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俄共党内和与国家关系中任命制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渊源。
一是传统。由于俄共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经常没有充分的客观条
件实施党内选举,逐渐形成了委任制的传统。苏共自己也承认,
“在我们党处于非法时期,党组织被迫保持完全的秘密状态,各级
党的委员会都是通过从上到下的指定或指派的方式组成。”
另一
个渊源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后的特殊国情党情。布尔什维克
党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取得政权的。因此,在全国范
围内,党员人数少、地方各级党组织不健全。这是该党执政初期的
一个突出特点。据统计,到

月,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只有
个省、个
县、
个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巩固政权,委任制
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俄共掌权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处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包围和干
涉的非常状态,党内民主仍然缺乏培养发育的良好条件,任命制也
就继续沿用了下来。从列宁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一思想。例
,如他指出
“:目前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挑选人才。
“”全部情况的
关键不在于政治。。而要挑选所需的人才,检查实际执行情
况。
”在他看来,“把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机械地分开是不行

”。为解决干部问题,俄共中央要求普遍建立地方党委会,同
日。
②《列宁全集》第
①《真理报》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第 81 页
年俄共(布)八
大成立了与政治局并列的组织局,并设立了负责执行和日常工作
的书记处。为此确立的工作总原则是
“:组织局管调配人员,政治
局管政治问题。
“”组织局和以书记(中央委员会组织局委员)为首
的书记处负责组织工作。
”俄共九大对组织局和书记处作了
更加明确的分工:“把组织性和执行性的日常问题移交上述的书
记处处理,组织局(由
时选拔优秀的党员到苏维埃组织中去工作。
名中央委员组成)则对中央委员会的组织
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这样,选拔和任命干部的职责就落到了组
织局和书记处的头上。繁重的干部任命工作,使组织局显得十分
活跃。例如,年
月,中央委员会开了
次会,政治局开

次会,而组织局开了
多次会。而且,在任命干部的实践
中,书记处的权力迅速扩大。俄共(布)十大实际上把组织工作的
大权都交给了书记处:如组织局成员中无人表示反对,书记处的决
定可视为组织局的决定。
俄共广泛采用了中央组织局和书记处直接委派和任命党和国
家各级干部的制度。年
月俄共(布)八大决议确定“,党的
工作人员的全部分配工作由党中央委员会掌握”。按照八大的规
定,在所有苏维埃国家机关里,都成立了最严格地服从党的纪律的
党组。在
年俄共(布)十二大上,斯大林在代表中央作组织
报告时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应当表现在把能够理解我们的指示
并且能够忠实地执行指示的人安置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因
此,登记分配局即中央委员会的那个负责登记我们下层和上层主
要工作人员并分配他们工作的机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任命
范围不应只限于党的委员会,“必须毫无例外地包括一切管理部
门和党赖以掌握我们的经济机关并实现自己的领导的全体工业指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82 页
挥人员”。这里表达的显然是全党的普遍共识,而不只是斯大林
个人的想法。
与此同时,中央委员会解散经选举产生的地方党组织、由委任
的人另组班子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例如
年和
年,俄
共中央两次解散了乌克兰共产党(布)经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另行任命了一个临时中央委员会,并宣布,党员在没有得到俄共中
央书记处正式任命的情况下不允许接受乌克兰党和政府的领导职
务。俄共中央曾派斯大林参加了乌克兰共产党
年的那次代
表大会,会上斯大林对选举结果并未提出任何异议。

月,钢铁工人工会中的党员以
票对
票否决了中央委员会为
这个工会的监察委员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中央委员会却对表决
结果置之不理,委派了一个由它自己提名的几个人组成的委员会。
干部任命制对巩固政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
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广大党员对作为“公
仆”的党的干部失去了监督和约束,官僚主义和种种不良作风蔓
延开来。党内许多人都起来批评党内民主的缺乏。例如捷尔任斯
基在

月中央全会上指出
“:党的涣散、党内生活的窒息和
任命日益代替选举导致了一场政治危机,并使党对工人阶级的政
治领导陷于瘫痪。

认为它用“死气沉沉的官僚主义”“彻底败坏了”
列宁对登记分配处的工作也是很不满意的,
干部选拔分配
工作。列宁后来越来越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在特殊情况下
”才“必
要”的任命制的弊端,多次提出要以自下而上的选举制来代替它。
为此,年俄国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作出决议,强调
“:在特殊
情况下,对应由选举产生的职务实行任命在原则上是必要的,但同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程:《苏联高层决策
年》,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版,第
分册,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第 83 页

