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人们抬在肩膀上下了轮船,并由一群仰慕他的热心人士用人力车把他从码头拉到市区,车后跟随着一大群挥舞着英国国旗的欢呼喝彩的人。他来到司令办公室时又激起了一阵爱国热情。”
后来,丘吉尔用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脱险记,登在《晨邮报》上,文章中免不了自吹自擂。此后,他又回到南非,任轻骑兵队中尉,曾参加攻打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的战役。他随同英军最先进入比勒陀利亚,迫不及待地赶到曾经囚禁过他的那所学校,亲自在那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关于丘吉尔历险的故事,暂叙至此。再说英军初战失利后,迅速从本土和各殖民地调集重兵增援,到1900 年初,兵力已增至25 万人。2 月,英军发起反攻,5 月吞并奥兰治,6 月占领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亚。6 月,宣布征服德兰士瓦。但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布尔人在以后两年里坚持进行游击战争,英国不得不再从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和自治领调兵增援。最后英军采取极其野蛮的方法镇压布尔人的抵抗,两个布尔共和国境内铁路两旁10 英里以内的房屋统统被英军烧毁,所有布尔人全部被赶进集中营,受雇于布尔人的非洲人也未能幸免。战争结束时,死于集中营的布尔人达2.8万人,非洲人更多。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布尔人参战者不过8.7 万人,而先后参战的英国军队达44.8 万。英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失2.l 万条性命,耗去战费2.2 亿镑。
1902 年5 月,双方订立“弗里尼金和约”,两个布尔共和国沦为英国殖民地,但英国答应尽快给予它们自治权,保留布尔人的“阿非利卡语”(荷兰语)作为学校和法庭用语,成为英语以外的第二官方语言。英国还答应给予布尔人300 万镑赔偿,并给予免息(头两年)和低息优惠贷款。英国对战败者如此慷慨,这可能还是第一次,其实原因很简单:英国人和布尔人都是白人殖民者,他们在镇压和奴役非洲黑人方面有共同的利害关系,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非洲人。和约未对土著人的权利作任何许诺。1910 年,南非联邦成立后,仍旧长期不给土著人以选举权,在那里实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政策,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却说20 世纪初年,英国正值自由党当政时期,坎贝尔—班纳曼和阿斯奎斯先后任首相,这时的英国正处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逐渐集中在少数垄断巨头手中,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已逐渐失去市场。但在政治领域,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扩大,自由党的社会改良主张仍大有用武之地。在这两届自由党政府时期,一方面在外交上联合法国和俄国,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安抚人民群众,稳定内部。社会改革的主要设计师是自由党的领导人之一劳合·乔治。
劳合·乔治1863 年1 月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非国教的威尔士人家庭,父亲当过小学校长,家境清贫。他一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因生活无靠,随母亲投奔当鞋匠的舅父家,并在那里长大。14 岁时,他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学习法律。1884 年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4 年以后同玛格丽特.欧文结婚。1890 年,他在卡纳丰郡当选为下院议员,从此步入政界。他能言善辩,很快在议会崭露头角。在保守党执政的年头,他曾强烈抨击英国在南非的“非正义战争”,被称为“自由党大军的杰出将领”。1905 年,自由党领袖坎贝尔—班纳曼组阁,劳合·乔治被任命为外贸大臣。他看到社会主义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认为自由党必须用同地主、酒商和贵族“作斗争”的方法来同社会主义斗争,把工人群众拉到自由党一边。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1906 年,他提出《商船条例》,规定改善海员生活条件。同年,国会还通过《工会争执法》,规定工会有权豁免民事诉讼,不许强迫工会赔偿企业主在罢工时所遭受的损失。此法还宣布工会组织工人罢工时设置纠察线为合法行为。
1908 年,坎贝尔—班纳曼病死,由阿斯奎斯继任首相,劳合·乔治任财政大臣,他原来的角色由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这届政府继续推行社会改良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1911 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这是劳合·乔治1908 年亲自考察了德国养老保险计划后提出来的。该法规定:雇主应对职工在雇佣期间受伤负责;凡失业者,不分男女,由国家每周发给7 先令的保险金;凡患病者,每人每周发给10 先令保险金,13 周后,减为每周5 先令;妇女患病者,每人每周发给7 先令6 便士保险金。这项保险计划适用于225 万工人。保险基金由工人、雇主和国家三方筹集,工人和雇主每周付4 便士,国家提供2 便士。
除以上保险措施外,在自由党执政时期,还先后通过对学校儿童免费供应午餐(1906 年)、对儿童实行健康检查(1907 年)、矿工8 小时工作法、建立劳动交易站、对血汗工厂规定最低工资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实施为英国成为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实行以上社会福利措施,需要增加开支,战前的扩军备战更使国家财政支出大增。为解决财政赤字,劳合·乔治提出了一项所谓“人民预算案(1909~1910 年财政预算),提出征收累进制的遗产税、烟酒税和土地税。这一法案经下院通过后,在上院遇到多数土地贵族的反对。
本来,上院一般是不否决下院通过的财政法案的,但因这次法案侵犯了土地贵族们的利益,他们便拼死一争。1909 年12 月2 日,阿斯奎斯在下院提出一项议案,指出上院拒绝通过下院为本年度所做的财政预算,是违反宪法和侵犯下院的权利。下院以多数票通过此项议案。1910 年4 月,新议会又通过一项议会权力案,规定上院无权否决财政案,对普通议案的否决权也应严加限制,如果下院在两年时间里,对一项普通议案连续3 次通过,不经上院批准,即可呈报国王批准为法律,即上院最多只能推迟法律的通过时间,而不能否决下院执意要通过的法律。此项议案一送到上院,贵族们便暴跳如雷,拼命守住传统的权力不放。5 月,上院否决了这项议案。阿斯奎斯政府奏请国王另外册封约500 名新贵族,以保证该议案在上院通过,国王表示同意,上院贵族们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让步,乖乖地通过1911 年议会权力案,随后经国王签署成为法律。这项法律对上院的权力作了很大限制,而相应地扩大了下院的权力,这是对议会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再说20 世纪头10 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日益尖锐,它们相互倾轧又相互勾结,逐渐形成两个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大战进行准备。
