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姚文元文集-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义事业的阶级敌人不同。作者一面严肃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一面又显示出他们能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走向进步。这些人物的遭遇,不少是喜剧性的,他们落后的一面同现实发生了很不协调的矛盾,使他们在某一阶段陷入窘境,有过一些同广大群众的行动相抵触的行为,受到群众的反对和指责,但最后他们还是走到进步的道路上来,同时代的潮流趋向一致了。他们的错误思想受到了批判,但整个形象到最后给予我们的印象还是好的,并不像那些坏蛋一样,使读者对他们憎恶到底。如《一串钥匙》中的白举封,他头脑中还想靠 〃 一家之主 〃 的地位,把家庭经济大权独揽在自己手里,不让儿子媳妇有独立支配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以便靠别人劳动养活自己,这种思想受到了家庭成员的一致反对。当他经过家庭会议, 〃 权力下放 〃 之后,家庭关系并不是恶化,而是更加和睦。这些,就思想斗争的性质来说,还是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这只能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不能模糊;就人来说,却并不是因一方面胜利另一方面就垮台,而是通过 〃 团结  批评  团结 〃 的方式,曲折地带动他们走向进步。 
要领导好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干部。李准同志的小说中创造了不少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他们坚定地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各种政策,忠心耿耿地为党的事业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同违反党的路线、政策的现象进行斗争。同歌颂这些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并行的,作者也批判了有些干部思想作风上的毛病。《冰化雪消》中,生动地描写了三类领导干部:一类是以党支部书记兼红旗社社长的郑德明为代表的广大优秀的领导干部,他们身上正确地体现了党的领导。郑德明坚持了党的阶级路线,同富农的破坏行为、同个别党员投降资本主义势力的错误,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同时又坚持了团结,反对了像刘麦闹这样的干部的急躁情绪和自满情绪,最后团结了广大农民,彻底揭露了富农的阴谋。第二类,刘麦闹是坚决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但缺少耐性,不善于用说服的方法处理先进同落后的矛盾,同别的小社的关系上又表现了自满情绪,结果影响了社与社之间的团结,被富农、富裕中农钻了空子。第三类干部是个别的,如虎头,有严重的资本主义思想,被富农的挑拨弄昏了头脑,看不见阶级敌人的破坏行为,放弃了社会主义阵地。作者热烈地歌颂了郑德明,尖锐地批判了丧失立场的虎头,也批评了麦闹的错误实际上是有利于阶级敌人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当麦闹和红旗社的干部都端正了作风之后,广大农民群众就团结在党的周围,一小撮破坏分子就水落石出,彻底暴露。《耕云记》中在林书记、关书记、萧淑英身上体现出来的踏踏实实的党的工作作风,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他们把敢想、敢做、敢负责的革命气魄同深入的调查研究,紧紧结合在一起;把战略上藐视困难同战术上重视困难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实验室里的资料同群众的智慧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就能掌握真实情况对症下药,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就是到了最后,根据充分的材料,断定了暴雨不会过山,可以暂不放水,也还是从两种可能性上准备了两手,组织了青壮年力量上堤守护,作最坏的打算。这就使自己的工作立于不败之地。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突出地刻划了关书记和萧淑英对于一切事情都回答得异常准确,什么时候刮风、下雨,多少亩田种了什么,下了几遍肥,都用精确的数字说明,没有任何含混不清的回答,给我们以非常强烈的印象。这种踏踏实实的劲头,正是毛主席多次教导我们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就是林书记所概括的对一切问题都 〃 有根据,有调查,有研究。 〃 玉山人民公社的一切胜利,都同这种作风分不开的。这篇小说里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值得大大提倡的。这篇小说较之李准同志以前这类作品,达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对于创作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到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作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创作发展的决定作用。就是在1957年上半年反右派斗争和全民整风的时候,李准同志在创作上也曾在一个短时期内受到了不好的影响,走过一小段弯路。如《芦花放白的时候》这篇作品,就明显地受到了所谓 〃 揭露阴暗面 〃 的谬论的影响,小说中看不到李准同志以前和以后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蓬勃的新气象。这正是因为作者没有坚定地掌握毛泽东思想,所以一时迷了路。这虽然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但今天李准同志创作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成就,同过去一小段弯路相对照,不正说明了世界观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吗?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才能够正确地表现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斗争,我们只有用毛泽东思想作指针去认识现实、概括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创作不断地向更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发展。 
三 
李准同志的短篇小说,在艺术描写上也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艺术概括性比过去加强了。 
