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41年,王有龄去浙江报到,经系列“差遣”后,署理新昌县。用今天话说,做了代理县长。

代理县长虽然是花钱买的,但王有龄办事能力强,比考上的官员水平还要好,史书评价他“干练廉明”。

一则小故事,能看出他治县有方。刚到任时,新昌县内多盗贼,王有龄说:“此为饥寒所迫耳。”没有去抓,只出榜公示:“归田者不问,再犯者弗赦”,盗贼们自行解散,纷纷回家种田。

到1851年,王有龄凭出色的政绩,做上湖州府知府。随后因为能干,不断获得升迁,先后做上江苏按察使、布政使。也就在那时,太平军杀进福建,占领浦城,并以浦城为根据地,围攻延平、建宁等府。王有龄马上报告巡抚,亲自安排部署攻防,解了延平、建宁之围,收复了浦城。

1860年,王有龄收复杭州有功,升做浙江巡抚。他这个巡抚当得太不是时候。太平军被曾国藩“围点打援”逼迫,纷纷往江浙一带逃。要命的是,最厉害的李世贤被左宗棠打得带大部队转移过来了。

1861年10月,余杭、绍兴等地相继沦陷,饷源断绝,援师阻隔,杭州“成孤注无可解救”。王有龄有士人气节,坚决不降,与众将官仍坚壁清野,死守两个多月。奈何太平军攻势凶猛,熬到12月29日凌晨,杭州城还是被攻破,王有龄只好以身殉节。

王有龄是在书房中自杀的。陪同他一起自杀的,有浙江省各大小官员,以及王有龄的家属、女眷。数百人集体自杀,场面血肉模糊,与尸体横陈的战场一样,残酷凄凉,叫人不忍目睹。

论办事能力,王有龄是个好官。他擅长治理,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与三国时的刘表相似。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以做个好父母官;但生在乱世,他只能替朝廷殉葬。

王有龄菩萨心肠,死前仍不忘百姓。为了防止太平军破城后屠城,他留下遗书:“饥不食腐鼠,渴不饮盗泉”。李秀成看到,被他感动了,破城后,不但没有屠城,反而对他进行厚葬。'7'

王有龄一死,浙江彻底沦陷。左宗棠任浙江代理省长,追击太平军余部。

在这里,左宗棠再次追到了强敌李世贤。

楚军凭气势发起凌厉的攻势。这次与上一战一样,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李世贤士气不振,开始一路败逃,逃到江山、花园岗。

在花园岗,两军再次碰上了乐平城同样的情形。

这次左宗棠改用火攻。处于攻势的左宗棠,借大火烧得太平军快要无路可逃。节骨眼上,倾盆暴雨骤然袭来。灼烧太平军的熊熊烈火,瞬间全被暴雨浇灭。太平军备受振奋,击鼓出战,楚军将寡兵少,失去火助优势,措手不及,顿时大败。

一次歼灭李世贤部的机会,又这样溜走了。真是成也暴雨,败也暴雨,天助自己,也助对手。

几场大战下来,左宗棠清醒地发现,楚军靠气势是万能的,但不是无所不能的。要彻底消灭太平军,凭楚军5000人马,有点单薄。于是马上打报告请求朝廷调拨人马。经过重新整编,楚军增加到27000兵,规模初具。

在左宗棠整装待发的时候,李世贤也抓住空隙,又重新召集7万人马,去保卫天京。洪秀全这边拒绝李部进京,却严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世贤只好又改向安徽南部撤退,借以回避楚军锋芒。

让太平军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的楚军,眼下成了湘勇事实的脊梁、朝廷倚靠的中流砥柱。

依靠楚军这支特色军队,左宗棠的战功,越打越大;他的官位,越封越高。

已经大权在握的左宗棠,怎样抓住时机,收拾乱局,将事功迅速做大?

