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英又将遗孤二人,托蔡德忠等带出重围,长成后继承先父遗志。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于是开始。
郭秀英姑嫂带领三十多名志士先向敌军阵中冲杀,以一挡百,反复冲击敌营,砍杀清军数十人。
与此同时,蔡德忠等五十多人则从相反方向突围杀出,清军畏其神勇,纷纷后退。
这批人乃冲出重围,留下了日后洪门组织的基本力量。
郭秀英,郑玉兰姑嫂二人身负重伤,终因人孤势单,所率志士牺牲殆尽,双双毅然投河自尽。
船夫谢帮恒父子均为反清人士,事后从河中捞出二人遗体,先藏于船中,当天晚上埋葬于三合河畔。
当年冬天,又在河畔村落附近建立〃姑嫂庙〃,外表和一般村落的〃社会坛〃一样,使清廷官员无法识别,以便日后反清志士前来凭吊。
蔡德忠等数十人突围之后,开始潜伏在附近的山野之中,随后,分批化装成各种人物,再行北上,先后到达湖北边境的万云山,山中有一个寺叫万云寺,主持名叫万云龙,他收容了蔡德忠等人,共同谋划复明大计。
此外,万云山的附近还有一名反清志士,设立了〃白鹤道观〃,自称〃白鹤真人〃,以研究道教为名,暗中招揽反清复明志士,此人便是陈近南。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雍正初年任翰林院学士。
身侍清宫,心怀故国。
火烧少林寺后,更对清朝不满,于是辞官回乡,厕身道教。
陈近南与万云龙一道一僧,居住如此近,且志趣相投,蔡德忠等人的到来,更是增加了生力军。
于是他们决定成立一个足以号召天下的组织。
事前他们派出很多人马,分别到各省各县。
邀请各地反清力量的领导人物,集中一堂,共商大事。
这就有了洪门历史上著名的〃红花亭〃大结义之举,其时正是雍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参加洪门首次聚义大会的首要人物,在文字上有记载的,除了万云龙、陈近南及〃前五祖〃蔡德忠等人之外,来自广东的有吴天佑、吴廷贵、洪大岁等;来自福建的有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等;来自江西的有黄昌成、钟玉英等;明室遗臣及各地的反清志士,闻讯自动前来的有二千人之多。
〃红花亭〃聚义时刻为〃丑时〃,也就是夜半更深之时。
众人推选陈近南为〃香主〃。〃
红花亭〃聚义之后,香主陈近南就与大家一起策划进行反清的武装起义,先由洪门兄弟捐出钱财,毁家纾难者不计其数,集中财力物力后,他便派人分头到各地招兵买马,人员陆续集中于襄阳一带,清廷注意到此地民众有异动,因此也派重军集结于湖北省各主要城镇、要道。
同年八月二十一日,陈近南认为诸事就绪,于是发号施令,登坛点将,任命苏洪光为〃先锋〃,吴天佑等为〃中军〃,吴天成等为〃后卫〃。
他向北遥祭崇祯,然后挥军向湖北中心武汉进发。
进军之初攻下若干州县,到九月初接近武汉时,却遇上了八旗军,清将于成龙颇具大将之材,一经接触,洪军就被击败。
第五章开堂授徒(6)
被奉为明王崇祯〃皇孙〃的朱洪竹在乱军中失踪,大将万云龙亦在战斗中战死。〃
香主〃陈近南命令撤军,沿途屡遭清军截击,残余力量,只好退入襄阳死守。
清军自然不会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他们立即开始攻城。
洪军虽败,士气犹存。
也许他们意识到襄阳肯定是他们可以坚守的最后一个阵地,再退一步,则欲退而无所退,于是他们在百姓的帮助下,死守此城竟达三月之久。
在此期间,清将屡次投书招降,但陈近南等洪门英雄绝不为之所动,而守城力量已达到再衰三竭的地步,伤患日众,粮草不继。
在这种情况下,陈近南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将残余部队分成五股,分路突围,以保存仅有的力量。
倘能突围成功,各部分散到各地潜伏,待机建立洪门山头,作长期抗清之计。
五股人马在突围之前,陈近南留给大家一首诗,他让大家牢记在心,以备他日联系时使用。
这首诗就成为洪门史上最有名的一首诗: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
此事传与众兄弟,后来相会团圆时。
自此之后,洪门组织转为地下发展,代代相传,据陈余祥的师傅说,广州的〃洪胜堂〃属于万云龙的遗部。
