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国军阀- 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觉生,我在家父灵前发誓,杨兴为害死家父的祸首之一,不将其拉下马来,不羞辱他,誓不罢休啊。

居正一听,大惊失色,作为武昌起义元勋之一过去有太多的不满,今日又颇为兴奋。自从国民革命军进入武昌后,过去一直未能实现的宏愿都一一实现。

想到这里,居正正色道:哲生兄,此言谬以,观杨兴种种作为,其与先生根本没有任何分歧,最多在执行方法、执行时机方面略有不同而已。

哲生兄,说杨兴拥兵自重,这大谬亦。西南本来偏安一隅,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出川难啊,历史上诸葛亮如此神明之人物,七次北伐都没有成功。若因此指责杨兴拥兵自重,实在有失偏颇啊。

况且,当日孙先生在两广地区受陆荣廷等人制约颇多,杨兴也刚刚一统西南,若因此指责杨征东,实在有失偏颇。

还有,在那个时候,是杨兴第一个通电拥护先生,第一个在省政府人事任免上,率先通报先生。

哲生兄,若说杨兴与陈炯明勾结,支持其炮打总统府,社会上虽然有这种言论,但是谣言止于智者啊。不说在这之后,杨兴率军征讨陈竟存,哲生贤侄你试想想,若是两人曾经勾结,陈竟存难道不将其公之于众。在重组国民政府的时候,杨兴不过依靠陈炯明收留一些粤籍党人而已,这只不过政治权术而已。

哲生兄,观杨兴这几年种种行径,其与先生的分歧,最大的不过北伐时机而已。其主张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率军北伐。以今日观之,不到半年,北伐军势如破竹,一举光复南方十余省的统治,光复西北诸省,这么说来,杨兴并不是什么投机者,反而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啊。

孙科愤懑道:觉生兄,只有你认为杨兴是一个意志坚定者的革命者,但从其种种行为来看,其就是一个革命的投机者,是一个读才者,是一个权谋者。

21年家父倡议北伐的时候,其在后面拖后腿,当期掌握权柄后,便马上将自己装扮成北伐的鼓动者。太炎先生,我已经看透了这个杨兴,就是要排除家父在革命党人的地位,就是他造成家父郁郁而终。

听孙科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杨兴,居正除了概括怎么这么多名人的后代竟然如此平庸外,在综合权衡后,只好结束会谈,回到寓所。

孙科见游说工作失败后,在与胡汉民、戴季陶等人商议,赶往饭店拜访代表团团长,在历史上曾经与孙文结拜的章太炎,一见章太炎,孙科大哭道:太炎先生,家父辛苦革命四十余载,如今死于国事,家父死得真的太冤啊。

章太炎大惊,连忙扶起孙科道:哲生贤侄,盟兄病逝,举国悲哀。哲生贤侄缘何口出此言。

孙科摇头道:太炎先生,难道你没有看出来吗?那个杨兴以民主之名,实读才之实。先是割据一方,不听家父号令。后来竟然公开架空家父,如此让家父郁郁而终啊。

章太炎站起,默然道:哲生贤侄,这个杨兴虽然有种种不是,但其所行所为,多为大局啊。当日没有听从逸仙兄号召,举兵北伐,实乃北伐时机不成熟啊。

今日全力北伐,更显其爱国热情啊。

孙科面色一沉,不满道:太炎先生,世人多说先生为中国良知,怎么今日面对杨兴的时候,竟然丧失原则,奴颜婢膝呢?

先生,袁世凯专制读才,你公然当面大骂袁世凯。家父在世的时候,若有任何意见分歧,你都开记者会,公然批评家父。

太炎先生,怎么今日面对杨兴,竟然奴颜婢膝,竟然堕落为杨兴的打手,成为御用文人呢?

章太炎一听,颇为激动,这几年来,作为光复会前领导,在光复会与同盟会分道扬镳后,其一直以批评者面目出现在国人面前。在这之后,章太炎最引为豪的当面带着坠扇到新华门(中南海)大骂袁世凯,多次当面批评孙文。

现在一听孙科如此批评自己,内心颇为激动,章太炎摇头道:哲生贤侄,此言差异。那个袁世凯包藏祸心,我章炳麟为了中国教育大骂袁世凯,正为其时。

令尊虽然一直为果名档之尊,但是只有其名,没有其实。辛亥革命成果,多赖我光复会同仁前赴后继而已。令尊计划短浅,鼠目寸光,很多起义往往在事先就已经注定失败。令尊天生性格偏狭,不能容忍别人批评。令尊为人鲁莽,耳朵软,意见常常被身边几个小人所左右。令尊虽然名义上为果名档首领,但是非常嫉恨人才,其重用者,不过粤籍人士与二三亲信而已。

……

令尊如此行径,难道不该骂吗?