'1' “四品京堂候补”是个什么职务呢?京堂是明清时各衙门长官,意为“堂上之官”。清代对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大理、太常、大仆、光禄、鸿胪等寺及国子监的堂官,一律叫作京堂;职责是负责文书,草拟者叫京卿。中期之后,对官职小但任务重的人,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也叫京堂。其实就是不好封官,又要给左宗棠地位,就弄了这么顶帽子,供他暂时戴用。

'2' 湘军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的有15人,位至巡抚的有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成为晚清历史最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3' 事实上,此时曾国藩如果与左宗棠换个位置,两人的合作或许会更好一点。曾国藩一生谨慎,左宗棠一生豪迈。谨慎属阴性,尚柔,善谋;豪迈属阳性,性刚,善断。做老大要什么本事?一要敢拍板,二要会用人。这需要阳刚气足的人来做。阴柔善谋的人,可以做个好参谋,用人可以,拍板不行。但两人既然已经串位,也只好将就着这么干了,以后的磕碰,肯定会有的。当然了,如果左宗棠率领曾国藩,不见得一定就好,也可能出大错。如果左宗棠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他自己会犯大错,曾国藩也可能会被他活活拖死、整死。

'4' 左宗棠这方面跟毛泽东最接近。毛泽东说“老粗出人物”,对武人将领格外看好。这样安排,在战争年代无疑是优势,所谓处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但和平年代,需要懂科学的知识分子。

'5' 打仗的人最后才学怎么打仗,左宗棠这个想法很新很大胆。这跟他的精气神有关。左宗棠是个精力旺盛得超过蛮牛的人,自己胆气足,部队胆气跟着足,士气这么旺,一般的军队,碰到他气势上就先垮了。两军相逢勇者胜,打仗的技术,学与不学,总之差不了太远。冷兵器时代,胜败关键,看谁不怕死,谁打得猛。

'6' “太常寺卿”是掌管朝廷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虽属正三品,但也是个虚职。

'7' 残酷的战争年代,让王有龄生不逢时。王有龄买官入仕,以他的才干与廉洁,反受到体制内外一致好评,这构成了对清朝官场最辛辣的反讽。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十章 一起一落

总督闽浙

左宗棠带领楚军,以血肉之躯打拼,换来浙江巡抚官帽。

1862年1月23日,清廷正式授予左宗棠浙江巡抚官衔。

准确地说,这是画在纸上的官帽。浙江事实已经完全被太平军占领,浙江各级地方政府已被太平军武力推翻。

朝廷以太平天国的土地做封辖地,是何心意呢?往好里想是鼓励士气,信任忠臣;往坏处想是惠而不费,批发官帽来换取前线士兵的鲜血。

戴上这顶纸糊的官帽,左宗棠已经没有退路。他必须拿下浙江全境,坐实成为真正拥有浙江土地与民众的巡抚。这当然还要付出成倍的血汗代价。

前线将士正在流血浴火,朝廷内部陡生事端: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今河北承德市)。

咸丰皇帝一病死,慈禧太后紧急发动政变,将重用汉官集团的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都处理掉了。

这对湘官集团一班人,无疑带来巨大的冲击。肃顺是将左宗棠从刀口下救出来的第一恩人,也是曾经提拔曾国藩、胡林翼的上级。

湘官集团的命运变得悬拟起来。如果朝廷顺藤摸瓜,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可能会被一锅端。

慈禧太后工于心计,喜怒不形于色。表面上看,她像不知道肃顺跟湘官集团有什么瓜葛,照着咸丰的老样,对湘官一如既往地重用。

表面上的平和,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凶狠。慈禧太后铁腕肃敌,开始垂帘听政。

对左宗棠来说,远在千里之外,除了奏折的审批对象变了,还不能感觉到什么明显不同。他与湘官集团就此事专门秘议,曾国藩态度不冷不热,他也就不再过问了。

安心下来,静观一会,他对朝廷玩弄权术、关系,到底再没有什么兴趣,又埋头办自己的事。

官帽一戴,他感到肩头责任陡然变重:自己既然已经奉命治理浙江,浙江土地上的民众都需要自己负责;既然又奉命督办,东南地区的大局也需要自己来负责。

但大战对社会已经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浙江被打成了一副千疮百孔的图画,烂纸一张,要治理好,百废待举。

