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冀澜绶治礁鲈病2痪茫屎腿毡镜耐衷驳赝家捕急徽庵至礁鲈驳氖澜绲赝既〈餍衅鹄础5牵试�17世纪的后半期对西欧式的世界地图进行了抵制,强调传统认识的地图又开始出现,那就是圆形的天下图(见右)。中国仍然被突出在圆形的正中间,朝鲜在她的旁边,其他各国分布在各处。直到19世纪的时候,这样的天下图还继续在民间广为流传。日本虽然是处于锁国时期,但由于与荷兰进行贸易,传入了新的欧洲地图。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新的世界地图,即19世纪初完成的《新订万国全图》。这一地图是在英国人制作的地图基础上,加上日本人对库页岛探险的成果而进行了修正,是标出了库页岛的第一幅世界地图。这就是东亚的人们为把世界各国的位置从地图上描绘出来而反复进行的种种尝试。栏目2 三国间的漂流民什么是漂流民?是那些本来不希望到别的国家去,但是,偶然在海上遭难而漂流到别国去的人们。这幅画是日本人描绘的19世纪初漂流到日本海岸的12名朝鲜人的场景。从16世纪末开始的270年间,可以确认的漂流到日本的朝鲜人将近1万人。也有漂流到朝鲜的日本人和漂流到日本的中国人。中国与朝鲜之间也有漂流民。对漂流民采取的方法是将他们分别送回本国。图中的12个人后来就被送回朝鲜去了。这是近代以前中、日、韩三国之间围绕漂流民问题的“交流”。


第一部分 序章第3节 三国的国内状况

一 日本——武士与民众在欧美诸国的压力来临之前,日本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看一看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政治结构、经济和社会状况。政治的中心与国家的边界这幅地图表示的是开港前的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政治的中心是江户(今东京),德川家族的历代将军世代居住在这里,设立了被称为幕府的政府,统治着全国。日本的天皇很早以来长期居住在日本的都城——京都,但天皇很久以来在政治上就没有权力了。地图的最北端是现在的北海道,当时称为虾夷地,生活着阿依奴人。最南部的冲绳当时被称为琉球,是另外的王国。将军的权力没有直接到达北海道和冲绳,他们控制的地区只是从北部的松前到南部的鹿儿岛(包括奄美诸岛)。统治结构国家是由将军直接统治的地区及其他的地区构成,后者则分割成大约260多份,在那些领地上进行统治的是大名。大名们为管理从将军那里获得的领地,率领作为其家臣的武士,在领地上掌握着政治、法律、经济上的权力,统治着庶民。占人口80%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农民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的基础。将军和大名之所以能够维持政治与社会的运行,是依靠农民的年贡(按年收取的税),武士也靠农民的年贡生存。将军和大名将一部分实物年贡大米换成货币以购置生活必须品。在城市除了武士,还生活着商人和工匠们。武士可以有自己的姓氏,可以佩刀,这是他们的特权,与庶民有严格的身份差别。一般来说,武士是不能与庶民结婚的,他们居住的区域与生活方式也与庶民不同。被动摇的社会基础由于农民改良了农业技术,生产力逐渐提高。棉花、菜种和烟草等以销售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的栽培面积也扩大了。同时,各地生产酒、酱油和纸的手工劳动也繁荣起来。到了18世纪的后半期,有实力的商人和富裕的农民或提供原料和借贷资金让其他的农民从事手工业劳动,或者雇人在作业场从事生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幕府与大名越来越感到财政收入的拮据。大名们时而增加贡赋,时而向大商人借款。18世纪中期开始,将军和大名尝试进行各种各样的财政改革,但多以失败告终。无法偿还借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在增多,可是大名仍然加重年贡的征收,于是在各地发生了被称为“一揆”的起义,农民们采取集体斗争的手段要求减轻年贡负担。18世纪中期开始,各地农村的农民不断进行斗争,并逐渐联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行动。与日本的社会基础被动摇的同时,18世纪末开始,欧美诸国又开始要求日本开国,于是日本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夹击。二 韩国——两班与民众19世纪后期,朝鲜王朝开始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在此之前,朝鲜王朝社会的面貌如何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以两班为中心的社会朝鲜王朝以汉阳(即汉城)为都城,全国分成8个行政区域。朝鲜国王任命官吏并派遣他们到各地进行治理。朝鲜的社会阶层分为统治阶层——两班,担当技术和行政事务的“中人”,以及被统治阶层的“平民”和“奴婢”。两班分为文班和武班。他们在汉城和地方城市担当行政和军事事务。要做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两班在各地拥有大量土地,并可以任意驱使奴婢,对百姓行使权力。两班世代独占官职,在经济上享有特权。相反,农民要负担国家的各种租税,承担国防义务,参加各种建设工程。社会的变化朝鲜王朝时期,百姓大都在农村务农,也有部分百姓从事手工业、商业。农民或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或租借地主的土地耕种。17世纪以后,农业耕种方法发达,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这也给手工业、商业带来了活力。蔬菜、人参和烟草等经济作物得到大量栽培,手工业生产也开始焕发生机。每5天或7天定期开放的市场——“集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超过1000多处。在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地开始出现旅馆。在汉城等主要城市,一些常设商店逐渐增多。18世纪,汉城的人口超过了30万。一部分农民和商人利用这样的经济变化成为富人。他们还用钱买“两班”的地位,因此,两班的数量大大增加。结果,身份秩序意识开始弱化,经济实力已经不亚于身份,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的价值尺度。民众要求改革进入19世纪,政治纪纲废弛,权力被几大家族独占,买官卖职行为盛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主导着社会变化,并渴望变化的民众再也无法忍耐。他们向地方官府提出抗议,要求征收公正的税金和禁止非法掠夺。然而,这些要求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在各地爆发了起义。1811~1812年,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起义。1862年,在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一个地方爆发起义,就会扩展到邻近地区。由此可见,当时的农民是多么渴望改革。* 科举:从高丽王朝时期开始实施的文武官选拔考试。朝鲜王朝时期,原则上是每3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但实际上,考试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科举考试不仅两班可以参加,平民也可以参加。但实际都被少数的两班家族独占。在中国,自隋朝(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被称为科举制。科举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清朝末年(公元1905年)被废除。