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3年以前,我们做的东西只要能放在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里就行了,但现在是针对因特网。我想,我们要在大问题当中找小问题。”李开复:“我们不做现在的产品,只做5年以后能成464为主流的东西。”陈宏刚:“过去大家都有一个印象,我们是做基础研究的。”李开复:“是基础研究。但基础研究是什么?没有用处的研究,算什么基础?”李开复的这个信念显然得到了张亚勤的尊重。张在理论方面具有突出的建树,但他一向“讨厌无用的研究”。
他说:“那是大学教授做的事情,公司里面不能做那个。”
不过,在“产品转换”和“理论建树”这两个方面,他说他倾向于“理论建树”。在“世界影响”和“公司利益”
两个方面,他说他倾向于“世界影响”。作为一个副院长,他又说:“两个方面一定要平衡,不平衡不行。你做了很多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对公司没有用,不行。你只对公司有利,但对社会没有影响,就不是研究院了。”张还发现,国内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和微软不一样。“他们觉得基础研究就是坐在屋子里面,想啊想。”他说,“有一个大学的教授对我说,他希望我们给他一些钱,他们出一些人,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不要告诉他们做什么项目,就叫他们坐在屋子里面想啊想。想半年,看看他们能想出465些什么。”李开复:“坐在屋子里面想啊想?这难道就是基础研究?”话到此处,李开复重提向比尔.盖茨汇报的情景:“比尔看到我们这些研究员的材料,不停地看,嘴巴笑得都咧开了。他说,我们公司这么多厉害的人都在北京啊。
有这么多厉害的人,要好好使用。但是下一步,我可以想像到他会问什么。他会说,你们这样一批最厉害的人,在北京干什么呢?难道只是写了那些论文吗?能不能用?“沈向洋一向以高水平的论文在科研领域中争胜,现在终于听出李开复话中有话,高声叫道:”我不赞成你的说法。“李开复笑道:”不管怎样,一年之后,我们要有一些东西。不然,比尔就会说,你们这一堆最厉害的人让我失望。“用这种方法来激励下属,其目的显然在于构造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当然李开复不会沉溺在无把握的466梦想中,他所造就的压力越大,也就越是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方式来估价眼前情势。他在18个月的诸项目标中选择了三项,作为首选课题,对大家说:”这3件事情要是在明年5月份以前有结果,就可以给比尔看。“然后要求3个小组的主持者,以概率表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3个人小心翼翼地盘算了一会儿。报告如下:张亚勤:大于60%。
沈向洋:70%。
张宏江:90%。
李开复说:“好。到明年春天向比尔汇报的时候,我们应当有两个重要结果。有三个就是三个,有两个就是两个,有一个就是一个。”“如果一个都做不出来呢?”沈向洋笑问。
“那我们就躲在北京,哪里都不去啦。”
姜昆的13种“经典之笑”
话虽如此说,李开复却根本不担心沈向洋“一个都做不出来”。
467沈向洋正在加快自己的步伐。他的期望是,在12月3日以前向国际视觉大会投出9篇论文,而不是一篇--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在“龙苑会议”上不赞成李开复的“只写论文没有用”的观点了。
“那是在全世界计算机科学视觉领域的最高级会议,”他对小组的全体成员发出总动员,“谁要是在那个场合抛头露面,就意味着你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级别的水平。所以,你们千万不能错过机会。”沈向洋将自己的激情全部倾注于论文,这与李开复的初衷不能完全吻合,但他的这些话并没有错。事实上,沈在世界图形学和视觉研究领域中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在这种国际最高水平的会议上接连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仅仅两个月前,他的一项研究成果--“同心拼图”,发表在世界计算机图形学年会上,让他在这个领域中已有的名誉更添一重光辉。
