夏天轮到她值班,小朋友的家长有事儿晚来领孩子,她就把小朋友带回石库门的家,替他们洗澡,喂晚饭,等着家长来领。久而久之,有的家长有指望地靠上妈妈了。爸爸心疼妈妈,怪妈妈多管闲事被人利用。妈妈顶爸爸一句:“被人利用说明我还有价值。”从妈妈进幼儿园上班开始,我们家小孩子就从没断过,总是这个走了,来了那个;再难带的孩子,到了妈妈这儿,都乖乖的吃和睡。我和弟弟有时候嫉妒他们分走了妈妈对我们的关爱,便联合起来对他们恶作剧,逗到他们哭为止。以为这样妈妈就不会往家里带孩子了。可连试了好几次根本没用,我们才停止这种无谓的恶作剧。在妈身上,我看到了她尊老爱幼,宽厚待人的品行。妈妈给我和弟弟立了很多规矩,相信这些规矩也是她小时候必须遵守的。她还承袭了家传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筷子底下出逆子”的教子法。但凡我们在饭桌上越位夹菜、看别人吃东西、为贪玩儿到钟点不回家,必定要遭到妈妈的惩罚。她对我的要求就更高,在饭桌上经常提醒我:“女孩子要‘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小时候出于好奇,瞧着别的孩子吃东西,这属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可妈妈觉得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必须纠正。她强调:“眼皮子不能薄。”今天看人家吃东西,明天羡慕别人穿新衣服,后天就想着往自己身上戴金银。欲壑难填是走上歧途的根源。妈妈就是要断绝我们贪的欲念。她常常为了些在一般人看来的小事上,跟我们较真儿。体罚在我们身上,痛在妈妈的心上。过后妈妈总会买来好吃的给我们,她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尝,让我们体会到她的爱之切。妈妈改良了家法,她是“棍棒”加“筷子”,两者一齐上。我们遭惩罚时的反叛心理,立刻融化在温暖的母爱中。 
小时候,我绝对是在一个充满着爱的大家庭中长大,但不是无忧无虑的。我时时刻刻地担心哪一天家里会发生变故,担心爸爸也戴上“坏分子”的帽子,担心我们家有里通外国的嫌疑。姥姥给我诉说的家史,因此过早地体验了生离死别,我比同龄人都早熟。我养成了在人面前不多说话的习惯。石库门的童年伙伴,因为我的沉默,都认为我高不可攀。其实,那是掩藏在自命清高外表下的极度自卑。曾几何时,我自卑自己不根红苗正,自卑自己是“戏子”的后代。阅读越多,自卑感就越深。从初中、高中开始,我曾经竭力地隐瞒会唱京剧(爸妈从未教过我)。无论我如何地掩饰,最后总是由石库门里的人透露出我这一“特长”。不管愿不愿意,我顺理成章地成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的重要一员。整套节目中,京剧清唱样板戏是铁板钉钉的,也是最受欢迎的。舞台上得到的掌声,使我兴奋,使我陶醉。渐渐地,我为这个“特长”自傲起来。然而,“她家以前是唱京剧的”又似乎否认了我的能力。为此,我考进了上海少儿合唱团,成了领唱和二重唱的小歌手。在收音机里能听到我自己的声音,在电视屏幕上能看到我自己的身影。我也唱邓丽君的歌,唱得维妙维肖。我要证明给人看,唱戏人什么都学得会。但是,内心深处我还是爱京剧,京剧早已融入在我的血液中。自卑加自傲的个性,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特别辛苦。我不停地在证明。在国内,我要证明我是出生在有教养、有文化的家庭里。在国外,我要证明我们中国是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而同样生活在石库门的我的同龄人,就比我轻松多了。他们家庭背景简单,没有思想包袱,而我那时却无缘和他们玩到一起,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份子。如今他们又都在哪里呢?“矮冬瓜”、“猪八戒”、“小黑皮”、“老和尚”、“烂苹果”、“老煎饼”……这些令人难堪的绰号,一一对号入座,他们的面容顿时变得清晰、生动。我不再记恨他们非难老太太的所为;我感谢他们站在窗底下叫醒我,让我见着了爷爷最后一面;我留恋他们让我有了童年的印记,一个可爱的绰号——“小玲珰”。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站在石库门的原址回首往事,几多感慨,几度惆怅。京剧“角儿”的个人化高度时代,一去不复返。它和上海的石库门,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现象。而曾是京剧“角儿”的曾外祖父赵君玉,被收进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里。赵嵩绶、赵君玉祖孙二人还同时被选录在立传人物共329人的《上海文化艺术志》里。这329人是从公元2006年以来,对上海的文化和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近代的有陈抱一、朱屺瞻、李叔同、刘海粟、丰子恺、欧阳予倩、周信芳等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石库门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一切荣华富贵转瞬即逝,成了过眼云烟;而我的祖辈们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所奉献的才华与智慧,则载入文化史册,与天地共存亡。寻魂的灵安宁了!闯荡北美   
第9章 漫谈“美国梦”(1)   
房子/思进/ 
