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称职率达不到一定要求,经党委考核确属不称职的,将离开该领导岗位。这就是全程的“民意否决制”,也称作“三票制”。    
    2002年4月,白城在提拔任用副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过程中,将干部的初选权交给了群众,实行群众无记名投票“否决制”。结果,全市共对464名拟提拔到县(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实行群众投票,其中44人的任用因所得群众支持票未过50%而被否决。    
    35岁的仲伟刚现在是白城市通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7岁的那年,他在大安市四棵树乡党委副书记任上干了3年,决定角逐西大洼乡乡长。但在最后的市委常委差额票决中两次“败走麦城”。他痛定思痛,总结教训,查找工作差距并努力赶上,终于在年底成功竞争到月亮泡镇镇长一职,后来又通过票决担任了六合乡党委书记。2002年9月,在白城全市各县(市、区)政府班子换届工作中,按照白城市干部提拔的程序规定接受民意测评获得较高票数,被列为通榆县政府副县长候选人,并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顺利当选副县长。    
    “三票制”特别是“民意否决”制度,在白城当地掀起了一股政治风暴。多数干部现在终于发现,市委不是在做花架子,而是想真正革除干部制度中的弊端。    
    白城市的做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的重视,媒体多次作了介绍,引来了甄小英等北京专家的实地调查。    
    甄小英在白城听到市委领导的介绍后很兴奋,因为这个经验启发了甄小英对有关反腐败制度的思考。    
    甄小英曾在《正确判断党的作风状态及其信心问题》一文中说,腐败问题是党内外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作风建设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同志对党的作风状况不满意,主要是对党内和社会上产生严重腐败现象不满;对搞好党风建设信心不足,也主要是对能否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信心不足。    
    她认为,白城的这种“民意否决制”和“票决制”,在扼制用人上跑官、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以及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她认为这种用人上的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的差额票决制,对于完善党委常委会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对于进一步发挥全委会的作用,防止一把手权力过大,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有积极意义。广东就进行了这样的试点,对重要干部的任命,由党委常委会提名,由全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这样,就把干部人事问题的决策重心逐渐向全委会转移。    
    由于下基层,甄小英接触了不少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员,大家反映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他们希望选举要能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不能变成变相的委任。    
    在甄小英看来,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机制的党,党内也需要有竞争机制,差额选举就是一种竞争。党向人大推荐的重要干部,应该在党内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推荐名单。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在人大落选,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大代表中的党员就不选他。群众意见大,人民不拥护的干部,在党内也不能重用。有的地方不通过党内民主程序,把群众意见大的干部推荐到人大,落选后,又安排到党的工作部门,这样的干部还美其名曰“人民不要,党要”。这种现象损害党的形象,也影响党员的积极性。    
    在她看来,实行全委会的“票决制”,买官卖官就相当困难了。全委会人很多,买官者的交易成本就会很高,而且这些人也不可能都听他的。她强调,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党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的现实选择。    
    甄小英教授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思考是发人深省的。人们不会忘记在2003年夏季到来前中国政治理论界的那场“甄小英旋风”,人们更不能忘记甄小英教授若干年为党建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现在,甄小英教授的思想已日趋成熟和尖锐,她的每一个思考成果都可能引起中央高层和海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第二辑甄小英 (5)

    附录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甄小英 李清华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原则和前进方向。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离开了政治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政治保证。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没有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能够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上,而且表现在能够创造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上。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发展人民民主是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执政的共产党没有任何超乎人民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更没有任何超乎人民权利之上的特殊权力。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从根本上说,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人民民主也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并服务于社会。政党因其代表了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信任和支持,而取得执政地位;也因其对于国家权力的运作符合并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有效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人民民主,进一步革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当前,政治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各种价值观念、政治文化和政治模式的冲突、比较、竞争和借鉴愈益深刻,这对我们党如何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化道路提出了挑战。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和一些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看,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是死路一条;不改革政治体制、不实行人民民主同样是死路一条。因此,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党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的现实选择。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不仅是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选择,是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决定了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首先,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先导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是与对党内民主生活的认识密切相关的。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往往是以党内民主生活的习惯和经验为基础的。党内民主化的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其次,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决定了党是人民民主权利坚定的维护者。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第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无疑会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因此,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以执政党自身的民主化为前提。没有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党是人民民主政治理念的最坚定的倡导者。党把“主权在民”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并从制度形态和政治实践上使其由理想变为现实。党是人民民主政体的缔造者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建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一系列具体制度,以及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业民主管理、行业自治等一系列基层民主制度,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勇气。党是民主传统和作风的培育者和行动表率。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和民主作风,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财富。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由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内在的统一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决定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属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民主。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民主,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两者都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依靠发挥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两者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共同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政治条件。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党是民主政治体系的主导,人民是民主实践的主体;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两者的互动性表现在:一方面,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直接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热情和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党内民主生活状况决定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决定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作为执掌国家政权的共产党,只有不断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转化为推进政治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人民民主的发展也对党内民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实施监督的力度也将随之加大,这将有效地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党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能与中国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中国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只能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党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积极健康,人民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