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周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东周郎-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中虽然如此想,表面上张昭还是做出些恭敬的样子,毕竟周瑜如今已是庐江、丹阳两郡之主,又是世家大族,论身份地位,较之自己那是高了许多。

众人寒暄完毕,张昭出于礼貌,便引着众人往自己的住处走去。山回路转,行不多远,周瑜等人便看到有一处洞穴,洞口甚大,洞前的土地上栽种着几树梅花,如今开得正艳,粉嘟嘟的十分养眼。

张昭介绍道:“这里便是张纮张子纲先生的住所。这山中共有十二处洞穴,只有三处洞穴较大可以住人。这个洞穴是最大的,名为三台洞。我住的离此不远,比三台洞略小些,名为二台洞。”

说罢,张昭高声喊了几声:“子纲先生~~子纲先生~~”

见洞内没有回应,张昭恍然道:“哦~~子纲先生可能是去江边垂钓了,大家且随我来。”

说罢,张昭领着众人转过一座小小的山梁,在半山腰有一处凸出的石台,上面端坐着一个麻衣文士正在临江钓鱼,江风吹来,他的衣服、须发皆随风而动,颇有道骨仙风。

众人走到石台不远处,见那名文士依然在全神贯注地钓鱼,周瑜摆手示意旁人在原地等候,自己轻手轻脚地随着张昭走到了石台之上。

那名文士的年纪大概比张昭大五六岁的样子,须发略略有些发白了,一双眼睛专注地看着江面。张昭走到他的身旁,轻咳一声,说道:“子纲先生,庐江太守周瑜来了。”

周瑜不待那人答话,急走几个小碎步,躬身行礼道:“晚辈庐江周瑜拜见子纲先生~~”

虽然自恃名士、前辈的身份,但张纮见周瑜在对着他行礼,却也不敢怠慢,将钓竿放在身旁,起身回礼道:“周大人不必多礼~~”

周瑜微笑道:“打扰子纲先生垂钓了,失礼失礼。”

张纮见周瑜神态端庄、举止颇有大家风范,又见他那英俊帅气的相貌,不由心里暗暗喝彩,当下也笑道:“今日江上风大,一条鱼也没钓到。周大人既然大驾光临,还请到我的鄙舍一坐。”

一行人便又回头走到了三台洞前,张纮走入洞中拿出几张草席,招呼众人席地而坐。那怒放的梅花就在众人的身后招摇着,不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远处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江水之上,是一碧如洗的蓝天,恍若仙境。

张纮开门见山,问道:“周大人可是前来说服我俩出山相助的?”

周瑜却没有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开始分析当前的局势,他说道:“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纷,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瑜曾率军同讨董卓,亲眼见到中原大地因战乱频起,百姓们流离失所,荒草萋萋,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瑜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我想以庐江、丹阳二郡为根基,再逐步将江东六郡掌握在手中,退可凭借长江天险防御,进可经由豫州、徐州逐鹿中原。不知子纲先生以为如何?”

第一百八十八章江东二张(下)

张纮并没有立即回答周瑜的话,而是闭目沉思了半响,方才回道:“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恙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

周瑜心知这是张纮的托辞,便进一步请求道:“子纲先生和子布先生,您们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周瑜眼中不觉隐隐泛有泪光。

张纮见周瑜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周瑜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轻咳一声,说道:“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庐江周家乃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在民众间很有号召力,加之你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那时你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的!目前世事多难,如果你想建功立业,我将与好友子布一起去支持你!”

周瑜大喜,忙起身对着张纮和张昭二人行礼道:“多谢两位先生的相助!一言为定!”

张纮哈哈笑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们今日便可随你下山!”

张昭在一旁对着周瑜深施一礼,说道:“这亦是江东百姓之福啊。”

其实张纮和张昭二人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自从周瑜在庐江名声鹊起之后,他俩便将目光牢牢地锁定在周瑜身上。听闻庐江推行新政,百姓们安居乐业,农耕发展,百业兴旺,政通人和,二人还曾结伴到庐江暗中考察了一番,深为震撼。回来后二人也对周瑜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么周瑜身边有高人指点,要么周瑜本身就是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的高人,否则是不会想得出这么一系列治理地方的好办法的。

这之后,张纮和张昭二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周瑜,包括他起兵攻略丹阳。如果说庐江的考察之行是让他俩对周瑜的治理内政能力有了了解,这次攻略丹阳的过程则让他俩对周瑜在武略方面的能力有了较深的认识,紧紧凭借着庐江一万多人马,对抗刘繇和吴景二人五六万人的联军,连战连捷,且用兵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张纮和张昭二人也并非就是想一直隐居于世外,他们总想着这满腹的学问应该学有所用,只是苦于没有遇到明主而已。周瑜的出现,让他们的眼睛一亮,而去周瑜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士人中很有影响力,这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

汉之二祖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起于布衣,因为出身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建国之路艰苦而又漫长。周瑜较之他们,就没有出身的问题,背后又有整个周氏家族以及与周家世代交好的江南陆家的支持,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在全国的范围内周家的影响力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在江南一带,周家加上陆家的影响力,却比袁家只大不小。