出国十几年;我至今没有买房,也没有养车,但我觉得我早已实现了“美国梦”:那就是“Freedom of Choice”(自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梦”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不是物质上的符号,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实现“美国梦”。一旦你可以“Do whatever you like and go wherever you want”(干你喜欢干的事情,去你想去的地方),从所谓“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你的“美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留美学生和其他移民一样,大都是来寻求所谓“美国梦”的。特别是自费留学生,一旦来到北美,多半是想在这儿落地生根,非要实现了“美国梦”不可。不过“美国梦”这词儿太抽象,所以后来就有了所谓“五子登科”的说法来对其进行具体化。我听到过好几个版本的“五子”。最早的是:“房子、车子、票子(钱)、妻子和孩子”。可这其中“妻子和孩子”太牵强了,难道只有在美国才能结婚生子吗?后来这“五子”有了新的说法:“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和儿子”。“位子”代表事业上的成功,比如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找到好的工作,或做生意发了财等等。“儿子”大概是因为在中国只能生一个,不一定是儿子,而在这儿,你可以尽管生,生到儿子为止。不过这“票子”又好像和“房子、车子”重复了,有了“票子”,还怕买不到房子、车子吗?况且,“票子”听上去太“俗”,又比较抽象,有多少钱才算有“票子”呢?我认为,多数人所追求的无外乎是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而美满的家庭和你身处何方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哪里都有美满的婚姻,哪里都有破碎的家庭。在美国,除了纽约、芝加哥等几个大都市以外,车子是生活的必需品,二手车又便宜,即使是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都可以有车,因此在具体化的“美国梦”里,“五子”中真正值得一谈的只有“二子”:“房子和位子”。 
先谈一下房子吧,这是所谓“美国梦”中最为新移民所热衷的了。 
我是由我外婆一手带大的。在外公外婆的身边长大,一直住着宽敞、舒适的房子。也正由于这样,我一直没有感到房子的重要。虽然在国内,特别在上海常听到“三代一室”,十平米住四五个人什么的,可自己从来没有体验,听着也就当听了个故事。 
出国之前,我和小玲住在上海乌鲁木齐北路上,靠近美国驻华领事馆附近的一栋花园洋房里。那是我外公外婆过世后留给我的。那房子是一个英国制药大王造的。他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因为有六个子女,于是他在六十多年前造了三幢SemiDetach的别墅,共六个独立的单元。原来是想留给他的子女们,一户半栋(一个独立单元)。解放后,他的子女四个回了英国,两个去了香港,这房子也就归了国家。现在这几栋房子名列于上海作为历史遗迹而保留的两百栋老洋房之中。房子的结构很好,前面是个大花园,后面是天井(中西和璧),卧房在二楼,底楼是客厅和餐厅。那时房子的地板每两个月就有人来打蜡;前面的花园每个月都有花匠来修整。我们的邻居有著名作家孙老、乒坛名将郑女士的娘家、著名作曲家肖老、老红军彭老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个老教授等。那时我们常请朋友来我们家聚会。有些第一次上门的朋友,常常在外面绕了几圈都“不敢”敲门,以为走错了。因为在当时的上海,像我们这样一对小夫妇,一般是不太可能住在这样的“花园洋房”里的。他们进来后看到屋内的摆设更是惊讶,常有人说像看了部进口电影。 
出国之前,我曾无数次地憧憬美国的生活: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衣冠楚楚地坐在办公室里;高尔夫球场上挥着杆;漫步在曼哈顿的第五大道上……可就是没有一次,想到过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1990年9月20日来到美国克利夫兰留学,住进了离学校不远的一栋三层楼Town House里。房东将其隔成十个小间,租给了九个学生。我和小玲住在底楼一间十平米左右的房间里,除了拣来的一张床垫以外,别无它物,真可谓“家徒四壁”。不过我们刚到美国,还挺新鲜的,又没打算在那里长住,并不觉得怎样。和同学们住在一起,好像每天开Party一般,倒也挺好玩儿的。九个月后我搬到纽约。来纽约之前曾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幻想,什么第五大道上的公寓,长岛上的豪宅。真没有想到,在阁楼上一住就是五年多。 
先是住在姑妈(我父亲战友胡叔叔的姐姐)家里的阁楼上。那个阁楼十平米都不到,而且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我是站不直的。地板像装了弹簧一样,走起来一颠一颠的。屋里的“摆设”比克利夫兰多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只有一扇小窗,每次我从那扇小窗望出去时都会有《红岩》里小萝卜头的感觉。八个月后搬到了学校附近的法拉盛Ash Ave。虽然也是阁楼,但稍微大一些,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站不直,而且“家具齐全”,床甚至还是新的。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每当同学们问起我们住在哪里,我们会用英语“Penthouse”回答。Penthouse的原意是“正房和屋顶间的空间”——就是阁楼,不过后来公寓大楼的顶楼也称为Penthouse(国内好像叫“复式公寓”),第五大道上的Penthouse动辄就是上千万美元。我们刚到美国就住上Penthouse?大家都用惊讶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当得知是阁楼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That’s a good one! ”(这个词用的好!)那我们也是住 Penthouse 的。”那时纽约的自费留学生不是住阁楼,就是住 Basement (地下室)。 
有一天认识了一个中国同学Tracy。在闲聊时问起她住在哪里。她说住在皇后区的森林小丘。那可是个富人区。 
我问:“那你一定是住在阁楼或地下室里吧?” 
“没有呀。”她答道。 
“哇!那租金一定很贵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