所谓“同心拼图”,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说,也就是让电脑在三维场景中漫游。以往科学家实现视频的立体图像,总要先做出实物模型。但是自从10年以前罗杰.瑞迪告诉沈向洋,用一台照相机照下周围场景放进电脑,468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沈向洋的想法是,当摄像机对四周拍摄时,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同心圆圈。将这一个“圆圈”的无数照片拼接起来,就成为一个“同心拼图”,再将不同圆心的“圈”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做到连续漫游。其理论上的成功之处,是把“全光函数”从“四维”减少到“三维”。内行人全都为此惊叹不已:对于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来说,能够减少“一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它把一个复杂物体大大简化。简化需要一种才能,也即举重若轻。外行人只要知道下面一种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价值所在:倘若一个四维物体的数据是100兆,那么减少“一维”之后就只有1兆了。
“一个人做事情,要让人家记住你做了什么。”沈向洋说,“像‘同心拼图’这个东西,人家至少记住10年。”
他说他要带着自己的“同心拼图”到敦煌石窟去,然后在电脑中实现敦煌石窟的“连续漫游”,还要制成光盘,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比尔.盖茨一份。他说这话的时候,流露出年轻人容易有的那种沾沾自喜。看来他的敦煌之梦不是没有成真的可能。因为这整个秋天,中国报界都在不断张扬他的成就。新华社的消息说,“沈向洋发表最469新研究成果。”《中国计算机报》开列一行大字标题:《图形学领域国人又突破,沈向洋演绎“同心拼图”》。《电脑报》说:“这是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最高水准的研究工作。”《计算机世界》则试图把沈向洋的成果与中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它的消息说:“微软中国研究院初获成果。”不过,说老实话,沈向洋的“同心拼图”,99%的工作是在微软雷德蒙研究院做出来的。那时候微软中国研究院还没有成立呢。所以,说是“微软中国研究院初获成果”,让知道内情的人看来,难免有“掠人之美”的感慨。
但沈向洋坚持认为,他在北京取得的成果远远超过了在美国的成果。现在他手上的9个项目,就全都是来到北京以后做的。此人脑子里总有无数与众不同的念头,过去在美国,他只是一个“六人小组”中的一员,单枪匹马,空有一堆好思想,却怎么加班也来不及实现。自从来到北京,情况可就完全不同。这里有一大堆人,就是缺少好思想。他把自己的想法挑挑拣拣,找出最精彩又最急迫的分给众人。柴金祥做“通过平行投影实现三维重建”;徐迎庆做“纹理合成”和“布的运动”;林宙470辰和他一起做“采样问题”。后者是他最得意的一篇,也可以说是“同心拼图”的一个续集:你要拼图,可是你到底需要多少幅图片呢?5万幅?50万幅?还是500万幅?也即“采样数量”的问题,迄今为止始终没人能说清楚。大家全都是多多益善,结果造成巨大浪费。沈向洋试图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确定最合适的采样数量。
说到“多多益善”,姜昆必有同感。这位相声演员最近几年说的相声每况愈下,似乎是因为有点移情别恋。
他喜欢上了因特网,还用极大精力开设了一个“名人网站”。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伊始,他就跑来寻求合作。沈向洋小组正在想方设法提取“人的表情”,而姜昆希望网络不仅记录自己的声音,还能留下自己的笑脸。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开设一个新的项目,叫做“姜昆动画”。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某种手段,在电脑上驱动人的表情。这中间最困难的是提取表情信息,把表情数字化。比如姜昆在台上有说有笑,这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知道,嘴角向上是笑,但向上多少才是笑呢,人一看即知,机器就很难搞清楚。
