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见老甄这样高姿态,都觉得很不好意思:是啊,这么争个不休,有意思吗?
大家毕竟都是饱读诗书深受文化浸淫的,谁也不想在这事上跌份儿,于是纷纷学习老甄,都拣瘦小的羊来要。
于是,太学里特有的博士吵吵嚷嚷分羊的景象不再。
由于老甄的带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困扰太学的问题,博士祭酒很高兴,就报告了刘秀,刘秀听了不由得会心一笑。
此后有好几次,刘秀在主持朝会时,就会大声问起:“瘦羊博士何在?”
很快,整个洛阳城都传开了瘦羊博士的故事。
在这儿,我们欣喜地看到,刘秀在建国之初公务、家事缠身的极端繁忙中,高度重视并竭力推进学习型朝廷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是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的。
我们还温馨地感到,一大批知识分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有了自己报效社会的平台,比起在更多的靠拳头说话、黑白贤愚不分的混浊岁月,这是非常难得的。
像桓荣老师、戴凭老师、甄宇老师这样的文化人,凭着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实力,刘秀的清明政治给他们提供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舞台,而他们的要求也不高,未必荣华富贵,但求无愧此生。
这样的文人,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脊梁。
驭人番外篇之三:羊裘一袭严子陵
还有一个就是传说中的著名的严光。
严光其实不姓严,姓庄,又名遵,字子陵,是会稽郡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由于他在历史上太有名,汉史避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阳)的讳,称他严光、严子陵,后来人们就这样习惯地叫下来了。
严光喜欢学习,很有个性,小时候就很有名气。年轻时,他跟刘秀一起在长安太学上大学,哥俩儿虽然性格不同,但很谈得来,私交极深。
后来,哥俩儿看看朝政和世道都被王莽毁坏得不像样子,觉得再待在太学里没有什么意思,就肄业了:刘秀做了回乡知识青年,种庄稼,贩粮食,而严光则离开长安,不知到哪儿隐居去了。
刘秀上太学时是报国无门,严光则是王莽当局数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没有答应。
哥俩儿的共同点是:都非常讨厌王莽政权,都很有才。
刘秀刚一称帝,严光料定老同学不会让自己安生,就改名换姓,离家游走,隐迹四方。
果然,刘秀很快下令会稽太守寻访严光踪迹,没有结果;他安排各地注意查找,也没有下落。
刘秀念念不忘老同学的才华和品格,命令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自己的口述画出严光的相貌,派出许多工作人员按图寻找,要求务必找到。
一天,刘秀接到报告,说是在青州齐国(郡)某处沼泽边上,有个男子身披羊裘,经常在那儿钓鱼,身材相貌跟朝廷派发的画像很相似。
刘秀大喜,说道:“这肯定是子陵了!”连忙安排有关同志准备专车,携带厚礼,前往聘请。
沼泽边,严光见到刘秀的使者,很为自己隐藏得不好而懊悔,坚决推辞,淡淡地说:“朝廷搞错了。”
工作人员半信半疑地回去了。
可是除了这儿,其他地方再也没有严光的消息。
再去!你们搞错了!
第三次,朝廷工作人员找到严光,不由分说,前面架后面推,把他请上了车,飞一般回去复命。
到了京城洛阳,刘秀正忙得不可开交,又怕老严跑了,就把他安排在北军的高档驿馆,同时安排皇宫后勤官员前去专门伺候。
大家都知道老严是刘秀的同学,谁也不敢怠慢,把他奉若神明。
这个时候,关内侯、司徒侯霸听说老严来了,就派下属侯子道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前去看望。
侯霸跟老严是旧相识了,对老严也是仰慕已久。
侯子道进门的时候,老严正抱膝坐在床上看书。
直到把一卷书看完,老严才慢条斯理地说:“君房(侯霸字君房)一直有点痴傻,我跟他相别好久了,他现在做了那么大的官儿,痴傻的毛病改了一点没有?”
侯子道很难堪,但又不敢跟老严顶嘴,只好小心地回答:“司徒位居鼎足,不再痴傻了。”
老严又问:“君房派你来干什么?”
