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给这个青年回信说:
如果你已经下决心要做一个律师,你已经成功一半了……你要时时记住,你自己下定决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林肯是过来人,对此他是很明白的。林肯所受过的正规教育总共不超过一年,而他却很爱读书,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营养。他曾步行到50里以外去借自己要看的书。在他的小木屋里,经常都是柴火终夜燃烧,他常常借着柴火的余光读书。在他的小木屋里,木头间有道裂缝,林肯就在那儿塞上一本书,等到天亮,他就可以看书。睡醒了,他一骨碌从自己的树叶床上爬起来,揉着眼睛,拿出书本,狼吞虎咽地读起来。
林肯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有时还会走上二三十里路去听别人演讲。回到家以后,他还经常练习说话。在田野里,他对着庄稼讲话;在树林里,他对着小鸟讲话;在杂货店前,他对着聚集的人群讲话……他从不放过任何能够练习讲话的机会。他曾经加入新沙仑和春田的文学与辩论学会,目的是能够练习各种题目。
林肯小时候,在女性面前很害羞。追求玛丽·托德时,他总是坐在走廊上,羞涩而沉默,不知道说什么,只听着玛丽一个人唱独脚戏。
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苦读不休,勤练不辍,终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具有绝妙口才的巨人,成为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曾经与雄辩家道格拉斯参议员展开辩论,一决雌雄;他曾经发表总统就职演讲,冠绝古今,令人叹服……
根据自己所受的种种艰难挫折和令人心酸的奋斗历程,林肯才给那个青年回信说:“如果你已经下决心要做一个律师,你已经成功一半多了”!这的确是他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
威廉·詹姆斯教授说:
希望青年人不要为自己教育的结果而忧心,不论自己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只要在每天的工作时间里,每个小时都忠实地忙碌着,就很可能在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功。
你应该信心十足地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早晨醒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当代有能力的人之一,不论你所选择的或追求的是什么。
对希望提高说话水平的人来说,詹姆斯的话同样适用。只要你不断地努力下去,你便可以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在一个美好的早晨,你醒来的时候,你就可能成为自己所在的城里、区里或单位里的出类拔萃的能言善辩的人物之一。
你不要以为这种话听起来很虚幻,其实是里面却包含着真理。如果偶尔出现例外,那可能就是这个人的心性不好,或极度自卑,或经常后退,或缺乏足够的东西供你练习。如果这样,妄想有朝一日成为演说家的希望就可能是真正的空想了。可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林肯、詹姆斯等人的断言都是正确的。
史多克是美国一个州的州长,有一回,他参加卡耐基演讲口才训练班的结业晚宴。
他在晚宴上发表评论说:“我今天晚上听到的演讲,实在是精彩极了,就像我在华盛顿的参、众两院所听到的演讲一样。”
可是这些发表演讲的人,几个月前还是舌头打结、害怕说话的商人。这些是普通的商人,就在他们在一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具备演讲家的能力和气质了。
在成功地获得了演讲技巧的人中,只有极少数具有天赋,大部分人则是在自己家乡小镇上随处可见的平常商人。这些平常人的成功,就是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结果。而有些本来很杰出人,有时因为气馁,有时因为忙于赚钱,最后反而变得庸庸碌碌。
因此,你即使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只要你树雄心,立壮志,练胆量,定目标,不断走下去,到了路的尽头,常常就爬到了顶端。
在这个合乎人性与自然的商业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名闻全球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商业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耐心与相信收获终将到来!”
能够有效说话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之一,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就会去做走向成功所必须做的一切,因而也就必定能够获得成功。
热情是天生的感染剂,主题是抓住听众的大磁铁
爱默生说:“无热诚即无伟大,”这不只是一句带有文学色彩的修饰语,更是一座通往成功道路的航标。
应该明白,一个善于说话的人,不仅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也必须讲求完美的内容,力求使自己的言论更加深刻,给听众留下更好的印象。很多人都知道,只触及问题表面的谈话,比深入挖掘的谈话要容易得多。只是更应该知道,如果你只喜欢选择容易的内容,那么听众所获得的就不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因而就很难给听众更深的印象,甚至没有留下印象,也就很难给你的听众更有用的东西了。
挖掘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缩小说话的题目。说话的题目缩小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这样就能加深对话题的理解,自己更充分地加以准备,而最终能够以权威的口吻来讲述自己选择的题目。如果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听众就自然会正襟而坐,分外留意,而留下的印象就自然特别深刻。
约翰·甘德,是一本畅销的书的作者,他这样说:“我要发表演讲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搜集十倍于我有用的材料,有时甚至达到百倍。”
他这里所说的是准备写书或演讲的方法。有一回,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他的话:
1956年,他开始着手写一连串有关精神病院的文章,于是他就前往各地的医院,与院长、医生、护理人员、患者分别谈话,日复一日,走了数不清的路,记满了许多笔记本。在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政府与各州的报告、私立医院的报告、各委员会成叠的统计资料。
可是到了最后,他只写出四篇短文,这些文章简单而有趣,是绝对上乘的演讲题材。这些文章只有十几克,而他所搜集的资料,密密麻麻地记了几十笔记本,加上他那些报告,这几十克的文章所依据的材料足有几十公斤。