从19 世纪90 年代起,英国同德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到20 世纪初,它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德国工业发达起来以后,它的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与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迫使后者步步退却。
在殖民扩张方面,德国像饿狼般扑向非洲这块尚未瓜分完毕的大陆,要拼命同英国抢食“弱国盘子里的东西”。在南非,它支持布尔人反对英国;在东非,它抢占殖民地,阻挠英国建设纵贯非洲东部铁路的“二C 计划”的实施;在中近东,德国从土耳其那里获得建造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直接威胁着英国在这部分地区的权益;德国还有把它的势力经由高加索、伊朗,扩大到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意向;在远东,德国强租中国的胶州湾。德国的扩张势头,使英国大为不安。
更使英国惶恐不安的是,德国居然公开地对英国保持了几百年的海上霸权提出挑战。海上霸权是英国维护“日不落帝国”的法宝。德国组织“德国海军同盟”,鼓吹“德国的未来在于海上”。1898 年,它通过海军法案,开始扩建海军,2 年以后,又通过海军建设案,其序言说:“德国必须保持这样的海军力量,当和最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有能够威胁那个国家的优势。”很明显,矛头针对着英国。德国用于扩建海军的费用从1898 年的3000 万美元增至1913 年的1.2 亿美元。
针对德国的海军扩军计划,自由党政府于1908 年决定,英国要在海军竞赛中实行“双强标准”,即英国军舰的吨位不得少于两个最强海军大国军舰吨位的总和。后来又决定,今后德国每造一艘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英国在1905 年试制成功无畏舰,并着手以这种新型主力舰装备海军。1908 年决定建造8 艘主力舰,一些过时的军舰逐渐被淘汰。英国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海军,集中布署到北海,以对付德国这个主要敌人。
在扩建海军的同时,英国还大力扩充陆军,到1913 年,英国现役军人(包括英印士兵在内)已增加到41 万人。
在外交上。英国放弃19 世纪下半叶一直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与德、奥两国的仇敌法、俄调整关系,彼此结成盟友。
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图谋不仅威胁着英国,也威胁着法国的利益。1870~1871 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德国还企图夺取法国境内的全部洛林铁矿。英、法两国为共同对付德国的威胁,彼此日益接近,于1904 年4 月7 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埃及的保护,英国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处置权;两国划定在暹罗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的权利,英国同意法国修改西非殖民地的边界。两国还就陆上和海上的军事合作达成秘密协定。
英国同俄国在中近东本来也有很多利害冲突,但德国势力在中近东的扩张威胁着两国的利益,英、俄矛盾降为次要矛盾,两国遂逐渐接近,于1907年8 月31 日签订协约。两国划分在波斯的势力范围,俄国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优势地位,两国保证尊重西藏的独立。由于法、俄两国早在1892 年就结成盟友,所以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使英、法、俄三国实际上已结成一个帝国主义集团,称为“协约国”,它与德、奥、意“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相对立,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最终形成,使战争危险更加加强。
列强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法国和德国争夺摩洛哥的冲突酿成两次摩洛哥危机(1905 年和1911 年)。意大利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导致1911年的意土战争。欧洲各个强国都想染指巴尔干半岛,瓜分土耳其在这里的属地,奥匈于1909 年强占波斯尼亚和里塞哥维那,而俄国则以斯拉夫人的保护人自居,帝国主义大国的争夺和巴尔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交织在一起,酿成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 年)。
1914 年6 月28 日,奥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访问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吞并巴尔干半岛的野心由来已久,便以皇储被刺事件为借口,蓄意挑起战争,德国对此持积极支持态度。在德国的怂恿下,奥匈于7 月28 日对塞尔维亚宣战。8 月2 日和3 日,德国先后向俄法宣战。8 月2 日,德国向比利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准许德国通过比利时开赴法国边境。比利时政府拒绝德国要求,并向伦敦求援。英国政府便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不要破坏比利时的中立。通牒的最后期限是8 月4 日夜11 时。德国对此通牒置之不理。
英国政府早已准备对德作战,但因社会舆论反对战争,政府正苦于找不到合适借口。眼下德国侵犯一个中立小国的主权,正好帮助英国政府进行战争动员。如果德国攻占了比利时,进而又攻占法国,英国的安全还有保障吗?还谈得上英国在大陆的利益吗?英国政府在“保卫和平”、“保卫比利时中立”、“为正义而战”的口号下,于8 月4 日晚11 时向德国宣战。随后整个英帝国,首先是南非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跟着对同盟国宣战,后来土耳其、巴尔干国家、日本也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对德宣战后,阿斯奎斯于8 月6 日向议会提出一项增加1 亿镑信用贷款和把陆军扩大到50 万人、把海军和海岸防卫队增加到6.7 万人的议案,获得议会通过。他为战争提出了两项冠冕堂皇的目的,履行“庄严的国际义务”,反对强暴大国对弱小民族的压迫。
战争开始时,英国参谋部和政界许多人都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参谋部估计只有4 个战役,每次历时3 天。有的人估计至多延续一年。只有新任陆军大臣和陆军元帅基钦纳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