洪门组织经历过几百年的演变,组织形势、入堂仪式及口号暗语虽没有改变,但实际在行动上早已脱离了〃反清复明〃的性质,成了各自为政的纯黑社会组织。
陈余祥的师父从师祖手中接过〃洪胜堂〃的时候,在广州的洪门组织还有很多,都依靠贩卖军伙、走私鸦片、设赌局、开妓院等维持堂口所需的日常开销。
各个堂口同在一起,经营的也是同样的营生,这样难免有利害关系的冲突。
实际上,陈余祥的师父及上辈、上上辈的师祖们,谁也没有逃脱过江湖恩怨,整生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
万云飞一生英勇,练得一身使暗器的绝技,江湖上提起〃飞镖万云飞〃没有不谈之变色的,不知有多少身手不凡的好汉死在他的手下,谁想到了暮年,随着手枪、炸弹之类涌入黑道,特别是军阀势力的介入,使他产生了厌倦江湖风浪的念头。
细想起来,并非是他怕死,而是经历风险太多,突然产生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陈余祥、陈百威是他最后的两个弟子,收下后仅跟随不到两年,所授的武功也只是一些拳脚和刀棍。
陈余祥、陈百威投靠万云飞的目的是为了学成〃飞镖万云飞〃绝技,到最后,万云飞不仅没有传授,反而劝他们不要涉足江湖,应趁早退出。
陈余祥、陈百威依师傅之言回到东莞乡下,想凭着一身力气耕耘田地谋生,没想到生活不遂人愿,连年干旱。
只得南下香港。
陈余祥、陈百威准备在香港建立第一个洪门组织,发展对象为晒鱼场渔民、市场小贩及湾仔码头的搬运工。
这些人对〃洪门〃虽不是很熟,但道听途说不少,都知道这是一个秘密组织,加入的人都要拈香拜祭香主万云龙,喝血酒,然后练武功,从此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不再担心被人欺侮。
陈余祥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最利于搞组织,虽不敢保证一声号召便应者云集,最起码会有人响应。
两位一合计,再跟何南、文贵商量,便一拍即合,特别是文贵,早就希望香港能有这样一个堂口,并马上献计:〃既要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必须拿出点东西让人信服,比如当年陈胜、吴广起兵,在鱼肚里塞字条,上书'陈胜王',又比如太平天国起兵,洪秀全得益拜上帝会。〃
陈余祥点头:〃文贵叔说得很对。
不过,我们可以绕过这一道。
不瞒各位,我和阿威在来香港之前已在大陆入过洪门组织,并且还有辈分。〃
文贵眼睛为之一亮:〃你们真的入过'洪门堂'?〃陈余祥点头:〃是的,我们的组织叫'洪胜堂',堂口设在广州,堂主万云飞。〃
第五章开堂授徒(7)
文贵惊讶道:〃是不是'飞镖万云飞'?〃陈余祥:〃正是敝人的师傅。〃
文贵击掌:〃这就好办了,洪门会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组织,只是两位要拿得出凭证最好。〃
陈余祥从怀里拿出一面真丝〃委任状〃,上书的职位是〃洪胜堂〃红旗五哥。
原来加入洪门组织,等级制度十分森严,除〃龙头大爷〃、副龙头、护印大爷、护剑大爷这几位核心人物外,还分为内外八堂。
内八堂:香长,又称〃军师〃。
坐堂:又称〃左相〃。
盟证:又称〃中堂〃。
陪堂:又称〃右相〃。
管堂:又称〃总阁〃。
执堂:又称〃尚书〃。
礼堂:又称〃东阁〃。
刑堂:又称〃西阁〃。
外八堂:心腹,又称〃堂内军师〃或〃心腹大爷〃。
圣贤:又称〃堂外军师〃或〃圣贤二爷〃。
当家:又称〃当家三爷〃或〃桓侯〃。
管事:又称〃红旗五爷〃。
花管:又称〃巡风〃。
贤牌:又称〃守山〃。
江口:又称〃检口〃。
么满:又称〃老么〃、〃铜章老么〃、〃铁印老么〃等。
陈余祥〃红旗五哥〃的级别属于〃外八堂〃的第四位,按大陆参加洪门组织的规矩,凡红旗以上的高层人物,都有山主的委任状。
陈百威的级别是外堂的花官,又称巡风,没有〃委任状〃。
文贵是位见多识广的老江湖,对洪门组织有所了解,接着又和陈余祥谈及什么〃前五祖、后五祖〃洪门典故、入会规矩,陈余祥对各种暗语、诗词都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文贵一时兴奋,竟手舞足蹈起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只要阿祥到时把这些条条框框、立法搬弄出来,保证全香港都会轰动,纷纷加入我们的组织!〃陈余祥道:〃这一点我也有信心,但还得做一些前期工作。
