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蟹涟巳嗣堑淖灾餍裕谷嗣乔嵋追牌似渌≡瘛�
其次,选择者尽管已经意识到选择可能带来损失及后悔,但认为损失不会马上出现,他就容易低估损失的严重性。
再次,如果选择者认为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名誉和周围人不会造成巨大影响,他就不易预见到后悔。
最后,如果选择者确信自己不会再发现新的信息或新的可能性,他就会默认现实的选择,不再理睬可能出现的后悔。
高质量的选择是一种情绪中性的耐心选择,它不被有利条件冲昏头脑,也不被不利环境所吓倒,它始终怀有希望,又始终不掉以轻心,它要求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投入一定的精力,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沉浸在后悔之中,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给身心带来严重伤害。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带来的后悔情绪,大致可向两个方向去:一个是因为后悔,反而心生力量,振作起来,重新再来;一个是由后悔而滑向自怨自艾的泥潭,懊丧不已,以至于自暴自弃。其实,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不要老跟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原谅自己,善待自己的过失,不要让过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而应让它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其实事事都是公平的,那么公平在哪里?公平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不公平!”人们常常在要求公平合理,都认为公平合理是人际关系应有的现象,每当发现周围有处事不公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就应当称之为心理问题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永远是不公平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公平可言。飓风、海啸、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对所有生命来讲都是不公平的。人类社会里,贫穷、战争、疾病、犯罪、吸毒等等不平等的现象此起彼伏。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只是一种真实情况,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在生活中受到要求公平的心理影响,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忧虑。但是,不公平是常有的事,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不公平进行挑战,以避免自己陷入僵化,造成自毁心理。
尽管相貌源于遗传,容不得个人选择,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相貌愤愤不平:“我为什么会长的其貌不扬?我的个子为什么会这么矮?……”甚至有许多人身有各种残疾,他们更是抱怨老天的不公。有的人自暴自弃,就连心理也陷入了缺陷,而有的人满怀信心地向生活困难挑战,战胜了自己,完美了自己的人生。人的先天相貌缺陷生下来时已决定了,而出生后,人生要靠健康心理来延迟衰老的降临。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曾向其推荐一个人来任职,受到拒绝后不解问道:“怎么能凭相貌来判定人的好坏呢”?林肯则回答:“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相貌负责。”不难判断,一个心理丑陋的人不可能相貌堂堂,反而会加速丑化速度,导致由美变丑。
如果你工作兢兢业业,却不如那些能力比自己差但会和领导搞关系的人受重用,这使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在这种处境中,不仅压抑人的良好心境,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扼杀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不平衡,不公平感对健康产生的消极作用会十分明显。因此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使心境稳定。
一般说来,当我们遇到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时,可以采取下述做法:
1. 不必事事苛求公平。人的心理常常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每件事都应当公平。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不必事事都拿着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2. 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工作踏实肯干、业务能力强就应得到领导的青睐,而把主动与领导搞好关系的举动错误地当成了溜须拍马。其实,领导也是人,而人都需要得到别人尊重与肯定,所以有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正是自己不成熟的观念与言行造成的。
3. 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不公平是一种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觉,因而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这种比较的标准,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感。比如,自己这次没评上职称,觉得很不公平。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这次评选职称的名额有限,许多和自己条件一样甚至强于自己的人也没评上,也许这样一想,你就心安理得了。

压力太大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往往使我们感觉活得好累好累,这种压力所带来的“累”是浮躁产生的重要根源。人不能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可很多时候,我们给自身加上了许多本不该有的压力,我们急需缓解这些压力,我们才会活得轻松。
林琳是个年轻的女孩儿,在公司做财会工作。工作虽然单调,但还算轻松。每天下班回 到家,除了看电视、吃饭就是睡觉,没有什么能唤起她的兴趣。“累!”不知不觉竟成了她的口头禅,疲惫感充斥了整个身心,干什么也提不起精神。躺在床上睡懒觉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同龄人的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她身上了无踪迹……
累其实有两种,一种叫“体累”,另一种叫“心累”。心理学称前者为生理疲劳,后者为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不同,它多半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林琳的感受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压力造成的。
打开每日的报纸,常见虐儿、跳楼、纵火、自杀的案件。大部分作案者都是精神受困扰,饱受压力的一群。的确,生活在现今这个急速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例如,男人心里常记挂着赚钱,要事业有成,好向家人有交待;女人一面要出外工作,一面要照顾家人,时间分配总感觉不妥;学生背负老师、父母的期望,要努力读书,奈何资质有限,成绩差强人意等等。
压力是什么?简单而言,压力是一种感觉,而且是十分主观的感觉,大多数压力是自己制造的。处身在同一事物或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当遇上压力时,生理和心理会有连串的反应,如未能善加控制这些反应,便会引起各种疾病,包括头痛、背痛、神经过敏、急躁不安等问题,甚至精神失常。
压力是无形的,但你会感觉它的存在。压力永远是愈压愈大,愈来愈多,直至你不能承受时,人便崩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认识压力,控制它,不要被它控制。
一般说来,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你就需要注意了:
1. 不断的感到疲倦,睡觉也睡不好;
2.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减退;
3. 自省时间增加,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漠视;
4. 一再重复同样的行动;
5. 易怒,缺乏耐心。而且很难去接纳别人的建议,即使知道这样的确有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缓解压力呢?
