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写道:〃由于出现飞机这种新式起,战争的影响范围将不再限于地面大炮的最远射程之内,而将在交战国数百英里的陆地、海洋范围内直接感受到。安全和平静的生活区域不再存在,作战也不再局限于非战斗人员。相反,战场已扩大到交战国整个国境,全体公民都将成为战斗人员,因为他们都将暴露在敌方空中进攻之中。士兵和平民不再有任何区分。〃 
杜黑强调,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绝对重要。为了保障国家足以抵御入侵,取得制空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个掌握制空权的国家不仅能保护自己的领土不受敌人空中攻击,还能使敌人支援其陆、海军作战的辅助空中活动无法进行。杜黑在书中写道:〃掌握制空权就意味着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 
杜黑主张,空中攻击的主要目标将不是军事设施,而是远离地面部队的居民点,工商业设施、重要的公私建筑、运输干线的交通枢纽等。对付敌人的空中力量,首先不应通过空中作战,而要通过摧毁对方为空中力量提供补给物资的地面设施和工厂。轰炸铁路枢纽、军需供应站、居民点以及其他重要目标,可以有效地阻挠敌国陆军的动员;轰炸海军基地、兵工厂、油库、锚泊战舰和商用港口,可以阻止敌方海军的有效活动;轰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可以在全国摧毁敌人精神上的抵抗。杜黑强调说,空中进攻的精神效果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可能比物质效果更为巨大。他写道:〃我认为,轰炸对居民的冲击无疑将是可怕的。在一个250米半径的市中心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几分钟内,大量高爆弹、燃烧弹、毒气弹将如雨点般落下。先是爆炸,其次是大火,然后毒气飘散在地面,阻止人们接近被炸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降临,火势将蔓延,毒气将瘫痪一切生物。在一个城市一天中能发生的,也可以发生于10座、20座、50座城市,那么试问,对于尚未遭到攻击但同样面临轰炸威胁的其他城市居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在这种威胁之下,哪个民政或军事当局还能维持秩序?市政服务和生产还能照常进行吗?简而言之,面临死亡和破坏时,保持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面临这种无情的空中打击的国家,它的社会结构只能完全瓦解。〃 
杜黑指出,建立一支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是绝对必要的;独立空军的重要性将迅速增大,而陆军和海军的重要性将相应减小。空军主要由轰炸机、战斗机以及少量侦察机组成,空军是一支进攻力量,不适合于防御;最好的防御手段就是进攻,防空纯粹是一种精力和资源的浪费。用消极的防御手段达成一个消极结果需耗费比敌人为获得积极结果付出大得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更节省、更聪明的做法是将这些人力、物力用于最有效的地方,用于进攻。空中力量应当集中使用,用于进攻;要不顾敌人的进攻而集中尽可能大的力量,对敌人发动更猛烈的攻击。杜黑写道:〃不要空中防御,因为它实际是无用的;不要配属航空兵,因为它实际是无用或多余的。相反,只需要有一支无例外的包括国家全部可用航空资源的独立空军。我们必须承受敌人对我们的进攻,同时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对敌人发动更沉重的进攻。我的论断使我与持不同看法的勇敢对手发生冲突,但我确信,我将赢得这场战斗。〃 
以上就是《制空权》一书的主要内容。杜黑的研究成果是结合意大利特定的战略地理形势以及基于下列设想得出的:飞机作为进攻武器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预计没有能抵御飞机的有效防御;对居民区的集中轰炸将摧毁敌方人民的抵抗意志。著作出版不久,杜黑即从军中退役。 
为理论晚年笔耕不辍 
1927年,《制空权》第二版出版。除了重复第一版的内容外,杜黑在第二版中又增加了一篇文章。在增补文章中,杜黑首先给制空权确定了明确的概念:制空权是一种态势,即我们自己能在敌人面前飞行而敌人则不能这样做。制空权为掌握它的人提供优势,能保护自己整个领土和领海免遭敌人空中进攻,同时使敌方领土受我方进攻。杜黑强调指出,不能把制空权与空中优势混为一谈,也不存在局部的相对制空权,制空权就是要完全制止敌人的空中活动。他在文章中写道,〃制空权常常与空中优势或高度空中优势混为一谈,但这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谁具有空中优势或高度空中优势,谁就能较容易夺得制空权,不过在夺得制空权之前,他并不能运用制空权。控制天空即意味着主宰天空,不容许有任何程度上的差别。〃 
1928年4月,杜黑又出版了专题著作《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一书。在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陆上战争与海上战争的经验教训之后,杜黑进一步强调,航空武器参战将给战争形态带来根本变化。他认为,航空兵岂不是一种改进或一种革新,而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它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由于这种新因素的出现,战争演变曲线由此开始中断了原先的连续性,突然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几乎同时出现的毒气武器给这种演变带来了更大的转折,毒气与飞机的结合比至今使用的任何武器具有大得多的进攻能力。杜黑认为,毒气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大量使用,禁止毒气的使用在战争期间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应该的;战争手段都是为了杀人,本没有人道与非人道之分。杜黑写道:〃和平时期制定的一切限制、一切国际协定都将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被抛在一边。一个为生存而战的人有权使用一切手段。战争手段不能区分为人道不人道,战争总是不人道的,而使用的手段也就不能根据效力、潜力或对敌人的伤害程度区分为可取或不可取。战争目的就是尽可能伤害敌人,而有助于这一目的的一切手段,不管是什么,都将被采用。谁如果不愿违反协定而情愿容忍国家失败,那他不是叛徒就是傻瓜。对所谓不人道和残暴的手段加以限制,只不过是国际上蛊惑人心的伪善。〃为此,杜黑呼吁,应建立尽可能强大的、能夺取制空权的独立空军,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研究各武装力量之间的配合;要使国家作好充分的准备,能以最小损失承受敌人的空中进攻,并尽可能提高国民在战争中的士气。 
1929年11月,杜黑在《航空技术杂志》发表了题为《扼要的重述》的文章,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反对意见进行了答复和反驳。杜黑再次强调,由于航空化学兵的参战,空中战场已成为决定性战场;空中战争可以迅速决胜,因而空战将先于其他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杜黑写道:〃择其善者而从之,的的确确,这是我的信条。让我们集中我们的力量于空中吧!因为我深信,胜负将决定于空中。〃 
