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外事件秘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涉外事件秘闻-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来,这些剿共的将领们,在匆忙南逃时,该带走的,已经带走,实在带不走的,诸如这些不便携带的古画、古玩只好丢在大白楼里,先把小命保住,尽快开溜。仅就这件事,我们当即给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定了个性:“像这样专挖国家墙角的一些无能之辈所凑成的腐败政权,哪有不垮台的。”
在太原街2号住的那几天,我们面对上述情况,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对美国的反感情绪;对马歇尔两年前在调停中给我们留下的那么一点不坏的印象,从此,从脑子里一笔勾销。并认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打内战,对抗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插手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是对历史发展的大抗拒,是对中国财富的大破坏、大掠夺,必然会引起世人的义愤。
特别是,我军“关门打狗”之后,山海关以北即将全面解放的战争形势,已预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已难以抗拒势如破竹的解放形势,难以抵御所向披靡的解放大军。只是由于美国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仍在踌躇满志地负隅顽抗。一些国民党要员仍然很乐观地宣扬说:“美国不会看着国民党垮台的。”尽管在这期间,美国当局也看到国民党那种腐败无能、不得人心的一面,从而对国民党的支援有时也有所收敛,但其反共的对外政策依然不变,支持国民党消灭中共的方针依然不变。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2)



美国在中国想干什么?
当时,我们殷切希望美国尽快结束对国民党的支持,尽快结束对中国内部事务的粗暴干涉。这是中国人民的呼声,也是战后爱好和平人民的呼声。
但是,希望归希望,事态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究竟如何发展,当时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我们在太原街2号大白楼没住几天,便随东北行政委员会迁移到北陵(北郊)东北大学旧址办公。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东北行政委员会改为东北人民政府。林枫仍任政府副主席,栗又文仍为秘书长。我们的外事处随即升格为东北外事局,统辖东北地区的全部外事工作,仍归林枫直接领导。
不久,考虑到外事部门不宜距离城内太远,外事局便迁到与四个外国总领事馆较近的三经路二纬路一个红门大院里办公。
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在二纬路的小红门里,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大院。院里虽然不像苏州园林那样有山有水,也不像北京王府四合院那样古色古香、富丽堂皇,但全院布局之雅致,颜色搭配之协调,不论是春秋还是夏冬,都令人颇有赏心悦目之感。坐北的二层红砖小洋楼,粉刷一新,色调朴素、和谐。楼前有一片积雪很厚的草坪。在这片草坪中,铺有不甚规则的人行小路。草坪周围有一条正方形的柏油小路。小路外侧,立有一排小树,在这排小树中间还有几棵参天古树。在高大的树枝上悬挂着积雪和略有融化的冰溜,显得这些古树格外雄伟、粗壮。概括此院的景致,真可谓绒绣般的典雅,油画般的粗犷。
外事局迁入此地后,对外事务逐渐增多,机构编制也随之有所扩大,还有一个代管的附属机关。
这个附属部门的对外名称是“日本侨民事务管理处”和“朝日新闻社”。这两个部门都由外事局的赵安博主管。
赵安博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老中共党员,对日本情况很了解、也很有研究,由他主管日侨和日本新闻工作,确也人尽其才。赵的身边有一位精明强干的得力助手,名叫王刚,由王主持这个附属机构的日常工作。
王刚其人很能干、很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单枪匹马在阵前敌后走南闯北,为招募士兵、筹集军款军粮,立过不少功劳,深受领导重视。他的文化底子不错,口才也好,善于做宣传工作。他会鼓动、会动员,肯动脑筋做宣传教育工作。因此,他所到之处,很容易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场面,颇受群众欢迎和赏识。抗日战争末期,他充分发挥略懂日语的一技之长,在收容日本战俘和日本侨民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曾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之前,他单枪匹马,深入农村,根据党中央颁发的“土地法大纲”,发动农民进行土改。之后,他又号召贫农、雇农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壮大解放军的队伍,立下了不小的功勋。据说,由于他所招募的士兵,数目之大,难计其数,地方上给他“封”了一个“王司令”的美称。而他本人自我感觉也不错,对众人给予的桂冠,也不推辞。在外事局期间,我们都叫他王司令,以示对他的尊重,他也欣然接受。
