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首匀徊换崛菪碚庋氖虑榉⑸K档降祝饣故蔷髯ㄖ浦贫鹊奈侍狻�
秦始皇终于还是没能长生不老,死在了沙丘。按照始皇的意思,此时赵高应该命人迅速将诏书送给远在北方的扶苏,自己一行人则护送始皇的尸体同时赶回咸阳会合扶苏,而后扶苏登基。虽然遗诏中始皇并没有直接宣布立扶苏为继承人,但是始皇将处理自己身后事的重任交给扶苏操办,实际是变相宣布了扶苏的继承人身份,有李斯和赵高压阵,加上蒙氏家族的支持,扶苏继位毫无悬念。不过,前提条件是李斯和赵高支持扶苏继位,扶苏能够收到那份至关重要的遗诏,否则继位便无从谈起。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6节:利生异心(3)
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有可能改变事物的整个发展进程。始皇的失误便在于将传位遗诏交付给他自认为最忠诚可靠的两个人——赵高和李斯,他实在高估了赵高和李斯对他的忠诚度,低估了权力的诱惑力。
人的所作所为,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受到的诱惑大小,取决于从选择中收获的收益多少。利益面前,人的道德和自制往往不堪一击。始皇去世后,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和巨大的舞弊空间,潜在的利益诱惑使得赵高、胡亥和李斯作出了始皇梦想不到的选择。
如果能够截留诏书,如果能够操纵帝国继承人的产生,如果能够将留给扶苏的皇帝宝座抢过来,那该是多么大的利益啊。面对如此诱惑,不动心是很困难的。所以不要将沙丘之变的责任全部推到赵高、胡亥和李斯头上,始皇同样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赵高、胡亥和李斯是沙丘之变的策划者和实行者,但政变能够顺利地完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始皇留下了巨大的舞弊空间。赵高是沙丘之变的始作俑者,进行这样一场政变当然要冒很大风险,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赵高并非亡命之徒,如果没有一定把握,赵高不会铤而走险。他的资本除了他是始皇的亲信,曾是胡亥的老师,以及他二十多年的资历和人脉关系外,还有两样十分重要的资本,那就是玉玺和虎符。
在外巡游,安全问题和局势控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八年前,同样是在巡游的路上,始皇遭遇过一次暗杀,暗杀的幕后策划者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良,使用的暗杀工具是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可以想像这把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会有怎样的威力。可能是因为铁锤实在太重,又不能过分靠近目标以免暴露,还因为目标是个移动靶,所以这次行动失手了,大铁锤击中的是始皇的副车,始皇幸免于难。
局势的控制问题也可以归入到安全问题中,外出巡游而首都生变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不仅要保证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还要通过中央政府进而保证对全国的控制。控制手段中最重要的就是上面说的玉玺和虎符。
玉玺的作用就不用说了。这个很容易理解,试想一下,如果政府的公告上没有政府的印章,你会相信它是真的吗?如果你的学位证上没有钢印,别人会相信你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吗?不经玉玺,诏书就形同废纸。
虎符同样是个厉害事物。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称〃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一半归统兵之将,右边一半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公元前258年,秦军挟长平之战余威,进围赵国邯郸,而后就发生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精彩故事,这件事在战国历史上大大有名,广为流传。当初信陵君意欲救赵,苦无良策,幸得侯生献计窃取魏王虎符,这才得以指挥八万魏军往救赵国。当然其中多亏了屠夫朱亥以铁锤锤杀魏军大将晋鄙,但这并不是最紧要的,最紧要的是信陵君取得了兵符。如果没有兵符,不要说锤杀一个晋鄙,就是锤杀十个晋鄙,信陵君也指挥不动那八万大军。
虎符
