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凋天龙游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凋天龙游记-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笔私杳纷杂鳎砻髁俗约旱娜松群透呱星椴佟U饫嗵饣蚬盘澹蚵商澹缆豕掳粒绺窠评畎住H缢摹栋酌贰肥骸氨┝种兄松恚煌依罨旆汲尽:鋈灰灰骨逑惴ⅲ⒆髑ね蚶锎骸!笔吮砻髁俗约憾郎破渖怼⒈杀×魉椎钠犯瘛M趺岬氖诿髑迨逼谑艿叫矶辔娜说闹厥樱兰酆芨撸跋炱拇蟆�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一号铁笛道人,绍兴会稽(今属浙江)人。杨维桢个性狂狷,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他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超乎寻常的构思和奇特不凡的意象,力图打破元代缺乏生气的诗风,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他的诗论和创作都明显地表现出排斥律诗而提倡古乐府的倾向,他潜心写作古乐府并十分自许,他的学生以此宣扬他为“一代诗宗”。杨维桢所著诗文很多,有《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铁崖文集》等。他的乐府诗最能体现“铁崖体”的特色,如《鸿门会》、《五湖游》等。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或拟古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使人耳目一新。他的竹枝词、宫词和香奁诗也很著名,如《西湖竹枝歌九首》、《香奁八咏》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生气的特征与元代中期平稳雅正的诗风背道而驰,在当时特别引人注目,但这种风格受李白、李贺的影响很深,独创性并不高。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有诡异晦涩的特点,也与李贺诗风一脉相承。杨维桢是元末诗坛领袖之一,在东南地区影响很大,追随者很多。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对明代诗歌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元代中后期还出现了许多擅长诗、词、曲的少数民族作家,如维吾尔族人贯云石、回族人萨都剌、蒙古族人泰不华、突厥人迺贤、色目人余阙、回族人丁鹤年等人,还出现了回族散曲家阿里耀卿、阿里西瑛父子。他们的汉文诗歌在艺术上都相当成熟,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贯云石和萨都剌。

    贯云石(1286—1324)是元代少数民族中涌现出的文学家、戏曲音乐家、诗人和书法家。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斋,别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人。其祖父为元朝名将阿里海涯,其外祖父是精通汉学的维吾尔族名儒廉希闵。廉希闵是元初三朝名臣布鲁海牙之子。《元史…布鲁海牙传》载:“初布鲁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宪适生,喜曰:‘吾闻古以官为姓,天其以廉为吾宗之姓乎!‘故子孙皆姓廉氏。后或奏廉氏仕进者多,宜稍汰去,世祖曰:‘布鲁海牙功多,子孙亦朕所知,非汝当预。‘……子希闵、希宪、希恕、希尹、希颜、希愿、希鲁、希贡、希中、希括,孙五十三人,登显仁者代有之。”廉希闵的弟弟廉希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亲信大臣,自幼熟读经书,深通儒家之道,被忽必烈誉为“廉孟子”。《元史…廉希宪传》载:“世祖为皇弟,希宪年十九,得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由是知名。”贯云石自幼就常随母亲廉氏住在廉家别墅“廉园”里修文习武,园内有两万多卷藏书,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汉文化的深厚熏陶。

    贯云石初袭父职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27岁任翰林侍读学士,是历史上第一个维吾尔族翰林学士。他出身武官家庭,自幼武艺超群,后弃武学文,酷爱汉族文化,学习勤奋,多才多艺,在诗文、散曲方面有很深造诣。他专心致力于学问,潜心研究我国古代典籍,著有《孝经直解》一书。1308年,他北上大都(今北京),从师于著名古文家姚燧。他十分倾慕大诗人李白的豪情逸志,淡泊功名利禄,更醉心于当一名江南隐士,于是称疾辞官,浪迹于江浙一带,与汉族士大夫交游,写作了大量散曲,著称于当时。今存小令79首,套数8篇。《元史…小云石海涯传》载:“小云石海涯,家世见其祖《阿里海涯传》。其父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小云石海涯遂以贯为氏,复以酸斋自号。母廉氏,夜梦神人授以大星使吞之,已而有妊。及生,神彩秀异。年十二三,膂力绝人……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稍暇,辄投壶雅歌,意所暢适,不为形迹所拘。……北从姚燧学,燧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偶过梁山泊,见渔父织芦花为被,欲易之以䌷。渔父疑其为人,阳曰:“君欲吾被,当更赋诗。”遂援笔立成,竟持被去。人间喧传芦花被诗。其依隐玩世多类此。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其视死生若昼夜,绝不入念虑,攸攸若欲遗世而独立云。”从其经历和诗歌作品来看,他已经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文人。

    贯云石特殊的身世背景与生活经历,使他的散曲风格豪放洒脱,风格独特,既有北方豪士的爽朗英风,又兼江南文人的清新飘逸之气。如《双调…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曲子表现了他抛弃名利后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如《双调…殿前欢》:“楚怀王,忠臣跳入泪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作者在对屈原的景仰和历史的反思中,以冷峭荒诞的反诘、奇诡洒脱的讽笑表达了对丑恶现实的蔑视并予以彻底否定。如《中吕…红绣鞋…无题》:“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这首曲把两情缱绻表达得异常生动热烈。如《双调…蟾宫曲…无题》:“凌波晚步晴烟,太华云高,天外无天。翠羽摇风,寒珠泣露,总解留连。明月冷亭亭玉莲,荡轻香散满湖船。人已如仙,花正堪怜,酒满金樽,诗满鸾笺。”此曲歌咏杭州西湖,在整饬的格律中仍流动着豪放飘逸之气。如《南吕…金字经…无题》则显得更柔美感伤:“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第四声。情,夜深愁寐醒,人孤另,萧萧月二更。”