王司令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办事果断,能力很强。虽然他不注意请示,喜欢自己说了算,但经他所处理的一些事,都无可挑剔。有关领导对他也比较放心;第二个特点是,他心直口快,有话就说。不仅如此,他还能侃能吹,也敢侃敢吹,而且还会做到言之有物,引人入胜。这些也都是周围同志们一致公认的。有人说:“王司令能吹能侃,却不是玄吹神侃,胡说八道。他所讲的历史、讲的故事,从不离谱,近情近理,有根有据。”这是因为他碰到的故事多,走过的地方多,接触的人多,经历的弯路多,教训也多。特别是在他主管新闻社以来,他了解的情况多,资料来源多;他所跟踪的新闻方面多,他所掌握的论据和旁证也多。还有人说,王司令性格豪放,却又有些刚愎自用。这是因为他有一个无畏的个性,又有某些丰富的办事经验。因此,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才能够称得上有才华、有理想、有品位、敢挑重担的时代强人。正因为这样,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缺点。这也就是他的第三个特点。他目空一切,颇有出将入相的派头。
王司令的第三个特点就与国人当时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要求格格不入。他的缺点不改,是否能和国人长期合拍?我因工作调入北京,就不得而知了。
一天上午,王司令给我来电话,约我去东陵看看,然后去日侨事务管理处去改善一下生活,实际上是请我去吃一顿。东陵我没去过,想去。又有好饭吃,我求之不得。当时,我们的伙食很不好,一天三餐玉米子或高粱米饭加咸菜,只有每周五,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算是改善一次生活。而王司令那里,虽然也都吃粗粮,但他们有不少食品存货。譬如从国民党败军那里缴获的食品罐头,就足够朋友们吃上几顿。不多时,王司令驾驶一辆美国吉普车来到外事局,把我接上,直奔东陵。
东陵位于沈阳东北部11公里的天柱山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此陵于1629年开始修建,22年后基本建成。后又经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陵墓群。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3)



东陵地势幽静,背山临水,又有古木参天,万松耸翠,致使风景优美,气势磅礴;大殿凌云,修筑独特,构成独具风格的山陵。陵墙之内,正中大门东西墙上嵌有雕着蟠龙的玻璃壁;门内甬道两侧排列着成对的、形象生动的石狮、石马、石骆驼;门前两侧有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牌坊。
从南向北登高向上,过石桥设有一个碑亭,内立康熙亲撰《大清神功圣德碑》。碑楼左右有祭祀用的茶果房、斋房等建筑。碑亭之后是陵寝方城,城堡式建筑,为陵园主体。
方城后面因有月牙形的“宝顶”,也叫月牙城,宝城之下埋葬着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
去东陵看看,不仅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还可以欣赏一番陵墓的宏伟建筑和川萦山拱的风光。
中午,随王司令到日本侨民事务管理处吃午饭。一起吃饭的还有“新闻社”的主编和王的一位老战友。
在饭桌上,王司令讲了一个去年在北京发生的美军强奸中国女生的涉外事件。
这类涉外事件,我很感兴趣,很想知道北京当局是如何处理这类事件的,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希望王司令快讲讲这事件的全部细节。
1946年冬季的一个星期天,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正是滑冰、滑雪的极好时光。一对年轻恋人:姑娘叫兰峦,是个专修英语的高才生,长得娟好,窈窕的身材,洁白的面孔清秀美丽,一身普普通通的学生打扮,格外引人注目;小伙子叫张良,是兰峦中学同学,长得也是那么俊秀挺拔,仪表堂堂。两人相约一起到北海公园溜冰。两人在冰上慢悠悠地滑的时候,兰峦想出一个花样,两人要在冰上各划出一个英文小写体“K”字来,要看谁写得比较标准。张良欣然赞成这个比赛。两人正要起滑,一个打扮奇特,化装浓艳的外国女人,一声尖叫,摔倒在兰峦和张良中间,把兰峦吓了一跳。张良发现是位外国女人,正在踌躇时,兰峦一步上前,把这位女老外扶了起来,同时,脱口用英语说了一句:“对不起,快起来!”这位女老外立刻说:“不、不,是我自己不会滑冰造成的。”彼此沟通很快,双方很满意。兰峦满意的是,她自己酷爱英语,但她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英语之外,就从来也没和洋人直接对过话。特别是这位摔跤的女洋人,英语讲得那么清脆,那么动听。女洋人满意的是扶她的中国姑娘会讲英语,便立即对兰峦说:“非常感谢,今天真幸运,在冰场上碰上了你这位美丽而又善良、还会讲英语的中国姑娘。我叫娜丽丝,咱们交个朋友吧!我说的这些话你听懂了吗?”
