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励志]"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些进赛特的外国人很好奇地走过来,他们看看自行车,看看我,很兴奋。我很快就与他们交谈起来,他们说骑自行车游北京城太棒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们说来北京就是想看看那些胡同和四合院,就是想看看北京人真实的生活。   
我的“王师傅自行车租赁店”在北京城里是第一家。   
当天我就租出去了20多辆车。一辆自行车一天的租金是20元,普通车和山地车的押金分别是400元和800元。花20块钱就能租辆自行车,想逛哪儿就逛哪儿,很受外国游客的欢迎。   
王师傅自行车租赁店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很多外国人的耳里。一些外国游客到了北京就直奔我的店,租辆自行车就自己逛北京城去了。80辆自行车常常不到一个小时便租完了,后来的顾客租不到车很失望。   
需求就是市场。半年后,我又在建国门和北京站开了两家自行车租赁连锁店,一共有600多辆自行车。每天,我背着一个包在这几家连锁店之间奔忙,没有办公桌,更没有办公室,身上背的包就是我的办公桌和办公室。   
知道“王师傅自行车租赁连锁店”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有一天,我在美国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在美国的CNN里看到了“王师傅自行车租赁连锁店”。我没想到已经有人将它介绍到美国去了。   
当时,我甚至有一个很宏大的计划,在全市建一个自行车租赁网络,实行电脑化管理,无论是市民还是外国游客,只要持有一张自行车卡,在北京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租到一辆满意的自行车。本地市民甚至不用自己买自行车,不但省去了保管、保养、维修的麻烦,而且很方便,想什么时候用车,马上就能在附近租到。   
可是要建立这样庞大的网络,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我只得将这个计划暂时放下来,我想,等有钱了,等真正具备了干这件事的条件,也许我还会去实现这个梦想。   
不能建立庞大的租赁网络,不能使更多的市民参加进来,而仅仅只盯着外国游客这个市场,自行车租赁连锁店的发展空间就不会太大。当我认识到这一点后,马上很坚决地关掉了连锁店,因为我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等待上。   
那时,我的王师傅自行车租赁连锁店已经开了3年,生意正做得红红火火,突然宣布关门,很多人不理解。只有我自己知道,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甚至是进三步,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   
其实,在关掉连锁店之前,我已经想好了下一个目标。   
距离赛特不远,有一条僻静的胡同,那里大都是年久失修的四合院,住的也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这里离赛特很近,虽然这里与那些使馆区、高级写字楼近在咫尺,可是那些物流、财流却在这里拐道而行,甚至连个旋涡也不打。   
我在那条胡同里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琢磨着如何将不远处的财流引进来。我觉得开饭馆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我手里有了一笔积蓄,二是那一带已渐渐形成了商务区,已经有了一个真正的白领阶层。我的饭馆就是为他们开的,我要让他们在我的饭馆里,花少量的钱,享受五星级服务,找到回到家的温馨感觉。   
要知道,开餐馆是我儿时的梦想,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让梦想成真。   
我将自己又一次打到了底层,再一次从零开始起步。水往低处流是为积水成渊,所以,从零开始起步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它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挑战,又一次超越。就好比一架飞机,起飞,降落;起飞,降落;再起飞,再降落……,每一次起飞,都有明确的目的地。每一次降落只是为了给飞机加上油,让它再一次起飞。   
我用6万元在胡同里租了一间半平房,一间做餐厅,半间做厨房。餐厅里摆了6张桌子。我给我的小饭馆取名叫“北京小王府”。“府”在北京是“家”的意思,所以,在旧北京城里,一些四合院的门口会写上“张府”、“李府”、“赵府”。我姓王,当然就是王府了,我是小王,我便在王府前面加上了一个“小”字。我想使每一位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做客王府的感觉,使他们得到一种家一样的温馨,王府一样的感受。   
