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红一方面军由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捷,歼敌三万多人,缴枪两万多枝。第二次反“围剿”也就落下了大幕。
第三部分:驰骋赣南“横扫千军如卷席”3
毛泽东又一次显露了他的韬略雄才。彭德怀从此称他是“摇鹅毛扇的”,把他比作诸葛亮。彭德怀还说了一番佩服毛泽东的话:“我在这次战役中学到一些东西:毛泽东对战役部署,固然是异常细心地反复思考,力求无缺;对战术问题也是异常细心的,反复推究,特别是不耻下问,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役集中优势兵力,‘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他对此运用得最熟练。”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诗兴,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毛泽东写及的“白云山”,便是歼灭二十八师之处。据毛泽东自云,那天一早他登上白云山时,山头还是一片白云。红军奇兵突击二十八师,蒋军士兵惊呼“你们是天上飞下来的呀”,故毛泽东有“飞将军自重霄入”之句。至于那“有人泣”,不言而喻,乃指蒋介石也。
“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在鏖战正急、战火正烈的日子里,又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小插曲……彭德怀的三军团指挥部,忽地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求见黄公略。一个青年学生模样,另一个五十多岁。那五十多岁的人自称是黄公略的胞兄,名叫黄梅庄,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像黄公略。黄公略乃“毛、朱、彭、黄、滕”中的“黄”,红三军的军长,红军的领袖人物之一。毛泽东十分倚重黄公略。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中,便有一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黄公略本名黄汉魂,敬佩汉代名将张良,因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黄石公得以精通韬略,遂改名“黄公略”。来者黄梅庄,确系黄公略同父异母之长兄。黄公略之父黄秀峰娶妻左氏,生三子,长子即黄梅庄,次子黄星远,三子黄麟四。左氏去世后,黄秀峰娶丫环彭氏为续弦,生一女一子,女为黄菜香,子即黄公略。黄公略与长兄黄梅庄,相差二十多岁。
黄公略于一九二七年初入黄埔军校,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七月,和彭德怀一起在平江领导暴动。十月,彭德怀、滕代远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黄公略仍留平江一带打游击。一九三○年六月,黄公略出任红三军军长。这时,彭德怀为红三军团总指挥。
彭德怀平日从黄公略的谈吐之中,知道黄梅庄在家欺凌庶母彭氏,以为彭氏丫环出身,身份低贱。他与黄公略关系也不好。如今,忽地远道赶来求见黄公略,此事颇为蹊跷。再说,彭德怀前些日子听说《湖南民国日报》(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四日)登出《彭德怀黄公略赶快率部来归》,其中提及何键把黄公略的生母彭氏和妻子刘玉英押来长沙,作为“人质”。看来,国民党十分“看重”黄公略,因为他毕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曾在“蒋校长”手下受训。
彭德怀以前去见过黄梅庄。这一回,“旧友”重逢,置酒相待。彭德怀拿出“竹叶青”,频频劝酒,却自称不饮酒(其实他是能饮而不饮)。黄梅庄酒后吐真言,原来,他此行负有特殊使命:“委员长、汉湘叔,均有信给公略。”“委员长”,即蒋介石。“汉湘叔”,乃黄公略的堂叔黄汉湘。蒋介石任命黄汉湘为“宣抚使”,进驻南昌,在那里建立“宣抚使署”,从事对红军的“宣抚”,即策反。黄汉湘“宣抚”的头一个目标,当然是黄公略。于是,找来黄梅庄,派他前去求见黄公略。黄梅庄说着,打开带来的皮箱,箱内有一千五百枚银元。在皮箱的夹层里,藏着两封信,那是蒋介石、黄汉湘写给黄公略的亲笔信。黄梅庄把信交给了彭德怀。蒋介石的信,以“校长”身份,劝黄公略“迷途知返”;而黄汉湘的信,则称赞“蒋公美德”,并愿以叔父身份担保黄公略“反水”之后的人身安全。