始皇将玉玺和兵符都交与赵高保管,可见始皇对赵高的信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赵高就可以随便使用玉玺和虎符。说到底,玉玺和虎符都是死物,君主将权力灌输在里面后,它们才显得重要,自始至终,它们都处在君主的控制之下,体现的是君主的意志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意志。除一种情况外,玉玺和虎符掌管者敢利用玉玺和兵符谋取个人私利,那他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种情况就是沙丘之变时的情况。始皇生前对玉玺和兵符的监控已经不复存在,在外界不知始皇已经去世的情况下,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借始皇的名义发布的伪诏便具有了真实诏书的效力,重逾泰山。能够制约赵高的只有赵高的内心道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始皇这次就看走了眼,他想不到赵高会辜负自己多年来的栽培,会和自己的小儿子狼狈为奸,也没有想到丞相李斯会经受不住诱惑参与其中。
这完全是制度的问题。始皇健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对玉玺和虎符的完全控制,当他撒手西去时,对玉玺和虎符的惟一监控不复存在。过分相信赵高对自己的忠诚,没有预料到赵高会在自己身后作乱,没有布置预防措施,这就是始皇的过错。说到底,这也是君主集权制的弊端,大权悉归君主,不容他人置喙,有今日之祸,亦非偶然。
所谓富贵险中求,总会有人为了富贵动脑筋的,赵高更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始皇死的时候,赵高的地位从没有如此重要过,始皇的遗诏、玉玺和兵符都保存在他的手中。为了防止出现动乱,李斯、赵高和胡亥严格封锁消息,知道始皇去世真相的人不过五六个人而已。始皇的尸体置于通风良好的辒凉车中,由皇帝的近幸宦者驾御,饮食供奉也一如从前,处理百官奏事则由藏于车中的宦者代行,一切都有对应之策。而后车驾向咸阳赶去。如此大好机会赵高怎会白白放过?他要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将看似已成定局的皇位继承问题整个翻转过来。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7节:狼狈为奸(1)
3。狼狈为奸
要将自己的阴谋付诸行动,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胡亥拖到自己的阴谋中来。始皇出巡,胡亥的跟随只是出于偶然,但就是这个偶然改变了事态的发展。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胡亥没有跟随,这次政变还会不会发生?胡亥的偶然性在场则让异心由意念转化为行动,从而改变了事情的整个发展方向。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结成了政变同盟,大秦帝国从此拐入灭亡之路。
赵高是沙丘之变的关键人物,说动胡亥和李斯加入政变阴谋,都是他亲力亲为,一手操办的,似乎胡亥和李斯都是因人成事。但是如果认为没有胡亥在场赵高也能这样如鱼得水,挥洒自如,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政变需要领导者,或者得到皇位觊觎者的默认、首肯或支持,没有这一点,政变就是一场胡闹。政变讲求的是机密和时机,事泄则必败,时过则无功。如果胡亥不是随侍在侧,赵高想要联系远在咸阳的胡亥,机密和时机都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赵高自然不会去尝试那样的傻事。李斯之所以会屈服在赵高的说词下,就在于他看到赵高已经和胡亥结成联盟,成功的希望很大,这才加入。如果胡亥不加入赵高的阴谋,就算赵高说得天花乱坠,李斯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组合,沙丘之变也是如此,一件偶然的事情就这样改变了事物的整个发展方向。
沙丘阴谋集团三人中,李斯消极保位,赵高是狂热的权力追求者,胡亥则是通过追求权力来实现淫逸安乐。始皇去世时,李斯年约七十,早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事业的顶峰,他参与政变,纯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失,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赵高就不一样了,始皇在世时虽然十分赏识赵高,赵高也攀上了中车府令的地位,而且负责保管玉玺和兵符,但是离李斯当时的地位还差得很远,当然离皇帝的地位更远(赵高后来曾谋划称帝)。如果扶苏继位,蒙氏家族必然受到重用,赵高不但没有希望成为宰相,连是否能保住现有的地位都很难说。从后来胡亥的表现来看,胡亥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和抱负。继位后的胡亥只顾着享乐,国事悉数托与赵高,自己躲到后宫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在沙丘的拼死一搏,只不过是为后来的声色享受打基础,算是超常发挥了。