1. 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体力和环境等具体条件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挑剔,不给自己订一个太高的期望值标准。
2. 感觉很累的心理原因是每天都在强求自己去实现某种美好的憧憬,爱与人攀比,每天都在膨胀着自己的欲望,把别人的行为结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至产生贪婪的心理情结,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饥荒感觉,对地位的饥饿、对金钱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的无尽欲求等,造成自身彻底的不愉快,总感觉到生活得很累很累,其治疗的“良药”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过分地注意别人的掌声与称赞,在不断地扩大自己心理空间的同时去体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愉快。
3. 要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努力地去追求和进取,这样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光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句名言:“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富创造性。”意思是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适合当一名厨师,那就不必要去追求当一名画家了。
4. 如果你对生活缺乏热情,做事缺乏兴趣,不能保持对自然、艺术、美和他人的关注与热爱,那么你的生活会一天天失去色彩,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且驱之不散。对此一位心理学专家说得好:“许多人在极度疲乏时没有意识到情绪的作用。他们只是抱怨劳累,而不注意自己是否产生了冷漠和消极的情绪。”当你心情快乐、态度积极地做事时,你往往不会产生疲劳之感。而当你消极被动地生活做事,且不愉快的情绪无法公开表达出来,这时便极易转换成一种心理上的疲乏状态。
5. 当你疲劳时,要学会休息,休息并不是简单的睡觉或不学习,它应该是一种对精神和肌体的有效调节。例如,疲劳时,到户外尽情地活动一番,和同学聊聊天,星期天去游乐园,看看电影,使自己彻底放松一下。平时的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不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一时冲动来对待学习和生活。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保持宽容、大度以及自慰的心态,使自己尽快从困境中走出,这样就能达到心理平衡、心情舒畅、消除疲劳。
6. 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使人保持良好心态的绝招,锻炼时大脑释放出一种物质即内啡呔,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受。体育锻炼还能让人产生一种自我驾驭感和超越感,因此你在从事喜爱的运动后,一定会精神饱满地投入新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
7. 注意你的饮食习惯。当我们在压力之下时,我们常趋向于过量饮食,尤其是一些只会使压力增加的、无利于营养的食物。均衡地摄取蛋白质、维他命、植物纤维,有利于排除糖、咖啡因、多余的脂肪、酒精和烟碱,这是减轻压力和其它的影响所必须的。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很平常的一部分,如果能积极地对待它,那么压力将会成为动力。做事时有点压力才会有动力,否则拖拖拉拉永无完结的一天,有个时限,工作才会完成。适量的压力,可推动你快速地把事情做好。

过分追求完美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偿失,反而会变得毫无完美可言。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一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 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人类正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完善着自己,使得自身脱去了以树叶遮羞的衣服,变得越来越漂亮,成为这个世界万物之精灵。如果人只满足于现状,而失去了这种追求,那么人大概现在还只能在森林中爬行。我们对事物总要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可见,追求完美并不是件坏事,对于某些人和职业甚至还是很必要的,比如音乐、美术、服装设计等。
但时间长了以后,就自然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步,那么必定是吃不好,也睡不好,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