    贯云石也擅长写诗填词。他的诗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豪放洒脱,尤以歌行和古乐府为人称道,有《采石歌》、《君山行》、《观日行》等优秀诗篇,今存诗38首。他的诗或讴歌大好河山,或凭吊历史人物,或抒写思乡之情,或表达摒弃荣华、追求淡泊的愿望。他任翰林侍读学士时写了一首七律《神州寄友》:“沧海茫茫叙远音,何人不发故乡吟。十年故旧三生梦,万里乾坤一寸心。秋水夜看灯下剑,春风时鼓壁间琴,迩来自愧头尤黑,赢得人呼小翰林。”在浓重的思乡情中依然充满英豪奇纵之气,颇有点盛唐气象。他早期的代表作《桃花岩》充满了奇思遐想:“美人一别三千年,思美人兮在我前。桃花染雨入白兆,信知尘世逃神仙。空山亭亭伴朝暮,老树悲啼发红雾。为谁化作神仙区,十丈风烟隔淮浦。暖翠流香春自活,手捻残霞皆细末。几回云外落清啸,美人天上骑丹鹤。神游八极栖此山,流水杳然心自闲。解剑狂歌一壶外,知有洞府无人间。酒酣仰天呼太白,眼空四海无纤物。明月满山招断魂,春风何处求颜色。”这首歌行体诗颇有李白的风格。

    1314年秋,贯云石南游途中经过梁山泊。贯云石喜爱那里一个渔翁用芦花絮成的被子,渔翁要他用诗来交换。贯云石略加思索,吟出了一首七律:“采得芦花不涴尘,绿莎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这首《芦花被诗》曾广为流传,他以诗换取芦花被一事也被传为文坛佳话,他则又自命别号“芦花道人”。他途经当涂时写下《采石歌》:“采石山头日颓色,采石山下江流雪。行客不过水无迹,难以断魂招太白。我亦不留白玉堂,京华酒浅湘云长。新亭风雨夜来梦,千载相思各断肠。”诗人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无限仰慕。

    贯云石的祖父阿里海涯当年是忽必烈的南征大将,曾立下赫赫战功,他对此很是自豪。他南游登上岳阳楼时写下了著名诗篇《岳阳楼》:“西风吹我登斯楼,剑光影动乾坤浮。青山对客有余瘦,游子思君无限愁。昨夜渔歌动湖末,一分天地十分秋。”岳阳楼是其祖父阿里海涯当年建功的战场,他在飒飒西风中重登此楼不禁心潮起伏,无限追念。他化用杜甫诗句,通过有和无的对比、一与十的对举,表达了豪迈壮阔的胸襟与情思。他的诗歌往往于儒雅中时时溢出豪放与洒脱。如《蒲剑》诗:“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菖蒲本是一种有细长型叶子的植物,作者看到的菖蒲却化作寒气袭人的三尺青锋,眼前景变成杀气腾腾的战场;而“销尽锋棱恨转多”一句抒写了作者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贯云石儒、佛、道兼修,早已参透生死。他隐姓埋名,易服藏迹,定居在钱塘(今杭州)正阳门外,靠卖回药为生,与友人或参禅论道,或吟诗弄曲。明代文学家李开先的《词谑》记载了贯云石的一则轶事:“一日,郡中数衣冠士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1324年,他刚三十九岁便病逝于杭州,临终前口占一首《辞世诗》:“洞花幽草结良缘,被我瞒他四十年。今日不留生死相,海天秋月一般圆。”诗中没有丝毫悲凉之气,他置生死于度外的超脱与自信、达观与幽默却长留人间。

    贯云石的词今存2首,其一是《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晚来碧海风沈,满楼明月留人信。璚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十二阑干,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这首词描绘了明月楼巍峨秀美的景象,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所思所感,颇为后世文人所称道。

    由于家学影响,贯云石的孙女也能写诗填词。《元史…小云石海涯传》载:“孙女一人,有学识,能词章”。可惜,史书上未留下这位女诗人的名字和作品。

    萨都剌(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元代回族(蒙古族?)诗人。他出生于代州(今山西代县),因代州古称雁门,遂为雁门人,其诗集名为《雁门集》,存诗700余首,词15首。萨都剌以写宫词、乐府诗著名,如《芙蓉曲》,这些作品受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风的影响颇深。萨都剌一生遍历南北各地,他的记游写景诗较多,诗风雄厚、沉郁、清丽兼备,如《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剌也善于写词,《满江红…金陵怀古》和《百字令(念奴娇)…登石头城》两首词被广为传诵。如《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蛩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词人面对古今兴替、人事变迁,不禁怀古伤今,感慨万端。如《百字令(念奴娇)…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月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作者登高览景,吊古伤今,情调苍凉,笔力凝重,人生无限感慨寄寓其中。这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