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此可知,每个人记忆力的长处是不同的。有的人像打单发的子弹,一发一发地命中;有些人又像打散弹枪,射出的是一片一片;有些人可以记完全没有意义的名字、数字;有些人只能记经历过的事情,或读过的完整故事。据研究,记忆力和智商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像美国那个被称为“活人日历”的妇人,智商就很平常。
我说这许多,是要告诉你,不必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而自责,也不必为你记得、别人忘掉而沾沾自喜,因为人各有所长。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成功,先得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然后,截长补短,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成功。

谈记忆——连锁法

【你是哪种桌子?】
历史剧还真有用。我早就听中学老师说,好多功课很差的学生,看了汉武帝、成吉思汗、亚历山大大帝之类的电影,居然不但如数家珍,还在课堂上跟老师辩论。
那些老师多半是怨历史剧考证不精,又胡乱改编史实,造成他们教学的困扰。但是也有少数老师说:很奇怪!有些学生好像用说故事的方法特别管用。你教他记一二三重点,他读一百遍也记不住。说个故事给他听,他却能记得一清二楚,可见那些学生不是笨,只是读书不专心。
我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也听同事抱怨学生们很难对付,有些学生爱听课,喜欢老师勾出重点。有些学生却讨厌这么做,他们只喜欢听故事,如果放电影给他们看,更高兴。于是有些教文史的教授干脆放英国牛津大学克拉克(Kenh Clark)制作的电影《Civilization》给学生看,偏偏又有学生不爱看,还跑去系里告状,说教授偷懒。
我今天为什么特别谈这个,那是因为从事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加上近几年看研究记忆和用脑方面的书籍。我发现当老师只用一种方法教学的时候,只可能成功一半。
记忆就像桌子,有些人是单脚桌,碰到这种学生,你可以连课本都不打开,直接丢给他一本参考书,或直接勾重点:“一二三四五六七,老师都为你整理好了,考试不会超出这范围,这七点背下来,保证你一百分。”
那些“单脚桌记忆”的学生,可以很快地把七点“强记”下去,到时候考满分。但是另一批学生就麻烦了,他们的桌子必须有三只或四只脚,才能站得稳。他要问为什么,前前后后是怎么回事?譬如:“为什么打仗,为什么打败?为什么签不平等条约?签了之后人民的反应如何?”
当老师不但从头到尾照课本念一遍,而且添油加醋、活灵活现说成故事之后,再把重点告诉他,他自然就记住了。那些故事就像桌子的三只脚或四只脚,构成一个很稳的桌子。让学生把重点一样一样稳稳地放在桌子上。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每位师长,都应该了解学生的记忆特质。而且为了不牺牲任何学生,除非时间不够,最好先把课文好好讲一遍,然后才划重点,而不能直接就教学生勾重点、死背。
而且,活的知识记得久,死背的东西一下子就忘,如单脚桌与四条腿的桌子比,当然后者站得更稳。
想想!你是哪种桌子?你的桌子稳吗?


第五章 谈考试

谈考试——成败

【一生努力为一生】
孩子,你一向有患得患失的毛病,几乎每次大考和音乐比赛回来,都觉得自己表现差,直到结果公布,才发现成绩很好。
我也一样,学生时代每次考试,甚至而今每次演讲之后,都不满意,觉得缺点太多。甚至为此整夜睡不好,把演讲从头到尾整个想一遍,愈想愈不安。
但是相反地,有些人却在考试之后,一走出考场就喊“太容易了”,让我的心情大受影响。我以前甚至猜,他们故意这么说,那是种心理战,如果连续两天考试,他第一堂出来先恐吓一下,很可能让我后面的表现“走样”。
你今天也听见有同学说简单,虽然下面没有考试,却影响你的心情,使你更不安,更觉得自己失常了。
总算午餐后,你暂时放下忐忑的心情。却又站在厨房靠着橱柜感伤地说:“天哪!过去花了那么多时间准备,做了那么多模拟试题,紧张了那么久,可是才一下下,四个钟头,就一切都过去了。”言下似乎觉得以前那么多努力,不太值得。
但是,孩子!你想想,人生不都是由这种“剧情”串起来的吗?
想想那些运动员。以你最熟悉的溜冰选手来说吧!他们从小就练,每天甚至天不亮就起床,赶在溜冰场没人的时候去练习,再冲到学校上课。还有,你那些学小提琴的朋友,几乎天天跟琴抱在一起,有些为了学琴,周末赶几个小时,到曼哈顿找名师。
当那些溜冰选手终于到了奥运场上,那些学小提琴的人,终于站在音乐大赛的评审前面——
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分钟让他把过去十年、甚至十几年的辛苦成果,拿出来发挥啊?无论他过去表现多好,摔了就是摔了,错了就是错了,败了就是败了。
这就是人生啊!

