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当时股市风传的小道新闻。事后曾有记者询问汇丰斡旋是否属实,李嘉诚与沈弼皆言称不知其事。
不过,依日后事态的发展,汇丰从侧面参与九龙仓大战,并起决定性作用,却千真万确。
李嘉诚退出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
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额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本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本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至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本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
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就演绎出在港九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
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评列为全球十佳旅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着数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三十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
“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
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仓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东即可成为当然董事)。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9月7日,《明报晚报》发表对李嘉诚的专访:
“九龙仓事件已经披露,包玉刚在取得九龙仓15%~20%的股权,并加入董事局。戏剧化发生至此已告一段落。
“由九龙仓事件发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们爱把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与九龙仓拉在一起谈论和揣测,李氏昨日接受本报记者访问之时,作了如下具澄清作用的透露。
“据李氏称,他本人没有大手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于九龙仓身上的计划,是以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他本来安排买入九龙仓全部实收股份30%~50%,做稳健性长期投资用途,但到了吸纳得约1000万股之时,九龙仓股份的市价已经急升至长实拟出的最高价以上,令原定购买九龙仓股份的整个计划脱节。结果,放弃这个投资计划,并且把略多于1000万股的九龙仓及若干股权,转让出来。”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五千九百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父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间多次发生摩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间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间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业。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道: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两人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现在我们继续看李嘉诚,是如何朝着目标一步一步推进的。他飞跃的一步,显然是收购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附:恒隆集团陈曾熙
陈曾熙是香港出名的商界隐士,原籍广东台山县,出生年月不详,只知家境富裕,战前留学日本攻土木工程学,何校不详。据伍宜孙家族介绍,陈氏曾在该家族的永隆银行做外汇、楼宇按揭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与朋友成立大隆地产。其弟陈曾焘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原在南洋做建筑工程,见兄地产业需人手,回港鼎助其兄。
1960年,陈氏兄弟注册一间恒隆有限公司,自己建楼并出售。1972年恒隆上市,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陈氏却毫无“虎气”,总是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地实干,是个地道的老式商人。
陈氏的悭吝在圈内很有名,20世纪70年代初,陈氏在宝去道建一幢住宅大厦,将单位卖给用户,而一家人却住进“暗无天日”的地窖车房。陈氏不仅孤寒自己,对下属也孤寒,小账目也斤斤计较。然而他对儿子教育却十分慷慨,全安排到美国留学。
陈氏彻底低调,行动隐秘,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也极少出席同业聚会。虽然如此,但其做事极讲信誉。陈氏做地产深思熟虑,总能把该赚的钱一分不少地赚回来。最漂亮的战役,是恒信苑、九龙湾地铁上盖的德福花园。也由于他过于瞻前顾后,错失金钟二段的机会。陈氏的保守作风,使恒隆在五虎将中滞后。
1986年,陈曾熙逝世,遗产却交基金会管理。其弟陈曾焘接任主席,作风依旧。现家族事业由陈曾熙长子陈启宗主理。1994年,恒隆在全港家族财团中排第12位。
第十三章 蛇吞大象 李超人入主和黄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而长实只是一间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诚不但控得和黄,还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誉为“超人”。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诚退出九龙仓角逐,将目标瞄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本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名气不大,远不可与怡和、置地、邓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有下属公司20间,初具规模。
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合并易手,成为一间公众公司。到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形成维修、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此,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之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并列为本港英资四大家族。20世纪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冲天,展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产必旺的产业大趋势,关闭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将修船业务与太古船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