“可以说我听懂了,不过,我的同学张良英语比我好。”兰峦说着便把张良介绍给这个洋女人。张良比较老练,立即搭腔说:
“很高兴认识你,请问,能告诉我们你是哪国人吗?”
“我是美国人。”娜丽丝进一步作自我介绍说:“我是陪丈夫到北京来的。我的丈夫在北京军调处执行部工作,是美国陆军上尉。今天他没有来。你们常来吗?”兰峦对娜丽丝的提问很感兴趣,忙说:“要看天气,只要是雪不大,冰层厚,我们都会来的。”
“我是初学滑冰,也没有人教,所以今天摔了一跤,又险些撞了你们,不好意思。”娜丽丝搭讪地讲着。
兰峦像在课堂上一样积极而热情地说:
“这和学英语一样,要有个艰苦过程。”
娜丽丝提议说:“请兰峦小姐教我滑冰好吗?”她的要求得到了满腔热忱的回答。
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张良陪兰峦又到北海公园去滑冰。在冰场上又看到娜丽丝。这次娜丽丝是由她丈夫陪同来的。张良拉着兰峦在冰场上一溜烟地滑到了西北角,那里人少,可以自由自在地滑。不多时,娜丽丝也滑了过来,并把她丈夫介绍给张良和兰峦。
“我叫依德兰,很愿意和你们做朋友。我对中国人的友善、肯帮助人的美德,十分钦佩。我的妻子娜丽丝曾得到你们的关照。我衷心感谢。”依德兰这几句渗有外交辞令的客套话,强烈地感染了热衷于学习英文的两个中国年轻人。
兰峦对依德兰的几句话似懂非懂,没好搭腔。站在旁边的张良却有一种逆反的看法,虽然他对偶尔相逢的洋人,及其一番恭维的话没有什么反感,但想起美军带着吉普女郎、驾车在北京胡同里横冲直撞,搅得人心惶惶,便对依德兰产生了警觉。张良用英语说:“娜丽丝太太的滑冰老师来了,我们分头滑吧。”他想甩开依德兰。娜丽丝在旁说:“既然你们都会讲英语,我们一起滑,一起玩好吗?”兰峦学英语心切,立刻表示同意。张良虽然有些不大愿意,但也无可奈何。
傍晚,兰峦和张良要离开北海公园时,娜丽丝夫妇过来提议,请兰峦、张良乘他们的汽车,先到军调部美军驻地一起吃晚饭,然后再送他们回家。
张良由于看过一些进步书籍和西方报刊,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略有了解,而且,初次相遇,就到美军驻地去吃饭,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他联想到北京的“吉普女郎”,已给中国人造成很坏的印象。于是,便很有礼貌地对依德兰说:“感谢美国朋友的好意,我们还有别的事,今天难以从命,以后找机会再去拜访。”
依德兰仍不让步,赔笑着对张良说:“今天我碰到像你们这样高雅可敬,谈吐不凡,一表人才的中国青年,这是我来中国的最大荣幸。你对我们如此友好,如此客气,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我还可以断定,你不是一个高傲而不可接触的中国青年。一同走吧!请你们到我的住处吃饭,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友谊。我的妻子娜丽丝从来没有请过中国年轻人到我们驻地吃饭。为了纪念我们今天交朋友的美好时刻,我们一同走吧。”




美国大兵强暴中国女学生实录(4)



兰峦曾和张良说过,为了学好英语,如果能交上一个美国朋友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