谈考试—作文

【回家】不知是否因为我最近常发表有关“写作”的文章,考试刚完,就接到许多学生的e…mail,问我《回家》这个作文题目该怎么发挥。
有个学生说得妙——“回家就像吃饭,天天在发生,回家就是回家嘛 !有什么好讲的?怎么写都俗气。”
我想了想,却觉得《回家》这题目出得妙,妙在它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颇能测验出学生的慧心。一天到晚读死书,只知用“掉书袋”换分数的学生,虽然少了用武之地,但是那些脑袋常常急转弯的,却可能表现不凡。话说回来,不知如何下笔的人,常因为不会找路,只要由“人地事时物”五条线去想,一定能发现些“妙点子”。举几个例吧!——☆人从“人”的角度写,除了自己回家,不是也能写爸爸回家、妈妈回家吗?你可以说:“长年在大陆工作的爸爸要回来了,爸爸回家是大事,妈妈从好几天前就开始收拾,还叮嘱我把房间整理好。爸爸的飞机晚上到,他坚持自己坐计程车回家,反而让我们好紧张,只要听见关车门的声音,就急着探头往外看……”接下来可以写爸爸回家的脚步声、疲惫的样子,瘦了还是胖了,不是很好发挥吗?
☆地再从“地”的角度写,你可以说“自从到台北读书,我就有了两个家,一个是台北的家,一个是乡下的家。但不知为什么,每天回台北的家,都不觉得是回家;只有放长假回到苗栗的那个家,才觉得身心安顿。大概在外面一个人住,太寂寞,算不得家,唯有偎到妈妈身边,看见四周的亲人,才有回家的感觉……”接着你可以写回家一路的心情,带什么回去,最想吃的是什么食物,看到父母那一刻的感觉,不是也很好发挥吗?
☆事再从回家这件“事”来想,可以写:“每个人都有家,也都要回家,但回家却可能不同:——小时候跟着父母,回家是回爸爸妈妈的家。住校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回家是回宿舍。然后我们找到终身伴侣,成了家,回家是回我和他(她)的家。再过几十年,我们老了,可能跟着孩子,回家是回子女的家。终于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回到天上的那个家……”
☆时顺着这条路,又可以由回家的“时间”来想,譬如写:“自从上高三,就只有星星月亮陪我回家。每天出门,背对着家,没有心情回头看;每晚归来,已是一片夜色,看不清家门。有一天提早放学,我下午回到家,远远看见家,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已经太久没看清我家的房子,居然忘了家门口那棵高高的玉兰花树。回家,本来该是多美的事,但在功课和考试的压力下,我已麻木,只觉得回到旅馆,睡一觉,又要出发……”于是你可以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写回家。
☆物最后由“物”来想。则可以随便挑一样家中的东西入手,譬如门灯,你可以说:“每天傍晚,母亲都会点亮门前的那盏灯。不知她是不是选了特别亮的灯泡,只要我走进巷子,就能在一片灯火中,看见那最灿烂的一盏门灯,知道爸爸妈妈在等我回家。有时候上了整天的课,考了一堆试,背着沉重的书包,我真累极了,但是只要抬头看见那盏灯,就突然感到一种温暖,加快脚步,朝家门走去……”除了门灯,当然你也可以由书房的灯,想到父亲;看到厨房的灯,想到妈妈。还可以写一棵树、一栋建筑,甚至一块大石头、一条小木桥,通过那些“物”,说出回家的感觉与心情。
上面我举了许多例子,不是比引经据典、掉书袋、说道理更感人吗?尤其重要的是,它们虽然都写回家,但因为切入的角度特殊,而能不落俗套。只要找对路,作文其实并不难啊!

