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股或者股市低迷时的潜力股都是极具投资价值的“小西瓜”。有股票的居民不妨到证券公司办理新股自动配售或自动申购,这样一旦中了号,就等于买上了一个便宜的“小西瓜”,原始股上市时必然会获利。另外,每年的年末,券商和机构为了盘点盈余一般要调整股票和现金的比率,同时这个时段也往往是政策的“真空期”,因此这时的股价一般较低,准备进行中长期投资的股民不妨在这个时候选择价位较低的潜力股,耐心等待升值的机会。
开放式基金以其“专家理财、收益稳妥”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因基金受股市的影响较大,股市下跌时,发行完的基金有可能会跌破发行面值,如果这时你看好一只基金,可以采取“申购”的方式、以低于发行面值0。1元左右的价格买到手,你可别小瞧这一角钱,只要大市转暖、基金净值增加,涨到1元发行价的时候,别人才刚刚解套,你已经有10%的收益进账了———由此可见,买“大西瓜”的人,不如善于挑“小西瓜”的人更能赚钱。
8.理财中的“稀释减损法”
宗学哲
某地有两家银行,其不良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量的比率都是20%,上级行要求他们在一年之内将不良贷款降低10%。甲银行由行长亲自挂帅,成立了专门的清欠机构,全行千方百计抓不良贷款清收;乙银行则没有如此兴师动众地清收不良贷款,而是组织全行大力营销消费贷款。
到了年底,甲银行清收不良贷款的成效自然比乙银行好,但最后一算账,其不良贷款仅下降了3个百分点;乙银行却由于贷款营销得力,全行的贷款总量翻了一番,不良贷款所占比例一下子降了10%,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金融界,乙银行的这种“绝招”叫“稀释减损法”。其实,对于个人理财来说,这种办法也极具借鉴意义。
炒股的人可能谁都遇到过亏损,有的人为了减少损失便忍痛进行换股、割肉,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你今天刚卖出,明天这只股票就开始上涨,而且操作越频繁损失越大,实际上成了“越减越亏”。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用一下“稀释减损法”。假设你手中持有某股票1000股,目前已经从买入时的10元跌到了5元,经过观察,你发现该股票有企稳迹象,并且认为该股票具有中长期的投资价值,这时你可以用每股5元的价格再买2000股,增加持仓量,从而“稀释”你持有该股票的成本。这样,该股票上涨到6。7元的时候你就彻底解套了,此后每上涨1元,你就会有3000元进账。
除了炒股以外,家庭出现亏损的情况还有不少。如果你的家庭积蓄只有1万元,因盲目参加民间借贷等不当理财,致使这笔血汗钱打了水漂,这时多数人一定会捶胸顿足,后悔不迭,并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理财亏损的阴影会笼罩着整个家庭,有时还会引起夫妻不和,甚至会导致家破人亡。
这和炒股一样,对待亏损的态度和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出现了亏损一味地后悔、埋怨和消极会雪上加霜,使今后的生活更加陷于困境。相反,如果及时吸取教训,以失败为动力,通过为自己充电、开拓其他生财门路等方式,积极去赚钱,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你的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元以上,这时再提起你曾遭受的1万元损失,你肯定会不屑一顾地说,毛毛雨啦!———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你的财富总量增加了,从而使过去的“家庭不良资产”变得微不足道,实际上是成功实现了“稀释减损”。
9.能挣会花,善于投资
宗学哲
——不妨学学浙江人的理财消费观
最近,浙江有关部门对全省中等收入家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158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中,有三成的家庭在未来两年内有购房意向,并且其中多数已经具有了人均20。64平方的自有住房,购房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有两成的家庭有境内外旅游的消费意向,其中45。3%的家庭准备省内就近出游,68%的家庭计划跨省旅游,16。3%的家庭有出国观光的打算;四成以上的家庭有进行股票、债券、房产等高收益投资的意向。
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抽样调查,但如果仔细分析调查结果,就会发现浙江人的消费投资理念较为科学,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对全国多数省份的居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l 挣钱也要会花钱
浙江人能吃苦、会赚钱是全国闻名的。这项调查显示,善于积累财富的浙江人不但能挣钱,而且会花钱,尤其是在住房条件的改善上最舍得下本钱。人均居住二十多个平方,对许多省份的居民来说,可能已非常满足了。但浙江人把改善住房条件作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首要环节,没有住房的家庭首先考虑买房,房子“落伍”的家庭则考虑有步骤地换更好的房子。他们的理念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从而不断追求先安居后乐业的家庭梦想。
调查同时显示,浙江人不单单注重买房,而且比较善于借助信贷手段“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调查中有41。7%的家庭会选择银行按揭,26。4%的家庭选择公积金贷款,27。3%的家庭以积蓄为主,只有2。5%的家庭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浙江人的精明,住房贷款利率相对较低,贷款买房后可以将家庭积蓄投入到生意或投资中,从而有助于优化家庭财务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在有买房意向的家庭中,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知道借助公积金贷款购房,因为公积金贷款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利率比商业贷款低一大截,所以被众多购房的浙江人看好。但在其他一些欠发达省份,一边是公积金管理部门愁贷款发不出去,一边是居民为筹集房款而求亲告友四处借钱,或勒紧裤腰带拼命攒钱,却不知道利用个人公积金资源,成了“端着金碗讨饭吃”。看看人家浙江人,银行借一点,公积金贷一点,自己掏一点,买房钱就搞定了,生活得多滋润。
有了钱,除了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还要会“调剂生活”。许多人说,出去玩一趟倒是能调剂生活,但成千上万的钱没了,太不值得!浙江人就不这么想,调查中有这么多家庭要出省甚至出国旅游,展示了现代人的消费时尚。实际上,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身体,放松了心情,让你更加热爱生活,赚钱的动力也就更足,所以旅游消费实际上是物超所值。
l 投资不必太保守
