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次战局结束前的短短的时间里,作者曾亲耳聆听了希特勒和戈林在乡村的一块场地上进行的一次令人难忘的谈话。谈话的起因和内容是英国空军轰炸德国城市居民区一事,这在当时,第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戈林大话连篇,说什么他早就对敌人的这种冒险公开发出过警告,敌人的活动不会持久,它立即会遭到“十倍”炸弹的报复。希特勒立刻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英国人这样作很可能是由于英国领导人在敦刻尔克的压力下、一时失去冷静;也许是由于英国的轰炸机缺乏瞄准设备,或是由于英国人投弹手操作不熟练,才致使他们攻击平民百性。总之,他认为无论如何要等一段时间再采取相应措施。这一立场,德国曾在30 年代进行的国际谈判中采取过,在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中突击前,又一次得到证实。
如果说指挥参谋部在希特勒与戈林——他们总是谈论空军的事的这种谈话中间——只是充当旁听人,那么到了6 月中旬,却突如其来地受领一项任务,即准备与法国签订停火协定。在法国提出媾和要求之后,希特勒便于6月17 日动身前往慕尼黑与墨索里尼进行会谈,行前没有就准备工作交代任何方针。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不得不多方征求意见,除了1918 年11 月贡比涅的协约国的有关规定可作借鉴外,无法找到更好的依据。6 月19 日希特勒从慕尼黑回来后,情况才发生变化。他象在慕尼黑对意大利人一样提出将保持最大克制作为基本原则。他认为,停战无论如何不会受到威胁,因此,法国不可能重新采取敌对行动。现在要着手进行的,是在将来的停战协定中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匆忙原因之外,由于上述这种对法国的估计不足,使德国没有在法属北非采取充分的安全措施——这是违反意大利人的愿望的,这一疏忽为尔后的严重后果埋下了祸根。6 月21 日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天。在这一天也维护了法国代表的尊严。此后,大本营人员各奔东西。希特勒由两个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连服役的战友陪同,在当年法国的战场中进行了一次旅行。此外,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希特勒还秘密地在一个法国通的引导下,观赏了巴黎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而此时,他再次放弃了他长期构思的,在法国首都举行一次大规模阅兵式的计划——以象征性地表示战争将要继续进行下去。其原因是戈林不想担负空中安全的责任——这是在那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日子里出现的不详之兆,国防处的几位军官也借这一机会,到敦刻尔克地区作了一次参观旅行。
经希特勒的允许,陆军总司令部将其驻地迁往枫丹白露。自6 月25 日,大本营的各个小组先后向北部黑森林一个战前就已准备就绪的掩体群——代号“圣诞树山”——集中。希特勒在回柏林之前,之所以选中这一地点作短暂停留,主要是为了由此出发去参观法国马奇诺防线这一伟大杰作。国防处的成员工作和居住在黑森林附近的客栈里。希特勒还特别为此发布了一项指示,对于店主所遭受的生意亏损,要照价赔偿。这些都照此办理了。
第三章西方与东方之间
由于与法国停战而带来的心醉神迷很快逝去了,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军官们日益感到,现实与他们设想当中的富有计划性的总参谋部工作越来越不一致。人们很清楚、“围困”大不列颠岛的作战还要继续进行。早在6 月中旬,有关命令就已签发。据此,陆军兵力将减少到120 个师,被减编下来的全部部队和装备,都用来协助海军和空军,对欧洲唯一剩下来的敌人英国作战但是,鉴于力量单薄的海军,以及攻击力量一直有限的空军——正如其在敦刻尔克所表现的那样,能否单靠这一计划就能取得胜利并带来和平?这是不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一个唯一中断“工作班子”状态的契机?能不能借此机会打破一切都等待希特勒点头。而代之以更多的按自己的思想去进行战争的局面?作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将英勇绝伦、久经考验的军种陆军闲置一旁,是完全不正确的!
