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QDOOR。▲虹桥▲书吧▲
第45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15)
百名王公,在哈里发韦立德的面前盈盈下拜,表示臣服,就让病中的哈里发为之一振。然而穆萨的伟业没有为他带来应有的待遇。当韦立德病逝后,新任哈里发苏莱曼叫他受尽极端的凌辱。这位征服北非和西班牙帝国元勋老将,不得不在烈日下受刑,最终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权利,不得不流浪到故乡偏僻的乡村里乞讨为生!
也许哈里发韦立德和苏莱曼再给穆萨一些时间,他就会越过比利牛斯山,在欧洲大陆上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一伟大的工作,由他的继承者完成。732年的早春,西班牙总督阿卜杜拉·赖哈曼,带领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跨过西部比利牛斯山,朝北挺进,在加龙河附近击败阿奎丹公爵,焚烧波尔多瓦和普瓦提埃附近的教堂。当队伍推进到图尔附近的时候,他们停了下来。图尔城中有高卢人的使徒圣马丁的坟墓,是高卢人宗教上的首都,这里潜在的战利品吸引了远征的劫掠者。但是,他们在这里遭遇到了劲敌。原来,战败的阿奎丹公爵以名义上的臣服来换取法兰克人的援助。矮子丕平的私生子绰号铁锤的查理应邀而来。他们在图尔和普瓦提埃之间、维埃纳河与克莱恩河交汇的地方展开大战。阿拉伯人和法兰克人是当时最富战斗力的民族。而阿卜杜拉是阿拉伯人中的勇士,查理则为法兰克人实际的国王。在未来的 7天中,双方拉开阵势,渴望最后决战的时候到来。在 10月的一个周六,阿卜杜拉发起了进攻。然而作为抵抗者的法兰克步兵,身披令人恐惧的狼皮,肩垂乱蓬蓬的头发,他们肩并肩站着,组成一个空心的方阵。他们像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一般坚固,又像阿慕尔的心思一样紧密。他们团结在一起,丝毫不让路,一次次的冲锋,被他们的大刀砍退。直到阿卜杜拉本人倒下,直到夕阳落下,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才退去。当第二天凌晨的时候,
阿拉伯的军营变得异常安静,像是空营一座。当谨慎的查理小心翼翼地派人接近时,阿拉伯人的骑兵们,早已消失在茫茫晨雾中了。查理,就这样确信了自己的胜利。
很多欧洲人把这次战役看得特别重要,他们说,如果不是查理的战胜,现在巴黎和伦敦看到的将不是那些大教堂,而是众多的清真寺;在牛津和各地的大学里,听到的将不是《圣经》的解释,而是《古兰经》的讲解。图尔战役似乎是欧洲基督教生死存亡的关头。但实际上,它的胜利不能确定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穆斯林对欧洲的侵略仍在继续。图尔战役后的第二年,他们夺取了阿维尼翁(今属于法国),9年之后,又掠夺了里昂。然而,这些掠夺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到达那里的攻势不过是强弩之末。阿拉伯人入侵的狂潮,似乎在千里推进之后已经筋疲力尽。图尔,也许正标志着阿拉伯穆斯林所能到达的极限。
3。先知逝世 100年: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和制度
732年,图尔战役结束。帝国的扩张虽然还在继续,但似乎已经筋疲力尽了。此时此刻,从大马士革往四周看去,东起帕米尔高原,西抵大西洋,北到咸海,南至尼罗河上游,全成为帝国的领土。帝国的疆界已经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远远超过鼎盛时期的罗马。这时距先知去世整整百年,如果他还活着,看到如此广大区域的人民都成为真主的信徒,不知道是一番怎样的心情。