前几日周瑜派孙邵来请他们出山,出于自抬身价的心理,以及他们并不知晓周瑜的诚意到底有多少,因此张纮和张昭婉言拒绝了。这次周瑜亲身前来,态度恭敬,执晚辈礼,这让张纮和张绍心里很是受用,不用说,他们便借着这个台阶下,自然就答应了周瑜的请求,出山为其做事了。

周瑜当即令吕岱率着带来的侍卫帮助张纮和张昭二人收拾物品,然后对张纮说道:“子纲先生,瑜已在秣陵城内替你们二位买下了两处宅院,虽然不大,但颇为清净雅致,今日我便安排人手去将其打扫干净,添置些家具,再配几个佣人服侍你们。你们二位是不是在这里再休息休息,几日后我会派人过来接你们进城的。”

张纮用手轻抚微微有些灰白的长须,笑道:“公瑾啊,你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在此我们先行谢过了。不过~~~既然答应了你,晚几日下山不如早几日下山,我们也可算是急脾气呢。哈哈。”

周瑜回道:“也好。今日我们就一起下山吧,正好我有很多事情要向两位请教的。你们就先住在县衙内吧,待你们的宅院好了,再搬过去不迟。”

说罢,周瑜便留下吕岱等人负责收拾张纮和张昭二人的物品,带回秣陵城。自己和孙邵、张纮、张昭便先行下山,骑马缓缓而去。

在回城的路上,周瑜慢慢地将脑海里关于张纮和张昭的资料又过滤了一遍……

张纮,自子纲,乃徐州广陵人士。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易》、《尚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纮并没有接受。据说在洛阳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说明此时张纮已经是声名遐迩了。

但是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纮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

在历史上,张纮被孙策说服,投奔于他。孙策死后,张纮又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臣。他有四大贡献:帮孙权出谋划策,明确了孙吴政权的发展方向;促成了曹魏和孙吴的暂时联盟,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协助孙权巩固政权;建议孙权建都秣陵。

作为为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的两朝元老,居功不自傲,“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张纮时时提醒孙权,语重心长,同时不忘君臣之礼足显一代名士风范。

建安十七年,张纮在还吴迎家的路上病故。临终之时,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纮反复告戒孙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信中的言语同名闻天下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闇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士。他早年十分好学,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等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弱冠之时被州郡察举为孝廉,但是张昭并没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开讨论君王避讳的事情,并和当时的汝南主簿应劭展开笔墨之争,得到州里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由此名气大振。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不去,陶谦以为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就把张昭给抓了起来,幸好由于赵昱等人的极力营救,张昭才得以释放。但是直到张昭被孙策纳入麾下的十几年时间,张昭一直是隐身于山野之间,并没有在仕途方面进行发展。这和当时纷乱的局势及清流名士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昭的性格应该说已经基本定型。这就是:“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这种性格对于张昭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上张昭投奔孙策后,孙策委以重任,张昭如鱼得水,殚尽竭虑,为孙策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孙策死后,作为托孤的重臣,张昭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逐渐走了下坡路。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张昭在类似于赤壁之战等几个重大事件上判断失误,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最后张昭游离在东吴政权的核心层之外。

张昭虽然在战略方面的水平欠佳,但是在其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把他用好,绝对是一个得力的重臣。

午后,周瑜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秣陵城的外围,秣陵城那高大的城墙已经历历在目。

第一百八十九章回师庐江(上)

回到秣陵城里将张纮、张昭二人安顿好后,周瑜摆设酒宴为他们二人接风,周瑜靡下的众多文官武将都来参加了。济济一堂的精英荟萃,让张纮和张昭咋舌不已,暗中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第二日,周瑜于府中正式拜张昭为长史、参议校尉,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均可参知民政、军政事务。这样,二人算是正式参加到了周瑜的决策圈子里了。

张昭又向周瑜推荐了广陵人秦松,言秦松学富五车,且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做事兢兢业业,是执行具体事务的好帮手。周瑜大喜,即刻请张昭代为招揽。

张昭随后便修书一封,周瑜令精武卫将此信安全送达广陵,此时秦松正辞官在家休养,他与张昭交情深厚,也十分佩服张昭的为人,看到信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安置好家小后,便起身来到了秣陵。

周瑜与秦松一见如故,促膝夜谈了好几个晚上,从天文地理聊到了鸡毛蒜皮,从天下局势谈到了地方治理,然后拜秦松为丹阳郡丞,协助周尚处理丹阳郡的一应内政事务。而秦松果然不负所望,在郡丞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处理起事务来井井有条,工作效率也是很高,成了周尚最为得力的助手。

张纮同时向周瑜推荐了他的学生春谷人陈端,周瑜接见后,见陈端年轻有为、思想活跃、有一手的好书法,加之陈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非常适合做一个说客或是外交使节,周瑜便将他留在帐中听用。

此刻,陈宫已被周瑜派回庐江主持庐江的军政,在丹阳郡,周瑜得到了孙邵、张昭、张纮、秦松、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