谈考试——克服忧郁

【和忧郁做朋友】
最近夜里你常闹脾气,你妈妈总得上楼作“精神讲话”,而且每次下楼必定怨我,说我遗传给你,你跟我年轻时一样,到了晚上就抱怨当天的事情做得不够多,或莫名其妙地不开心。
她把你闹情绪怪到我头上,我百分之百接受!因为我直到今天都一样,常常到了夜里十一点钟就心不安,觉得好多事没做完,产生莫名的恐慌。
但这有什么不好呢?我发觉许多像我这样,总怨自己没做好这样、没弄好那样的“完美主义者”,虽然过得辛苦,却能有不错的成就。
话说回来,当你想把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当然会透支,也当然会焦虑。记得有一阵子我说我有忧郁症,你妈妈说那哪算忧郁症,又说她早问过精神科的医生,医生说事情太多而有躁郁是当然的。我的工作这么重,换作哪个人都一样。相反地,碰到大事,却若无其事,倒可能有问题了。
当然,多愁善感也可能是天生的气质。近年的医学研究,更发现那气质常因为“血清素(serotonin)”的不足。
我们脑里好像有条河,许多忧愁的人到河边等着过河,“血清素”则好像载人过河的渡船。当血清素多的时候,那些忧愁的人很快就渡过了。而当血清素不足,河边则挤满了忧愁的“待渡者”,这种人一多,忧郁症就来了。
也可以说,同样烦心的事,有些人一下子就过去了,有些人却挂在心上久久不去。后者尤其到了晚上,可能一整天的事都会浮上脑海——“我是不是白天又讲错话了?”“某人那句话是不是专对着我?”“我今天的考试,原来认为表现不错,但会不会填错格子,或没看清楚题目?”
因为血清素不够,那河边一堆“忧愁者”,你一言、我一语地吵闹。有些人甚至因此失眠,或产生“强迫症”——也就是明明不愿去想,却非想不可;明明出门时把炉子、窗子都关好了,离家之后却又不放心,非要回去检查不可。
不可否认,这些情况严重起来,都算是一种精神病,但是毛病有轻有重,重的固然应该吃药,轻的却是一种“人格的特质”。如果你发挥这特质,反而能因为常常检讨而减少失误、因为追求完美而精益求精。所以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有忧郁症的现象。
不久前,我去医院看眼睛,先放大瞳孔,再检查眼底,医生说我的飞蚊症不致恶化,也没办法改进。我临走,他还幽我一默:
“那不是早就存在了吗?不理它、别管它、忽略它。如果还总觉得它在眼前晃,干脆就跟它作朋友。”
医生讲得多好啊!很多毛病,如果难治疗,又没有严重到该吃药,就跟它作朋友吧!甚至感谢上天,给你与生俱来的忧郁特质,使你能“先天下之忧而忧”。

谈考试——运动

【四肢发达一定头脑简单?】
去年你们学校的毕业班有两个人进哈佛。
一位是大家早猜到的,平均九十八分的全校第一名,另一个人则隔了好久才发现,居然由一个游泳队的同学得到。
前天,你由学校拿来“毕业班成绩和入学报告”,赫然发现那游泳队的学业平均才九十分,好多同学都愤愤不平,说平均九十五分,名列前茅的都被哈佛打回票,怎么九十分的却进了?
“虽然早知道美国大学因为需要培植校队,会‘特别’收运动员,没想到差那么多,也收。怪不得好多人跑去体育社团,为进名校铺路。”
你回来这么抱怨,我听了也有同感。
但是今天早上,你妈妈和王妈妈通电话,聊到去年进哈佛的那位游泳选手。
王妈妈说:他真棒极了!不但每天要练习,常常代表学校出去比赛,而且回家得赶功课赶到一两点钟。
“游泳是很累的。”王妈妈说。因为她女儿也在游泳队,所以她很清楚那里的辛苦。据说好多队员下午三点放学之后,一直得练到七八点,回家又累又饿,常躺上床就睡着了。睡到半夜醒来,还得撑着疲惫的身体把学校的功课做完。
高中的课因为是选修,学生来来去去,老师们不清楚学生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