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确定因素。
集中:内战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趋势
在准备夺取政权时期,列宁针对俄国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诸
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并根据这一学说,建立
了在组织结构、组织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完全有别于其他社
会民主党的布尔什维克党。这个政党的组织特点,概括起来,就是
具有“极严格的集中制和铁的纪律
”。列宁指出,集中制思想是布

第 68 页
尔什维克党的
“惟一原则性思想,应该贯串在整个党章中”,是
火星报》力求奠定的作为建党基础的基本思想”

列宁对集中制的突出强调,显示了他对俄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是符合俄国国情和俄共党情的。可以这样理解:列宁不反对民主
的原则,与此同时,也强调在这个基础上俄共应当比西欧社会民主
党在组织上更加集中。这是由俄共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的。列宁
明确解释了当时党内实行集中制的极端必要性:“在专制制度下
进行革命工作,无论在多大的范围内搞选举制和分散制,都是绝对
不能容许的,并且简直是有害的。
”当然,这种集中制不是卢森堡
所指责的“官僚集中制”,而是民主集中制。列宁在给卢森堡的信
中阐明了这一点。
取得政权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国际形势却十分严峻。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
反动势力的包围、干涉和武装反抗,使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保
持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仍然是必要的。列宁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
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
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只有这
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注意:列宁在这里是把铁的纪律
和全党的普遍信任作为两个同等的条件来看待的)列宁强调:“无
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
本条件之一。
”这就是后来为斯大林所不断引用的那句名言。
基于这种认识,在这一时期,作为地下党活动显著特征的极端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页。
《列宁全集》第
月第
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第 69 页
集中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比以前更有所加强。与国家实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相适应,俄共党内也采用了“极端集中制”的领导体
制和“战斗命令制”的工作方法:党的机关实行精简,党中央有权
解散任何地方委员会;干部的调配“全部由党中央掌握”
“,对应由
选举产生的职务实行任命”
“,上级机关的一切决议下级机关绝对
必须执行
”;要求“在目前阶段党必须直接实行军事纪律”等。在

月党的八大上建立了党的最高机关体系:选举了党的最
高领导机构中央政治局,其任务是对政治工作实行总领导。
为了领导党的整个组织工作,通过了关于建立组织局的决定,并规
定组织局每星期应举行三次会议。列宁对两个机构的相互关系作
了准确的说明:组织局调配力量,政治局确定政策。它使集中和铁
的纪律的要求能够很顺利地变成具体的行动。
列宁公正地评价了特殊时期党本身的军事化半军事化所起到
的积极作用。内战是被推翻的阶级夺回失去的政权的尝试。执政
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带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捍卫政权,粉碎
阶级敌人的企图。从这个角度判断布尔什维克党的自身建设,高
度集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宁为实现集中建立了卓有成
效的机制。建立和改进中央委员会,建立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
实际上都是俄共为党和国家的生存需要而采取的措施。没有这个
机制,俄共就会被反动派扼杀。列宁就是这样认为的。他指出:
“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
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
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
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
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
”在这里,列宁在强调铁的
纪律的时候也强调了另一个至少同样重要的条件:工人阶级全心
《列宁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第 70 页
全意的拥护。
在强调集中的同时,列宁始终没有忘记这种集中应当建立在
民主的基础上。列宁指出,党的各级组织“是民主地组织起来
的,
,,“。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
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可以撤换”“,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
体党员直接或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

“,
,,,全体党员在选举代表的同时就整个组织所关心的有争议的
问题都能人人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列宁提出了党内监督
的任务。
年党的九大决定成立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监察
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平行,委员不得兼职。不过总的说来,在这
一时期,俄共没有足够的机会来实施列宁所说的那套党内民主。
而且往往由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还不得不对党内
民主有所限制。列宁曾多次提到“形式上的民主对革命的适宜
性”的问题,认为抛开实际去追求民主,就会走到错误的道路上


可见,由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党内体制和活动方式
在执政初期的布尔什维克党内得以继续保持。集中制的加强,是
内战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趋势。只是应当指出,列宁在采用这样一
些措施的同时,也明确强调其中大多数措施是与党的本质相矛盾
的,是应急的、只具临时意义的,今后应当停止使用。
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两个支点
尽管实行极端集中制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对于一
个掌握着权力的党,这种体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
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第
版,第页。

