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一声令人,旁边的士兵上前绑架了韩信。
韩信没有做反抗,他耷拉着脑袋跪在了那里,他抬起头来看看在宫殿上所有的人,他看到这里面的人都是吕后的亲信,好像今天就是专门等着他来送死的。
“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这是皇上以前当着众位将军的面对我说过的话,难道这些都是废话。”韩信说。
吕后突然一怔,她想起来了,刘邦以前的确给了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的免死金牌,可那时候刘邦需要韩信这样的将才,才迫不得已而为之。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可怕,死亡就是一个人向生命宣告结束。
韩信被带进长乐宫里,他被吊在钟室中,钟室四周用布遮上,让他见不得天,见不得地,然后吕后手里拿着竹片对着韩信狞笑道:“韩信,我以这一种方法将你处死,是不是没有违背皇上的誓言。”
韩信苦笑一番,今天他总算领教了什么才叫做一手遮天的道理。
“韩信,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委屈,可惜不会有人知道你所受的委屈。”吕后手上拿着竹片,凑到韩信的耳旁道。
韩信闭上了眼睛,一滴热泪忍不住从他的眼眶里流了出来!他仰头长叹一声,只能看着吕后那副春风得意的模样,眼前这个女人到底还是不是人,自己对汉家天下忠心耿耿,要是他有叛逆之心,早就有实力与刘邦对抗。
吕后拿着竹片,开始在他身上乱刺,片刻之间,血染遍了韩信身上的衣裳。
作为韩信知己的萧丞相,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对韩信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人一贯较谨慎,生怕得罪刘邦招来大祸。吕后召他前去问计,实际上也是对他的考验。
萧何也知道,韩信能力太强,刘邦对韩信既忌又怕,必须除了他。是主持公道站在韩信一边,还是为了自保站在刘邦一边,这是萧何必须要作出的抉择。
最终,萧何选择了自保。为了自保,他不得不出卖了韩信。
还有人说,刘邦出征后,萧何负有保卫首都、保卫皇后和太子的重任,如果韩信真的谋反,长安有失,萧何负不起这个责任。所以,在真假莫辨的情况下,萧何与吕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以断然措施除掉了韩信。
吕后杀韩信起到两个效果:
杀猴给鸡看,老娘连韩信这样的大功臣都敢杀,小样就更不在话下了。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让人不寒而栗。她采用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杀了韩信并夷三族,并且刘邦默认了这样的方式。在众大臣那里产生的心理效果不下美国送给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它不啻向大臣们说明了吕后是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以后还有谁敢得罪吕后?她乘刘邦在外打仗,于是就快刀斩乱麻把韩信给处理了,顺便夷三族。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了,再奏报。当然吕后也不可能乱杀人,但做大臣的就都得小心翼翼了。
吕后通过杀韩信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韩信死后,刘邦问道:“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不用蒯通的计策。”
无疑,蒯通是诸葛亮,可惜韩信不是刘备。当一个人端了个饭碗等待别人的嗟来之食时,挨饿还是山珍海味全靠自己的造化了!韩信啊韩信,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好事自己不做,最后被诛灭三族也怪不得别人了。
在刘邦看来,蒯通不过是一介无兵无权的辩士,即使蒯通扬言要反,也仅是痛快痛快嘴而已,杀之虽然容易,却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以,刘邦宁杀有造反的能力却没有造反意图的韩信,也不杀有反心却没有造反资本的蒯通。
为什么刘邦要杀韩信?
韩信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韩信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
韩信是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韩信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刘邦如何对不起自己,而从来没有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的确,他曾经三次在刘邦全军覆灭之际,将自己手中的军队交给刘邦,自己则被迫从头开始,再起炉灶。
他在黄河流域纵横千里,百战百胜,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拒绝了项羽的拉拢,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刘邦用人的原则是功利性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在刘邦眼里他已经失去了价值。相反,他的技术天赋反而成为令刘邦感到恐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削去他的兵权,撤销他的王位,本来也是不足为奇的。可是,韩信可不这么想。他总是认为刘邦对不起自己,于是牢骚满腹,甚至产生二心,最后身首异处,也是祸从自取。
此外,韩信一贯恃才傲物。他自恃有技术专长,不把老刘放在眼里。即使被降职为淮阴侯的时候,仍然对刘邦说:“老大,你管人至多十万,我管理起人来,多多益善。”
要知道,当时的刘邦正在大搞个人崇拜。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无视老板尊严,还有活路?