反观杨兴,其谋略深远,在袁世凯倒台的时候就开始谋略北伐,并且一直为之奋斗。

杨兴性格大度,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都会进行纠正。如此让很多人愿意向其提意见,而且敢于提意见。

杨兴不拘一格重用天下大才,自从成为川督以来,一直网络天下英才为其所用。

……

当然,杨兴也有一些弱点,如权术太重,自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一直牢牢抓住天下权柄。

做事情有点优容寡断,往往追求大势已成后,才在后面推动。

虽然如此,但瑕不掩瑜,杨兴是革命的一个好首领。

孙科双目圆瞪,怒视章太炎道:太炎先生,你如此评价家父,颇令人遗憾。太炎先生,你作为革命一大首领,难道你无视杨兴专政集权吗?

听闻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后,杨兴将亲任大总统,川人、两湖人士将完全掌握天下权柄。太炎先生,想不到你竟然如此容忍杨兴专制啊。

章太炎默然,良久说道:哲生贤侄,谣言止于智者。令尊在世的时候,社会上也流传其种种谣言蜚语啊。现在杨兴陡掌天下权柄,谣言必然纷至沓来啊。

这个谣言老夫也多有所闻,但以老夫对杨征东的理解,断不可如此啊。

孙科嘴角浮现出一丝难以觉察的笑意,看着章太炎,轻声说道:太炎先生,流言远不止如此,听闻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后,杨兴不但将尽驱粤籍党人,而且要大力限制你们这些辛亥革命元勋。

若是如此,你将如何?希望先生不要辜负民国祢衡的名号,拿出怒骂袁世凯,怒视家父的姿势,而不是成为杨兴的御用文人。

章炳麟双肩颤动,良久说道:哲生贤侄,若是杨兴胆敢读才专制,老夫必将与其决裂,老夫必然拿出当年大骂袁世凯的架势,强逼他回到民主的道路上来。

孙科大喜,在一阵寒暄后,告辞回到饭店,已与胡汉民、戴季陶等人密商。

第四百三十二章南北合议

更新时间2012…9…2621:17:33字数:4199

如此同时,在武昌,缅怀孙文的追悼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令后世牢牢铭记追掉活动的,不是那盛大的场面,不是全国人民彰显的对孙文的热爱,而是在中国通讯史上,第一次出现广播直播。

作为一个穿越者,杨兴当然知道广播的重要性,如何将四分五裂的中国拧成一根索,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除了强大的政治支持势力,除了即将铺开的四通八达的铁路业务、公路业务,更为重要的是遍布全国农村、城镇的广播业务。

大家可能感到疑惑,法西斯怎么动员全国民众,希特勒怎么让人支持自己的主张,一个最佳的方式就是广播、电视。

有了广播电视,领导人可以直接向普通民众进行讲话,而不像过去那样,通过官员一层层传递,如此导致政令不出终南海。

在二战的时候,身残的罗斯福为了让民众支持反日主张,通过炉边谈话,促使美国民众抛弃孤立政策,促使美国民众对日宣战。

从民国9年(公元1920年),杨兴就在成都建立起收音机生产基地,经过4年的发展收音机行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

国民革命军在占领武昌后,在龟山设立了国民广播电台,以通过广播电视业来控制新闻媒体。

现在,先行者孙文病逝,作为穿越者的杨兴当然明白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性,决定任命果名档青年团书记曾琪为国民广播电台台长,并负责筹备孙文缅怀晚会。

这天,杨兴与果名档党政大员张澜、唐绍仪、林森、谭延辏А⒄啪步⑿怀值榷嗳斯餐鱿茸芾硭镂牡拿寤惩砘帷�

除了通过诗歌朗诵、歌舞、历史情结还原等活动,缅怀了孙文先生革命的一生,号召所有的革命同志继承孙文先生遗志,逐步实现三民主义,将中国建设成为和谐的新中国。

根据杨兴的提议,为了纪念孙文对中国民族革命的巨大贡献,果名档将不再设置总*理职务,中国果名档将尊称孙文为“永远的总*理”