侯子道连忙回答:“司徒听说先生光临,本来打算立即前来问候,只是正赶上公务繁忙,不能脱身,非常抱歉。等到天色晚些,公务稍闲腾出身来,司徒立即赶来接受指教。”
老严听了,大笑着说:“你说君房不傻,他说的难道不是傻话吗?天子派人请我,三请之后我才来到这儿。现在人主我还没有见到,难道要先见他这个人臣吗?”
侯子道很尴尬,无言以对,觉得严光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只好一边寒暄着,一边央求老严给侯霸写个回信,说这样自己好回去交差。
老严说:“我的手不能写。”
老严也觉得这样为难侯子道没有什么意思,就递给侯子道毛笔和简牍,自己口述,侯子道笔录。
老严说:“君房先生:位至鼎足,很好。做人要怀仁辅义,方能赢得天下人称颂,一味阿谀奉承、顺旨逢迎是要不得的。”
其实,侯霸并不是老严要批评的那种人。他笃志好学,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理政严谨,深受老百姓欢迎,也是刘秀所倚重的。
侯子道见字,觉得老严写得太简单了,就央求他再写一点。
老严说:“先生是来买菜的吗,还讨价还价,要求多给点?”
侯子道不敢再磨蹭,连忙回去向侯霸复命。
侯霸见到老严的回信,立即封好,上奏刘秀。
刘秀看了,笑着对侯霸说:“这个狂妄的家伙,还是原来那个样子!”说着,刘秀安排移驾北军驿馆,要去亲自看看这个老同学。
刘秀来看望时,老严正在驿馆高枕而卧。
刘秀进门了,老严仍然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假装睡着。
刘秀也不客气,直接走进了卧室。
刘秀也知道老严是假睡,就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肚皮说:“子陵能耐,怎么就不肯帮助我治理天下呢?”
老严不答腔,一动不动地继续装睡。
过了好长时间老严才睁开眼,不紧不慢地说:“当年唐尧那么有德行,巢父、许由尚且洗耳不仕;现在人各有志,为什么非要强人所难呢?”
看看老严讲话这么决绝,刘秀无奈,只好惋惜地告别说:“子陵啊子陵,我难道真的请不到你吗?”
但是,刘秀并没有真正死心。隔了一天,刘秀安排侯霸亲自去请老严进宫,说是要叙叙旧情。
老严欣然应邀。
到了宫里,老严跟刘秀共话同学岁月,不再倨傲,从容自然。
哥俩儿回忆起当年“峥嵘岁月”,不禁感慨万端,争言抢语,抚膝击掌,开怀大笑,夜以继日仍嫌不够。
一天,趁着谈性未尽,刘秀问老严:“跟当年读书的时候比起来,我现在怎么样?”
老严目空一切地说:“陛下比过去略有长进。”
刘秀听了大笑,当晚留下老严食宿。
晚上,刘秀跟老严同睡在龙床上。
龙床是皇帝夜晚睡觉的地方,也被当做一哥权位的象征,向来只能有一个男人来睡。
就像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谁当皇帝都不会允许除了自己和老婆孩子之外的其他人,特别是男人来睡。
这儿,刘秀对老严例外。
刘秀自扯旗造反以来,放下身段延揽人才,诚心诚意接纳贤士无数,开放龙床这是唯一的一次。
当晚夜深,老严又是假装熟睡,一边打着鼾,一边故意把一只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好大一会儿才移开。
不少史籍记载刘秀这次同学相会,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
次日一大早,太史官急忙忙地来求见刘秀,说是占卜发现有客星侵犯御座,情况十分紧急。
刘秀笑着说:“朕与老朋友共眠,难道就上感天象了吗?”
随即,刘秀当面委任老严为朝廷高级参议(谏议大夫)。
但是,老严坚决不接受,既不道谢,也不告辞,拂袖而去。
文叔,我们相交至深,难道你真的不知我心?
假如想做官,我在上太学时就是了。
世道变迁,官场污浊,置身其中,确实非我所望。
我本闲人,追求的就是遁迹江湖,心游万仞!
无论是王莽、更始,还是你文叔秉政,你可以改变的是现象,难道你能够改变现象背后的官场文化?