我终于能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自编自导自演了,这是一种真正自由的感觉,一种不受束缚、随心所欲的感觉。我别出心裁地给餐桌铺上了深蓝色的桌布,而不是通常用的白色桌布,深蓝色的桌布在欧洲和北美是招待珍贵的客人时才使用的。餐桌上摆放着当天采摘的鲜花,而餐具则是古色古香的中国瓷具,古人说“美食不如美器”,这样的餐具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小王府的服务生全部是男生,这在北京城里是第一家。我为他们设计了一种竖领的白色制服,上面订着金色的铜纽扣。从客人走进小王府到与他们道别、目送他们离去,我一共制定了12条服务规则。我给厨师设计的是一种很别致的白色长围裙。我自己的服装则是有“行政总厨”标志的白色制服。   
客人走进家里,端上什么样的饭菜呢?中国筵席中,名气最大的是满汉全席,听说各种佳肴美点加起来,多的有182种,少的也有64种。由于传说是源自清朝皇宫,皇上太后朝廷大员都享用过,因此各地繁衍出不少版本,不但有北京版,还有扬州版、广东版、四川版、香港版。大家都在争说自己才是“正宗”的。可有人考证说,宫中从来就没有过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说法纯粹是老虎闻鼻烟——没影儿的事。   
我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也不想造出个什么花花名词儿去招徕顾客。王府是家,就应该将家里的家常菜端出来招待客人。我端出的是货真价实的“私家菜”。所谓的私家菜,就是北京四合院里的大妈们日常做的家常菜。   
做餐饮不是做餐食,餐饮是一种文化,家常菜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为什么一些旅居海外的人隔三差五地要去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坐一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为了去吃一顿中国餐,他们其实是去那里寻找一种文化的亲近感,寻找一种回家的感觉。   
正因为家常菜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外国人到中国来,他们最想了解的、最想品尝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而不是去吃海鲜,去吃法国大餐。要吃海鲜,要吃法国大餐,他们何苦要远涉重洋、万里迢迢地到中国来吃?   
中国的私家菜浩如烟海,蕴藏着多少珍品和精品!我有个打算,准备在全北京征集“私家菜”菜谱,我会将那些有绝活的大妈大嫂们请到店里,摆上锅灶,请她们现场给客人表演,对于真正的私家菜精品我会买下专利,请大妈大嫂们在店里带徒传艺。   
私家菜不是大锅菜,哪怕是做碗炒饼、做碗酸菜汤,我们也要做出精品。我们还推行“无理由退餐”,即使是客人自己点错了菜,哪怕炒好了,端上了桌,我们也二话不说地退。吃饭是让人开心,让人愉快的事,不能破坏了客人的兴致。   
真应了那句“酒好不怕巷子深”。靠口口相传,来小王府的人越来越多。来小王府的人,有住在附近高级公寓的外国人,有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还有带着家人的驻外使节。外宾占了三分之一。有不少人是朋友带来的,回去以后又带来了新的朋友,他们都成了回头客。   
小王府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客人多了,不得不排队等候。半年后,一间半房便向左右扩张成了五间房,再半年又扩张成了一座两层的小楼,第二年,小王府占据了整整一条胡同。   
后来我又在其他几个商务区开了第二家店,第三家店、第四家店。这些店的装修都是我自己设计的,连餐桌、灯具都是我亲自去选购的,每一家店风格各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家的氛围,家的感觉。   
最近,我的第四家店又开业了。不同的是,我在大厅里设计了一个T型舞台一样的餐厅,在那样的餐厅吃饭能给客人一种新鲜感。现在,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销售观点,即“整合销售”,就是感悟市场的感觉需求,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感觉整合在一起。我就是要给客人一种不断变化的新感觉。我不喜欢一成不变,我喜欢变化,这也许是我将自己一次次打入底层的性格中的原因。   