1930年2月15日,71岁的杜黑在罗马谢世。半个月后,《航空技术杂志》发表了杜黑生前最后一篇作品《19××年的战争》。杜黑通过描写一场虚构的德国与法、比联盟之间的未来战争而将其军事思想系统地贯穿其中,以叙事的形式形象地阐述了他对独立空军大规模参战后的战争设想。 
对制空权理论的评说 
杜黑以超乎寻常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飞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并首先系统地提出了制空权理论,从而在世界名将之林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一席。他的著作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军事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许多军事专家把《制空权》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军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并列为军事科研及军事工作者的必读书籍。 
杜黑认为空军的出现改变了战争面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个观点至今仍然是正确的。空军与陆军、海军航空兵的参战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空中力量拥有强大的实力。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更新,空军的威力将更强,活动范围将更广,灵活性将更大。 
杜黑给制空权下的定义基本反映了制空权的本质,至今仍为军事界普遍认可。几十年来,各国军语对制空权的定义和解释的实质内容仍没有超出杜黑的定义。制空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也成为公认的常识。 
另外,杜黑认为未来战争将不再是军队之间在战场上进行的交战,而成为整个国家全民之间的全面战争、总体战争;杜黑主张要对全体国民进行未来战争的教育;陆海空军应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整体,为共同的目的相互充分协同。这些见解被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在制空权理论的形成时期,飞机还处于初步发展之中,航空兵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战斗力。因而,杜黑的理论缺乏充足的实践基础,带有很大程度的预测性、主观性,有些地方甚至过分夸大了飞机的作用。因此,错误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首先,杜黑强调的是绝对制空权,他不承认空中优势与相对制空权。这是办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实战证明,在主要作战方向、重要作战时节的关键作战行动中取得相对的局部制空权,就可满足其他军兵种对空军的需求,完成赋予空军的作战任务。 
其次,杜黑对空中轰炸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断言时至今日也没发生过。他过高估计了航空兵对平民的打击效果,同时过分低估了民众对轰炸的忍耐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空中战争理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第三,杜黑贬低了防空作战以及航空兵、高炮在防空作战的地位,他所主张的夺取制空权的手段是片面的。在现代条件下,空中交战、对地轰炸、对空防御以及摧毁敌防空兵群都是夺取制空权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空军破坏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空防御更成为争夺制空权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顾自身面临的空中威胁而一味追求对敌进行猛烈的空中攻击,必将招致惨重的损失,甚至会彻底丧失获胜的能力。                     
华东大空战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抵御日军的空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把局部侵华战争扩大成为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血雨腥风,从卢沟桥畔迅速漫向江南大地。全中国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 
风云突起,以寡敌众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中尉队长大山勇夫及一名士兵驾车高速闯入上海虹桥机场寻衅。守卫机场的中国保安队官兵在劝阻无效后,将两人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遭到拒绝。于是,日本海军陆战队于8月13日晨突然向驻守上海闸北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淞沪大战由此揭开帷幕。 
日军侵华的主要工具是它的陆、海军部队,这些部队虽然人数不算多,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特别是日军的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更是一马当先,充当日军侵华的急先锋。 
当时,日军陆军航空队共有战斗机中队20个,侦察机中队15个,轻轰炸机中队6个,重轰炸机中队8个,轰炸机、侦察机混合中队3个,共装备飞机900余架。此外,日军海军航空队还拥有数十个航空队,装备陆基飞机629架,舰载机182架。 
那么,与日军陆、海军航空队对阵的中国空军又是什么状况呢? 
1928年,国民党政府开始设立航空署,下辖4个航空队,共24架飞机。1931年在杭州笕桥创办中央航空学校。尔后逐步收编各省军阀的航空部队,建立了统一的空军。到抗战初其中国空军仍处于初建阶段,国内的航空工业也刚刚起步。中国空军装备的几百架飞机大多是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购进的,即使是国产机,也有不少部件依赖进口。当时世界各国飞机制造业发展迅速,一种新型飞机问世后不久就被另一种更新的飞机取代了。经费十分有限的中国空军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潮流的。最后,身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出了个主意:把购买飞机的经费存入香港的银行生息,等将来需要时再取款购机。然而,仗真的打起来后,情况却并不像宋美龄想象的那么简单。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首先派出飞机、舰艇封锁了中国领海,切断了中国空军从国外进口飞机的途径。这样,中国空军就难以补充飞机和其他航空器材了。 
淞沪战事爆发不久,国民党最高军事会议在庐山举行。此次会议的议题是研究对日作战问题。 
会议进行到第二天,蒋介石突然向航空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至柔发问:〃空军可以参战的飞机有多少?〃 
周至柔取出一张预先绘制好的《空军实力位置图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