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会上的确有一些“连带关系”,能凭着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给人暂时的利益。但靠这种方法得来的成功,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这与小马辛苦经营圈子获得提升也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中,“本事”与“关系”是不可割裂的,它们相辅相成。这里的“关系”,不是所谓的裙带关系,或者其他什么能使人不劳而获的“关系”,而是一个在自己事业范围的圈子内,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本领。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大圈子中,对每个圈中人来说,本事与关系一个也不能少。人是一种圈子动物,各种各样的圈子形成了人的交际网络。你没有加入一个圈子,没有与圈子中的人、事、物产生联系互动,你与他人的纽带是断裂的,自是无法收获利益、信息、人脉等。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10)
圈子中的“连带”关系有好的一面:亲帮亲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人都有帮助自己人甚于陌生人的心理,所以加入一个圈子成为他人的“自己人”,往往能成为你成功的助推剂。这样的电视剧台词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我跟你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都逃不了谁”。“一条绳上的蚂蚱”潜台词其实就是“同一国的”、“同一个圈子中的”。圈内人也就相当于自己人的意思,打入圈子内部,你自然与整个圈子祸福与共、休戚相关,与圈中人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什么都连带着一起承担。
圈子的“连带”因素也有不好的一面,此前日本“鸠山—小泽”体制的解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鸠山政权刚成立时,支持率高达77%,历史上仅次于2001年4月上台的小泉纯一郎内阁。但不到一年,鸠山的支持率骤降至20%以下。究其原因,既有普天间问题等具体对策不当之处,也与他本人优柔寡断的领导风格有关。而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的政治资金丑闻也持续发酵,而小泽是鸠山政权的党内最大支持源。正因为鸠山和小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最后造成两人“捆绑”辞职的结果。
机遇和贵人是在适当时候出现的适当的人、事、物的组合物。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完美的巧合何时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圈子,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加入一个圈子、跟对圈子固然可以平步青云,但若一朝不慎踏错了圈子,要从牵牵绊绊的关系中挣脱出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候,就更需要我们选择圈子时慎之又慎了。
定位
——圈子不同,命运不同
圈子就像一个泥坯,总是在有形无形地雕刻着一个个圈内人。不同的圈子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因此,选择圈子,一定要做好合理权衡。
圈子就像一个泥坯,总是有形无形地雕刻着一个个圈内人。不同的圈子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南山的幽静给予陶渊明淡泊平和,普罗旺斯的清新给予彼得·梅尔质朴脱俗,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告诉我,你和什么人在一起,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是说看一个人平时结交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圈子中浮沉,就可以直接看出这个人平时的为人、品行、素养等。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了。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对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长久地生活在低俗的圈子里——无论是道德上的低俗,还是品位上的低俗,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地沾染到一些坏习气。
在我老家的镇上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
十几年前,一户姓周的老乡家生了一对双胞胎,是两个很可爱的女孩子。这位老乡的表姐很喜欢他家的两个孩子,再加上周家经济境况窘迫,就送了老大给她认做女儿。不久表姐全家搬迁去了外地做生意,再过三四年回家碰面,两个小孩都长得挺高了。虽然一见面就看得出两人是出自一个娘肚子的,但性格却是天壤之别。老二晒得很黑,有什么都喜欢让给别人吃,爱往人嘴巴里塞东西。老大被惯坏了,有什么放到她口袋里就再也要不回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两个姑娘都长到15岁了,这时,她们的区别也就更大了:老二和其他普通的农村小孩一样,健康憨厚;而老大穿着名牌,不怎么和人打招呼,心情不好时甚至直接冲着长辈大喊大叫。更糟糕的是,因为她养母有吸毒的习惯,她小小年纪也开始躲在角落里吸烟。现在每次她亲生母亲一说起自己的大女儿就掉眼泪,说自己那时候为什么那么糊涂,把老大送给别人养,真是害了她一辈子。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11)
的确,圈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人是一种很容易“着色”的生物,即便是双胞胎,也有可能造就两种不同的人生结构和人生命运。同一个工厂生产的两个同样的盘子,一个可能成为招待贵宾的用具,而另一个却可能成为给猫喂水的用具。同样是盘子,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的作用和命运就不同,这就充分阐述了圈子变化带来的影响。孔明在乡下只是一个隐士,到了刘备身边,就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贤;宋江小小一个刀笔吏,到了梁山却可以呼风唤雨,动摇朝廷的根基;李斯原本是看管粮仓的小文书,离开楚国另谋发展,却辅佐秦始皇开创了一代霸业。
在李斯身上还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据说李斯在看守粮仓时,还很敬岗爱业,不能说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一次去上厕所的经历却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当时,李斯去上厕所,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些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个个瘦小干瘪且毛色灰暗,跟在粮仓中吃得肚满肠肥、皮光发亮的老鼠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李斯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在一个小小的上蔡城的仓库中做了八年的文书,从未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厕所中的小老鼠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然不知还有粮仓这样的天堂。于是,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自己狭隘而封闭的小圈子,开始了寻找粮仓的道路。
在仓在厕,圈子不同,竟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生不是在仓便是在厕,我们与老鼠其实无异,一样在营营碌碌,一样在为了生存奔波。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圈子,可以对圈子有合理的定位和权衡。在进入一个圈子前,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圈子?我在圈子中可以做什么?……
