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饪樾牟。阈葱鸥镫鳎轿汗闯删凸γ湔嬲哪康脑蚴侨盟镫髀淙胨墓烧浦校牢蕹鐾分铡K镫骼吹轿汗和醢菟本Γ愉敢灾种纸杩诩右宰枘樱詈笪和踔桓镫饕桓隹颓涞奈恢谩4撕螅愉覆欢显谖和趺媲敖菜镫鞯幕祷埃和踅沤伞!  �
有一次,齐国使者慕名而来,想聘孙膑到齐国施展才华,孙膑效忠魏国而加以拒绝。庞涓利用这个事实,向魏王进谗:“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心仍在齐国,这次齐国使者来就是与他私通的。”魏王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加罪孙膑,就这样,孙膑莫名其妙地被处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受刑后,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劝他在狱中写兵书。兵书写成之后,庞涓露出了本来面目,想把兵书据为己有。孙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造成的。孙膑万分绝望,他决定忍辱逃生。   
从此,孙膑便装成受刺激过度而发疯了,庞涓开始并不相信,对他施以种种非人的折磨来加以考验。把他拖入猪圈,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在猪尿里打滚,还吃猪食,啃泥巴,通过这些残酷而致命的表演,终于使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派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陈述他被害的经过并请求营救。齐使用计策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重用于大将田忌,拜为齐威王的国师,指挥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杜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射杀了庞涓。   
历史上占取别人的利益而埋下隐患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中庸处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今,我们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人人都有一种危机感,生怕丢掉饭碗,丢掉手中的权力,所以有些人行为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想投机取巧地侵夺,占取他人的利益,致使人际关系陷于紧张。当你身边有试图已经抢你功劳的人,该怎么办?第一,要寻找恰当的机会向对方澄清功劳是你的。第二,不妨夸赞抢你功劳的人,然后重申功劳是自己的。这种方法对下属和职业女性来说特别需要。第三,退出争夺战。初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一种方法,但对某些人来讲,这或许是最好的。你应该问一问自己:哪个更重要,是暂时的利益,还是长久的人际关系利益?如果你看重的是与人长期相处的利益,不如把功劳让给对方,或“以德报怨”,让对方感到你是个大度的君子。   
在为人处世上,我们切不可抢人功劳,占取他人的利益,往往一时之欢,片刻的满足,埋下的却是长久的祸患,要明白世上有种人是“记仇”的,你今天占取了他一份的利益,他明日可能要讨回十二份的利益。   
为人要活出个有志气的样子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   
人生在世,站立的角度很重要。怎样摆好自己的位置呢?是集中表现在考虑问题的本身,还是什么问题都顾及个人的利益呢?拿前者来说,自然会将事情做好,因为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解决问题上;而后者个人利益第一,处理问题越来越糟,即使最后成功了,也会带来一些难免的损失。因而处理事情,站立的角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注定是要奋斗的。奋斗者的人生充满着希望和辉煌。生命在希望中延续,在辉煌中闪光。社会分工各有不同,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垒成社会的繁荣,他就应为此而骄傲自豪。   
就生活的价值而言,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苛待自己宝贵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富也好穷也好,都安安心心。就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而言,只要它确实存在,就决不会因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不能嗜欲太过,乃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当年,陶潜荷锄自种,稽叔树下苦练,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都没失去志气和节操,他们的精神万古流芳。   
秋水淡泊而深远,倒觉得天开地阔,贫穷的滋味大概都是这样,因为本身一无所有,对于世间万物不起执着与贪恋,心胸自然坦荡。不如富贵中人,宛若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的样子,才可见秋水之美丽。如此方明白天地间万物皆是平等的。富贵与贫穷,就像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只是人心不平衡罢了。   
人们在任何时代,只要他不安于现状而生活开始奢侈时,也就是骄傲之心萌芽的开始,从而也是造成他走向灭亡之路的开始。   
人穷志短,这句俗话当然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倒下的懦夫。的确,有一些修养不够深的人,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整天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这样下去,自然难以创造新气象,前途事业也就不会有起色。前进的道路并非尽是坦途,只有经过一番磨练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确实是足资凭籍的箴言。   
抱怨别人时,问问自己有没有问题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女人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听了她的耻笑对面女人的话后,到窗前一看,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她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看到他人的问题,别人的缺点,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容易些;而把错怪给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有人总是怨怪别人如何如何坏,什么事做法不对,但是换到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别人又如何看你呢?   
