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么这个故事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流传非常广,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一段原始的记载,原话与秦始皇修建长城无关。说齐国有一个大夫叫杞梁,作战战死了,杞梁的妻子碰见齐国国君,就是齐庄公,齐庄公就想在路边上祭奠杞梁。杞梁的妻子不同意,说不合礼数,如果要祭奠的话,到家里祭奠,齐庄公没有办法,就到了杞梁的家里。这就是最早孟姜女故事的原型。这里面的主人公叫杞梁妻,不叫孟姜女。另外这个故事,是齐国的一个大夫战死,和修长城没有关系。两百多年以后,出现了另外一部书,叫《礼记》,在《檀弓》篇又记载了这件事,但是发生了一个变化。《檀弓》篇中出现了一个人叫曾子,曾子记述这件事的时候,有一句很有名的评价:“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他的妻子迎着他的灵柩,哭得非常哀痛。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是有一个字叫哭,这就很重要。孟姜女这个故事的题眼,就是哭,哭倒长城骂倒秦,哭是一个关键。《礼记》出现了哭,是它的一个演变。到了汉代,孟姜女的故事又发生了演变,这时候还没有出现孟姜女,还叫杞梁妻。这时候有一个大学者,叫刘向,他和他的儿子刘歆两个人是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中国图书的人。秦始皇焚书坑儒,把书都给烧了,所以汉代开国的时候,皇帝叫老百姓献书。老百姓献的书多了,堆积到宫殿,这时候,就找刘向,后来他的任务没有完成,由他的儿子刘歆父子两代负责整理这些书籍。刘向编了两本书,一部书叫《说苑》,是个历史故事集,令一部书叫《烈女传》,这两部书都提到了杞梁妻。《说苑》记载:“其妻为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而崩”。说杞梁的妻子知道丈夫战死,就哭,这一哭,城崩了。《说苑》中第一次出现把城哭崩了,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烈女传》中间,又增加了一个情节。杞梁妻子,安葬杞梁之前,先把丈夫的尸体摆在齐国城下,然后就哭,哭了十天以后城崩了,她就把丈夫安葬了,安葬完以后,投水自尽。所以,刘向的《说苑》和《烈女传》中间增加了两个情节,哭夫崩城,和殉情自杀。但是直到这个时候,还是叫杞梁妻,不叫孟姜女。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又发生了变化。唐代是民间文艺非常发达的时代,像变文,话本,戏曲,民歌都出现了。有关杞梁妻的故事,最重要的有两个民间形式,我们要提一下。一个,敦煌发现的,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个敦煌曲子词,在敦煌曲子词中间,出现了这样几句话:“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就是说孟姜女和杞梁妻是一个人,所以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个文献,基本可以断定孟姜女的名字最早的记载就是唐代。“一去燕山更不归”,到长城去了。而且在残存的曲子中间,还有送寒衣这个情节,这是第一个变化。第二,唐代是一个是个鼎盛的时期,唐代诗人中间,有一个群体很扎眼,就是和尚。这一类诗人,我们有个称呼,叫诗僧。唐代有一个诗僧,叫贯休,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是一首叙事诗,当然带点儿抒情性,意思是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死了很多人,而且修长城是一边筑城,一边筑人,把死的人都筑到城墙里面。杞梁的妻子,她的丈夫死了,有没有孩子,就哭,把城哭崩了,再哭,杞梁的尸骨就露出来。这个故事就非常明显和孟姜女的故事相同了,哭城,骂秦全有了。所以,孟姜女的故事,直接和秦始皇对接起来,是到了唐代。当然,我们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民间故事,不能说胡扯,文献有记载,但是民间故事和文献的历史事实完全不同。至少有两点,第一,史书没有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的《左传》记载是杞梁妻,不是哭长城。再一点,谁也不能把长城哭倒。汉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充,他的《论衡。感虚》篇明确的批判把长城哭倒这件事,“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对这城墙哭,是真的,把城哭倒了,是假的。王充时就历史事实而言,就文献的角度来讲,绝对不会是这样的。但这也是真实的民间故事,而且流传极广,孟姜女哭长城现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国家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都说唱这件事情,老百姓也爱听,你说是假的,老百姓就听,代代相传,从唐代开始,这个你怎么解释?民间故事应当看作是一种民间舆论,在这个民间舆论中间,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秦始皇是暴君;第二,修长城是暴政;第三,老百姓对暴政极其反感。之所以出现这个故事,是因为封建社会,老百姓没有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爱憎的平台。孟姜女的故事,刚好给了他们一个平台,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现象,这里面出现的几个人都是文化符号。秦始皇不是历史上的秦始皇,二是中国封建史上所有暴君的文化符号。长城也不是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暴政的文化符号,孟姜女是反暴政的一个文化符号,这样就好解释了。
      对于秦始皇修长城,我觉得至少,首先应当肯定秦始皇修长城和击匈奴是巩固集权的重要措施。秦始皇在完成对六国的兼并以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并不是把六国收拾完了就算了,并没有就此停止战争。北面派蒙恬带三十万大军攻击匈奴,南面派了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百越主要指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秦始皇征百越动用了五十万军队,征匈奴用了三十万军队。也就是兼并六国以后,秦始皇用了八十万大军南征北战。如果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秦始皇的击匈奴,修长城,征百越是一个整体,都是他完成他的统一帝国的一个步骤。在秦始皇看来,楚国的国界并不是秦帝国南边的国界线,秦始皇认为秦帝国南边地的国界线应该在海边,所以他一直打到南海的海岸线。所以修长城要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秦始皇不但修了长城,还修了两条重要的路,驰道和直道,这也是他统一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道是从现在陕西的淳化,就是当时的甘泉宫向北,经过鄂尔多斯草原,到达秦国在北方的一个偏远的郡。叫九原郡,九原郡的治所,就是今天的包头市,这条路基本是南北的,所以称之为直道,是和长城对应的。