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涞酶拥淖忱龌曰停岣欢嗖剩系劬戎诵牡牧α坑指檬呛蔚鹊纳衿妫≌庵志戎猿晌赡埽堑贝蒲Ъ摇⑿睦硌Ъ乙约傲俅惨窖Ъ颐腔Φ慕峁�
宗教不仅仅强调上帝的唯一性,也强调个人内心的统一和完整。在这一点上,心理治疗接近宗教的看法。作为心理分析法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有着神学上的目标,尽管他本人可能会忽视掉这一点。人的样子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而上帝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如果人的内心存在着冲突,人格上存在着分裂,那么这就如同是在亵渎上帝的神圣形象。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和宗教人士们做着相同的工作,他们都在努力使人的情感和心理实现统一,这样就能够像上帝一样成为完整和谐的统一体。
宗教和心理学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有无的关系。在支撑人类意志,安慰人类情绪上,往往是一方未能凑效的,另一方则往往能够做到。心理学让人摆脱了痛苦和困惑,但并不存在心理学取代宗教的危险,宗教也不可能阻碍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受着生活压力折磨的人们需要宗教和心理学。上帝的启示和心理学所揭示的新发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是不可置否的。只有在宗教和心理学的双重作用下,人类才能重新塑造心灵的宁静。
正文 第三章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1)
更新时间:2010…4…15 9:26:06 本章字数:1313
第三章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
我们常常被教导着:“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如果将这句话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更恰当:“首先应该学会正确地爱自己,这样才会爱你的邻人。”
每个人都对他人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宗教对这一点有着极为精辟的、深刻的认识。但是,当论及人们对自己的责任,宗教的看法却显得极为地幼稚。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宗教总在引导人们: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是应该加以引导的,但人天生就应该知道如何对待自己。这是宗教和伦理学极为荒谬的部分。
事实上,人们应该懂得,残忍无情地对待他人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同样的道理,自暴自弃的悲剧性做法,也同样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
爱与恨,通常看来似乎是针对他人,但很多时候也是针对自己。我们队自己的态度与对别人的态度对比起来,其复杂程度常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现代心理学的重大发现。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如果将这句话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更恰当:“首先应该学会正确地爱自己,这样才会爱你的邻人。”
爱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
有一位上流上会的贵妇人给一个著名的社会工作者写信,说是她想加入到社工义务中,一道救助纽约的贫困孩子。这位贵妇人在信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来谈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最后她说,也许只有热情洋溢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才可以弥补自己的过失。读完了她的来信,那位社会工作者给她作了一个简单的答复:“你的缺点也不同寻常,甚至显得伟大。你可以自由地去看望和慰问这些孩子们,不过考虑你自身的情绪也许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建议你首先要学会更爱你自己,免得你的关心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听到这种观点之后,道德学家和宗教领域的许多权威专家也许会勃然大怒:“要人们去更加爱自己?这是在宣扬极端自私的道德观念,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爱得够多的了,英国告诉他们,爱自己是邪恶的,应该加以克制。人们应该忘记自我,无私奉献。”
对利己行为加以谴责,同时高度宣扬无私奉献,这是宗教的传统态度。诚然,宗教提出的到的目标是非常宝贵的,但它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却存在着偏见。我们天生就会爱自己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人类也许想对自己好一点,但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却容易误入歧途,变得非常地不理智。我们队自己的态度与对他人的态度相比,常常更苛刻,更狂热,更具有报复性。自杀、自残、酗酒、吸毒、性放纵,这些都是可悲的例证,不过后面三种自我堕落行为常常更微妙,更难以觉察出来。
并非只有弱者和精神病患者才有这种自我憎恨的行为。美国杰出的随笔作家约翰查普曼就强烈地憎恶自己,这种感觉使他深感苦恼。在与一个不速之客争吵后,他将手伸进了火中。结果,手被严重烧伤,最后只好切除。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一个有名的画家因为自己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竟然敢于跳进沸腾的开水中。当然,这些都是一些极端的例证。但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残暴地对待自己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只不过没有那么严重罢了。
正文 第三章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2)
更新时间:2010…4…15 9:26:08 本章字数:1481
自我伤害对我们自己来说是不道德的,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罪过。一个人倘若憎恨自己,不能够充分肯定自己的才能、力量和同情心,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去尊重别人。一个人如果憎恶自己,就会破坏自己本身具有的美好品质。当他在他的兄弟身上发现自己从前的影子时,他在内心深处便会对他的兄弟怀有难以名状的仇恨。所以,爱自己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心理基础,是建立和谐友好社会的前提。试图重建心灵的宁静,也得学会先爱自己。爱自己并非意味着一个人要自我沉溺,爱慕虚荣,或者自我炫耀。我只是想强调,要创造一种美好的,合乎道德的生活,学会自我尊重是先决条件。“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有首先与自身形成一种良好的内在关系,这样才有可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难以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与自己友好地相处,进而,也不知道如何地与他人友好地相处。心理学家早已揭示了,错误的自我溺爱和破坏性的自我憎恶的深层次原因。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宗教也会弄明白,真正的自我尊重意味着什么。