有关胡亥的资料同样很少,依据有限的资料,基本上可以认定胡亥政变前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单纯青年。胡亥继位后的疯狂也不能作为他城府极深、阴险狡诈的证明,这些行为都是在赵高的蛊惑下进行的,也是皇权将胡亥很快异化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至于胡亥的智商,实在并不出众,这点只要看他被赵高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间,以及后来他临死前的懦弱和幻想就知道了。
赵高出手的第一个对象当然是胡亥这个涉世未深而身份特殊的年轻人了。
对话一开始,赵高就试图挑起胡亥的愤愤不平之意:〃如今皇上已经驾崩,只给公子扶苏留有遗诏,如果扶苏回到咸阳,立刻就继位为帝,其他皇子则寸土未得,为之奈何?〃胡亥觉得很奇怪,赵高怎么突然说起这些来了,回答道:〃本来就是这样子啊。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一定会了解他的臣子,贤明的父亲也一定会了解他的儿子。父皇去世,没有分封诸子,这有什么可说的!〃赵高随即道:〃非也,如今天下的大权都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里。臣服于人与令人臣服,受制于人与统治别人,中间的差别岂可同日而语。〃胡亥这才明白赵高的用意,不过他心中还是有顾虑和障碍,他说:〃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畏死而不尊奉父亲的遗愿,这是不孝;自己才能低下,因人成事,这是无能。这三条都悖逆道德,定然人心不服,恐怕将来会身死国灭,连宗庙都不能保全。〃赵高见胡亥已经动心,只是囿于道德观念而不敢下手,于是不再讲道理,直接摆事实,〃我听说成汤、武王弑杀其君,天下人不认为他们不忠,反倒称赞他们的义举。卫国国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百姓因此蒙受恩德,孔子也不认为这是不孝。大事不拘小节,品行高洁就不必虚伪推辞。如果因小失大,将来必有祸患;狐疑犹豫,日后必定后悔。行事果决,鬼神也不敢当其锋锐,大事必成。〃他例举的这些史实确实无可挑剔,不过用在这里就有点似是而非了。胡亥终于败下阵来,喟然叹息道:〃如今父皇丧礼还没有举行,怎么能让这件事来打扰丞相呢?〃这就是胡亥的托辞了,赵高心领神会,也不去点破。
胡亥根本就不是赵高的对手,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彻底说服。首先赵高试图激起胡亥对遗诏的不满,而后对比权衡,诱之以利,针对胡亥的道德约束,事实道理双管齐下,一举突破了胡亥的心理防线,将一个原本单纯仁孝的年轻人一步步引入堕落的深渊。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8节:狼狈为奸(2)
赵高的一番话相当精彩,也充分展现了一个奸佞小人的无耻嘴脸。赵高这样的奸臣最是可恨,这类人将知识彻底工具化,知识不是用来培育巩固道德情操,而是用作富贵权力的敲门砖,明明是挑唆胡亥背叛父兄,他却舌灿莲花,讲得天花乱坠,仿佛救民于水火,大义凛然,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胡亥在他的蛊惑蒙骗下,彻底抛弃了自己的道德准则,蜕变为一个虚伪奸诈之徒,后来更是变成了一个凶横暴虐的暴君。
从京剧脸谱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赵高的印象
很多人都说有昏君便有奸臣,但很多时候,昏君便是在这些奸臣的蛊惑蒙骗下一步步炼成的。赵高不是这种奸臣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蔡京就是此中〃翘楚〃,比之赵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刚刚坐上皇帝宝座不久的宋徽宗拿出一些玉制杯盘碗碟向身边的臣子问道:〃我打算在国宴上用这些杯盘碗碟,但是恐怕有人会说我奢华,诸位有何看法?〃蔡京接口答道:〃陛下身为天子,本来就该享用天下的荣华富贵,区区几件玉器又算得了什么?〃蔡京就是这样辅佐君王的。北宋的灭亡,蔡京、高俅出力甚多。其实历朝历代,哪个朝代这样的奸臣少了?
拿下了胡亥,赵高已经胜券在握。接下来他要说服的是丞相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生于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年少时,为郡小吏〃。他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的一次偶然感悟,十分有趣的是,他的这次感悟竟然是由两种老鼠的对比得来。他首先看到的是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