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 /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著 '
书籍介绍:
人们的灵魂渴望回归平静,而人们的足迹却常常偏离自身的愿望。现代社会虽充满活力,但也越发浮躁,很多人的心灵陷入了困惑的无底洞,烦恼、焦虑、恐惧和失望的消极情绪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本书的出发点不是要传输给你信息或试图让你信服什么,也不是要开发你的思维,让你去分析,评论,赞同或是反对。本书将带你进入到蕴含在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宁静——最容易呈现也是最容易得到那片的宁静。
如果你正在与每日烦恼斗争,那么请翻开这本书,本书将激发你心灵深处的天分,它将会让你对宁静有一个全新而真实的理解,并成为你找到人生真实意义的开端。
基于对人类的关怀和同情,该书的作者,伟大的心灵导师李普曼不遗余力地投身到拯救心灵的工作中,多年的牧师生涯使他对人心和人性洞如观火。本书中,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宗教精神和传统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力图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世界中的种种困惑,克服人性的弱点,实现完美人生。
【作者介绍】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1883—1936),犹太人,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牧师,也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美国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拿破仑希尔、芭芭拉史翠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是他的拥趸。
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上世纪中叶,李普曼以主教的身份写作了本书,希望世人能够体会到心灵的祥和平静才是生活的至上法则,金钱、权利不过是俗世众人追逐的表面幸福。
他说:“人是自然之子,纯净和平静的心灵是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前提。然而,纷繁喧哗的尘世中,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机器。追求金钱,地位、情欲和名誉的过程,也是将心灵弄得疲惫不堪的过程。人是终究要回归自然的,当你祛除心灵上的尘埃,才会发现宁静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才是人生的终极的追求。”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编辑推荐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0 本章字数:148
【编辑推荐】
我们看到的社会充满活力,但也越发浮躁
现代人心灵的困惑、烦恼、焦虑、恐惧、失望,这种情绪压的人喘不过气
激发你心灵深处的天分,让你对宁静有一个全新、真实的理解,成为你找到人生真实意义的开端,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正文 目录(1)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1 本章字数:740
序一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书
序二心灵的宁静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第一章从内心深处解读人生哲学
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
心灵的宁静并不等于逃避生活
内在的自我交流和反省
心理学对我们的帮助
宗教赐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分裂与联合:新的人生观
心灵宁静的两种调剂
宗教与心理学殊途同归
第二章探寻善与恶的心理根源
原罪和忏悔:病态的道德观
对善恶动机的精神分析
释放出压抑在心底的冲动
宗教忏悔的片面性
探求心理冲突的根源
幼稚的道德观的入侵
用诉说的方式来缓解内心压力
第三章首先要学会正确地爱自己
爱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
自我的实现是终身的事业
幼稚行为的心理基础
自卑感是对自我的憎恨
放弃是为了得到
勇敢地接受自己
人性中孕有爱的无限潜能
第四章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
不要假借爱的名义去恨
一切皆因爱而生
爱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宽容彰显大爱
宽容是保卫自由的堡垒
宗教教义中的爱与恨
正文 目录(2)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3 本章字数:697
第五章消除恐惧与焦虑的情绪
适度恐惧的正面作用
病态的恐惧感
恐惧感的心理根源
与孩童时代的情感作别
正确地克服对自身的恐惧
对经济问题的恐惧
在信仰中克服恐惧
第六章消除悲痛的步骤
当所爱之人离开我们之时
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悲痛情感
消除悲痛的三条原则
情感不成熟的人
消除不必要的负罪感
宣泄是超越痛苦的良方
要将真相告诉孩子
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第七章生命短暂的有益启示
死亡也是生活的朋友
欣然接受命运的归宿
生命的终极目标
第八章人类应该信仰什么
信仰上帝的根基
个人信仰的演变过程
具有自由选择权的人
宇宙给人类的伟大启示
美国人所要塑造的上帝观
第九章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从两种角度去探求内心
心理分析的乐观导向
多重性格的复杂性
呼吸英雄的空气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心灵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作者致谢
译者后记
正文 序一: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书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4 本章字数:1420
序一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书
《心灵重归宁静》是自《纽约时报》推出全美畅销图书排行榜以来,荣登榜首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驻留畅销图书第一名的时间长达58周,而排在前五名的时间也长达三年之久!作为一部探讨心灵志趣、精神修养和人生问题的严肃作品,能够在美国各地如此畅销,能够在如此广泛的读者中掀起一股关注心灵的热潮,不能不称作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本书的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是一位在北美大陆家喻户晓的牧师,也是许多人的心灵导师,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在《心灵重归宁静》艺术中,他试图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宗教精神和传统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力图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世界中的种种困惑,克服人性的弱点,实现完美的人生。