然而向何方去,打击谁,才能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欧洲大陆上,从直布罗陀海滨向北望去,已经没有敌人。出于多种考虑,北非被划为地中海的边缘地区,井作为意大利盟国的具有特殊权益之地。正象人们认为的那样,在德国彻底战胜法国和英国陆军之后,不大可能再向意大利交付较大的作战任务。多数人所期望的目标、最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是:在英国登陆这个目标已日益临近了。早在几周之前,在敦刻尔克的日子里。国防处的参谋们就曾围坐在罗德特农庄的壁炉旁谈论过,是不是当时应即刻横渡海峡,对英国人实施追击为上策,法国的半壁河山是否应听任法国自己管理。这种思想只是由当时的热情所致,但很快便烟消云散了。现在,这种思想又重新浮现在脑海里;并同时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目前是否已经坐失良机。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国防处长携带几份粗略草拟的方案,由他的黑森林客店,来到I 号宿营地的掩体群。然而,他在这里却遭到其上司从未有过的冷遇。约德尔从不喜欢看见他的参谋部提出超出所制定的作战方针的建议。此时,他似乎处于极其复杂的内心冲突之中。也许他想的与其参谋部完全一样,只是现在不想说。因为前不久,雷德尔海军大将向希特勒提出这一问题时,希特勒对此几乎不感兴趣,随便搪塞过去。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民的这种拒绝态度使瓦利蒙特费解。返回途中,他猜想,约德尔也许是出于政治动机。接着,瓦利蒙特去找大本营的外交部的代表。外交部代表极其保留告诉他,现正以外交手段试探伦敦的态度,将来也许会使以军事手段对付英国成为多余之举。但这一信息也没有从军事上对德国最高领导正处于僵局的问题给予满意的解释。在人们心里不由地出现了一种象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前不久在慕尼墨与希特勒会晤后,以尖刻的笔调所描写的那种印象:“希特勒现在好比一个把赌本输得精尤的赌徒,他相离开赌桌,不愿再冒一点风险了。”
国防处的军官们没有放弃努力。这一次,他们查明,陆军总参谋部再次与他们站在一边。此外,他们还深信他们会得到海军总司令部的支持。第一步,只是他们努力的间接结果,他们于6 月28 日促成国防军统帅部签署了一道命令。据此命令,“各通讯单位应利用一切途径”,制造假象,使敌人相信,德军将准备在爱尔兰实施登陆,以此加强对英国的“围困”。
在此期间,约德尔为阐明他的观点而继续奔走。在国防军统帅抵达“圣诞树山”的当天,约德尔便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他对形势的判断。
约德尔考虑到希特勒曾拒绝雷德尔建议这一事实,以及正在进行的对英国的外交试探,他把在英国的登陆仅看成是“最后的手段”。这位指挥参谋部参谋长认为,德国战胜英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德国应该也能够选择一条既不冒险又能保存实力的上策。他进言希特勒,德国应首先以占优势的空军力量,消灭英国皇家空军。接着,空、海军协同作战,攻击英国列岛的仓库、重要运输线,同时对人口集中地区实行恐怖性轰炸。如果能以此折服英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英政府提出投降,然后便可在英国实施登陆,给其“致命一刀”。备战工作必须立即着手,约在8 月底,9 月初就绪。另外,也不可忽视利用世界范围的反英力量对大英帝国进行作战的可能性,特别要争取那些对摧毁大英帝国感兴趣的国家,首先是意大利,其次是西班牙、俄国和日本。
当时,国防处长及其同僚对这份备忘录以及他们与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观点上的根本区别,既未耳闻,也没有意识到。于是,他们竭尽全力,将一切手段都集中使用到“海狮”行动上,想方设法加强德国战争计划上最强大的攻势。这样,按照约德尔的计划,对英作战的主要任务由空军担负,而登陆成了最后一个,也是最薄弱的环节。
希特勒最终同意的这个计划,成了7 月2 日和7 月16 日国防军统帅部命令的基础,命令中首先规定,登陆的各项准备工作应即刻着手;14 天后,将提出详细方针。1940 年8 月1 日,国防军统帅部又发布了第三道“指示”即第17 号指令,这份题为“空、海军对英作战的指挥”的指示特别强调了此次行动的目的,即“德国空军部队。。要尽速征服(英国)。。,为最终战胜英国创造先决条件”。在所有这些由国防处军官们遵照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的作战方针起草的命令,都搀杂有国防处军官们的观点。然而,根据这些命令,夺取制空权的战斗——即英国人后来所称的“闪电”行动——似乎,仅是登陆作战的前奏,但也是整个作战的高潮。但其前提是,空军要能完成应尽的使命。