对活动全程,中国国民广播电台进行全程播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杨兴紧急从四川工厂里面调拨5000台收音机,发放到各部队,发放到地方各县,如此也开创了世界广播史上第一次现场直播。

孙文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1925年4月2日起,孙文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以待北伐成功后,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但未将紫金山改为香山陵)。

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革命军已经完全控制15个省,早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一统之势已经形成,再加上原本趋向革命,后被吴佩孚收编,再发动北京政变的原中国革命军第2军军长胡景翼宣布易帜,所部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3军的影响一些有革命思想的人士,如山西军阀阎锡山、为奉系所迫,退往张恒的中国革命军总司令、第1军军长冯玉祥,第3军军长孙岳纷纷趁着孙中山新丧,借着吊唁孙文为名,大家纷纷派出使者赶到北京,以与南方国民党代表团进行谈判。

考虑再三后,杨兴决定以代表团副团长熊克武为首席谈判代表,与冯阎孙等人进行谈判,商讨合同统一之事。

但是一谈到改编问题时,大家分歧就很大了,冯玉祥、阎锡山坚决反对在军队中派入政治工作者。

冯玉祥认为自己所部有十余万人(历史上其时冯玉祥部已扩大到十余万,胡景翼部扩大到20余万,孙岳部扩大到5万),建议按照实力说话,所部需改编为3个军,整个国民军需要改编为6个军近30万人。

杨兴听到后当即提出反驳,冯部在发动北京政变时,全军上下仅仅3万不到,现在一下整编为10余万,水分太大,认为最多给1个甲种军的编制,即其部包含3个师约为5万余人,其他改编为工程部队或者直接遣散。

另外,杨兴建议,各部一定按照国民革命军建军原则,由中国果名档派出党代表,政工干部进入,否则改编后各部,只是有了国民革命军的皮,实际上还是军阀的身子,还是个人武装,不是什么国家武装。

对杨兴提议,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不以为然,认为按照国民革命军的建军模式,组建完成的国民革命军是杨兴一个人的专制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可言,坚决予以抵制。

而孙岳由于为前同盟会会员,本来有意接受改编,但是看到冯玉祥、阎锡山与国民政府没有谈拢,且奉军尽在咫尺,而不敢同意对其部进行整编。

听到熊克武谈起和谈的结果,杨兴当即面色非常难看,一面要求熊克武等人与冯玉祥、阎锡山、孙岳等人继续会谈,一面决定分个击破。

同情革命的这三支人马,以孙岳实力较弱,且新近被奉系李景林击败,现逃往河北河南一线,需得积极争取,必要时派出政工干部,军事人才,或者提供军事援助。

既然如此,如今之计就是瓦解,防止这北方三雄结盟,以保证二次北伐顺利进行。

经过数次协商,考虑到国民革命军还未真正进入北方,北方军阀还未真正感觉到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整编最不着急的是国民政府,而最急的是北方军阀,因此,与北方军阀谈判可以进行,但是也没有必要表现得太强烈,最重要的瓦解冯阎孙结盟,向国民革命军施压的可能性。

杨兴当即决定,由熊克武统筹与三部协商,商讨改编事宜,决定先易后难,拉孙抚阎压冯,即根据三部力量大小,对孙部进行拉拢,必要时可以扶持其为直役督军,对阎锡山尽量安抚,必要时可以做出让步,如允诺晋军兵出绥远,热河,但对冯玉祥,则是寸步不让,必要时以爱国名义,国家大义进行打压。

因此,先由赵渭宾与孙岳联系,协商革命3军改编事宜,由人在河南的的李根源与阎锡山、冯玉祥保持书信联系,让人感到国民政府改编其二部的热情。

考虑良久,杨兴下定决心,坚决不走蒋介石那种瓦解策略,一则这种策略在历史上证明是失败的,二则目前国民政府威信,国民革命军的军力,比历史上要强大得多。

在商讨对北部冯阎孙部进行改编的同时,杨兴在与德国礼和洋行经理威廉本茨商谈进行进一步合作事宜。

这几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