与人相处,不仅利不能贪,功也不能贪,名也不能贪;不仅功要让,利也要让,名也要让。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灾祸。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无论古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向他人付出,所以群众支持拥护他。中国人历来把谦逊辞让,作为德的首位。这是一种稳定社会关系的智慧。   
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失败,能自认这方面的错误,就能让人感德;在有成就时,能让功于他人,就能让人感恩。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事业成功了而不可居功自傲,不仅让功要这样,对待名誉也要这样,对待利益同样如此,要学会谦让。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让,就什么事都留有余地,福祚无量。”现实生活就这样,你自谦人们对你就越服从,你自夸人们对你就越怀疑。恭敬可以平息人的怒气,贪婪最容易引起争端。   
小李由于工作上有点小麻烦,情绪比较低落。一天早上小张忙着打扫办公室,小李拿着一张报纸斜靠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地看着。小张知道小李最近不顺心,也就没要他一起收拾办公室。   
小张收拾茶几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小李放在上面的茶杯碰掉地上摔碎了。这茶杯是小李一位老同学从泰国带回来送他的,小李很珍爱,没想到让小张打破了,小李当时脸就拉长了。小张的火气也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就是一个杯子吗,看你心疼的,好像朋友连个杯子都不值。不要受了主任的气,把脸色给我看,拿朋友当出气筒算什么英雄好汉。”   
小李本来工作中的麻烦令他感到痛苦和沮丧,小张的一番嘲讽挖苦使他觉得同事们都对自己不怀好意,他说:“你受宠哟。”   
小张也不示弱:“那倒是,讲不定哪天我就是主管。”   
随着情绪的失控,双方偏离了朋友之间交谈的正常轨迹,也偏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小李抄起茶几上的小张的杯子奋力一摔,小张觉得心都快碎了,绝望地毫无理智地哭骂:“摔吧!有种的把这里所有东西摔碎!”一对朋友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争吵不休……   
人生在世,工作生活,脱离不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处,不能没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须有个准则,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于乱套,这就是对待人的道理。对待人的道理,最高的准则就在于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于求取最完美高尚的道德。”能有所追求,一方面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面在执行时有所遵循。这就是准则,或者说规范。   
敞开心扉,以心换心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知人之疑己而弗舍者,必其所存也;知人防己而避者,必有其所倚也。   
——《郁离子》   
张九龄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彼此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既要用人,就要充分信任他,而诚实的人才也必定能够引起别人的怀疑,所以如果知道别人怀疑自己却不肯舍弃,这种人才必定有他存在的必要;知道别人提防自己却不躲避,这种人才必定是他有可依赖的地方。   
从一般情形来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原则。   
汉昭帝时,燕王刘旦和大臣上官桀对司马大将军霍光很忌恨,两人勾结起来以燕王名义写信密告于皇帝,说霍光在离开京城时,军官们用对待天子的礼仪来对待他;他还擅自调动军队,专权放纵,可见他有不轨之心。信送到皇帝手中后,压了很长时间没做处理。   
后来霍光听说了这事,他回来后,不敢上殿觐见皇帝。皇帝立即召见霍光,说:“我知道那份奏书内容有假,将军是无罪的。将军调动军队还不到十天,燕王离此地很远,怎么会知道呢?”   
霍光听到后心中十分感动,从此更加忠心于皇帝。   
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是充分表现领导者的风度,也是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   
唐宪宗时,李塑率兵讨伐叛军吴元济,攻破了新栅,俘虏了叛军将领李祜,本应该杀掉而后来却赦免了他。李塑把自己的衣服送给李祜穿,把饭送给李祜吃,和李祜同住在一个营帐里半年多,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然后又把军队交给了他,派他作先锋,虽然李祜的妻儿还留在叛军中,李塑也不怀疑他。李祜带领军队深夜顶风冒雪行军一百六十里,生擒吴元济,立下大功。   
但高傲者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看重自我形象,感觉良好。与这种人打交道不妨采取投其所好的方式,对其业绩、学识、才能等给以实事求是的赞美,使其荣誉心、自尊心得到满足。这样就可以从心理上缩短距离,能起到不被怀疑和排斥的作用。比如,有位生性高傲的总裁,一般人很难接近,他的生硬冷漠面孔常使人望而却步。有位外地来的公关人员听说了他的脾气,一见面就微笑着扔了一支烟说:“总裁,我一进门就有人告诉我,总裁是个爽快人,办事认真,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外地人格外关照。我一听,高兴极了。我就爱和这样的老总谈,痛快!”总裁的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笑容,接下去谈正事,果然大见成效。   
这位公关人员的成功便得益于他了解高傲者不容人的心理,所以以恭维话来攻心。这样,对方就不好意思冷漠一个恭维尊敬自己的人了,自然会在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不能以心换心,就采取攻心术,但是,恭维的话最中听的,当然要对方感到确有其事,这样对方才会接受。如果进行肉麻的吹捧,拍马屁,清醒的高傲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小视。另外攻心的赞美要适可而止。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高傲者改变态度的手段,为的是接下来更好的交流。如果一味赞美,而不及时转入正题,就失去了意义。   
切莫自作聪明 
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   
——苏轼《文与可字说》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他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他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别人逼得无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