三 中国——士绅与民众19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基本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各列强到来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民众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清朝的统治从1644年到1911年的200多年,中国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由25个省级行政区构成。满族贵族往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担任重要官职,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则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在官僚机构中的地位。清朝的社会等级严格,皇帝、皇族、世袭贵族、官僚、士绅等处于社会的上层,而包括商人、工匠、农民在内的平民等则处于社会的下层,构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是清朝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由于统治机构逐渐庞大,官吏腐败,政府开支巨大,财政逐渐入不敷出。政府竭力搜刮社会下层,甚至以捐官*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更加剧了腐败。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于政府将负担向农民转嫁,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民众的生活清朝建立初期,推行满族的服饰和礼仪,特别是要求男子留长辫。满族的社会地位高于汉族。但是在经济上曾实行过一系列积极措施。那时民众生活相对稳定,人口增长。从1741年到1840年的一百年中,全国人口增长了三倍,达到4。1亿。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但是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土地逐渐集中到官僚、贵族、地主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日益贫困,被迫进行秘密结社的反抗斗争,清朝的统治发生了危机。对外贸易   明清时代,中国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经济部门齐全、内部市场广大,自己需要的产品基本能够在国内解决,不依赖外部商品的输入。而清朝统治者长期认为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没有主动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意识。从1757年起,清朝就严格限定西方国家只能在广州一地进行贸易。由于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等拥有广大的国外市场,直到18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状态,每年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是,自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鸦片产地后,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英国公司贩毒范围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美国的烟贩也向中国秘密输入鸦片。鸦片腐蚀了吸食者的身体与精神,而且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状况,引起中国白银的外流。1833年以后,中国每年输出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致使政府担心有白银枯竭的危险,不能不思考解决的办法。* 捐官:即以钱财买官。清政府将一些官职公开标价,允许地主用钱买官,卖官所得钱财弥补财政不足。* 知府: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市一级行政长官。栏目1 三国的首都北京、东京和汉城分别是中、日、韩三国现在的首都,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的历史。 北京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从1153年开始,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先后将北京作为都城。特别是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保留了明朝时北京城的建筑,还在西郊兴建了一大批皇家园林。北京的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称为皇宫,又称紫禁城。围绕着皇宫的是内城,分布着政府机构与贵族住所,并有士兵把守,外城一般是士绅和平民居住和进行手工业与商业活动的地方。北京的城市居民曾发展到一百多万,形成了三个大的商业中心。以北京为中心构成通向全国的交通道路网,粮食主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到北京。江户开国以前,日本大的都市有3个。政治中心是江户(现在的东京),天皇则住在传统的都城京都,经济中心是大阪。其中起到了首都作用的是最大的都市江户。江户正式的建城是在17世纪的初期。中心是将军行使政治权力的江户城,在城的周围,是全国的各大名们建设的房屋。在江户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们,从事各种职业的商人、工匠们。18世纪的前半期,江户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大城市。18世纪的中期,江户的町*从300个左右扩展到1700个。戏剧、曲艺等庶民文化逐渐普及,插花及庙会等娱乐活动也相当地繁盛。汉阳从1394年朝鲜王朝建立至今,汉阳(现在的汉城)有着600多年的首都历史。汉阳被城郭围绕,由8个城门连接内外。城郭内有5个宫殿和官厅,以及商家和住宅。这些建筑物利用山地和平原的天然地势建造,和自然相得益彰。中间的宫殿是景福宫,南边两侧排列着官厅的建筑。中间贯穿汉城东西道路的两边是供给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根据身份的不同,人们生活的地区也有差别。高官贵爵等有势力的两班阶层生活在景福宫东边的北村;失势的两班生活在南山(木觅山)附近的南村。横穿汉城中心地带的清溪川周围的中村是距离官衙很近的街道,这里主要是中人居住的地方。朝鲜王朝后期,在南大门和东大门周围开始出现市场,并逐渐形成新的商业街。作为首都,汉阳具有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和通信设施。近处的汉江常用来运输征税的大米和物品。栏目2 儒家文化与三国儒家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道德理论或意识形态体系,基础是由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创立的。这一体系与人们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紧密的关系。儒家文化在孔子之后有许多流派,包括孟子、荀子等。汉代以后被统治者加以神圣化,而知识分子也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到宋代、明代后,又经朱熹发展为朱子学。儒家文化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甚至不逊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影响。15世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