这 100年当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阿拉伯穆斯林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呢?首先是阿拉伯人自己,他们第一次被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加上昔日的劫掠传统,为阿拉伯人灌注了一种蓬勃的生气和惊人的热情,他们为这样的热情所鼓舞,为征服的意志所驱动,更为真主的庇佑而忘却死亡。这一切,在每个新生的游牧民族里都能看到,这是一种不断上升的力量,是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
当他们以这种力量纵横驰骋的时候,发现周围的领土都处在对旧有统治强烈的不满当中。叙利亚人在拜占庭的压迫下饱受盘剥,更由于他们信奉了基督教中的支派,不为希腊正教所容,经济压迫之下又添上宗教的迫害。作为最有创造力的民族之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被拜占庭统治者的枷锁牢牢地捆住。埃及这个古老的民族,在阿拉伯人来临的时候,刚刚成为拜占庭的省份,拜占庭的皇帝和亚历山大的主教、总督想进办法降服他们,而埃及人坚守他们的一性论信仰,从而受到严酷的压制。伊拉克人,居住在肥沃的两河流域,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使他们不甘心受波斯人的统治。这些被压抑着的古老民族,在阿拉
虹←桥←书←吧←WWW。HQDOOR。←
第46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16)
伯人到来的时候,以最热烈的姿态来欢迎他们,把他们当作解放者,而不是入
侵者。
敌对的各国,如波斯,如西哥特,他们各自的统治并不那么开明和稳固。当穆萨的军队未到之时,西班牙的哥特王国早已四分五裂。而赛耳德率领大军来到波斯都城忒西丰后,发现懦弱的皇帝和守军竟然早已奔逃而去。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宽容,也许是百年胜利的另一个原因吧!每当阿拉伯人的军队到达之后,给予当地居民总有三个选择:伊斯兰教、人丁税或宝剑。只要当地居民愿意接受不太高的人丁税,便可以保持过去的生活,他们的城市还在,他们的家也会受到保护,他们的信仰仍然可以继续,他们甚至可以自行管理内部的事务。这和过去奴役他们的拜占庭人、波斯人相比,已经非常仁慈了。当然,如果他们愿意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除人丁税,享有穆斯林的平等待遇,起码一开始如此。最后才选择宝剑。所以,中东受压迫的民族纷纷归附在伊斯兰教的旗下,成为阿拉伯帝国的臣民。
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会接受异族的统治的。在前进的路上,阿拉伯人也会遇到抵抗,有一项独特的战术使他们在战争中获得极大的优势,那就是驼队。自从公元前 1200年,骆驼进入阿拉伯半岛后,就成为阿拉伯人最亲密的伙伴。正是骆驼,让阿拉伯人可以自由地穿行于沙漠。还记得〃真主的宝剑〃哈立德,正是以骆驼作为代步的工具,五天五夜,穿过浩瀚的沙漠,在 18天急行军后,如天神般出现在大马士革。
凡此种种,使得阿拉伯的领土和伊斯兰教的信徒不断增长。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历史,就是扩张的历史,在过去的 100年里,无论是共和时代,还是倭马亚王朝,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各种各样的民族,都成为阿拉伯帝国的臣民,其中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叙利亚人、伊拉克人、波斯人、埃及人、柏柏尔人、哥特人、突厥人、印度人、中国人……
如此广大的领土和如此众多的民族,帝国该如何管理他们呢?