从这个基础和这些观点出发,国防处军官们倾注了他们的全部愿望和才能,为登陆计划的顺利实施,排除接踵而来的各种障碍。此前此后,国防处军官们都没有象这次作战准备工作中,有这样能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天地。但是,从他们的上司直至希特勒,也从来没有象这一次表示出如此冷淡和懈怠。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是,希特勒对戈林和空军一贯宽容大度,甚至对英的空中攻势直到8 月13 日即与法国停战后两个月才开始的重大延误,没有给以更多的责怪。但是,当9 月中旬国防处长到格里内角的空军第2 航空队指挥所访问时所耳闻目睹的,却使他感到莫名其妙:在这里人们刚刚开始讨论支援渡海和上陆问题,还根本没有形成任何固定看法。从飞机和码头向近处望去,海峡沿岸的所有港口都已挤满了运输船和驳船。
约德尔将军在他的处长向他报告前线之行时,仍然没有告诉他,根据他的建议和希特勒的意志,空战依然是对英作战的重要手段,登陆只是“附属物”。国防处的军官们——据他们当时判断——还有陆军和海军总司令部一直认为,赢得对大不列颠列岛的制空权,只是为成功地实施登陆创造条件,只有登陆才是决定性的战斗行动。这不仅在目的上,而且在实施、时间和进攻重点上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可以表明,近30年来德国空军一些上层机构所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空军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再加上海军,也无法达到使“大不列颠投降”的目的,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占领不列颠列岛才能达到。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当时一名身居国防军统帅部高级职务的军官,也误入迷途。希特勒至少应向一问戈林,空军到底有多大能量。
另一个思想——这在约德尔将军6 月末的日记中已有记载——即从外围来解决大英帝国问题,也没有任何结果。但大约一个月以后,国防处和陆军总参谋部在未受约德尔的影响下,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同样的努力——尽管程度有限。此事的起因可能是德国驻罗马大使馆武官林特伦将军向国防处和陆军总参谋部所作的一次口头汇报,他认为,几周来意大利人对埃及的作战,即使到将来,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同时,国防处长由于对希特勒在英国登陆的坚定态度也日益产生怀疑,遂于1940 年7 月30 日向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呈递了一份“对总态势的判断”,建议“向意大利人提供装甲兵力,以加强其对苏伊士运河的攻势”。国防处的建议以及陆军总司令部同样内容的口头动议经约德尔综合整理后,呈送希特勒,赢得了希特勒的赞许,同意给陆、海军总司令部写信,责成他们进一步研究向盟友提供这种援助的可能性。这份于8 月11 日由希特勒签署的文件,再次清楚地反映了德国的作战指挥在那段时间里的摇摆不定。文件中称,在下列前提下:(1)“海狮”行动不能在今年实施;(2)意大利对苏伊士运河的攻势未能奏效,或是推迟到秋季进行;那么就可能要考虑元首的想法,即向意大利人提供装甲部队,支援意军的进攻,或待尔后再夺回苏伊士运河。
在这件事情上,似乎既没有对前因后果的综合认识,也没有联系陆军总司令部的新的设想,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就于第二天即8 月13 日,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自己对形势的新判断。一开始,他就开门见山地写道:“登陆行动无论如何不能失败。失败将会带来政治后果,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军事范围”。在另一段,他以同样的观点补充说:他认为,倘若全部先决条件——包括海军方面的——均未达到,那么,“登陆行动是一次在绝望形势下,必须实施的绝望行动,但现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