471事情就是从“多多益善”开始的。研究人员为姜昆连续拍了55000张照片。包含了“姜昆之笑”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对照。惊讶地发现,数万“笑脸”中,其实最具代表性的只有13种。他们请来美工,将这13种经典的“姜昆之笑”画成漫画。姜昆看了自己的“笑”,说是“有点像赵忠祥”。但研究人员不管像谁,他们的目的是用数字语言表现笑,至于是谁的笑,无关紧要。
事情交给工程师李岩来做。这小伙子做事精细,不苟言笑。但“姜昆之笑”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人。李岩首先要做的是,在电脑上为姜昆定义“笑的起始点”,然后延续下去,在姜昆笑到每一个关键的时候,确定一帧图像。这样,姜昆的一次笑,就让李岩定义了150帧图像,连接起来,就成为150个表情的过渡。
在完成了第一步之后,李岩希望用语言驱动嘴型,也就是让姜昆的表情与声音同步。他在每一个关键帧上,寻找表情的变化,依据线条的运动确定关键点,一个嘴是10个点,一个眉毛有5个点。又将每个点之间用曲线连接。所谓驱动表情,是驱动这些点,由点驱动线条,造成脸的运动。
472但是事情还没有完,李岩的最终目的,是全自动的图像驱动。他要通过声音来驱动表情。比如说到“姜昆”
的时候,要让机器识别出嘴型的变化,呈现在图像上的嘴型,也须慢慢张开。这是声音驱动嘴型,最后驱动表情。
沈向洋承认,“表情的控制非常难。”李岩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解决。但姜昆已被这样的工作迷住了,他说他要将这“数字化的笑容”放在“名人网站”上,还希望,有更多名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放到他的网站上和公众见面。
11月中旬“龙苑会议”结束的时候,所有研究都已接近尾声,5篇论文开始最后的润色。这以后,是“拚死拚活的两个星期”。沈向洋在下属耳边喋喋不休地说着这些话:“你的新东西在哪里?”“为什么你要用这个方法?”“这张图是怎么回事?”“这个公式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你不把别人已经用过的方法检验一遍?”“你有确凿无疑的结果吗?”“最重要的东西:数据,数据,还是数据!”他不客气地指责下属以英文写就的文章473“一塌糊涂”,还说简直“惨不忍睹”。他拍着桌子说:“论文怎样才叫好。我看你们全都不知道。”又指着柴金祥的文章说:“你自己懂了就行了?我都看不懂。国内老师就是这样训练你们的?”“死亡线”日愈临近,但他觉得有必要让所有人从头学习英文写作。他转身跑到美国去,买了一大堆如何用英语写论文的小册子回来。又在两个星期里面把柴金祥起草的论文修改了无数遍,出了5个版本。12月1日,改到凌晨3点钟,12月2日,最后一个晚上,通宵达旦,改到凌晨4点钟。他说他改文章真是“呕心沥血”,连妻子陈家恩也被他请来帮忙。(他说:“她的英文水平比我好,我所有的文章都是我太太给我改的。”)还希望他的下属在写完几篇论文之后能有进步,因为“做学问还是要看你的文章”。不过,很难说他的下属真的能够体谅他的良苦用心,他们都说他是“疯子”,反问道:“为什么为了一篇文章这样拚命?”他说:“我从来就是这样。很刺激,很过瘾。”
下属说:“我们从来没有为一篇文章这样拚命。”
他说:“最后的拚命,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到最好。你474咬咬牙,就过去了。你已经做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不咬咬牙?也许就这一点决定你的文章能不能被接受。”现在到了12月3日,沈向洋小组真的完成了他们的9篇论文。“我很自豪,”他说,“这一年有这么多论文,到明年4月就可以知道发表几篇啦。”稍停片刻,又说:“如果我们每年都出几篇文章。我们这里就能成为亚洲最好的图形学和视觉研究中心。”他的十几个下属这时候全都松了一口气,觉得可以获得几个星期的喘息。然而沈向洋却不愿稍有懈怠:还有一个更加重要也更加权威的会议--世界计算机图形学年会,在前边等着呢。
“全世界有上千名教授和博士在图形学领域里东奔西忙。而每年这个会议只能发表40篇文章。”他说,“想想吧,能在这里出一篇文章,是一件多酷的事。”他宣布:“下一个‘死亡线’是2000年1月13日。我们必须拿出6篇更加精彩的论文。”他倒没有想着李开复反覆提起的向比尔.盖茨报告475的事情!所以难免有人说,他的研究方式正是重长远而不重眼前,重基础而不重产品--这与副研究员的想法挺对路。
副研究员的懊恼1999年11月25日,也即“龙苑会议”结束之后两个星期,李开复开始了他那个“心平气和、但没有人会笑着出门的谈话”。演讲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