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防部长。尉缭是秦王嬴政手下一个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他的主要贡献有两点。第一,尉缭虽然是军事家,但他并不主张只用武力,主张军事外交两手并用,很有政治眼光。他说赢政你对待六国,就好比一个君主使唤手下郡县的长官,完全掌握主动权。但是我最担心什么,就是像当年韩赵魏暗中结盟,灭了知伯一样。尉缭说,最大的危险,就像三家分晋之前一样,韩赵魏三个弱国联合起来,只是我最害怕的。言外之意,现在六国很弱,但是如果暗中联合,能够把秦国灭了。尉缭说,现在一方面军事手段之外,还要打金钱牌,用钱收买六国权臣,你不过花30万金,就可以买得天下。我们讲过,秦国灭赵,是怎样除掉李牧的,用钱买通了郭开。秦灭齐国是怎样灭掉的?用钱收买了君王后的弟弟后胜,误导了齐王建。金钱牌打起来,代价小,收益大,这叫以大换小。秦王嬴政一眼就看出来尉缭很有才华,尉缭到今天还传下来一部兵书,叫《尉缭子》,秦国所有的军事家,只有尉缭一个人传下来兵书,现在还保存了五卷。尉缭这个人还有个特点,爱看面相,他觉得秦始皇面相不好,认为这个人缺乏仁德,“用人时谦下,得志时吃人”,他对秦始皇的看法并不好。秦始皇对他非常好,他还要逃,不想为秦王嬴政服务,结果这个事被赢政发现了,赢政坚决阻止了尉缭的逃跑,而且照样重用他,丝毫没有不信任,这是很了不得的
      [画外音]战国时期,很多六国的人才到秦国发展,而秦始皇对这些人的态度如何呢?史书记载了一个叫顿弱的人,第一次和秦始皇见面的情景,这或许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待人才的态度。
      顿弱这个人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很有才,赢政想见他,他提了一个条件,见可以,但是我不下拜,不论见什么君王,我不下拜,同意就见,不同意就不见。赢政说可以,两个人见面,一见面,顿弱就说,大王知道天下有三种人吗。第一种,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有其名无其实,第三种,即无其名也无其实,劈头盖脸一番话把赢政说愣了。赢政就问,这三种人是谁啊。顿弱说,第一种是商人,商人地位很低,但是很有钱,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这叫有其实无其名。第二种,农民,农民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但是一年到头累得要死,家里还没吃的,这叫有其名无其实。第三种,即无其名也无其实,就是大王您,你有国君之实,但是没有孝母之名,是个不孝之子。你为了嫪毐事件,把母亲封杀了,所以你是既无其名也无其实。秦王嬴政鼻子都气歪了,后来想了想,还是咽下这口气。顿弱这件事很清楚说明,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前,和中间,是非常虚心的。向王翦承认错误,这个很难做到。另外,只知道秦始皇杀人如麻,不知道还能容纳一个顿弱,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其实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他唯一骄傲的一次,就是派李信带二十万军队灭楚,尾巴刚一翘,被楚国一棍子打下去了,有老实了,夹起尾巴请王翦。赢政这种虚心纳谏的勇气,胸怀大局的气度,在灭六国之前表现的相当充分。
      秦始皇待人是非常宽厚的,比如说李信,大败而归,赢政没有杀他,让他和王贲一起灭齐,这也很不简单。王翦父子灭了五国,功高盖世,可以跟汉初的韩信媲美,韩信什么下场?王翦什么下场,安享天年。如果把王翦和白起做一个对比,看得更清楚。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是廉颇李牧,秦国是白起王翦,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重臣,立了无数功劳,被封为武安君,但是白起的遭遇很不好,长平之战以后,白起主张立刻灭邯郸,没有被采纳,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睢从中作梗。范睢说秦国的军队需要休整,而白起认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一旦错过,邯郸打不下来。按照白起的意见,在昭襄王时期,已经可以灭赵国了,但是机会错失了。最后,几个月后再去攻打邯郸,让白起挂帅,白起不干,用别人去打,结果打不赢,再请白起,白起还不干。而秦国打败仗的消息是一天一天传过来,结果导致昭襄王更怒,就把怒气迁怒于人。迁怒于人是无能的表现,是自毁长城,结果秦昭襄王夺了白起的爵位,降为普通士兵。秦国实行20级的军功爵制,最高一级是封君,把白起从20级一下抹光。然后让他迁出京城,出京十里地,昭襄王和大臣商议这件事,又有人告状,说白起口出怨言。昭襄王下令追赶白起,追上以后,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裁。后来白起仰天长叹,自刎而死。白起的下场反过来印证了王翦的幸运,也说明了秦始皇对待功臣的宽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功臣是公认的,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对待功臣,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气度,是你的事业能不能发展的一个标志。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一个功臣没有杀,对人非常宽厚,这在古代的封建国君中间也是很少见的。宽厚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品德和气质,秦始皇能善待文臣武将,所以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有那么多重臣,又能善待重臣,所以只用了10年时间,就扫平天下,统一六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除此之外,秦始皇统一天下,还有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6:六世余烈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6:六世余烈
      [画外音]秦国统一六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秦国历史上去探究他的原因。为什么战国七雄中,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秦的统一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原因呢?