彭德怀阅信后,知道了黄梅庄此行的目的。不日,彭德怀将那皮箱密封,交给与黄梅庄同来的青年特务,说黄梅庄已去黄公略处,嘱他将此箱速速运回南昌,面呈黄汉湘。“宣抚使”黄汉湘收到这皮箱,以为策反有望。打开箱子,却几乎使他昏倒。原来,箱内是一颗人头——黄梅庄的脑袋!箱内还附有以黄公略署名的一封信,内云:“蒋贼卖国,屠杀工农,罪当处剐;汉湘附逆,亦将引颈受诛;梅庄甘当走卒,还尔狗头,以儆效尤。”从此,那“宣抚使署”从南昌消失。黄汉湘再也不敢去“宣抚”红军了。蒋介石见何应钦吃了败仗,“宣抚使”亦无济于事,便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再赴南昌。这次,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直接指挥第三次“围剿”。第三次“围剿”的兵力增至三十万。所增加的十万兵马,全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介石委任何应钦为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以卫立煌为总预备军总指挥。蒋介石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发表文告宣称,他不能“解甲归田”,那就“舍命疆场”。主帅从鲁涤平而何应钦而蒋介石,兵力从十万而二十万而三十万,蒋介石确实是想要“踏平”红军了。红军呢?刚刚结束第二次反“围剿”,还剩三万多兵力,还来不及喘一口气休整。这一回,以一比十地迎战蒋军,何况敌方主力是蒋军嫡系精锐之师。仗着人多势众,兵力雄厚,蒋介石又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为战略方针。毛泽东仓促上阵。因为从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到第三次反“围剿”开始,相隔不过一个月。红军想不到蒋介石来得那么快。
毛泽东呢?好在上两回反“围剿”都获大胜,在军内威信倍增,这一回依然用“诱敌深入”作战略方针,依然用的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办法。一开始,蒋介石好得意,雪花般的捷报纷至沓来: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广昌城头;宁都不战而克;瑞金落入国军之手;富田、水南、白沙、沙溪、中沙、大金竹、头陂……接连易主。面对十倍之敌,毛泽东连连放弃一座座城池。正在蒋介石兴高采烈之际,毛泽东秘密召见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面授机宜。
自从毛泽东一番吩咐之后,红十二军忽然改变了朝南退却的步子,却朝东北方向前进。往日行军,衔枚而进,偃旗息鼓,如今扬起了红旗,特别是在蒋介石的飞机前来侦察时,连花被面都被扎在竹竿上,迎风招展,颇为招摇。队伍特地拉开距离,行军时变成长长的队伍。他们偏爱泥尘多的道路,喜欢踏得尘土飞扬。每逢三岔路口,则必定用石灰水刷上某某军团朝此前进之类字眼,画上大箭头。到了村庄扎营,则在各处门板上写上某团某营驻地之类,那些部队的番号则随便“创作”……
正在寻觅红军主力决一雌雄的蒋介石,听信飞机的侦察报告,把红十二军当成红军主力。于是调兵遣将,尾追不舍。罗炳辉见蒋军主力尾随,知道蒋介石已经中计,于是十分“照顾”蒋军,放慢了前进速度,以使蒋军能够跟上。有时,还往后打几枪。蒋军以为红军布下伏击“口袋”,小心翼翼地派出侦察部队探路,直至查明没有设伏,这才继续前进。
罗炳辉走着走着,专拣高山行军,不断地翻山越岭,弄得尾追的蒋军叫苦不迭。蒋军士兵不由得长叹:“剿共简直是无期徒刑!”如此这般,红十二军把蒋军主力。
第三部分:驰骋赣南“肥的拖瘦 瘦的拖死”
这时,红军主力在毛泽东率领下,悄然在江西兴国境内,休整了半个月!毛泽东在那时,从从容容地主持作战会议,细细研究着“雷公打豆腐”,如何“拣软而欺”。待蒋介石发觉上当受骗后,已经晚矣。八月六日,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在莲塘首战告捷:以红十二军为左翼,红三军为右翼,红三军团、红四军为正面主力,把蒋军第七十四师第一旅包围于莲塘村东北山谷内,一下子全部歼灭!翌日,红一方面军向良村急进,又吃掉敌五十四师两个团!蒋介石闻讯,恨恨地在南昌发表训词: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无奈,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之下,三战三捷,歼蒋军十七个团三万余人。正在这时,胡汉民、汪精卫联络两广军阀,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对抗。九月四日,粤军入湘。蒋介石忙于对付国民党内讧,不得不下令结束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在南昌对部下训话时,不得不叹道:“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这时,《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歌》在红军中一下子成了“流行歌曲”。歌中唱道:
三期战争获全胜,
胜利原因要记清:
第一莫忘共产党,
共产党主张样样灵。
第二红军团结紧,
十人团结胜千人。
第三群众力量大,
群众拥护一定胜。
学此经验与教训,
不愁百战不百胜。
彭德怀对毛泽东领导第三次反“围剿”,作了如下评述:
这次战役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毛泽东灵活机动之战略战术方针。三个月的艰苦战斗,战胜了十倍之敌。以相对劣势装备和绝对劣势兵力,无后方接济的作战,取得了伟大胜利,粉碎敌人的“围剿”,创造了古今中外没有过的一套崭新的战略战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中新的发展——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彭德怀自述》,第一百七十二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第四部分:瑞金浮沉红都瑞金盛大的“提灯游行”1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太阳西坠,暮霭很快就笼罩着赣东南的重镇瑞金。人们在盼望着夜幕早点降临。入夜,往日各家门户紧闭的黑漆漆的瑞金县城,今夜忽然冒出一团团耀眼的火光。人们手中举着用废旧竹竿和篾索做成的火把,也有很多人手中提着灯笼。灯笼有红色、黄色的,也有的在灯笼上贴着红五角星、斧头镰刀的图案。
人们涌上街头,汇成一条闪光的“河流”,朝着城东北“流”去,“流”到离县城六公里的小村叶坪,会聚在那儿的谢家祠堂。
谢家祠堂又高又大,始建于明朝,那木柱、木壁都已变成棕褐色,今日却热闹非凡。祠堂左侧的防空洞里,一台发电机在隆隆作响,使挂在祠堂里的一串串小灯泡射出明亮的光芒。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正中挂着一面红旗,旗上缝着一颗黄五角星和斧头镰刀图案,右侧是马克思像,左侧为列宁像。挂着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工农堡垒”、“民主专政”。大门口的横幅上则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主席台上站满了人。站在正中的是项英。项英的旁边是朱德、张鼎丞、周以栗、曾山、陈正人。稍远,站着个子瘦高的毛泽东。面对欢呼的人群,毛泽东虽然脸上挂着笑容,但是那笑容有点勉强。如此盛大的“提灯游行”,在瑞金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天,“十一月七日”即苏联“十月革命节”,被选定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提灯游行”,便是为了欢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生怕蒋介石部队的飞机会前来轰炸,欢庆活动特地改在夜里。游行的队伍从谢家祠堂里出来,集中在旁边的一块大草坪上,举行联欢晚会,一直到夜半,欢呼声才渐渐平息……
早在一九三○年八月,共产国际东方部作出《关于中国苏维埃问题决议案》,就已经提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议。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马上响应这一建议,打算在攻下长沙之后,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正式政府”。只是因为两攻长沙未克,这一计划流产。
王明上台后,虽说对李立三实行否定,不过对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仍予赞成,并力催毛泽东、朱德早日实行。不过,面临着蒋介石的一次次“围剿”,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计划只得搁置一旁。直至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之后,赣南、闽西红区连成一片,内中包括二十一座县城、二百五十万人口,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这时,蒋介石暂时还来不及再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