时建议中央委员会在分配工作人员时一般应以推荐代替任命”
党的十大通过的决议强调,在配备党的干部时,不允许损害选举原
则,认为“工人民主制的形式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它的表现就是
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决
议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实行选举制,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
以推荐制代替委任制,逐步实行选举制。“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
在全党必须遵守的决议通过以前,应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充分
自由地进行党内批评,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党的十三大也
确认,工人民主制“就是全体党员有公开讨论党的生活中一切重
要问题的自由,有对这些问题展开争论的自由,同时,自下至上的
各级领导人员和集体领导机构都应由选举产生”。可惜的是,列
宁没有为此作出进一步的构想。而在实践中,委任制仍然顽固地
存在。年书记处成立的推行任命制的两个重要下属部门
登记分配局和组织指导部恰恰是在党的十大提出要排除委任
制后的年全面开展活动的。和以往的公开任命相比,
这以后的任命往往被称为“推荐”,表面上地方委员会的选举形式
得到了保留。任命制演化成变相任命制。
这样,在列宁死后,党的火车开向了一个他本人都不曾料及的
方向。
驾轻就熟的集中
还有三件事情与权力集中、加强纪律的趋势有关。
一是对党的队伍的整顿。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分册,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84 页
党手中掌握了权力,必然使大批投机者混进党内。列宁清醒
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布尔什维克政权越是取得成就
“,小资
产阶级分子和十分敌视整个无产阶级的分子涌进党里来的势头就
会更猛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宁设想了一些办法。首先,
他认为,入党应当规定更严格的条件。他主张规定较长的预备期,
例如一年半至三年。如果要缩短预备期,就应当有不少于

多数同意,而且应当是在几个(不是一个)党组织里都得到

数的赞同。其次,列宁发起清党运动,清除已经进入各级党组织的
不良分子。年月月的第一次清党中,共有年近
万人被除名,占党员总数的,这里面还不包括个省级地
方的材料。
二是赋予中央委员会开除自己委员的权力。
《关于党的统一》决议第
条规定
“:如果有三分之二票数认
为必须把某个中央委员降为候补中央委员或开除出党,那么这项
措施就应当立即执行。”列宁是因为看到了党内存在分裂的危险,
才建议写上这一条款的。所以他强调,这是一条特殊措施。在他
看来,中央委员会是党的代表大会选出的机构,从理论上说,只有
代表大会才能开除中央委员,因而这一条款并不符合民主集中制
的基本原则。列宁明确解释了这一点:“让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
委员会有权开除中央委员,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民主制和任何集中
制都不容许的。。代表大会选出中央委员会,这是对它表示最大
的信任,让它来领导。至于说中央委员会的中央委员有这种权利,
那是我们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也没有容许过的。这是一种极
端措施,只有觉察到情况十分危险,才能例外使用。。我希望我们
不去用它。
”为了把这一决定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的限度,列宁当
时建议不公布这一条文。“我们建议不公布第
条,是希望不用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版,第
页。
月第

第 85 页
这一条。

中央委员会有了开除自己委员的权力,但同时中央委员会自
己的权力则被大大压缩了。由于有了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中
央委员会的权力实际上被分散到了这三个机构中。
年党的
十大明确规定,中央委员会会议由以前的每月开两次变成两个月
开一次。中央委员会权力的这一扩一缩,恰恰说明中央机关不受
约束的权力的扩大。
三是党内监督的加强。
列宁主张扩大在俄共九大上成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权力和
职能。中央监察委员会必须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而且要
“由党内最有修养、最有经验、最大公无私并能够严格执行党的监
督的同志组成”。中央监察委员会应成为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
在解决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问题时享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
领导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作出的决定由中央委员会执行。要是
中央委员会同中央监察委员会之间有不同意见,就把问题提交这
两个委员会的联席会议解决。如果两个委员会还不能取得一致意
见,则把问题提交最高一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监察委员
会的任务是“同侵入党内的官僚主义和升官发财思想,同党员滥
用自己在党内和苏维埃中的职权的行为,同破坏党内的同志关系、
散布毫无根据的侮辱党或个别党员的谣言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破
坏党的统一和威信的流言飞语的现象”作斗争。
不过,在设计监察委员会这个机构时,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
那就是:监察委员会不是出于对权力进行监督的考虑建立的。当
时的监察委员会主席索尔茨就明确强调:“监察委员会肩负着严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页;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会议记录》,莫斯科
分册,第
年版,第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86 页
肃而又重要的任务,谨防各种阴谋活动和派别的形成,并与之展开
斗争。
”从列宁的考虑中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迹象。列宁曾说:
“监察委员会的特殊任务就是,对那些在苏维埃机关和党内的野
心未遂而神经失常的所谓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应该建议采取关心
和个别对待的态度,甚至往往采取一种给予直接医疗的态度。应
该尽量安慰他们,以同志的态度向他们说明问题。
”由此可见,监
察委员会更实际的意义是要配合中央委员会的工作,防止和对付
反对派。特别是党的十大通过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以后,这个任
务就更加明确了。如
年党章所说,监察委员会的任务是“帮
助巩固中央、区域和省的党的统一和威信”。把这个机构定位在
“帮助”各级党委会上,就等于说,它不再是监督各级领导机关(在
中央如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乃至中央委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