比如前五祖与万云龙、陈近南在红花亭大结义之前,先放出风声,说某日在河畔发现一具重五十二斤十三两的白石香炉,炉底刻有'反×复明,四字,以暗示'反清复明'之举是天意的安排,五十二斤又十三两的解释则为'五湖'、'二京'、'十三省'。
此外,又特意设置一名来路不明的少年,朱唇方口,仪表非凡,经陈近南、万云龙查询证实之后,认定是崇祯皇帝的孙子,太子妃李氏之子,让与会之人更觉得这是天意所归。〃
文贵点头:〃这实际上也是洪秀全那一套拜上帝会的做法,不过也很重要,现在有了阿祥的红旗五哥委任伏,我便在这基础之上设一个计,由阿南、香珠、阿威分头去行动,对所有熟悉的人灌输洪门在江湖上讲义气、劫富济贫的思想,然后又说大陆洪门组织非常同情香港同胞受尽英国政府及本土恶势力的双重欺压,特派遣武功高深、刀枪不入能飞檐走壁的红旗五哥及师弟前来拯救。〃
众人一致赞同文贵的提议,文贵得意道:〃还有一点也重要,为了便于大家记住这位洪门大侠的名字,阿祥必须有一个上口的绰号,就起名叫'卖鱼祥'怎么样?就说这段时间卖鱼祥要深入到各处市场,传经讲道。〃
南叔道:〃这绰号好,我们和彭昆争斗,大家对阿祥都有神秘感,这样一宣传,相信的人肯定多。〃
于是大家分头行动,菜市场、码头、茶楼,到处传颂着大陆洪门派〃卖鱼祥〃前来香港拯救港民的消息,又说卖鱼祥武艺超群,刀枪不入,与梁再堂斗法,以一当百……这些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十天传遍了铜锣湾、湾仔码头、中上环、塘西及皇后大道各处,到处沸沸扬扬,越说越神乎。
预期效果达到了,文贵按原定计划放出风声,说〃卖鱼祥马上开堂收徒〃,传武艺和洪门教义。
不到三五天,不少年轻人按捺不住,四处打探〃卖鱼祥〃的下落,有人听说〃卖鱼祥〃经常在春园街市场出没,便亲自跑来寻找……至此,陈余祥,文贵认为条件已经成熟,便请来工匠、木工将筲箕湾何南、文贵的住宅按〃堂口〃的布局装饰一新,放出风声,说〃卖鱼祥〃将于九月初一在筲箕湾华人住宅区开堂收徒……消息一经传开,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陈余祥预计的人数远远超过想象,两栋平房不够开堂立坛,于是又把前后四栋房屋租下来,用红砖砌了围墙,围墙正北开一扇大门,门内是一块空地,这空地是原来的宅主傅灵华拆了一栋旧木屋准备重新兴建砖房的宅地,现在被陈余祥租用,恰好可以做演武之地。
第五章开堂授徒(8)
傅灵华祖籍福建,祖上早在1840年以前来港,香港成为英占区后,便和一些外乡人一起从英国人手中购下筲箕湾大片地皮,准备做菜地耕种,当时的筲箕湾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蛇虫出没,地价相当便宜。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也是傅家命该发财,这片地皮烧了杂草种上菜蔬不久,由于这里紧邻湾仔码头,维多利亚港逐步成了世界最繁荣的黄金港,这样招至大批码头搬运工的涌入,他们大多来自大陆,居无定所,傅家祖先灵机一动,便在此处筑起了简易工棚租给码头工人。
随着天然良港的不断开发,房屋出租业越来越繁荣,慢慢有了钱。
傅家鸟枪换大炮,开始大造房屋,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便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傅灵华作为业主,因房屋太多,常为收房租的事苦恼,今听得大陆〃洪门〃来此开堂立台,便有心加入,加上文贵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立即赶走几家房客,愿意〃无偿借用〃。
陈余祥既然要重出江湖,当然是以义气、信用为重,许诺只是〃租用〃,待堂口兴旺之后,房租一一归还。
堂口正北围墙内是一片空地,空地过去是两栋砖房,可做堂口常用人员的聚会休息地,再向前是以前南叔、文贵的住屋,里头拆去隔墙,使之变成几个大间,文贵那边做堂口办事处;何南这边作为会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