第 71 页
后果。这些后果,随着布尔什维克政权的逐步巩固而逐渐显现。
年俄共(布)十大指出了战时的集中制带来的弊端,认为“集
中化发展了官僚主义化和脱离群众的倾向;战斗命令制往往采取
被歪曲和不必要的压制形式,必要的特权变成了各种舞弊行为的
凭借;党的机关必要的紧缩削弱了党的精神生活。。这一切引起
了党内的危机”。把问题概括为“党内危机”,说明了这些后果已
经达到的严重程度。
党本身出现的问题,根子在于:一方面,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另
一方面,党的体制、机制、活动方式方法都还是过去保留下来的。
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适应。如果说,在国内战争的情况下,这
种不适应还被巩固政权的需要掩盖着的话,那么,在转入和平建设
时期的时候,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情况下,这种不适应就完全没有
遮掩地暴露出来了。
和平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它向布尔什维
克党提出了哪些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同农民的妥协,是向
商品、货币、市场的让步。它并不仅仅像它的名称所表达的那样,
只是一个政策的转变(采用“政策”的说法本身表明布尔什维克党
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有局限性),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寻找的一
个新的起点。它必然暗含着各个领域的相应的深刻变化。这里
面,就包括了政治体制、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化。实践的
发展推动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的探
索。但是,专注于新经济政策的操作问题的布尔什维克党,显然还
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设计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蓝图。
列宁正确地看到了党的执政地位给党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
响。正如英国学者伦纳德夏皮罗概括的那样
“,在国内战争时
期和在人对人激烈仇恨的条件下把全部政权垄断在共产党手里是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72 页
一回事,在现在设想的同农民实现休战的条件下保持这种垄断,是
又一回事,需要颇为不同的党的机器”。布哈林的说法也很有代
表性。他认为,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不再是“内
战的党,而是国内和平的党”。国家不再主要是“镇压的工具”,相
反,它为“合作
”和“社会统一
”创造必要的和平条件
。但是,列
宁没有考虑改变党的体制和运作方式。他更多地把注意力倾注在
完善政治机器上。俄共十一大决议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个方
面的基本思路:“新经济政策在很多方面给党造成了新的困难。
由战时共产主义的条件转到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这在最初一
个时期造成了极其纷纭复杂的关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工人政
党和过去一样,无论如何不能容许敌视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获得
组织自由。此外,鉴于资本主义必须要得到局部的恢复,党应当最
积极地参加调整由此引起的各种关系。
”根据这个思路,进入和平
建设时期后的布尔什维克党的自身建设有两个支点:一是发展和
扩大党内民主,二是继续加强集中。
在列宁看来,这两个支点是并行不悖的。由于党处于执政地
位,又领导着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需
要全党积极探索,因而需要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创造相对宽松的
环境。党内民主不只是一种作风,而且应是探索正确道路的前提。
布尔什维克掌权没有任何经验。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建设社会
主义,一度曾是全党的共识。只是在看到这条道路无法走通之后,
布尔什维克党才开始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本身也有一个
探索的过程。
年俄共十大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同时
又维持着“战时共产主义
”的经济体制。从该年夏秋开始,交换被
[英]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版,第
页。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
年版,第

第 73 页
纳入商品市场关系的范围,新经济政策才彻底形成。但是,即使如
此,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许多经济战略和实践方面的问题仍然没
有搞清楚。也正因为如此,党内出现了各种意见的激烈冲突。很
显然,意见的交锋对于一个没有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党来说是
正常的。而且,只有在各种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的前提下,才能逐
渐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内战结束后党内民主的呼声日渐强
烈,原因即在于此。
与此同时,党内集中的加强成为党的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为什么在党的根本任务转向经济建设、实行新经济政策也需要更
民主、更宽松的环境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却进一步加强了集
中?列宁有自己的独特思路。我们知道,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看做
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
”。既然如此,在他看来“,退却时最危险的
就是惊慌失措
”。所以,列宁认为,要保证退却不发生混乱,不变
成逃跑,就必须强调集中和纪律。他指出
“:在伟大的胜利进攻之
后,实行退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退却的时候,情况是完全不
同的;进攻的时候,即使维持不了纪律,大家也会自动向前飞奔;但
在退却的时候,就必须自觉地遵守纪律,百倍地需要纪律,因为在
全军退却的时候,它不清楚,也看不见退到哪里为止,看见的只是
退却,所以有时只要有一点惊慌的喊叫,就会使大家逃跑。这里的
危险是很大的。真正的军队在实行这种退却的时候,就架起机关
枪,一旦正常的退却发生混乱,就下令‘开枪!’这样做是对的。
”他
强调
“,正是在这种关头,退却要有秩序,要准确规定退却的限度,
不要惊慌失措,这是最主要的事情”。在这里,列宁用军队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