该调查还显示,未来两年内有投资意向的家庭占调查总户数的43。8%。其中,股票仍是投资者的首选方式,占投资家庭的42。9%;其次是保险,占投资家庭的38。5%;债券、国库券排在投资的第三位,占投资家庭的28。8%,另外有16。3%的家庭有投资房产的意向。由此可看出,排在前四位的全是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浙江的中等收入家庭把股市作为投资首选,是因为他们知道持股是分享国民经济增长成果的最好方式。当前,中国的股市日趋规范,前景应当非常乐观,只要选好有潜力的股票,中、长期的投资回报率会大大高于普通投资方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人们财富积累的速度加快,但家人一场大病往往就会让人倾家荡产,所以人们应当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将近40%有投资意向的浙江家庭会考虑购买家庭保险,这是一种增强家庭保障能力、科学理财的体现。
“置房置地”是自古以来国人所特有的一种理财传统。面对攀升的房价,多数投资者不敢伸手,但调查中有16。3%的浙江中等收入家庭看好房产投资,说明他们对当地房产投资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懂得以房产投资来规避物价上涨带来的家庭资产贬值。
考虑国债不征利息税等因素,债券的实际利率较储蓄高出不少,这次调查中28。8%的家庭有投资债券的意向,也正是说明了“以收益论英雄”的投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浙江居民所接受。
科学地借鉴浙江人“能挣会花”的消费观,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借鉴“放弃保守求收益”的理财观,则会更加有助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10.合理消费,慎重贷款
宗学哲
——莫盲目学“外国老太太”
说起中国人和外国人理财观念的差距,多数人会想起中国、外国两个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外国老太太贷款超前消费,居有定所,生活质量高;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靠一生的积蓄,最终买下房子,却已是风烛残年,无福享受了———总之一句话:外国老太太的理财方式科学,中国老太太的观念落后。
在某国企工作的张先生一开始颇羡慕外国老太太的潇洒。当时正巧单位集资建房,他怕重蹈中国老太太的覆辙,便从银行办理了10万元的住房贷款。一次交清购房款,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一家人当时甭提多高兴了。可后来,张先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张先生和爱人都是工薪族,两人月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每月单是偿还贷款本息一项支出就将近千元,因此,家庭日常开支常常捉襟见肘,以致不得不节衣缩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住房条件虽然改善了,总体生活质量却下降了。同时,父母唠叨,老婆埋怨,张先生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非常无奈地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贷款。
随着各银行对住房、汽车等个人贷款业务的积极推介,先消费,后还款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那么,这种超前消费方式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哪些人办理消费贷款需要慎重考虑呢?
l 传统观念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不宜贷款
对于多数人来说,“无债一身轻”、“量入为出”的传统理财观念在短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此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就不宜盲目跟风,赶贷款消费的时髦。否则,到时为债务所累,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就得不偿失了。同时,办理贷款应事先多和家人商量,取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避免日后落下埋怨。
l 要考虑自身还本付息的承受能力
目前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是同期存款利率的一倍以上,每月还本付息的压力相当大。因此,贷款之前要对自己的收入情况和每月还本付息额进行衡量,仔细测算,以此确定是否贷款,或确定所能够承受的贷款额。另外,在能够向亲朋借款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贷款。目前存款利率非常低,你可以和出借人协商,按照银行存款利率为其支付利息。这样,出借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你又避免了沉重的贷款还息负担。
l 有条件提前还贷
按有关规定,银行允许借款人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贷款,提前全部归还本息的,按合同利率一次结清还本付息额;部分提前归还的,以后每月还本付息额按剩余本金和剩余还款期数重新计算。这样,如果你办理消费贷款后,手中余钱积攒到了一定数额,这时可考虑提前偿还贷款或部分还贷款。因为日常积蓄一般是存成银行储蓄,如果不及时偿还贷款的话,一方面你的存款年收益不足2%,另一方面要支付着5%以上的高额贷款利息,3%的差额就白白流失了。因此,提前还贷是减轻利息支出的好办法。
11.巴菲特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
宗学哲
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投资家,但二人的投资风格各异,索罗斯喜欢激进和冒险,崇尚“要么赚很多钱,要么赔很多钱”;而巴菲特则看中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一般不喜欢冒险,且多数人不具备索罗斯那样超乎寻常的承受力和判断力,所以,堪称巴菲特投资理念精华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更适合中国工薪族投资者。
l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
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l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
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l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
巴菲特与人们只注重概念、板块、市盈率的投资方式不同,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l 不要贪婪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到了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每个人都希望手中已经涨了数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