直道一方面是交通线,另一方面是运兵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有了直道,秦始皇可以快速的把关中的军队调到长城一线。另外,秦始皇还修了驰道,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一个公路网,就更大了。驰道有通往洛阳的东方大道,通往陇西郡的西方大道,通往南阳的武关道,通往太原的临晋道,穿过秦岭到巴蜀的秦蜀栈道。当然,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发现说秦朝修驰道,有些地段类似火车,说秦始皇时期已经发明了火车,不是蒸汽机车,是马拉的,路上铺有枕木,枕木的宽度刚好马跑起来跑到枕木上,河南的南阳发现了一段。总而言之,驰道,直道是秦始皇修的公路。所以我们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很多办法巩固他的帝国。所以秦始皇修长城我们应该这样看,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点。第二点,秦始皇是一个集权皇帝,也是个工程皇帝。他统治的十二年中间,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修皇陵,修宫殿,最有名的阿房宫,大兴土木,全国到处都是建筑工地。但是在秦始皇所有的大兴土木中间,我们应当划分为两类,一类皇陵,宫殿,纯粹是为了他个人生前死后享受的,应当坚决予以批判。但是另一类,像直道,驰道,长城,这一类有利有弊,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老百姓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又确实有用,对巩固统一的帝国,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确实有用。所以长城这个工程,和皇陵,宫殿比较,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从秦代以后,有汉长城,历朝历代国君,除了元代不修长城,清代不修长城,修的最凶的是明代,历朝历代都修,说明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0:生死茫茫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0:生死茫茫
      [画外音]秦始皇统一六国,兼并天下,加强集权,一切都尘埃落定以后,面对大好河山,面对花样翻新的锦衣玉食,他当然希望这种人间享受永远保持下去。而在秦始皇的一生中,有一个人对他的生死观念影响最大,他就是徐福。是他向秦始皇灌输了长生不老的思想,并四处为秦始皇求仙问药,让秦始皇一次又一次的资助她出海,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徐福东渡,成就了徐福航海家的美名。而徐福却没有成全秦始皇的愿望,一次又一次的蒙蔽了秦始皇,那么徐福为什么能瞒天过海呢?
      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喜欢巡游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曾经五次外出巡游,其中,第二次巡游,是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外出到东边巡游。这次巡游对秦始皇影响很大,因为他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几乎改变了秦始皇的后半生,这个人就是徐福。徐福是个方士,就是方术之士,也就是懂得阴阳五行,懂得神仙学说的人。徐福相秦始皇介绍了,在秦始皇看来闻所未闻的新的一种文化,就是神仙文化,也就是神仙思想。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在中国的齐地,也就是山东沿海一带流行着一种思想,就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仙人。这种人永远都不会死亡。而一般的凡人,如果吃了仙药,也可以成仙,这就是神仙思想。这个思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已经在齐国这一带流传了,不过秦始皇没有听说过。所以秦始皇听了介绍以后,觉得好像在他的面前洞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神仙,一般人吃了仙药可以长生不老,诱惑力太大了。齐地为什么会产生神仙思想呢?,三个原因,第一,海市蜃楼,这是海边独有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光学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海上航行的人,或者居住在海边的人,可以突然之间看到海上出现了远方的城堡,山峦,宫殿,觉得非常神奇。当时的自然科学又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就以为是神仙世界。秦国在大西边,看不到海市蜃楼。第二,五行学说,我们讲过这个学说,齐国的邹衍最早提出这个学说,五德始终说,也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齐地流传的也比较早。按照五行的理论,齐国所在东方是主生的,所以容易让人想到长生,这也是神仙学说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三神山,齐地一直流传着三座神山的传说,就是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山在渤海之中,战国末年,这个传说流传的就相当广。像燕昭王,齐威王,齐宣王都曾经大规模的派人到海上寻找三神山。其实三神山就是海市蜃楼的一种反映。三神山的魅力有三点,第一,有长生不老的仙药;第二,可遇而不可求;第三,可见而不可登。秦始皇来到齐地登泰山,遇到徐福,徐福给他介绍了神仙学说。秦始皇在人间无所不有,无所不能,但是秦始皇有一个最大的忧虑,就是死亡,所以秦始皇始终感觉的头上悬着一把利剑,就是死亡之剑,怎样解除,他想来想去,只有徐福的神仙学说能够解除它。所以,秦始皇立即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
      秦始皇痴迷神仙学说的表现,第一,他立即答应了徐福到海上寻找三神山,寻找仙药的要求。徐福第一次见到秦始皇,就提出给我船,给我人,给我钱,我去找仙药。秦始皇立即答应了。秦始皇不是轻易好忽悠的人,六国的国君都斗不过他,想从秦始皇兜里掏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徐福做到了。秦始皇二十八年派徐福出海求仙,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在徐福出海以后,又找到了第二个他信任的方式,卢生,这个人我们讲过,卢生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中间第二个最信任的人。由徐福到卢生,说明秦始皇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徐福是一个人,到了卢生,就是秦始皇信任的方士,是一批人。这一批人从政府获得财政补贴,替他去找仙药,这些人都从秦始皇那里拿到钱了。第三,自称真人,秦始皇即位以后,首先把秦王改成皇帝,自称为朕,他垄断这个字垄断了九年,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突然下诏书,“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我非常羡慕真人,以后就称真人了,再不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