艺术概括性的问题,就是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如何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更带普遍性,能更有力地推动现实向前发展。艺术概括性越强,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也就越大,读者也就越能够从艺术作品中强烈地感到整个时代的发展。无论过去和现在,总的说来,李准同志的作品都是来源于农村实际生活的,他没有脱离实际生活去臆造故事,他的作品中始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于农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李准同志是很熟悉的。朴朴实实的文风,生动的群众化的语言,描绘生活的语言同人物语言和谐地一致,是李准同志创作的一贯的特色。他的小说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作品,不但同样具有上面的艺术特色,而且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比过去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第一,艺术上比过去更加精炼, 〃 去芜存菁 〃 的加工做得更好了。过去有的作品,在内容上显得芜杂和冗长了些,现在的作品,在素材的处理上大多环绕着一个中心思想而展开,无关的就加以省略,因而显得更加集中。如《一串钥匙》、《三月里的春风》、《李双双小传》,都能够把艺术描写集中到主题思想的焦点上。第二,过去的作品,作者还偏重于从叙述故事来形成作品的结构,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比较注重从故事展开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个性特点,而较少注意在人物的精神面貌上体现时代的风貌,最近一个时期的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的描写更加鲜明,而且更加注意了从人物的精神面貌上体现整个时代的气氛。从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上体现时代的特点,也更加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上体现新的人和人的关系,因此人物性格同整个作品的典型性都加强了。比较一下两篇小说:《林业委员》和《两代人》,篇幅都不长,一篇六千多字,一篇八千多字。两篇作品都是歌颂农村中的先进人物,前一篇是歌颂两个青年:一个是青年姑娘 〃 小劳模 〃 沈玉凤,一个是黄河农业社造林好手小伙子秀山;后一篇是歌颂农业社中的母女两代:母亲高秀贞是新任造酒厂的厂长,女儿珠珠是新任的妇联主任。但后一篇给读者的印象比前一篇强烈。为什么呢?在《林业委员》中,沈玉凤和秀山两个先进人物的形象也是明朗的,生动的,现实和理想也都是美丽的,在思想上也是健康的。这篇小说的故事就是沈玉凤到秀山社里去参观造林,在参观过程中,表现了沈玉凤的热情、虚心和秀山的活泼和钻劲。但是,从这两个很可爱的青年先进人物的形象上,除了他们本人的优秀品质以外,我们还不能强烈地感到合作化时期所引起的深刻变革;在沈玉凤和秀山的关系上,除了故事情节使他们发生联系外,也还缺少精心地从人物的关系上体现出整个农村新关系。《两代人》显然有了很大发展,虽然人物也只是两个,但高秀贞的精神面貌上却强烈地反映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整个农村生活巨大而迅速的变化,一接触到高秀贞兴奋的、充满活力的心情,我们立刻感到了大跃进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把人物性格同时代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从人物兴奋的、愉快的心情中反映了农村中巨大的变化。高秀贞老当益壮、干劲十足、奋发前进的性格,正是这个变得又快又好的跃进时代的一面镜子,而反过来,浓郁的时代色彩又使得高秀贞的心情富于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受到感动,引起共鸣。《两代人》中安排高秀贞同珠珠的关系,不只是各自调动工作,而是把她们两个的工作写成衔接的关系,这就加深了作品的意义:两代人不只是年龄上的两代,也是事业上紧随前进的革命的两代。 
××× 
短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创作中是很繁荣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色,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作品。李准同志的创作是其中的一枝花。读者们希望李准同志沿着《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的方向继续前进,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李准同志在《车轮的辙印》一书后记中说: 〃 从宋老定发家致富,要买土地开始,到人民公社化后,白举封把最后几把钥匙 ' 下放 ' 给儿媳妇止,……我自己回顾一下,也觉得我们祖国的农村变化多么大啊! 〃 是的,过去十一年的变化是伟大的变化,但更伟大的变化还在前头,更伟大的胜利还在前头,相信在李准同志今后的作品中,一定能够看到中国农村、中国农民更伟大的变化,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土地上的更伟大的胜利! 11 这不仅是家庭问题——读《家庭问题》 

姚文元 (1963。05。12) 
《人民日报》 
胡万春同志的短篇小说《家庭问题》(《上海文学》一九六三年四月号),是一篇值得向广大读者介绍的有战斗性的好作品。它通过一个老工人家庭中发生的矛盾和斗争,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教育工人阶级青年一代,如何使青年一代真正能继承老一代工人的无产阶级的风格。 
从最近一个时期胡万春所发表的几篇小说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向:作者一方面在艺术上力求更加朴实、完整、流畅,努力通过塑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来体现思想,在表面上的平淡中去显示更引人也更耐人思索的内容,不追求情节上的曲折离奇;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力求更加深刻、鲜明地接触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工人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问题,努力去掌握不仅是对于工厂,而且对于整个社会都有重大意义的题材,使作品具有更深的认识意义,更广泛的鼓舞作用。这两方面的结合,使作品的风格趋向更加深沉。这是作者努力使思想和艺术都向前发展的一种表现。 
《家庭问题》的情节是简单的:钢铁厂五十五岁的检修工段长老钳工杜师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杜福新三十三岁,在厂里做工人,他十一岁就去当学徒,经过劳动的锻炼,懂得旧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痛苦和新社会的幸福。他虽然不懂三角、几何、 〃 爱克司 〃 ,土生土长,但有一颗热爱劳动和朴实无私的心。小儿子福民十九岁,他是在新社会中长大的,刚从中等技术学校毕了业,也分配到同一工厂工作。他没有经过较长期的劳动锻炼,在学校生活中,他染上了同工人阶级性格完全不符合的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那种骄气和洋气。小说通过杜师傅同福民的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塑造了福民、福新、杜师傅和他老伴四个人的形象,经过 〃 家庭关系 〃 的折射,提出了教育青年一代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请注意年龄:三十三岁和十九岁。兄弟俩偌大的年龄差距,不是作者偶然设计的,它反映了兄弟俩经历了很不同的生活,正是这种不同生活经历形成他们性格上不同的特点。福新属于工人阶级内部经过阶级斗争锻炼和劳动锻炼的中年、青年工人行列,他们继承了父辈的传统;福民虽然也是工人家庭出身,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工人中间生活过,解放后十几年生活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是带着知识分子生活习气刚走进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工人。这种差别,反映了不同思想觉悟的工人的性格特征。杜师傅对福民的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