甘德知道,他自己挖掘的是价值连城的矿石,所以不能忽视任何一部分。他是干这行的老手,把心思全放在上面,然后披沙取金,最后拿出自己的绝活。
著作是如此,谈话也是如此,必须准备周密,以应急变。比方说,因为前一名发言者的论调,你可能不得不改变自己发言的中心;或是在后来的发言中,你还要回答听众关切的问题等,你就可能改变你的发言中心。而对于这些突发事变,你是必须有充分准备的。
尽快地选择题目很重要,千万不要拖三拉四,一再推迟,直拖到要必须决定的前一两天。如果尽早地确定题目,你的下意识就可能发挥作用,这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比如说,在每天工作完成后的零星时间里,你就能够深入地探究自己的题目,不断深化你希望表达的思想,不断地修饰你的文词。又比如说,在驾车返家、等候公交车或乘地铁时,常常会胡思乱想,你也不妨把这些时间用来思索自己的题目。
你要知道,灵光一闪的顿悟,很多时候都是来自时间的孕育。你早一天决定自己的题目,你在大脑中就能够下意识地对题目进行锤炼,使之愈加成熟。
当一个人处在这种状态中时,就会感受到最强烈的诱惑力,总希望把自己的说话按顺序排列出来,甚至用笔写出来。可是,你不要急于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你的发言就定型了,你就可能自满起来。这样,你就可能会停止更全面的思考。另外,你可能有尝试背诵讲稿的危险。
第二章 能说话
把握语言要领,遵守交流法则
一个人必须说话,说话是每个人的需要,可是说话必须说到点子上。比如说,一个人饿了必须吃饭,渴了就得喝水。可是吃什么饭,喝什么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就很难发挥吃饭的作用,达到喝水的效果。
第一节 弄清说话对象,适应说话环境
说话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任何交际场所,都离不开特定的对象,与人说话,必须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性格、彼此间的关系,谈判桌上的说话要考虑当时的气氛,哪些该谈,哪些不该谈。
同时,与人交谈,不能不注意说话的环境。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一条有效说话必须遵守的原则。
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挖掘主题
语言是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谈判桌上尤其如此。在谈话过程中,如果你语无伦次,东拉西扯,不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或面对对方的攻势自己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和理由去反驳对方,那么,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你的结果都只能失败。而使用语言最关键的地方一般都在开始的时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使用语言也是这样,愉快的开头是谈话得以深入下去的关键所在。
有这样一位高中女老师,姓赵,已经55岁了。她刚接了一个新班,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很用功,可是对环境卫生不够重视。
一天晚自习前,赵老师洗了脸,擦了点雪花膏,还撒了点香水,就来到了教室。她一进门,一股淡淡的幽香就飘进了教室。
前排的女生马上开始叽叽喳喳的:“赵老师多大年纪啦?还擦得香喷喷的?”
声音虽然不大,可赵老师还是听见了,接过话茬说:“老师我芳龄55啦!你们别看我一脸的皱纹,我还挺爱美的!这不,刚刚洗过脸,我还搽点雪花膏,撒了点香水呢。”
话一出口,女学生乐了,男学生也笑了。
赵老师于是趁热打铁,把话题从爱美之心对心理健康的作用,顺势转到环境之美对学习、生活及精神面貌的作用上来,说得学生点头称是。从那时候开始,教室、宿舍乱抛纸、果壳的现象少了,值日生比以前更重视卫生了。
赵老师开了讲话的好头,很快便进入了角色,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可爱,从而增强了说服效果。赵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谈话切入正题之前,构造一种愉快而和谐的氛围,让谈话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一般都能够获得“话”半功倍的效果。
林非是中国著名的散文研究家。在一次全国散文研讨会上,他就散文方面的专题进行发言。在发言中,他以代表房间门上贴着“请勿骚扰”四个字为例,谈语言的轻重问题。当天晚上,他很想听听代表们的意见,就来到门上贴有“请勿骚扰”字条的代表宿舍。
一进门,他便笑着对在座的人说:“各位,我现在来骚扰大家了!”
大家一见是林非,立即站起来说:“欢迎骚扰!欢迎骚扰!”当时,整个宿舍的气氛很热烈。互致问候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散文的语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
为什么能够取得这种效果,林非善于制造愉快谈话气氛关系很密切。虽然只是随便的话,可是却表现出这位散文大家使用语言机智和巧妙。他只不过信手拈来,轻松说去,谈笑间就消除了人们之间的陌生感,密切了大家的关系,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气氛的,谈话更是如此。谈话的气氛,有时是谈话高手有意营造的,有时是在不经意中产生的,可是,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总的要求就是自然、贴切,不能矫揉造作、生搬硬套。
高明的谈话者;一般都是在谈话之前就对谈话的对象了解一番,选择好谈话的内容。这样,在谈话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营造说话的气氛,从而很快进入角色。
在日常交际中,不少谈话都是不欢而散,原因就是谈话人不会营造谈话的良好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的心境下交谈,人们很容易产生求同或包容心理,常常喜欢接受对方的观点,不愿意排斥对方的不同意见。这一研究成果就是我们主张营造谈话的良好气氛的科学依据,这就是心理学对言语交际提供的有益帮助。
说话要看对象,这已经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可是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必须要认真钻研。比如,打听人家的年龄,对老年人不宜说“您几岁”,一般要说“您今年高寿”或“您今年高龄”等,而对小孩一般不说“你年龄多大”而最好说“你今年几岁了”或“你多大了”等。
如果说话不看对象,常常会事与愿违。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相传他教的学生多达三千,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来问孔子:“听到了的事情是不应该马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