其一,人最需要的是了解自己。如果问一个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生命?事业?爱情?答案不一而足。我倒是觉得一个人要融入社会这个大圈子,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试着给自己提一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很喜欢的一位台湾插画师林怡芬就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悲伤,什么时候愤怒,才会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对自己有一定了解之后,每当面临抉择时,我们才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走最正确的路。她的说法不由得让我想起球王贝利说过的话,他说我天生适合踢足球,就跟贝多芬天生适合弹钢琴一样。
了解自己,我们才更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才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机会成本”。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自我能力的适应性及自我的心性。心性,是你走向世界的第一引力,心理的急、缓,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如果你是一个性急的人,千万不要看别人得到什么就追随什么。你要做的是,先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仔细观察和学习他人成功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三反复,从昔日经验中获取有用的方法和策略。
其二,是了解圈子,了解世界。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突然要面对社会,面对更多的圈子,这份陌生感对很多人而言都是正常的。一般对圈子的不了解通常表现出两种极端状态:一无所知和想当然。这两种状态常常使很多初涉圈子的年轻人陷入被动,稀里糊涂地就吃了闷亏上了大当。所以,对圈子抱持一份清醒而中立的认知,就不会盲目跟风以致陷在圈子中左右为难。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12)
了解圈子,包括适应圈子,调整规则。人是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圈子不同,规则就会变。小说《输赢》结尾故事里的对话,让人深思。不能随便抱的美女,到了舞场上就可以抱了——圈子变了,法则变了,人也需要换一套思维模式。有句俗话叫,树挪死,人挪活。“穷则变,变则通。”良禽择木而栖,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的最佳定位,只有体验和思考,才可以找到自己最合适、最佳的位置。
其三,我能为这个圈子做什么?在圈子中和人互动是很需要一种主动和奉献精神的。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圈子中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也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惜的。而到了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在圈内关系不够,拉不下脸开口求人。中国人讽刺临事用人,最常见的说法便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真正善于求人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作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在圈内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当然,经营圈子是不能抱持一种功利的目的——觉得圈子一定要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好处,这样的圈子就是好圈子,自己便可以好运连连,诸事顺利。圈子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代名词,它还代表着这样一种精神的存在——当你在这样的圈子里时,你的精神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你的意志会得到极大的锤炼,你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就一个真实的自己。如此,你便能在层层叠叠的圈子中圈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择优
——好圈子代表竞争力
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圈子中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选择最有优势的圈子,将会使你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一个“二八定律”,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的现象: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效率跟时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总结果的80%是由消耗时间的20%所形成的。同理,最有优势的圈子也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并不是所有圈子都是好的,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圈子中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在进入圈子前对圈子进行一番“择优”,选择最有优势的20%的圈子就能在人生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认为,最好的圈子无非分为两类:有用的和有趣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兼有。
有用的圈子,就是最有号召力、最有竞争力也最有发言权的圈子。通俗一点说,便是成功者的圈子。就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刚进社会的年轻人,猛地进入一家公司做业务——认识的人顶多就是同学或同事,需要帮忙时常会陷入“求助无门”的窘境,就算是有工作经验的营销人,若不善于建立、维系关系,也很难进一步扩大人脉圈。
                  第1章 圈子对了,一切都对了(13)
我的一个老乡小张给我讲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学毕业之后,小张开始做高端产品销售时,因为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又缺乏拓展人际脉络的经验,销售业绩很不好。小张唯一的人脉,就是过去的大学同学了,他只能求助于他们。于是,他经常打电话给自己过去的同学,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请他们帮助自己。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老同学虽然“交情”是没说的,也都真心实意地帮忙,但因为他们都是和自己一样,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除了给自己一些安慰和鼓励之外,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于是,小张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学打高尔夫球。他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参加汇聚大量高层人士的高尔夫俱乐部。因为小张发现,自己的客户应当是处在中高档生活阶层的人士,而自己平时接触的人都是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所以,必须改变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