当代社会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由攀比心理所造成的压力要求人们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去奋斗,以求比别人更胜一筹,当然,最好能够在竞争中摘得桂冠。尽管如此,人生美满和持久幸福的答案,与那些涉及到人性的基本问题,诸如需要、欲望、动机、恐惧和梦想的答案,仍然无法在竞争的喜悦中取得。要解答这些深层次的人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依赖于个人的心理体验,依赖于个人是否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李普曼教授认为,对于承受着巨大竞争压力的现代人来说,摆脱浮躁和不安,重归心灵的宁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精神,也关系到个人、家庭、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他说:“只要个人没能消除自身的内心冲突,社会就不可能持久安宁。他认为,只要人们内心的隔阂和仇恨仍热在腐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互助精神的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人在生活上没有物质保障,在精神上陷入虚无,那么对于一个能够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安定社会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显然,从经济上进行社会改革或革命,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一种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一种健康的精神氛围是很必要的。但李普曼教授着重强调,经济上的合理并不能完全解决个人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并不能消除人们对生老病死和人世烦恼的恐惧。他认为,更加健康的社会只有依靠那些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更加健康的人才能建设成功。当下,人们陷入了种种不安、烦恼、恐惧和焦虑的境地中,并且感觉到没有力气走出这种困境。倘若能够运用李普曼教授在本书中提倡的心理训练法,人们就能够解除烦恼和痛苦,重建心灵的宁静,并且在往后的人生岁月中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成就一种理想的人生。
李普曼教授在书中所表达的大部分思想,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宗教教义和传统智慧所强调的东西,但是他将这些历史遗产揉进了现代社会中,针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精神问题,并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最新的心理学理论,重新加以阐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他对人性所折射出来的各种现象论述详尽、剖析深刻,非常贴合现代人思想感情的实际。因此,尽管本书的立意看上去很高,内容严谨,但仍旧能够吸引大众读者,并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该书语言精练,行文优美,很多章节就如一篇篇哲理散文,言简意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摘自《纽约时报》书评
正文 序二:心灵的宁静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更新时间:2010…4…15 9:25:56 本章字数:2072
序二心灵的宁静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在一个充满喧嚣和不安的时代中,创作一本谈论心灵宁静的书,有些不合时宜,甚至会让很多人觉得惊讶。在这以前,关于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人们讨论得并不多,而一般的读者对于这类主题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试图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来清晰地阐述这个问题,能真正地对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有所帮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将站在全新的角度,尽力进行诠释。我的全力以赴将使我感到坦然。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始终确信:倘若社会上的单个人未能消除自己的内心冲突,那么社会就不可能迎来持久的安宁。因为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人在生活中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在情感上焦躁忧虑,在精神上陷入虚无,那么,要想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鼓舞人心的安定社会,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需求、欲望、道德、爱心、恐惧和痛苦,这是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无论是生活在那个社会,都不可对这些问题漠然视之。只要人类还存在,这些问题就不会消逝。在本书中,我试图从宗教和心理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些答案对改善人们的心灵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毋庸置疑,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反应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分配的不公让许多人患上了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并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适应社会的信心。为了生存,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多数人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们的内心就容易浮躁、动荡。这时候,就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如果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合理,就可以消除很多人的内心冲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是必然的。
经济上的改革派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能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上的一切不公正问题都源于经济上的剥削。他们觉得,只要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人们心理上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基于这种理由,他们指责那些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认为他们站在了剥削者的一边,故意掩盖了经济剥削的问题。固然,人们要想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精神上的健全,就必须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争取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当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建立起来后,我们当前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也会消失。但是,即便是建立了合理的社会秩序,人类仍然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危机,而这些问题是超越时空的。因此,人们必须学会通过心理修炼,通过运用高超的技巧,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内心冲突。
无论身处怎样类型的社会,人们总会碰到一些纯粹是个人性质的问题,比如生死问题,父子之间、兄妹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什么地方,家庭关系仍然存在,同事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更大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仍然存在。所以,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