对不起,你给我的这条道上人多,太挤!
老严来到富春江边,继续过起了田园耕种、滩水垂钓的悠闲生活。
后来,在公元41年,刘秀再次特别征召老严,老严还是不答应出仕。
再后来,老严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
刘秀闻听老严仙逝,伤心至极,万端惋惜,下诏有关郡县赐给“钱百万,谷万斛”。
老严以极为平常的心态对待位极人臣的老同学,对待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修养和坚如磐石的淡定。
他选择这种人生态度,是他自己的权利,固然不能要求大家都来学习,但比之于那些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的世风,比之于那些手握国家公器为私人玩物、中饱私囊而为害百姓的官场油子和蛀虫,比之于那些为谋取官位和利益不择手段、追腥逐臭、蝇营狗苟的势利之徒,品位和人格简直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论之。
至今,在浙江富春江一带,还有严山、子陵滩、子陵钓台等名胜,穿越千年时光,仍然隐约记载着老严归隐自娱的身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村夫莽汉笑谈老严往事,心生无限感慨。
羊裘一袭,遗范千秋!
史载严光年长刘秀二十来岁,哥俩儿是忘年交,哥俩儿虽然有不少共同点,但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哥俩儿上大学时能够相处到情同手足,可见相知相敬之深。
刘秀入世,从一个农村知青艰苦打拼,一直做到皇帝的位置;而老严出世,由品学兼优而浪迹江湖,甘做隐士逸民。
刘秀以极大的诚意邀请老严出仕做官,哥们儿共享荣华富贵;而老严选择终身与世无争,布衣粗食生活,是他的权利,也得到刘秀的充分尊重。
刘秀位及至尊不忘同窗情谊,表现出君王的恢弘大度和人文风范;而老严不事权贵,不贪利禄,笑看云卷云舒,也是十分的惬意!
刘秀会老严已经成为同窗情谊的千古传说和君民佳话,相信在今天,在世事浮躁、风起云涌的社会生活中,也会烛照不同人士尘封的心灵!
第四十章 吏治是篇大文章
在今天看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基本追求和重要标志,很多国家都在朝这个目标艰难地前进,而在两千年前,刘秀已经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做了,而且初见成效。
他明确要求,在国家法律面前,包括干部勤政廉政方面,大家都要平等地无例外地遵守;对于违规越轨者,无论开国元勋还是朝廷重臣,无论普通百姓还是皇亲国戚,都要一视同仁地严加追究。
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知道地方吏治好坏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他又见多识广,认真研究过朝代兴亡,明白中央政府的勤政廉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
作为一个由普通农村知青,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打拼,一步步做到九五之尊的开国君王,刘秀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理性上,都比一般皇帝更加清楚吏治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他年轻时曾经被地方干部欺负过,也深刻体味过王莽大搞“劣币驱逐良币”引发的民怨沸腾、兵祸连接。
所以,他登基不久,就花大工夫整肃吏治,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刘秀这方面的做法可以简单归纳为三句话:
一是恢复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监察制度,二是大胆使用干吏从事监察工作,三是无论谁违法违纪都要一视同仁地严肃追究。
专门找茬的制度和专门找茬的人
王莽当政时,打着所谓的革新旗帜乱搞一气,在政治上黑暗和腐败透顶,过去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荡然无存。
王莽就像一只红了眼的打定主意要把野兔和山鸡偷偷往自己窝里叼的猎狗,无论如何也不喜欢旁边有猎人拿枪盯着。
他故意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都搞得乱成一塌糊涂,狠狠地涮了天下人一把,不让人们看清他的小动作,法纪、监察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刘秀一登基,就从制度上、用人上、查办重大案件上等多方面着手整肃吏治,首要之举就是恢复并且根据社会政治现实不断完善监察制度。
秦和西汉的前中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监察体系就比较完整了,主要负责人自上而下依次是御史大夫、监郡御史、郡守、县令长。
汉武帝刘彻时在全国设13部刺史取代监郡御史。
到了汉成帝时,他只顾得荒淫玩乐,国柄掌握在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莽爷儿几个手里。
作为私心极重的猎狗,王莽等既想让人们说自己是顺从猎人的,勤勤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