我受刑,我成功,我灭亡
韩信落马,弄得那些随刘邦东征西战的功臣们都心惊胆战,心想连韩信这样的人都被刘邦除掉了,自己还在话下吗?于是人人自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风声鹤唳,人在这样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不理智的,所以本没有反心的人也被逼反了。黥布便是这样的例子。
黥布谋反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的出身和性格。黥布出身平民,原名叫英布。小时候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人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而“黥布”之名即由此而来。
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道:“以前就有算命的人说我日后定可称王,难道不是这样子的吗?”旁人听到后,笑得都直不起腰来,感觉他脑袋里进水了。后来他投奔项羽,一度是楚霸王的得力干将。但正像韩信所言,由于项羽吝于赏赐人才,黥布经随和游说,又投靠了刘邦,自此也终于应验了“受刑而王”的预言。
但黥布骨子里却是缺乏信仰的,没有信仰的人是可耻的,因为缺乏真正的宏图远志,当身处高位之后,黥布就开始聚精会神地维护自己的地位,由此引起刘邦的警觉。他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这是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先天决定了的。
黥布反刘邦也并非因为什么大事,只是因为怀疑爱姬与人私通,后又因此被人诬告谋反,不得已才真的起兵造反。
黥布有一个宠姬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和贲赫家住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爱妾在医家饮酒。爱妾侍奉黥布时,安逸舒缓、不慌不忙的谈话之间,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黥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黥布。黥布怀疑她跟贲赫有一腿。
贲赫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肠子差一点儿后悔成青的,百口莫辩。惊惧之下的他,只有称病躲避和黥布见面。黥布愈怒,想逮捕他。忧惧之下的贲赫只好豁出性命,先行一步,只身奔赴首都长安,上书告变,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黥布见贲赫潜逃,知道大事不妙,只好先行起兵反叛。
这年七月,黥布造反,向东吞并了荆王刘贾的地盘,又北渡淮河,楚王刘交被迫逃到薛国。刘邦亲自率军前去讨伐。
但黥布最终还不是刘邦的对手,公元前195年年底,刘邦击败了黥布的军队,黥布逃走,刘邦派别将继续追击,自己返京。
高祖还乡
刘邦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还挑选出一百二十名少年,教他们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酒喝得正痛快时,刘邦自己弹起了竹琴。
他在快乐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到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想到这里,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大风歌》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依然可以看出他渴求“猛士”巩固帝业的强烈愿望。
孩童们一起跟着刘邦学唱。于是刘邦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情绪激动,心中感伤,洒下行行热泪。
刘邦对沛县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所谓汤沐邑,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十多天,刘邦要走了,沛县父老坚决要刘邦多留几日。
刘邦说:“我的随从人众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
于是,离开沛县。
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刘邦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
沛县父兄都叩头请求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丰邑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
刘邦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只是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且曾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文¤人··书·¤·屋←
沛县父老仍旧坚决请求,刘邦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于是封沛侯刘濞为吴王。
从刘邦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恋乡情结”及其中所隐含的悲凉意绪。人,何尝不是如此。过往的一切行走,原都是一步步地向着他的来路逼近,即使是那些叱咤风云的盖世豪杰,富有四海的一朝霸主,也不可能例外。特别是人到暮年,更有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的强烈愿望。
这一年,刘邦已经六十二岁了。而且,在讨伐黥布时被箭所中,箭穿过厚厚的铠甲,进到肉里,这使他的锐气为之大挫,心性有些灰颓。尽管眼下的荣华富贵、地位威权已经登峰造极,并世无人可比,但是毕竟岁月无情,老之将至。杀掉韩信、异姓王黥布、彭越之后,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皇权独尊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跨越了春秋战国长期的混乱局面后,又经历了短暂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这把人们心中的忠君观念淡化了,大家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那是一种没有约束力的关系,不利于皇权的巩固。故此,刘邦认为必须从礼仪规制和道德观念上加以引导、整肃。所以他采取了一些方法,首先是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俩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
季布与丁公,乃同母异父兄弟,当初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在楚汉相争的早期,都为项羽立下汗马功劳,书中记载:季布当项羽的大将,战场上曾经数度追捕刘邦,使刘邦受到很大的惊恐羞辱。以至于项羽败死之后,刘邦悬赏黄金二万四千两捉拿季布,并且下令胆敢窝藏季布的,屠杀三族。季布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只好化装成和尚,投奔朱家,幸好朱家侠义,通过夏侯婴进谏,刘邦从谏如流,特赦了季布,并且担任禁卫官,朱家却从此不再见季布。
丁公为季布同母异父兄弟,也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也曾经在彭城追捕刘邦,书中记载:马蹄到处,短兵器已可刺及,刘邦情急,向丁公乞求说:“我们两个,都是一代贤才,为什么不能相容?”丁公遂手下留情。等到项羽覆亡,丁公晋谒,刘邦却以丁公对项羽不忠而诛杀丁公,并且告诫世人不要再效法丁公。
季布与丁公,两个人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结果却是迥然不同。不仅如此,论恩仇,季布应该是刘邦的大仇人,刘邦理所当然的会取他的项上人头。而丁公却在紧要关头,放了刘邦一马。使得刘邦能够逃脱疆场,卷土重来进而赢得天下,应该说对刘邦还是有救命之恩,这也是丁公并不担心会被杀头而去主动晋谒刘邦的原因。然而,事与愿违,季布隐姓埋名,想逃脱追杀,结果却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不仅没有被砍头,而且还当上禁卫官。而本以为能够借着救命之恩而升官发财的丁公,却是被不分青红皂白的处以极刑,究竟是什么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