阿拉伯帝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了拜占庭和波斯帝国的原状。全国划分为五大邦,每邦由哈里发任命总督一人:
(1)库法,包括伊拉克及伊拉克以东的穆斯林领土。
(2)希贾兹,包括希贾兹、也门和中央阿拉比亚。
(3)杰齐拉,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陆地的北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小亚细亚东部。
(4)埃及,包括上埃及和下埃及。
(5)非洲,包括埃及以西的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岛和附近的岛屿。
每个邦之下,又可根据需要设立省,一省的军政长官,称为省督,一般由总督推荐,受总督的完全指挥,对他负责,比如古太白之于哈查只。总督们和省督们负责将邦省开支之外的税收结余上缴大马士革。在征服之初,合格的阿拉伯官员太少,政府人员主要沿用拜占庭和波斯时期的旧班底,官方语言则为希腊文或者波斯文。后来,随着阿拉伯语的普及和阿拉伯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阿拉伯语逐渐成为官方语言。哈里发马里克在位期间,第一次铸造穆斯林…阿拉伯货币,以取代正在流通的拜占庭和波斯货币。当时的金币或者银币,上面的文字,也被替换成阿拉伯文。
帝国各个城市都有穆斯林法官,由所在省的省督负责选任,对他直接负责。不过,这些法官一般只负责穆斯林的事务,异教徒则通过自治团体来治理。哈里发、总督、
将军、省督都有自己的法庭,法庭的长官和中国的太守、县官相似,既负责审判,也管理当地的公共事务,如救济孤儿、管理宗教基金等。
全国各民族则分为四个阶层:穆斯林阿拉伯人、穆斯林非阿拉伯人、非穆斯林的自由人(基督徒、犹太人、祆教徒)以及奴隶。这种分类始于正统派哈里发欧麦尔时代。
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世界中的贵族,而先知出身的古莱氏部族,更是其中最高贵的。阿里家族、倭马亚家族都属于古莱氏部族。各地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和古代的贝杜因人一样,以他们纯正的血统为傲。一个阿拉伯女子和非阿拉伯人的结婚,会被认为非常不匹配。正统派哈里发欧麦尔,第一次将阿拉伯人登记在册,以便平均分配国家的收入,倭马亚王朝延续了这一点。这点和入关后的满清比较相似。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47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17)
穆斯林非阿拉伯人是指祖籍不在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正统派哈里发欧麦尔以铁腕驱赶非穆斯林离开后,阿拉伯半岛上只剩下穆斯林。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是唯一纯正的阿拉伯人。除此之外,所有的穆斯林都属于第二阶层。根据伊斯兰教的理论,他们和阿拉伯人是平等的。由于穆斯林不用交纳人丁税,皈依
伊斯兰教的人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因此越来越紧张。所以在帝国扩张的后期,这批人实际上没有被当作阿拉伯人看待。但是,由于许多阿拉伯人迁到各征服地区,他们人数较少,渐渐被当地的居民同化,加上当地居民渐渐皈依伊斯兰教、说阿拉伯语,以至于各民族之间没有多大界限。由此形成了新的阿拉伯社会,阿拉伯人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了。
非穆斯林的自由人,包括犹太人、基督徒、祆教徒和其他异教的自由民。他们以交纳人丁税换取阿拉伯人的保护。他们在法律上是第二等臣民。从被征服开始,基本上就过着自治的生活,有自己的法律、信仰、私人生活。但是,在政治、民政和社会事务方面,受到限制。
社会的最底层是奴隶。这是古代传统的延续。先知穆罕默德是非常反感奴隶制度的,他曾经在公开的场合斥责过这种制度,并且说释放奴隶会使真主感到欢喜。但他无法废除这种制度,只能加以限制,如禁止让穆斯林成为奴隶。然而,一个奴隶皈依伊斯兰教却不能获得自由。奴隶的子女,如果他或她的母亲是自由人,或者得到自由人父亲的承认,便可以脱离奴隶身份。
三、派系纷争和帝国王朝的更替
1。党派纷争、反对派的联合和倭马亚王朝的灭亡
然而倭马亚王朝的政策并没有稳定日益扩大的帝国。帝国的矛盾,在国家未建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埋下。这要从先知之前的时代讲起。早在遥远的蒙昧时代,阿拉比亚被沙漠分隔为南北两部,居住在土地上的人民,也因此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
北方的阿拉比亚人,大半是游牧民族,以毛屋为家,他们的故乡是希贾兹和纳季德;南方人大多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的故乡是也门、哈达拉毛和沿海一带。北方人所说的语言和《古兰经》
中使用的相同,即优美纯正的阿拉伯语;南方人所使用的语言,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语类似,属于另一种历史悠久的闪族语。南方人和北方人虽然同属于地中海人种,但掺杂不沿海人种的元素。而且南方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明,而北方人在伊斯兰教诞生后才走上国际舞台。
后来随着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南方人离开了从前的故土,向北迁移,来到约旦和死海以东的沙漠边区。而北方人也逐渐向外扩张,离开阿拉比亚。然而居所的迁移和国家的统一并没有消除往日的记忆,二者的鸿沟从来没有填平。在同一个国家里,他们形成两个党派……南阿拉伯党和北阿拉伯党。随着交流的日益广泛,两党之间的语言、文化以及相貌的差别,逐渐已经消失。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