在我的眼里,餐厅就是人生,它和剧场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这里,你可以观察到很大幅度的人性。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不久前曾来北京,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做导演时,他说,我之所以会做导演,是因为我做过跑堂的服务生,一个好的餐馆其实和剧场相似,有前台,后台,有道具,灯光,演出的空间就是餐厅本身。   
每天,当我穿着制服走进餐厅时,就好像演员走上了舞台,有一种兴奋,有一种激动,也有一丝紧张。我对店里的年轻职工说,你如果干了几年餐饮,就相当于在大学里学了两个专业,一个是工商管理,一个是社会学。   
一些客人对我说,你店里的服务生温文尔雅,很有自尊。这正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无论是厨师还是服务生,我都要求他们读书学习。我对他们说,现在都e时代了,我不希望你们只会炒鱼香肉丝,只会给客人端茶倒水。我在职工宿舍专门建了一个免费网吧,里面摆了8台电脑,职工工余时间可以去网吧上网。   
有人问我将来有什么打算。我不敢说将来,因为我也不知道将来我会去干什么,也许我会回去搞自行车租赁网络,也许我会回学校念书。但是起码在近几年我不会干别的,我要完成中餐工业化革命。别以为我是吹牛,我已经在开始实施这一计划,这就是:使中餐走制造业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已开始筹备在商务区建立“商务厨房”,为商务区的白领送配餐,保证20分钟送到顾客手里。我计划在2006年完成此项革命,力争在2008年成为奥运会的配餐中心。   
我是一个喜欢梦想的人,一个梦想实现了,又会有一个新的梦想出来。现在,我觉得自己玩餐饮还没玩够,等哪一天玩够了,也许我又干别的去了。   
我还是那句话,人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有人看我只抽2。5元一包的“都宝”烟,很吃惊说:“你这个大老板,怎么说也该抽‘三五’、‘万宝路’吧。”可是,我抽2。5元一包的香烟能找到抽10元一包香烟的感觉,为什么我不抽2。5元一包的?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活给别人看,比如说,有的男人10个手指就戴上了四五个金戒指,你看我,10个手指上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却全是24K呀,哈哈……。   
我总觉得那些喜欢张扬的人,恰恰是最没自信的人。其实,自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自信,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大学生办起了玩具厂       
回到乡村的大学生,办起了青岛最大的玩具礼品厂。   
山东平度有一个叫大后寨的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几年前,那里出了一件让乡亲们匪夷所思的事儿——村里李老汉四个读大学的儿子,放着大城市里的铁饭碗不端,放着  
好工作不干,都回村里来了。   
李老汉有五个儿子,家里虽然穷,可这几个儿子没一个下地干活的。到了上学年龄,李老汉就将他们送进了学校。大后寨村是个偏僻的山村,村里的农民多在土里刨食,村里所谓的企业也就是开个磨坊、豆腐坊什么的,再就是用玉米皮、麦秸秆编个筐编个篮拿到镇上卖了挣点盐钱酱油钱。山外的世界天翻地复,可是大后寨村民的生活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没什么大变化。   
李老汉含辛茹苦地供几个儿子上学,为的是让他们走出山村,有个好的活路,不再受苦不再受穷。   
1984年,李老汉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喜讯,老二德顺考进了河北矿业大学工程经济系。李老汉喜泪横流,这可是李家多少代人中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呀!   
仅靠在地里刨食供几个儿子上学,已经不行了,老二上大学更要花钱。李老汉借了点钱,盖了三间小屋,买了粉碎机、轱辘磨,开了个小磨坊。村里的电没个准头,白天经常停,有时半夜才来电,啥时候有电了,老汉和老伴就啥时候起床磨粉。那时候,磨一斤玉米给1分5,磨一斤小麦给8厘。   
1985年,老三李德良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   
1987年,老四李德新考入上海外语学院外贸专业;   
1988年,老五李德科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燃气工程专业。   
李家几乎一年一个喜讯。一家子出了四个大学生,而且个个都是上的名校。李老汉做梦都能笑出声来,说起话来,声音亮底气足,走起路来胸膛也挺高了。   
从84年老二考上大学,到1992年老五毕业,李老汉和老伴整整推了8年磨。   
李老汉终于苦尽甜来,四个儿子都大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