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

等到刘邦到了薛地,会见项梁。项梁拥立了楚怀王。张良于是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韩国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成,把他立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这一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他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同年十二月,刘邦率军抵达蛲关(今陕西兰阳东南)。蛲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唯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蛲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刘邦依计而行,蛲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蛲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蛲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蛲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6年元月抵达霸上(今西安市东二十五里)。

公元前205年,正当项羽与齐、赵激战时,刘邦率兵出关向中原进军。汉军声势浩大,共五十六万人,东向伐楚,次年四月,攻下了彭城。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玉玺符节,开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入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当初,项羽和宋义向北去救赵,等到项羽杀了宋义,代替他做了上将军,各路将领如黥布等都归属了项羽;项羽打败了秦将王离,降服了章邯,诸侯都归附了他。赵高杀了秦二世之后,派人来求见,想和刘邦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

沛公以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接着在蓝田的北面与秦军交战,又大败秦军。于是乘胜勇战,终于彻底打败了秦军。

刘邦集团“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张良提出来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决战垓下,张良正式向刘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够与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内外协力,击败项羽,取得胜利。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与各国约定共同分配天下权益,终于集结诸侯国联军,一举击败项羽。

话说回来,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刘邦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府库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使许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为可以尽享天下了。连刘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宫里的一切倾倒,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纣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您,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纣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该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唯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有人游说刘邦:“秦地的富足是其他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却紧闭着。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四章 人人不满的封王拜将

剑拔弩张

正当刘邦在关中做着皇帝梦的时候,张良忽然爆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明儿一早项羽就来攻城啦!

在关中享福的刘邦怎么也不会想到,竟会有人背后给他使绊子。

原来,被派到赵国剿匪的项羽晚他一个多月才到函谷关。按照事先的约定,项羽算是输了。如果事情就这么解决了,刘邦也就不用费那么多周折,而是安心地在这儿做几日土皇帝。可偏偏有人多事,竟跑到对方营里嚼舌根,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称王,还封投降的子婴为丞相,把秦宫里的宝贝都占为己有。

晚到一步的项羽本来就很郁闷,这番话更是火上浇油,他身边的谋臣范增也乘机煽风:“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就贪财好色,是个著名的大流氓。如今入了关,居然不取财物,不近女色,说明这家伙一定图谋不轨。我曾偷偷替他望气,都是龙虎之形,五彩之色,这可是天子之气,先下手为强。现在这世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话正合项羽心意,于是就立刻下令:“明日就把刘邦这糟老头子剐了,以慰我三军将士!”当然,后面“以解我心头之恨”之类的话没说出口。

刘邦不知道,项羽之所以这么快就得了消息,完全是因为自己营里出了“内鬼”。

没错,这个人就是曹无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

自从项羽破关而入,两军的态势敌意甚浓,项强刘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来会是什么结果。当时项羽屯兵新丰鸿门,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的兵力有十万,屯兵霸上,号称二十万。虽然古人都喜欢虚报数字,但双方兵力的差距显而易见。真要是打起来,刘邦可占不到什么便宜。尽管他平时油腔滑调的,可要是真刀真枪地干,心里一样发毛。

不仅是刘邦,其所部稍有头脑的将领也能判断出局势的危急,曹无伤的告密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

曹无伤本是刘邦阵营里的左司马,是执掌军政的副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地位当然非常重要。像曹无伤这样经过浴血奋战数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时有安享胜利成果的心理状态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开战,享受胜利的前景就会完全泡汤。

当然,如果能站在胜利者一方,则又将另当别论。曹无伤所为,就有点向下一个胜利者投靠的倾向。也就是说,曹无伤做了两军将打起来的准备,而根本没想到两军有可能打不起来。一旦打不起来,曹氏所为将为两边所不容。所以古人说,祸莫大于欲利,岂空言哉。

四十万对十万,显然刘邦处于下风。军中有内鬼自然是很倒霉的事,如果光是刘邦自己倒霉,他也就非挨这一下不可了,而从此历史上可能就少了这么一位令后世顶礼膜拜的励志典型了。该当这刘邦命不该绝,早一刻得了消息,由此才躲过一劫;而这通风报信、间接救他性命的人,正是项羽的小叔父项伯。

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原来这张良和项伯早先认识。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这位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听说这位侄子出息了,当统兵发达了,便来投靠。自己的亲人当然不能亏待,项羽二话没说就给他弄了个左尹(令尹的副职),并带着他一起进了关中。

项伯在打仗上没什么建树,倒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项家人基本上都这样,可惜常常用错地方)。虽然现在与张良各为其主,但不管怎么说对方也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恩人随着沛公一块儿送死吧,便趁夜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劝他和自己一块儿走。

张良说:“我是为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况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乎,在沛公急得直跳脚的当口,我们的张参谋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张良问:“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的主意?”

“咳,别提了!那小人劝我,只要守住函谷关,别让诸侯军进来,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就……”

刘邦话没说完,张良早明白咋回事了,又问:“估计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羽吗?”

这回沛公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才说:“当然敌不过。这、这如何是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