左宗棠行走浙江,看到的全是“昔时温饱之家,大半均成饿莩,忧愁至极,并其乐生哀死之念而亦无之”的乱世衰象。“所过之地,分粮煮粥,俵散钱米,然涓滴之泉终难有济”。

他的眼眶湿润了。

民众物资极度匮乏,作为责任压肩的父母官,他能够做的,是带头在浙江搞节俭,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他给自己立下两条清规戒律:一、凡是不到宴请宾客的时候,绝对不用海产品做菜;二、寒冬腊月的天气,只穿乱麻和旧棉絮做成的衣服。

他身先垂范,将自己的工资管起来,每月除了向柳庄家人寄200两白银做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捐掉救灾。单是宁波海关一地的收入,左宗棠每月可得8000两白银。他全部捐掉,直接转账划拨给赈灾机构。

左宗棠这样做,不为装样子、做形象工程。他既没有在全省发起大规模的官场节俭运动,也不以自己节俭就标榜道德,而是充分考虑全省官员的个体差异性,承认“未必人皆似我之省约”。自己只做个示范,官员是选择学习还是反对,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既不开会表彰,也不私下惩罚。

处身乱世,战火仍在烧,战争大于建设。为早一天将巡抚帽子戴稳,将浙江土地、百姓夺回来,1862年2月13日,左宗棠率军开进浙江开化县。

这时,他遇到了打仗以来一个大难题,军粮严重短缺,士兵几乎要酝酿哗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在左宗棠伤透脑筋也拿不出办法时,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主动求见,来人叫胡雪岩。

胡雪岩一进门,就拜倒在左宗棠脚下,仰问左大人有什么需要帮助?自己愿意效犬马之劳。

左宗棠愁眉紧锁,随口问:你能不能10天内帮我筹集10万石粮食?

胡雪岩很着急地说:10天?士兵肚子不是早饿空了吗?

左宗棠惊讶起来:难道你还可以更早给到我?

胡雪岩说:如果巡抚大人需要,我3天内可以运来。

左宗棠岂止需要,是太需要了。于是很信任地说:我等你运来。

三天后,胡雪岩果然如数送来10万石军粮。左宗棠长嘘一口气。过了几天,胡雪岩又送来意外惊喜,加赠楚军20万石。

天上掉下个胡雪岩,帮忙解决了军粮难题。打仗的事,有谱了。左宗棠高兴得不行,当着胡雪岩的面,朗诵起苏东坡的词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左宗棠形容当时的情形,心怀感激,说胡雪岩“前次浙亡时,曾出死力相救”。

真是奇怪,左宗棠每到危机关头,总有“贵人”相助,让他化险为夷。

难道真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悄无声息中安排一切?

其实,胡雪岩捐助左宗棠的真相,说出来就一点都不神秘了。

这些粮食事实早运到杭州了。胡雪岩为保险起见,将它偷偷藏在海湾某个港口附近。

胡雪岩原来是准备将这30万石军粮全部赠送给王有龄的。

胡雪岩与王有龄,在早年结交下了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独特的官商关系。

胡雪岩童年时家里很穷,靠帮人放牛养活自己。等到年龄稍大,他就去了一家钱庄(相当于今天的银行)当学徒。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吃苦,胡雪岩埋头做事,从扫地、倒尿壶之类的杂活干起。三年师满,庄主见他工作勤劳、办事踏实、做人机灵,就提升他做了“跑街”。

“跑街”就是帮老板讨债以维持生计的人,每天的工作,相当于在证券投资者与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之间来回传递信息。

讨债与传递信息做久了,胡雪岩摸出门道,草根要混出个人样来,得巴结官员。

但自己位卑人微,与其巴结,不如培养。

他看中王有龄,赌他的前途,就冒险挪用公款500两白银,借给王有龄买“代理县长”。

财务出了这么大个漏洞,经不起查账,庄主当即开除了他。

古人说,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有了在钱庄工作的经验,胡雪岩不怕失业,他已经知道怎么自己开银行。他先在湖州贩卖粮食,赚点小钱养活自己。期间四处活动,筹划自己在杭州设银号。

设银号需要官方批准。刚好王有龄仕途顺畅,从县令到知府一路往上升。对自己落魄时帮助过的大恩人,王有龄懂得怎么回报,就帮助他开办了“阜康钱庄”。

从此以后,王有龄出面支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