如何做到真正的自爱?宗教一直在理论上探讨这个问题。它总是在宣扬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人性的尊严,但在实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人性尊严时,宗教却显得无能为力。精神病医院里面有许多的极端分子,其中的一些不惜对自己的身体自伤自残。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各色人中,他们的精神健康也不怎样:他们自我埋怨,自甘堕落,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弄得支离破碎。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演变过程,心理学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我们应该从心理学中吸收这些成果,好好地研究一下人们对自身的错误态度究竟持有什么看法。
自我的实现是终身的事业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像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引人入胜。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有时候表现出一种英雄的形象,有时候却像是一个十足的恶棍。这个过程中潜藏着很多的危险和失败,要平安地度过这个过程,人们就需要足够的勇气。要想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就必须走一条漫长的道路,其中有危险,障碍和误解。如果认为自我是一生下就有的,或则是被上天安排好的,不可变通的,这是最大的荒谬。
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不断最求和塑造的结果。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实体,不是从上帝那儿获得的完美之物。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需要人们去努力地克服。自我若想变得成熟,就必须战胜幻想中的和现实中的各种妖魔。自我的实现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事业。只有在心脏停止跳动的最后一刻,我们才能真正有资格谈论是否实现了自我。
在自我开始成长之时,我们面临的是熙熙攘攘的世界,仿佛一切都显得杂乱无序,模糊不清。当我们听到温柔的声音,我们会感到宽慰;听到嘈杂的声音,我们会感到恐惧。但后来,我们会逐渐地学会去适应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我们揣着一颗不安的心灵,我们努力地从生活中寻找一种秩序,赋予生活某种意义。我们的情感世界极其的脆弱,无所庇护。成人世界中如闪电般震撼人心的紧张心理,我们也能够感受到。
我们逐渐地适应了陌生的孩童世界,但在未知的领域里仍旧潜藏着许多的危险。奇怪的情感飓风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是秋风扫落叶一般。随着兄弟姐妹的出生,我们再也不可能一个人独享父母的疼爱,于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嫉妒也如魔鬼般苏醒了,我们企图独占双亲的关爱。恐惧和愤怒、不安和痛苦,这些情感也给成长的岁月抹上了一层阴影。
正文 第三章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3)
更新时间:2010…4…15 9:26:09 本章字数:1565
一旦我们能够安然地走过婴幼儿时期,我们接着还必须前行,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学校。学校这个小小的世界很精彩,也存满了无奈。在这里,我们必须与同学们激励竞争,我们会遇到各种难以对付的考验,还有青春期的困扰。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失败。所有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青春的美好,引诱着我们走向人生的歧途,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想退回到儿童的心理水平,保持孩童时期的行为方式,这样便可以得到他人更多的保护。
在少儿时代,我们总是备受疼爱,不用考虑竞争的压力,一切都随心所欲,青年人有时候也希望退回到儿童时代,过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这是不可能的。在人生的每一个新阶段,我们都必须从熟悉的过去走出来,重新适应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承受巨大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冲击。
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长大成人,再也没有小孩子率性而为的特权了,我们意识到必须调整自己用来适应这个社会,必须正确地看待特权的失去。我们面对的是同龄人之间的竞争,我们懂得了洒脱地与他人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面对那些冲突和突如其来的打击,我们不会为之惶惶不安。我们知道,人生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因而只能一往无前。
幼稚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人生逐渐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多人却掉进了陷阱而不能自拔。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那种幼稚的行为方式,他们在这种不成熟的心理水平上停滞不前。家庭的不和睦和破裂,父母对它们的遗弃,以及由于身体缺陷所遭受的歧视,这些都会将自我以及人格的发展引上歧途。我们不再理智地爱戴自己,而是病态地抛弃了自我,这反过来又导致了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病态的心理是一种对自我的崇拜,它是从蔑视自我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其中仍旧保留着自我蔑视的某种伤痕。
在这儿可以用大家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一论点。又一个小男孩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他却发现这个出自于本能的愿望严重受挫。他的父母感情不好,甚至成了仇人,他们将自己的孩子视为阻挡其个人自由的绊脚石,对他充满了憎恶。这个个小男孩被父母遗弃后,感到自己活得毫无价值。于是将自己所有爱的欲望都转嫁到了自己的身上,他像想象中父母爱孩子那样地爱自己,企图以此来求得某种补偿。这个男孩如斯蒂斯凯一样将自己禁锢在自我溺爱的世界中,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和如何去接受别人给他的爱。这种自恋情结不是正常的和健康的自爱,它是因为遭到抛弃才产生的,是经过伪装后产生的自卑感。
罗伯特琳达纳博士曾经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叫做《没有原因的反叛》。在这本书中,他研究了一个罪犯的犯罪背景,这是一个只有23岁的年轻罪犯。为了探究其犯罪的心理动机,他试图从罪犯儿时的心理倾向中发现问题。他发现,这个男孩的父亲是个虐待狂,他的母亲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这种生活环境对他的人格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大之后,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感情,要从这个可恶的世界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事物,唯一的方法便是从这个环境中逃逸。他感觉到自己是孤独的,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所有的人不是陌生人就是敌人。最后,通过心理医生的精心疏导,他终于走出了儿时的不良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变得开朗起来,与人为善,并学会了如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