      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摆平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所以所有的历史书讲到这个问题,都强调由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所有教材都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想讲讲这个问题,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大趋势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另一个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性,这有两层含义。第一,七代明君;第二,代代重才,这两点构成了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一共是七代国君,没有一个昏君庸主,这个很不容易。再一个,代代重才,都重用贤才,这也很不简单。
      [画外音]秦国从立国到秦王嬴政,一共六百多年历史,三十多位国君。而和统一六国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秦国最后的七位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那么,这几代国君都作了什么呢?
      我们讲讲这七位国君都作了什么,第一位,秦孝公。秦孝公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并不是七国中间的强国,秦要统一,必须要自身强大。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够的强大,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这个时期,条件变了,历史使命也变了。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变强了,秦国一强,其它六国得了红眼病,因为六国不能看着秦国强大。这样六国的有识之士就要想办法,对付强大的秦国。合纵,就是联合六国削弱秦国,秦国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历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国的合纵。秦惠文王也完成了这个使命,办法就是连横。
      第三代,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年,因为举重砸死了,而且没有儿子。他是明君吗?秦武王这三年还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着车到达三川,就是现在洛阳一带,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遗憾了。这是秦武王,这个时期,秦国已经很强大了,那么武王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是抓住历史时机,东进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轻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领军队攻打韩国重镇宜阳,就是今天河南洛阳西边40公里处,是陕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两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一线山路,非常狭窄,是军事重镇。甘茂说要打宜阳,必须联合魏国,秦武王就派甘茂,带了一个副使出使魏国,到魏国一谈,成功了。魏国同意和秦国联手打宜阳,宜阳打通了,秦国才能兵出函谷关,所以这是一个关键之地。甘茂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国回来的路上,和副使说,你回去告诉秦王,就说第一,魏国同意很我们联手了,第二,你还说,虽然魏国同意了,但是这个仗不能打。你就这样说,将来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你的功劳簿上。他的副使不知道什么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说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阳要联合魏国,现在魏国同意联合,你说不能打,为什么?召见甘茂,甘茂讲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说,秦武王明白了。第一,曾参杀人,曾参是古代的一个贤人,在费地居住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人也叫曾参,结果这个曾参杀了人。之后,就有人给未杀人的曾参的母亲报信,说曾参杀人了。她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在织布机上照样织布。一会儿,第二个人来报告,他母亲还在织布,有过一会儿第三个人来报告,他母亲把织布机一扔,翻墙就逃了。甘茂说曾参是个贤者,他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架不住三个人一说,吓得就逃了。我不是秦国人,我来秦国帮你们打天下,一定会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如果我去打宜阳,有人说我坏话,我既没有曾参之闲,你也不会像曾参母亲那样信任我,我能打下来吗?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张议无功,惠文王时期有一个张议,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没有人说张仪立的功,都说在秦惠文王的身上,说臣子立功不算功,这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文侯烧信,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派了一大将,叫乐羊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把中山灭了。乐羊很得意,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应该受赏,结果一见魏文侯,魏文侯搬出一个箩筐,筐里面是这三年中其他大臣告乐羊的告状信。乐羊一看这么多告状信,魏文侯都不告诉他,压着不放,支持他打了三年,才明白这个功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所以乐羊就立即跪下,说了两句话:“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主公对我的信任。在那个制度下,如果得不到领导的信任,什么也干不成。讲完这三点,甘茂说,你说我敢打宜阳吗?宜阳如果一年打不下来,会有多少人说我的坏话,我还能活吗?魏国虽然同意联合,但这个仗我死活不能打。秦武王明白了,他说咱们定个盟约吧,你替我打宜阳,我对你是绝对信任,谁告状我也不听,甘茂说可以。然后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个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状信,秦武王动摇了,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就回了封信,说咱们的合同还算数不?秦武王一听这话,就继续增兵,最后,甘茂把宜阳拿下来了,杀了六万韩兵,打开了韩国的西大门,秦国的军队可以兵出函谷关,直达洛阳。这个举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没有结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国君,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功劳更大,在位56年,把大儿子熬死了。昭襄王时期,秦国已占压倒优势了,他的历史使命是继续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为相,后用范睢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负重托,伊阙一战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长平之战活埋45万。秦国统一一共杀了100多万,白起一个人杀了90多万。昭襄王连续不断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国的主力军,为最后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昭襄王时期,如果听了白起的话,就有可能把赵国灭了,拖延了几个月,邯郸之战没有打赢,这个我们讲过。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这个就不好说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无功,也无过,姑且也称之为明君。
      第六位,庄襄王,就是异人,在位也只有三年,时间很短,但是庄襄王干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东郡非常重要,是连接齐国,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的通道,这是一大贡献。再一个,利用赵国和燕国的矛盾,占领赵国37座城池,进一步削弱赵国。所以他在位虽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七位,赢政,他的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